二年级第二单元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导航1.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算式题。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学会用迁移、类推、观察、“凑十法”等方法进行加减计算。
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逆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1 加法(P11~16)教材提示目标导向1.掌握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正确的竖式进行计算。
2.在借助情境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能够运用100以内的加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导学两位数加法的笔算,包括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
难点剖析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口算方法: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先把整十数和整十数加起来,再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相加。
2.笔算方法: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各个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十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写在个位上,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列竖式的方法:以“25+12”为例,先写第一个加数25,然后在25左下方写上“+”号,接着在25下方写第2个加数12,注意12与25的数位对齐,最后在“+”号和12的下方画“”(相当于“=”号)。
例如: 25+ 12教材新解讲解知识点1 不进位加【例】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分析】1.理解题意。
要想知道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就要把二(1)班学生人数和带队的老师人数合起来。
通过看图,我们得知二(1)班有学生35人,带队的老师有2人,可以列式为35+2,这是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2.计算方法。
方法一:口算。
35+2,先把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数再与30相加,即5+2=7,7+30=37,所以35+2=37。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找春天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找春天导学案第【1】篇〗单元概述:听赏《寻找春天》和《杜鹃圆舞曲》,以声寻春;学唱《请你唱个歌吧》、《春晓》与《藤儿长长牵着瓜》,以声现春。
律动“请你唱个歌吧”、“森林音乐会”和“歌词创编”是综合性创造活动,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春天、打扮春天。
其中“森林音乐会”是本单元创造活动的“重头戏”,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听觉积累,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表现,既活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
“采集与分享”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单元主题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体验在生活中寻找春天,在音乐活动中抒发自己对春天的喜爱。
2、聆听本单元的歌曲,感受音乐的欢乐情绪和所表现的春天之美,并能用简单的动作进行表演。
3、能根据歌曲表情和演唱形式的提示整齐地歌唱,感受不同节拍的韵律特点,并作出表情和体态反应。
背唱《请你唱个歌吧》。
4、在“我的创造”中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尝试进行多层次的声音配合,感受丰富的音响效果,表现出较好的节奏感。
在“采集与分享”中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表演。
课时安排:3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唱歌曲《请你唱个歌吧》2、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3、律动《春天来了》二、教材分析:1、《请你唱个歌吧》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
歌词浅显易懂,旋律轻快流畅。
歌曲营造了一种人与小鸟亲切对话的情境,表达孩子们对杜鹃鸟的喜爱,对春天到来充满了喜悦之情。
2、《杜鹃圆舞曲》是根据瑞典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配器的管弦乐曲。
乐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
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深受人们喜爱。
三、学情分析:完整地感受歌曲旋律,让学生设计符合三拍子强弱规律的声势动作,并在音乐情境中动起来。
四、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用欢快的情绪、轻松而富于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请你唱个歌吧》。
第二单元找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导学案)一、知识点概述本单元将学习找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包括元分换算、元角换算、角分换算等内容。
二、学习目标1.掌握元分之间的换算方法;2.掌握元角之间的换算方法;3.掌握角分之间的换算方法。
三、学习内容1. 元分换算元和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货币单位,那么如何进行元分的换算呢?我们知道,1元等于100分,因此可以列出以下换算关系式:1元 = 100分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进行元分之间的换算,例如:•5元= 5 × 100分 = 500分•47分 = 47 ÷ 100元 = 0.47元可以看到,在进行元分之间的换算时,需要利用换算关系式进行计算。
2. 元角换算元和角也是常见的货币单位,相信大家在购物付款时也会经常进行元角之间的换算。
我们知道,1元等于10角,因此可以列出以下换算关系式:1元 = 10角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进行元角之间的换算,例如:•5元3角= 5 × 1元 + 3角 = 53角•45角 = 4元5角可以看到,在进行元角之间的换算时,需要将元和角的值分别计算,最后加起来得到结果。
3. 角分换算角和分是一元的零头,因此在进行角分之间的换算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计算。
我们知道,1角等于10分,因此可以列出以下换算关系式:1角 = 10分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进行角分之间的换算,例如:•6角5分= 6 × 1角 + 5分 = 65分•43分 = 4角3分可以看到,在进行角分之间的换算时,需要将角和分的值分别计算,最后加起来得到结果。
四、练习题1.将19元8角5分换成多少分?2.将780分换成多少元多少角?3.10元兑换成多少角?4.73分兑换成多少角?5.4元5角兑换成多少分?五、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够通过换算关系式进行计算。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货币单位,帮助我们更加便捷地进行计算和消费。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4神奇的纸》教学设计4.思考:在不增加其他材料的情况下,让普通纸也能装下饮料。
不可以把它变成神奇的纸(板书:神奇的),让它能支撑重物、不容易破呢?4.师:孩子们真爱思考,那如果在没有其他材料的情况下,你还有办法吗?活动意图说明:先让孩子们先回顾关于纸的知识,逐渐深化探讨纸的其他“神奇”作用,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3)学生活动2:加工改造纸1.实验:纸的承重量。
2.观察折叠后纸的形状变化。
3.看一看、说一说:瓦楞纸有哪些作用?4. 活动:探究瓦楞纸的性能。
教师活动21.师:其他小朋友听到他说的方法了吗,我们就用他的方法来试试。
实验方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领一张纸,当作纸袋的底,用自己的方法改造这张纸,并测试它能不能承受字典的重量。
测试的方法:播放视频。
(取两本字典放在桌上,相隔15cm 的距离,将白纸放在两本字典上,接着将饮料放在纸的中间,观察纸能否支撑得住物体)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师:请仔细看一看,我手中折好的纸(示范从不同角度观看),这张白纸经过折叠后变成了这样(板书“WWW”),与原来的白纸(指着“一”)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4.小结:我们将这种形状称之为瓦楞状,折叠出来的纸就叫瓦楞纸。
它比普通的纸能支撑更重的物体。
(板书:能支撑)5.师:哎孩子们,其实瓦楞纸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6.师:请你猜测一下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到瓦楞纸呢?7.结论:瓦楞纸能防止撞击;瓦楞状纸能不烫手;杯子里可以装热饮。
8.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通过做实验来试试吧!方法:①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认真体验手的感觉。
5. 填一填:根据实验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将两本字典隔开一定距离放好,把普通纸放在两字典间隙上,放上重物;取下普通纸换上瓦楞纸继续实验,观察能不能支撑。
③领取一杯热水,用白纸贴着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对比有什么区别。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第五课时,题目是“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
这一课时主要让我们通过实际问题来学习如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
我们会用到前面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商店卖苹果和香蕉的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是如何理解“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概念,重点是学会如何用加法和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了一些苹果和香蕉的图片,还有一些练习题的卡片,希望这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这个主题,比如:“商店里有5个苹果,又运来了3个苹果,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然后我会引导同学们用加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之后,我会给他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动手解决。
这些练习题会比前面的例题稍微复杂一些,但是我会引导他们一步步地解决。
板书设计:我会把这个问题和解决方法写在黑板上,比如“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然后下面写上解决方法:“用加法”和“用减法”。
作业设计:我会给同学们留一些类似的练习题,比如:“小明有5个球,小红比小明多2个球,小红有多少个球?”答案是7个球。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概念掌握得还不错,但是在解决一些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时,还有一些同学会感到困惑。
所以我觉得在下一节课中,我需要更加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
同时,我也会给同学们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比如让他们自己去想一些类似的问题,或者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这个知识,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内容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同学们特别关注。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1 我们生活的世界》教学设计课题我们生活的世界(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是《材料》单元起始课。
旨在让学生建立“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概念,引出材料的视角。
学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物品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常见材料并把物品按材料类别分类。
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品,激发他们研究材料的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材料有许多感性的认识,能说出许多材料的名称,也知道许多材料的特点;对材料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中无意识的观察,是比较模糊和零碎的;分不清“物品”和“材料”有时会将两者混为一谈。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及实物,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重要性,倡导节能环保。
2.通过观察、识别构成物品的各种材料,知道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并能关注身边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评价任务】1.是否能区分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检验学习目标1)2.是否能识别构成常见物品的各种材料?(检验学习目标2)3.是否能分清“物品”和“材料”?(检验学习目标2)4.是否能说出每种材料的特性?(检验学习目标2)5.是否能关注身边的材料?(检验学习目标2)【学习准备】教师准备:课件、14种物品照片贴图。
小组:活动记录表、14种物体学生准备:科学书、铅笔、橡皮擦【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1(情景导入)欣赏风景图.......教师活动11.出示熊大图片导入:你们认识它吗?今天熊大准备去光头强家做客。
2.出示风景图:在去的路上,熊大看到了美丽的风景。
活动意图说明: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认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1.说一说观察到了哪些景物?2.对观察到的景物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一、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学习目标。
-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 知道1米 = 100厘米,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 知识要点。
- 厘米的认识。
- 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
- 米的认识。
- 米尺的长度是1米。
- 张开双臂,两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
-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时,用米作单位。
- 单位换算。
- 1米 = 100厘米。
3. 典型例题。
- 例1:量一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 一支铅笔长()厘米。
- 先将铅笔的一端对准直尺的刻度0,再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 例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 一棵大树高约10()。
- 因为大树比较高,所以用米作单位。
- 例3:1米 - 30厘米 =()厘米。
- 先把1米换算成100厘米,再用100厘米 - 30厘米 = 70厘米。
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学习目标。
- 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 知识要点。
- 加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 例如:35+27,先算5 + 7 = 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再算3+2+1 = 6,结果是62。
- 减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 例如:56 - 38,先算6 - 8不够减,从十位5退1当10,16 - 8 = 8,十位上4 - 3 = 1,结果是18。
- 解决问题。
-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3. 典型例题。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材料不进位加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2-1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从例1重点学习并解决列竖式时如何对位的问题,例2着重学习计算顺序。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计算方法,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自主学习1、口算.20+50 30+40 60+20 70+10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理解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用加法计算。
3、例1是计算二(1)班和二(2)班共有多少人。
应该用()计算。
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十个十个还可以列成:口答:。
4、我发现两位数加两位数列式时要注意。
5、学完教材第13页,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
完成教材“做一做”。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列式计算32+66+3259+4040+592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列竖式要注意,也就是个位和()对齐,十位和()对齐。
然后从()位开始计算。
也就是()位加完后又加()。
4 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先将,然后。
2、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用列()算式计算。
3、个位加起来的数写在()的下面,十位加起来的数写在()。
四、过关检测:1、 2 3 4 2 6 9 8 4+ 4 5 +5 6 +3 0 + 1 32、一双球鞋44元,一个足球55元,买下来一共要多少钱?3、哪两个两位数合起来是85?你能说出几组?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第2课时进位加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4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并总结规律方法。
二年级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二)》导学案
班级:二年级主备人:陶叶萍审核人:小组:课题解决问题(二)课时 1
学
习目标1、初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
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准备
导学流程
一、我的学习之旅第一关。
1.口算:说说是怎样想的。
8÷8 30÷6 8÷2 9÷3 24÷8
20÷4 25÷5 36÷6 18÷6 15÷3
二、科学探索第二关
1.自学课文第31页例4
(1)12元钱可以买3辆小汽车,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2)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3)看着儿童商店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吗?
二、灵活运用第三关
请看例4后的做一做
(1)请认真观察画面,图上有多少盆花?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三、挑战自我第四关
请运用所学解决练习七第1,2,3,4,5题中的问题
(在课文32-33页答题,先独立思考做题,做好题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做题方法和思路。
)
温馨提示:做此类应用题时,先看题目给了什么信息?求的是什么?
总结: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
我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不满意),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