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对女人有偏见
- 格式:doc
- 大小:485.00 KB
- 文档页数:6
2021第11期·总第577期《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如何解读这句话,学界仍然存在较大分歧。
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观点是,孔子这句话中有轻视女人的思想。
最早从孔子这句话中,引申出有轻视女人思想的是南朝梁皇侃所撰《论语集解义疏》;其后,北宋邢昺所撰《论语注疏》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
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和邢昺的《论语注疏》历来被视为最具权威性的注疏,所以这一观点流传甚远,直至当代还被一些学者承袭和发挥。
有学者说孔子在这句话中“骂尽了天下的女人”,〔1〕还有学者说孔子是男权主义的“强有力的推动者”,〔2〕更有学者认为,如果不承认孔子这句话是轻视妇女,便是“颠倒是非”。
〔3〕笔者认为,孔子这句话并不是对所有妇女人格气质的泛泛评论,不含有轻视妇女的思想,而是针对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屡屡发生的宠幸之祸,所作的重要论断。
为此,我们首先要追溯所谓孔子轻视妇女这一观点的形成过程,披露这些观点赖以形成的依据,拂去蒙在历史文献上的灰尘,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孔子思想的原貌。
一、孔子轻视妇女说溯源1.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以阴阳五行说置“女子”于阴卑的地位《论语集解义疏》是皇侃在广搜博采诸家之说的基础上为魏何晏《论语集解》所作的疏解,但是皇侃在哲学思想上,接受了汉代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定男尊女卑的思想,从而将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的解释引上了神学的迷途。
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构建了阳尊阴卑的伦理观。
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作者简介]冯克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原主任,在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退休,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摘要:《论语·阳货》中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历来解读多有分歧。
汉代的阳尊阴卑哲学、男尊女卑的妇女观是孔子轻视妇女说的主要根源,宋代性命之学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导读】孔子居卫国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想见孔子,于是她派亲信对孔子说:四方之君子欲与国君建立兄弟情谊,必见国君夫人,国君夫人亦愿见。
孔子开始辞谢,后来竟见之。
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一向主张宽容和仁慈,不知为什么他却鄙视圣洁的女人,大骂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就是说,只有女子和小人不好相处,亲近了就会放肆无理,疏远了则会产生怨气。
这句话不仅伤害了天下女人,而且为男人压迫妇女制造了舆论,使女子蒙冤两千多年,真是贻害无穷,其实女子对人类贡献之大是无与伦比的。
自从盘古开天地,地球茫茫,一片荒凉,渺无人烟。
是女娲用黄泥捏成许多男女小人,她吹了一口法气,这些泥人变成活蹦乱跳、能说会道的活人,于是地球上出现了人类。
后来,天崩地塌,在人类生死存亡的关头,又是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砍下海龟4条腿作为擎天柱,人类才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说明女人是伟大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男女平等,那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是女人不辞劳苦地养儿育女,与男人和睦相处。
即使女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之后,中国仍出现许多巾帼英雄,如花木兰替父从军、梁红玉抗敌驱辱、杨门女将保家卫国和红色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自从男人掌握大权之后,女人的地位便逐渐下降。
荒淫无道的商纣王失国,有的男人把责任推到妲妃头上;只知享乐,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周幽王失去江山,也有男人归罪于褒姒。
男人作战吃了败丈,就用美人计,皇帝为防异族入侵,就用女人和亲,总之女人当了替罪羊。
孔子把女子与小人等同起来非同一般,圣人的话就是真理,于是女人的厄运接踵而至。
汉朝以后的儒家进一步将孔子的思想逐步演化成《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女子必须严格遵守,否则是大逆不道。
像什么女人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妻子必须绝对服从丈夫;女人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还要恪守贞节,丈夫死了守寡,被强暴必死。
如果男人无后(儿子),责任全在女子身上,丈夫可以名正言顺地休妻。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与“孔子休妻”辩远航老师在我的上一篇博文写了个评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这样说有他的前提。
或许是孔子父亲的夫人和他们的九个女儿容不得孔子母子,孔子有感而发。
但后世统治者因此而对女人的迫害却是罄竹难书的。
只说一条,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还可以逛妓院,而女人却死了男人也不得改嫁。
提倡这种理论的人,不能说不是受孔子的影响。
孔子和他的儿子都有休妻的事实”。
我答复了一条评论:“若是念书人站的立场不一样,怀疑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
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我怀疑大家误解了孔子”。
在讨论中学习,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通过与远航老师的讨论,激发了我从头学习《论语》的热情,我又学到一些新的东西,贴出来与朋友们分享。
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不是指妇女。
理由如下:一、从“唯”这个字看,是指只有,是指少数。
若是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女子”理解为“女人”,就占了人口总数的一半,还加上“小人”,就是人口的大多数了。
这样是讲不通的。
二、从“女子”这两个字看,据学者考证,女子、男子、妻子、儿子、孙子这些与子连用的词,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春秋时期的孔子不可能有这种用法。
因此,“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不是指现代汉语中的女子这个词,而应该别离指“女”和“子”两个字。
二、从古时候“女”的用法看,任何一本辞典都指出:<古>又同“汝”。
我查了一本手头的《诗经综合辞典》,是专解释古字词的。
对“汝”的解释为“名词”。
古水名,一名北汝河。
源出河南高县天息山。
《诗经·周南·汝坟》,也是指汝河而言。
而根本没有作为代“你”的用法和解释。
在同一本辞典里,关于“女”则有两种解释:一是名词,指少女。
如《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或已女遇凶年而见弃,与其君子别离。
”二是代词,通“汝”,你,你们。
《诗经·小雅·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中的“女转弃予”就译为“你反抛弃了我”。
儒家重男轻女的言论-回复儒家重男轻女的言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尽管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淡化,但这一观念曾经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儒家经典的影响、历史上的实践以及现代社会的变革等几个方面一步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将儒家思想提出。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弘扬的是道德伦理上的规范。
然而,就在这一原本富有人文关怀、注重和谐的思想体系中,却存在着对男性和女性不平等的倾向。
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儒家思想中的两个基本原则有关,即宗法秩序和等级秩序。
首先,儒家经典的影响在传播儒家思想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论语》,作为孔子的言行录,被广泛传播并成为了儒家教育的根本读物。
在《论语》中,确实可以找到一些支持男尊女卑的论述,比如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意味着孔子认为,儿子能够使父母感到快乐,而女儿则可能给父母带来忧虑。
这样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得到了广泛认同,进而强化了儒家重男轻女的言论。
其次,历史上的实践也进一步加强了儒家重男轻女的观念。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成为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的基石,这导致了一种家庭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路径。
父母将传统的家道发扬光大,维系家族血脉延续的责任寄托在儿子身上,而对女儿则追求以嫁人为重点的道德观念。
因此,家庭中的资源投入会更多地倾向于男孩,例如教育资源、财产转移、继承权等,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家庭中儿女地位的不平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演进和不断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逐渐摆脱了儒家重男轻女的影响,开始追求男女平等的理念。
这一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律和政策上的变革对重男轻女的言论产生了反作用力。
随着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推出,女性的权益和地位得到了明确的保护和强化。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通过设定制度化的框架来保障女性的平等权益,平等地获得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机会。
孔子对女人的偏见在历史记载中,孔子对于女人是有一些偏见的。
这一点在《论语.阳货》中孔子的一番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曾经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段话中,孔子口气幽怨,还将女人和小人并称为最难以对付的人,并说若是靠近女人,她就会对你不尊重,若是离女人远了的话,她又会埋怨你,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由此可见,孔子对于女人有很深的偏见。
那么,孔子究竟为何会对女子下这样一番定论呢?有人认为,孔子之所以对女人有这样的印象,很可能是因为他在恋爱时曾经被女子伤害过。
这件事虽然无法找到确切的证据,但若照此推测,大概应该是和孔子的相貌有关。
据说,孔子整个头部的形状看起来十分不规则,中间低周围突起,鼻孔大而外翻,牙齿之间缝隙很大,眼睛小而无神,白眼仁比黑眼仁多。
这样看来,孔子似乎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般温文儒雅,气质非凡,甚至是有一点丑。
而且,孔子的家境也很贫寒,徒有一身的学问和满腹的经纶,若不看内涵只看他的外部条件的话,孔子说不定连组建家庭都会成问题。
因此,可以推测,在孔子的恋爱过程中,一定受到过女子的不少嘲笑和讥讽,这在他的心中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于是他才会对女子有如此偏见。
不过,这种说法只是野史所载。
关于这个问题,更多人觉得是因为孔子的婚后生活不是很美满,关于这一点则有据可依。
《礼记》中就有过记载,孔子当时经历过“出妻”之痛,也就是说孔子是离过婚的人。
宋代朱熹也提到过孔子的妻子是离婚之后才去世的。
至于孔子当初为什么会与妻子分开并没有定论,不过后人推测很可能是因为他事业心太强,为了传播自己的文化思想而常年在各国之间游学,因此忽视了家庭,冷落了妻子和孩子。
照顾老人和孩子,维持生计的重任就很自然地落到了他的妻子身上,这样一来,孔子的妻子对他颇有怨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妻子无法忍受长时间见不到丈夫、又要承担家中重任的日子。
并且,孔子在当时偏偏四处碰壁,难以得到帝王的赏识,妻子也多有不满。
因此,孔子夫妇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妻子由于怨气太多,可能常常对孔子抱怨、发牢骚,这可能令仕途不顺的孔子更加的不厌其烦,苦不堪言。
女子无才便是德,你真的懂这句话吗?千年来被严重误解的经典!无毒不丈夫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一字之差,演变成反面派的“真理”!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古人所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
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的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因为《论语》的这句话,有人就解读为孔子歧视女性,甚至被认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孔子一贯的思想是平等、仁爱,爱人如己,他怎么会歧视女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批判的是被“养”起来的狡诈卑鄙小人。
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所以这句话是指君王身边的小人。
这些人,亲近了会变得无礼傲慢,远离了又会心生怨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秦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统治者奉为圭臬。
正是这句话,孔老夫子更被认为是千百年来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
但是,这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易经》比较费解的是“君子以自强不息”。
现在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应当自强不息”。
但“以”在古文里是“用”的意思。
其意思应是“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后就会自强不息。
这里的“之”,就是指“天行健”。
《〈论语〉⾔论评析》之《⼥⼦(妇⼈)》(2017年9⽉20⽇)《论语·阳货》:“⼦⽈:‘唯⼥⼦与⼩⼈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为了本章⾔论背负了千载骂名,什么叫“唯⼥⼦与⼩⼈为难养也”?这分明就是歧视⼥性!孔⼦挨骂,既冤⼜不冤:冤的是他本⼈确实没有歧视⼥性的意思,后⼈误解了他;不冤的是他当时没有把话说清楚,或许是弟⼦在整理他的⾔论时⼿上省了⼏⼑,少刻了⼏个字,以⾄于造成后⼈误读。
不过骂⼈者也有值得反思的地⽅,研读《论语》⾔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那个年代,了解历史背景,如果完全⽤现代⼈的思维和眼光来解读《论语》,就难免出现望⽂⽣义、牵强附会的情况。
春秋时期,“男尊⼥卑”的观念并不流⾏,这从《诗经》中年轻⼥性追求爱情的⼤量诗句中就可以真切体会到这⼀点。
当然,由于社会分⼯不同,当时⼥性很少参与国家和⽒族的公共事务,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们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敬。
相反,有些⼥性很有主见和魄⼒,甚⾄很强势。
⽐如晋⽂公流亡齐国期间,他的夫⼈姜⽒见他贪图享受,纵欲怀安,不思复国,于是就耐⼼劝说他要以复国⼤业为重:“君国可以济百姓,⽽释之者,⾮⼈也。
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必速⾏。
”[①]然⽽晋⽂公不听劝说,于是她就和⼦犯等⼈密谋,将晋⽂公灌醉后放在车上,强⾏驶离齐国。
姜⽒虽然是⼥性,但是她的眼界和魄⼒确实⾮普通男性所能及。
再⽐如鲁成公的母亲穆姜也是⼀位强势⼥性,她不仅在政治上与叔孙⽒勾结,企图阻挠执政国卿季⽂⼦推⾏的种种改⾰措施,⽽且还不断地向鲁成公施压,甚⾄公开威胁道:“⼥不可,皆是君也。
”[②]意思就是,你如果不听话,我随时找⼈替换你!可见她何其蛮横霸道!这样的⼥性在《左传》《国语》等史书中有很多。
孔⼦对于⼥性的态度不可能跳出那个时代,因此在他的思想观念中,男⼥之间是相对平等的,不存在所谓歧视⼥性问题。
孔⼦在许多⾔论中常常是男⼥并称:“男有分,⼥有归。
”[③]“乾道成男,坤道成⼥。
儒家重男轻女的言论儒家重男轻女的言论早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
这一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义以及男女关系的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解读儒家重男轻女的言论时,需要注意到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并非儒家本义的精神内涵。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延续和祖先之道的重要性。
在这个背景下,男性被视为家族的代表和传承者,而女性则被期望为婚嫁他族,从嫁入的家族中延续血脉。
这种传统观念导致了男女角色分工的不平等,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享有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女性则被寄予了相对较低的期望。
首先,儒家思想中强调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结构。
在家庭中,儒家认为男性是家庭的主要负责人,有责任养活一家人,并传承祖先的家族道德和家训。
相比之下,女性则被视为嫁入的家族的妇女,从属于丈夫和家族,主要负责参与家务和照顾子女。
这种男女角色的差异强化了儒家思想中的重男轻女观念。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男子的教育和培养。
在古代中国,男孩被寄予更高的期望,他们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养,以便能够胜任家族的领导和社会的责任。
反之,女孩则往往受到教育的限制,她们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成为贤良淑德的妇女,侧重于教授家务和品德修养。
这种教育差异也体现了儒家观念中的重男轻女思想。
另外,儒家思想中的重男轻女也体现在婚姻和家庭价值观的规范上。
在古代中国社会,男性的婚姻地位更高,他们有权可以有多个妻子,而女性则被要求终身只能嫁给一人,并且无权离婚。
此外,男性通过血缘关系与家族联系紧密,而女性的地位则是通过婚姻关系才与家族结合。
这种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在婚姻和家庭中具体体现出来,进一步加强了儒家重男轻女的言论。
尽管儒家传统中存在重男轻女的言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儒家学者都支持和主张这种观念。
儒家思想自身是多元复杂的,有许多儒家学者反对和批判了重男轻女的观念,并提倡男女平等和尊重女性的价值。
在儒家传统中,也有一些女性儒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为后世树立榜样,证明女性在儒家伦理观念中也有她们的地位和价值。
孔子的女性观———兼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田晓(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对于《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有很多学者从文字训诂等各个方面做出了新的解释,都在力图证明孔子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
这些新的解释都有缺陷。
从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看,孔子思想中确实应该存在着一定的男尊女卑的观念。
否认孔子对女性地位的看法,无益于女权问题在当今社会的解决。
看待女性的权益问题,我们即要面对历史和现实,又要注重吸收孔子的“仁”学思想。
关键词:孔子;女子;论语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43(2018)02-0058-04收稿日期:2017-10-19作者简介:田晓,1992年生,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一、已有的相关解释及分析在《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其原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由于《论语》是一部对孔子及其重要弟子的言行的辑录文集,在这一句的上下文中并没有别的内容对这句话进行解释或引申。
但是这句话却并没有因此而隐没,反而在后世整个漫长的封建时期被官方正统奉为圭臬,成为重男轻女政策的一项理论根据。
后来在封建制度结束后,又被当作孔夫子歧视女性的铁证,用来作为攻击儒家重男轻女,迫害女性的理论证据。
在文化大革命的硝烟过后,随着我国的文化发展日益深入,儒家文化在我国思想领域的地位不可避免地重新受到重视。
一些学者为了重新给孔子“翻盘”,重塑先圣先师的光辉形象,也开始在孔子的这句话上大做文章,从各个方面论证孔子并没有歧视贬低女性的意思。
甚至还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不但不是歧视女子,更是表现了孔子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戴。
现在我们就看一下有哪些为孔子“正名”的言论。
它们一般为以下几类。
1.从释文考古方面重新解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语义,论证这句话并没有贬低女性或者只是斥责了部分才德不佳的女性。
孔子的妇女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孔子的这句话竟成为后世学者抨击孔子歧视女性的证据,这应该是孔子始料未及的。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句话,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是对女子的歧视吗?许多学者为此争论不休,金良年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提出:“有人认为这句话中反映的歧视妇女的倾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孔子此处所说的‘女子与小人’恐怕不一定是泛指,朱熹释之为家中的仆役婢妾(《集注》)可备一说。
其二,正如邢?《疏》所说:‘此言女子,举其大率(大概)耳。
若其秉性贤明若文母(周文王的母亲)之类,则非所论也。
’其三,孔子所说的重点是小人,女子只不过是借以作比喻。
”[2]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金良年先生认为这句话中“女子”不是泛指,而是特指家中的仆役婢妾。
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则认为:“这句话相当准确的描述了妇女性格中的某些特征。
对她们亲密,她们有时就过分随便,任意笑骂打闹,而稍一疏远,便埋怨不已。
……对妇女不公具有世界普遍性,中国传统对妇女当然也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孔学犹然。
”[3]鲁迅先生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说道:“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
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
”[4] 陈国庆的《论语译注》、刘华民的《论语导读》均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对女性的偏见。
孔子一生奉行“仁者爱人”的思想,所谓“爱人”即是爱所有人,女性应该摒除在所有人之外吗?孔子对女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儒家思想包含仁义、良知、忠孝、诚信、和谐等基本理念。
孔子注重道德修养,向往君子人格。
孔子经常自谦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
由此可知,孔子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是极高的,他的妇女观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关于孔子的妇女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重德抑色“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中国历代疑案解密:孔子为什么对女人有偏见?(图)
2011-03-06 23:02
节选自《中国历代疑案解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马上到“三八”妇女节了,那我们就聊一下妇女的话题。
众所周知,孔子对女人是有偏见的,因为在《论语·阳货》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他将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可知孔子对女人的偏见非同一般,而且还稍带一点不耐烦在其中。
离女人近了,她就不尊重你;离女人远了,她又埋怨你,实在是一件麻烦事呀!那么,孔子为什么会对女人有如此大的偏见呢?
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史记·孔子世家》之中。
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在武大“国学班”讲课时,针对孔子为何发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感叹,推测出两种原因:其一是孔子可能在自己的恋爱过程中受到过挫折;其二是孔子婚后的家庭生活不太美。
虽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但大多数人可能还是会同意陈教授的第二种推断的。
孔子在恋爱的过程中是否受到过挫折,我们对这是不得而知,如果真有其事,可能会与孔子的长相有关吧。
因为在高安侠的《另眼看孔子》一文中提到过孔子的外貌:孔子“白眼仁多,黑眼仁少。
鼻孔外翻,牙齿缝大。
脑袋的形状也没长好,四周高中间低,活像个倒扣的痰盂,而且个头也不高”,这段描写并不像后世的“孔子标准像”那么儒雅,风度翩翩。
一个人长成这般模样,确实让人有些接受不了。
再加上他家境又不好,要不是因为他有才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很可能都找不到媳妇呢!所以在谈恋爱的时候遭到女性的拒绝或是取笑,留下了心理阴影也不足为奇。
当然,这都是野史所传,无文字记载。
而且这始终是人们的一种猜测罢了。
但孔子的婚姻生活不太美满幸福却是真实存在的,有据可考,孔子是个离过婚的男人。
但在那个时代不叫离婚,而是叫“出妻”,与后来的休妻是一个意思。
在古代礼书中有“七出”的规定:1、无子;2、淫佚;3、不事父母;4、多言;5、盗窃;6、妒嫉;7、恶疾。
但孔子是凭借哪一条理由将原配妻子休掉的,就不得而知了。
但在《礼记》中记载:“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先君子丧出母乎?’”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这里是门人问子思:“从前你的父亲为被休出的母亲穿孝服守丧礼吗?”宋代大儒朱熹对此也有注解:“伯鱼之母出而死。
”伯鱼是孔子的儿子,这段史料记载证明了孔子确实是离过婚的。
但孔子为何“出妻”这件事已经无据可证,很可能是因为孔子一心把心思放在了事业上,为了把自己的学问弘扬出去,常年在外出游列国,就如同丧家之犬一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得上老婆孩子。
然而作为妻子,还要照顾老人,还要抚养孩子。
再加上常年见不到丈夫,所以难免会有怨气。
而就在此时,孔子也是空有满腔热忱,但却始终没能得到帝王的重用,所以只好教教学生,让自己的学识有人得以继承,自然心中也会有所怨气无处发泄,就这样,夫妻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
可能时间久了,孔子很可能就会厌烦起妻子的唠叨和他们的婚姻,所以最后找了个理由将妻子休掉,扫地出门。
也就有了这样“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感叹了。
这情形与现在的夫妻吵架闹翻,最后各奔东西,受了情感和婚姻伤害的男人就会说这样一句话“女人没一个好货色”,女人则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一样。
但不同的是,孔子的感叹被门人记录下来,并成为了孔子歧视女人的证据。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才是齐家的重要内容。
但孔子却没能好好地齐家,原来圣人也未必能处理好家务事呀!现如今是一个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我们不必责怪孔圣人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偏见,毕竟瑕不掩瑜。
我们要学习孔子教我们的另一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卓越网当当网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历史悬案:卓越网当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