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沉降监测专项方案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11
顶管施工监控量测方案施工加强监控量测工作,项目部成立专人负责,对地表及顶管开挖面进行观察,利用监控量测掌握施工中围岩和支护的力学动态信息及稳定程度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1.1 监测方法1.1.1地表沉降(1)监测目的该项目监测目的是监控基坑围护结构周围土体的位移,了解土体稳定性,同时也可对围护结构的安全状况间接判断。
(2)测量形式及工作原理对于地表沉降监测,以xx地铁xx工程高程系统为基准通过闭合、附和水准路线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
控制点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
一般情况下,基准点可利用设计单位提供给的测量控制点(与同步复测成果)。
若无法利用设计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可选择较稳定位置自行制作,如图1.1.1-1、1.1.1-2:岩层埋设土层埋设图1.1.1-1 水准点埋设示意图岩层埋设土层埋设图1.1.1-2 平面控制点埋设示意图基准点布设原则:①基准点是检验工作基点稳定性的基准,选设在远离基坑施工影响区范围外的稳固位置;②工作基点是直接测点变形观测点的依据,选设在相对稳定的地段;③基准点的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引测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个数均不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验、复核条件;④基准点及工作基点要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井、河岸、松软填土、滑坡斜面及标志易遭破坏的地点;⑤定期做好基准点、工作基点的高程联测复核工作,确保监测网的稳定性。
(3)测点布设原则及方法沉降监测点按照设计图纸中监控量测设计中的要求,按主要、次要影响区、以及周边环境综合考虑,在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布置,地表沉降测点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方式及步骤如下:图1.1.1-3 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示意图(180mm,深度大于1m孔洞;(2)夯实孔洞底部;(3)清除渣土,向孔洞内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4)底部灌注入标号不低于C20的混凝土,并使用震动机具使之灌注密实,混凝土以上灌注粗砂,粗砂顶面距地表距离保持在5cm左右;(5)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80cm的钢筋标志,露出粗砂面约1~2cm;(6)上部加保护盖;(7)养护15天以上。
.成都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110KV沙河东主变电所外部电力通道顶管沉降监测专项方案批准:审核:编制: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2014年11月12日;..第一章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本工程起点位于二环路东四段外,蜀都大道与汇泉路交叉口西南侧接入进双桥电站4.5×3.0m的电力隧道。
起点桩号:00+00。
向东穿越汇泉北路、汇源北路、通桂路与古雅坡路2.5×3.0m的电力隧道相接,桩号7+31.712。
在桩号7+31.81处塔子山公园内新建通道接原2.5×3.0m的电力隧道向北穿越迎晖路进入塔山路东侧绿化地,沿东侧绿化带经地铁4号线盾构出口井17+40后折向西侧绿化地内,在17+80顺塔山路西侧穿越成洛路,经沙河东侧进入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沙河东主变电所,桩号24+09.089。
二、顶管设计概况1、穿越汇泉北路段穿越汇泉北路段社会交通流量大,为成都市的主要交通要道,无法开挖,采用顶管施工。
0+00至1+59.292段,管道深度在7.5m、7.40m、6.80m。
顶管中心线距桥梁桩基础边缘4.5m。
;..穿越汇泉北路段顶管平面示意井;..、穿越迎晖路顶管工程 2穿越迎晖路段,该段社会交通流量大,为成都市的主要交通要道,无法开挖,采用顶管施工。
井井。
顶管管道中心线距桥梁桩基础边缘3.20m9.22m4检查井竖井深度在14.0m、、6.82m、1检查井至 8.2m。
;..502.00501.00500.00499.00498.00497.00496.00495.00494.00493.00492.00491.00490.00489.00488.00487.00486.00(管底: 487.420 )(管底: 486.300 )485.00现状2.5×3.0电力隧道001484.00:1横 1:1000竖穿越迎晖路段顶管纵断面;..第二章顶管施工方案一、管前挖土管前挖土是控制管节顶方向和高程、减少偏差和重要作业,是保证顶质量及管上构筑物安装的关键。
沉降监测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下管线的建设和使用也日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地下管线沉降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沉降不仅会影响地面的平整度和美观度,还可能导致地下管线的破裂和泄漏,给城市的安全和稳定带来潜在风险。
因此,对地下管线的沉降进行监测成为了一项必要的工作。
二、监测目的。
本项目的监测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地下管线的沉降情况,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保障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和稳定。
三、监测内容。
1. 地下管线的沉降监测点的确定,根据地下管线的走向和重要程度,确定监测点的位置,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 监测设备的选择,选择适合的监测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测量仪器、传感器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监测频率的确定,根据地下管线的使用情况和环境变化,确定监测的频率,一般情况下,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4. 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监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警。
5. 监测报告的编制,根据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监测方案。
1. 确定监测点的位置,根据地下管线的走向和重要程度,确定监测点的位置,一般情况下,监测点距离管线两侧各不超过10米。
2. 选择监测设备,选择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和传感器,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确定监测频率,根据地下管线的使用情况和环境变化,确定监测的频率,一般情况下,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4. 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采集后,及时进行处理和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和预警。
5. 编制监测报告,根据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五、实施步骤。
1. 确定监测点的位置,并进行标记。
2. 安装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测试。
3. 进行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4.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警。
顶管施工监测专项方案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地进行,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及周边构筑物的安全,为了实行动态化、信息化施工管理,也为了优化设计、指导施工提供可靠依据,做到施工措施安全适用,施工方法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本工程须进行全程监控量测,监测重点分为基坑与顶管施工两大部分。
按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的标准,根据基坑的开挖深度h、邻近建(构)筑物及管线与坑边的相对距离比α、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将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分为三级。
本工程的开挖范围不大,但基坑深度超过10米,接收坑距燃气管线较近,将安全等级定为二级。
基坑安全等级划分5.1 监控对象顶管施工分为基坑施工、管道顶进两大阶段,根据施工阶段,工程监控也分为基坑施工监控与管道顶进监控两大部分,监控对象主要有基坑、顶管及周边环境三大部分。
5.2 监控手段采用巡视检查与仪器观测两大手段。
5.3 基坑监控对基坑的监控有巡视仪器监测二种手段。
5.3.1 基坑的巡视检查1. 巡视检查基本要求设立专职巡视检查员一名,在顶管施工过程中每天不间断巡视;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辅以量尺、摄影等器材进行;检查情况须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观测数据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2. 巡视检查内容支护结构的巡视包括:支护结构成型质量;地圈梁、侧墙有无裂缝、较大幅度变形;工字钢支撑有无较大变形;墙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现象;基坑底部及侧墙有无涌土、流砂、管涌、进水等现象。
施工工况的巡视包括: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排水设施是否运转正常;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
基坑周边环境的巡视包括:地下管线有无破损、泄露情况;周边构筑物有无裂缝出现;周边道路及地面有无裂缝、沉陷、变形现象。
地面检查范围通常是1-3倍基坑深度的范围以内。
监测设施的巡视包括:基准点、测点的完好状况;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监测设施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沉降监测工程施工方案1. 引言沉降监测是在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能够帮助工程师了解土地的沉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
本文档将介绍沉降监测工程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前准备、监测设备的安装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2. 施工前准备在进行沉降监测工程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这些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工程调查在进行沉降监测之前,需要对工程区域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地质情况、土壤性质以及可能存在的沉降的原因等。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和监测方案。
2.2 监测点位选择监测点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考虑到工程的重要部位以及可能存在沉降风险的区域。
在选择监测点位时,应尽量保证点位的稳定性和代表性,以获得准确的监测数据。
2.3 监测设备准备在施工前需要准备好沉降监测所需的设备。
监测设备包括测点标志、沉降仪器、数据采集设备等。
这些设备需要提前校准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3. 施工过程3.1 设备安装根据选定的监测点位,需要在工程区域中进行设备的安装。
首先,安装测点标志,用以标示监测位置。
然后,安装沉降仪器,通常采用水准仪或全站仪等设备。
最后,连接数据采集设备,确保数据的准确采集。
在施工阶段,需要定期对监测点位进行数据采集。
一般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如每天、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数据采集。
在采集数据时,需要使用合适的仪器和方法进行观测,并记录下相应的数据。
3.3 施工记录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记录进行详细的记录。
这些记录包括监测点位的安装情况、设备的校准状况、数据采集的时间和结果等。
这些记录对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施工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4. 数据分析与评估在完成数据采集后,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判断工程的沉降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分析等。
在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排除、数据插值等。
市政工程顶管施工路面沉降监测及防治施工方案1、建设工程路面沉降监测1.1一般规定1.1.1建设工程因施工建设或运营诱发的周围区域地面沉降,应在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内进行监测工作。
1.1.2监测前应进行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根据相关规范、规程编制监测方案。
1.1.3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应进行检查验收,并编制检查验收报告。
1.2监测方案1.2.1监测方案编制前,应对拟建场地进行现场调查,并收集下列资料:场地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报告;工程设计、施工相关资料。
1.2.2监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工程概况(包括工程类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概况、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概况及工程周围重点保护对象等);监测方案编制依据;监测范围;监测项目;监测网(点)布设;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监测频率;监测预警;监测成果及监测报告主要内容;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人员组成。
1.3监测范围1.3.1监测范围应依据建设工程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等级、工程类型和特点及周边环境条件确定。
1.3.2根据监测目的、任务的不同,监测范围宜划分为常规监测区和重点控制区。
无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资料时,可参考表 1.3.1 确定。
表 1.3.1 建设工程诱发地面沉降监测范围分区表注:表中H为基坑开挖深度;D为隧道底板埋深, C 为隧道外径。
1.3.3常规监测区范围内的监测工作应符合现行上海市相关工程建设规范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
1.3.4建设工程出现突涌、流砂等问题时,监测范围应适当扩大,1.1.1监测项目一般分为地面沉降监测、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降排水量监测等。
1.1.2监测项目宜依据建设工程类型进行选择,也可参照表1.4.2执行。
表 1.4.2 监测项目表注:√应测项目;〇选测项目。
1.5监测网(点)布设1.5.1水准控制网布设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区域外应布设一等、二等水准控制网,水准控制网由基准点组成。
基准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准点应在施工之前布设,宜布设在监测区域之外可靠位置,观测稳定后,方可投入使用;2)基准点不宜少于3 个;3)可选用建设工程场址区附近的基岩标或不受建设工程影响的分层标作为基准点;4)监测期间,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确保其正常使用。
顶管降水施工专项方案一、工程概况。
咱们这个工程呢,是有这么个顶管施工的活儿,而且这个地方地下水还挺“调皮”的,老是捣乱,所以啊,咱得专门整个降水施工方案。
顶管的线路就从[起点位置]到[终点位置],这中间的地质情况也有点复杂,地下水水位大概在[X]米左右,土质嘛,有[具体土质类型列举]。
二、降水目的。
为啥要降水呢?这地下水要是不管它,在咱们顶管施工的时候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鬼,一会儿让土变得软乎乎的,顶管机都不好往前走;一会儿又可能突然冒出来,把咱挖好的地方给淹了,那可就乱套了。
所以啊,降水就是要把地下水的水位给降下去,让顶管施工的时候顺顺利利的,就像给顶管机铺了条干燥又平坦的大道。
三、降水方法选择。
1. 轻型井点降水。
这个轻型井点降水就像是一群小小的吸水精灵。
它是在顶管沿线每隔一段距离就布置一个井点,通过这些井点把地下水一点点吸出来。
这种方法适合咱们这个工程的浅层地下水降水,因为它比较灵活,就像小蚂蚁搬家一样,能一点一点把水搬走。
2. 深井降水(如果有需要的话)要是遇到地下水比较深,轻型井点降水有点吃力的时候,咱们就得请出“大力士”深井降水了。
深井就像一个个大水桶,直接插到很深的地下,把深处的水也给提上来。
不过这个成本相对高一些,就像请了个厉害但收费高的高手。
四、降水施工设计。
1. 轻型井点降水设计。
井点布置。
根据顶管线路的长度和形状,咱们沿着顶管轴线两侧交错布置井点。
井点之间的距离就定在[X]米左右,就像排队一样,排得太密了浪费,排得太疏了又怕有地方水吸不干净。
井点的深度呢,要挖到比地下水水位低个[X]米,这样才能保证把水都吸上来。
就好比捞鱼,网得比鱼深才能捞到嘛。
抽水设备选择。
抽水的泵就选用[具体泵的型号],这个泵的抽水能力就像一个强壮的大力士,每小时能抽[X]立方米的水,足够对付咱们这里的地下水了。
2. 深井降水设计(如果有)深井布置。
深井的位置也是沿着顶管线路有计划地安排,间距大概在[X]米。
道路顶管、深基坑支护沉降变形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1、钢板桩沟槽支护大街雨水方沟雨水支线开挖深度大于等于5m深的,全部采用钢板桩支护形式。
部分明开沟槽穿路段需搭设交通导行桥。
大街雨水方沟西滨河路道路0+155-0+215段(60m)计划采用钢板桩支护形式,此段开挖深度为7.8m。
雨水1#支线采用钢板桩支护明开施工。
大街污水1#支线采用钢板桩支护明开施工。
2、钢筋砼护坡桩支护大街雨水方沟道路段全长约390m,其中大街段324m计划采用护坡桩挂网喷射混凝土支护,开挖深度为5-7.5m,雨水方沟侧墙两侧各预留0.6m作业面,两侧护坡桩净间距8.3m,桩中间距8.9m。
大街雨水方沟道路段全长约270m,其中大街段230m计划采用护坡桩挂网喷射混凝土支护,开挖深度为5.5-6.5m,雨水方沟侧墙两侧各预留0.6m作业面,两侧护坡桩净间距6m,桩中间距6.6m。
3、顶管工程沿大街自西向东新建污水管线,污水管线位于道路永中以北8.5m,设计污水主管道为D=1350钢筋砼管,下游接入河西滨河路现况D=1550污水截流干线,最终汇入碧水污水处理厂。
污水主管线D=1350全长209m,共有7座检查井,埋深在11-12.5m,井距在24-48m 之间,全部采用顶管施工。
污水支线共5道,长度26-40m,原设计采用D=400、600钢筋砼管明开施工,由于埋深大、交通导改压力大,将污水支线全部调整为D1050钢筋砼管顶管施工,调整后支线埋深10.5-11.5m。
检查井全部为钢筋砼井(标准井约1.1*1.9m)。
大街污水剩余4#、6#支线采用顶管施工,管径调整为D1050。
二、编制依据及基础资料本次施工监测主要遵循的规范、规程和依据的基础资料如下:《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北京市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北京市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DBJ01-56-2001三、沟槽钢板桩支护监测1、监测目的通过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沟槽开挖及施工过程中沟槽边坡的实际状态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时预报,为沟槽边坡和周边的安全和稳定提供监控数据,防患于未然。
市政工程顶管施工路面沉降监测及防治方案及措施目录1. 项目概况 (2)1.1 工程背景 (3)1.2 受影响路段概况 (4)1.3 施工方案 (5)2. 路面沉降监测 (6)2.1 监测点设置及选取依据 (7)2.2 监测仪器及方法 (8)2.3 监测数据采集及分析周期 (9)2.4 沉降监测数据处理及分析软件 (10)2.5 监测成果汇报方式 (12)3. 路面沉降预测 (13)3.1 沉降预测模型构建 (14)3.2 预测参数确定 (15)3.3 沉降预测结果分析 (16)4. 路面沉降预防与治理措施 (16)4.1 施工工艺优化 (18)4.1.1 上覆土处理 (19)4.1.2 顶管施工顺序及方法 (20)4.1.3 发力控制及安全措施 (21)4.2 土工材料应用 (21)4.2.1 顶管管 bedding (22)4.2.2 支护结构设计及材料选用建 (23)4.3 沉降控制措施 (25)4.3.1 路面提升措施 (26)4.3.2 沉降预填料 (27)4.3.3 排水控制及防处理措施 (29)5. 应急处理方案 (30)5.1 沉降超标报警系统 (31)5.2 沉落治理方案 (32)5.3 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33)6. 成本控制 (35)6.1 项目预算 (36)6.2 成本控制措施 (36)7. 监理与验收 (37)7.1 监理机构职责 (39)7.2 验收标准 (40)1. 项目概况本项目是针对某城市的市政工程顶管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路面沉降问题,进行详细的路面沉降监测及防治方案的研发。
项目背景为现代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地下空间利用日益增多,顶管施工作为一种新型的地下空间开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空间限制问题。
顶管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地下水位变化、地层结构受扰动等问题,进而导致地面沉降。
采用科学的监测技术和防治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课题。
顶管工程监测方案一、前言顶管工程是一种在地下开挖管道或隧道并将管道或隧道顶部加盖的工程。
顶管工程是一项涉及地下开挖、地质条件、结构安全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工程,对其施工过程和工程质量的监测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顶管工程的监测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为相关工程的监测提供参考。
二、监测目的1. 确保施工过程安全: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地下开挖、支护、拱顶建设等工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2. 确保工程质量:监测工程施工后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变形过大的情况,确保工程质量。
3. 收集数据:监测过程中需收集大量数据,为后续分析和评估提供依据。
三、监测内容1. 地质条件监测:包括地下岩土条件、地下水情况等。
2. 施工过程监测:包括地下开挖、支护、拱顶建设等过程的监测。
3. 工程变形监测:包括管道或隧道变形监测、地表变形监测等。
4. 工程安全监测:包括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排水监测等。
四、监测方法1. 地质条件监测方法:使用地质雷达、地质钻探、水文测量等方法进行监测。
2. 施工过程监测方法:使用集中式监测系统、立体测量仪等设备进行监测。
3. 工程变形监测方法:使用全站仪、GPS定位仪、倾斜仪等设备进行监测。
4. 工程安全监测方法:使用水位计、泵站监测系统等设备进行监测。
五、监测频次1. 地质条件监测频次: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灵活调整,通常为每周至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2. 施工过程监测频次:施工过程中需实时监测,特别是在关键节点的监测频次需增加。
3. 工程变形监测频次:工程变形监测需持续进行,特别是在关键阶段的监测频次需增加。
4. 工程安全监测频次:工程安全监测需持续进行,特别是在风险较高时需加强监测。
六、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 地质条件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地质条件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地质图绘制、地下水位分析等处理与分析。
2. 施工过程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施工过程监测数据需要进行监测曲线绘制、变形分析等处理与分析。
成都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110KV沙河东主变电所
外部电力通道
顶管沉降监测专项方案
批准:
审核:
编制:
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
2014年11月12日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起点位于二环路东四段外,蜀都大道与汇泉路交叉口西南侧接入进双桥电站4.5×3.0m的电力隧道。
起点桩号:00+00。
向东穿越汇泉北路、汇源北路、通桂路与古雅坡路2.5×3.0m的电力隧道相接,桩号7+31.712。
在桩号7+31.81处塔子山公园内新建通道接原2.5×3.0m的电力隧道向北穿越迎晖路进入塔山路东侧绿化地,沿东侧绿化带经地铁4号线盾构出口井17+40后折向西侧绿化地内,在17+80顺塔山路西侧穿越成洛路,经沙河东侧进入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沙河东主变电所,桩号24+09.089。
二、顶管设计概况
1、穿越汇泉北路段
穿越汇泉北路段社会交通流量大,为成都市的主要交通要道,无法开挖,采用顶管施工。
0+00至1+59.292段,管道深度在7.5m、7.40m、6.80m。
顶管中心线距桥梁桩基础边缘4.5m。
穿越汇泉北路段顶管平面示意图
2、穿越迎晖路顶管工程
穿越迎晖路段,该段社会交通流量大,为成都市的主要交通要道,无法开挖,采用顶管施工。
1井检查井至4井检查井竖井深度在14.0m 、9.22m 、6.82m 、3.20m 。
顶管管道中心线距桥梁桩基础边缘8.2m 。
穿越迎晖路段顶管平面示意图
穿越迎晖路段顶管纵断面
484.00
485.00
486.00487.00488.00489.00490.00491.00492.00493.00494.00495.00496.00497.00498.00499.00500.00501.00
502.00横 1:1000
竖 1:100
第二章顶管施工方案
一、管前挖土
管前挖土是控制管节顶方向和高程、减少偏差和重要作业,是保证顶质量及管上构筑物安装的关键。
1、管前挖土
本顶管工程采用人工掘进顶管法。
即管前系人工挖土。
管前挖土是控制管节顶进方向和高程、减少管道偏差的重要作业手段之一。
是保证顶质量及管上构筑物安装的关键。
人工挖土在管内进行,安排一人挖土。
为加快工程进度,每班两个人,轮流作业,用特制小车水平运土至工作坑内,土方在工作坑用电动葫芦提升至地面,再运至安全地点堆置。
在一般地段,如果土质良好,挖土时可在管端前挖30~50㎝。
挖出的土方要及时外运,及时顶进,使顶机用力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2、采用可调式液压掘进顶管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超挖示意
a——最大超挖量;b——允许超挖范围(1)管头切入土层后,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管材迎面的超挖量应根据土质条件确定;
(2)在允许超挖的稳定土层中正常顶进时,管下部135o范围内不得超挖;管顶以上超挖量不得大于1.5cm;管前超挖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并制定安全保护措施;
(3)在对顶施工中,当两管端接近时,可在两端中心先掏小洞通视调整偏差量。
工作坑向两侧顶进时先顶线长的,顶完后将就已顶的管子做后背墙,顶另一个方向。
(4)每次顶进的长度,应根据车斗的容积、起吊能力和地面运输条件综合确定;一般取0.3-0.5米。
(5)临时停止顶进时,应将管口全部切入土层。
二、管前挖土的长度控制
一般是安排一个人挖土。
为加快工程进度,每班两个人,轮流开挖。
每次轮换时间不能超过2个小时。
土方在管内可采用小船槽盆下合轴承滚轮,土方装满后一人在顶进坑处用绳索牵引拉至基坑处,然后利用吊车集中将土方吊运出基坑。
三、顶进施工测量控制
1、测量
中线桩是工作坑放线和测设坡度板中线的依据。
测设时,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根据管道中线控制桩,用全站仪将顶管中线桩分别引测到工作坑内,距离顶管顶0.5m高处的井壁上,并钉以大头钉,以标定顶管的中线位置。
工作坑内设置临时水准点,水准点设在坑内顶进起点的一侧木桩上,使桩顶的小钉的高程与顶管起点管内底设计高程相同。
全段顶进完后,应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中心位置和高程,有错口时,应测出错口的高差。
中线测量示意图
高程测量示意图
2、校正(纠偏)
顶管误差校正是逐步进行的,形成误差后不可立即将已顶好的管子校正到位,应缓缓进行,使管子逐渐得位,不能猛纠硬调,以防产生相反的结果。
超挖纠偏方法:偏差为10~20㎜时,可采用此方法,即在管子偏向的反侧适当超挖,而在偏向侧不超挖甚至留坎,形成阻力,使管子在顶进中向阻力小的超挖侧偏向,逐渐回到设计位置。
千斤顶纠偏法:用小型千斤顶顶在管端偏向的反侧内管壁上,另一端斜撑在有垫板的管前土壁上,支顶牢固后,即可进行纠偏。
第三章对邻近市政设施、结构物可能引起变形监控措施
顶管施工时,应对邻近结构物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高度警惕,做好防患。
一、计划落实
根据理论的沉降设计范围,在结构物附近纵横向每十米布置一个观测点,具体布置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采用水平仪、塔尺测量,与相邻点比较。
观测时间:每4小时观测一次,异常情况加密,正常情况每8小时依次,观测必须落实到专人,如实填写,并定期向相关部门汇报。
二、组织落实
成立观测组,项目负责人任组长,技术负责人任副组长,指派专人按要求设置检测点,定时监测。
按布点观测并作记录,计算分析,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出现异常,立即停工,立即上报业主并采取应急措施。
三、加强对施工地段的巡守
指派专职人员巡护,昼夜对结构物进行巡守,实行记录交接制,观测结构物有无超过允许范围的下沉、上拱、裂缝等异常,发现异常立即向有关负责人汇报、
四、顶管对地下管线及路面、建筑物的检测保护
顶管施工会造成对土层的扰动,使地面可能发生微量的下沉,故对周围建筑物应采取监测保护措施。
(1)监测
对有可能造成破坏的路面进行监测,其方法是在管道通过的路面上布设沉降观测点,定期进行水准测量观测,随时注意道路的变化,是否发生沉降。
(2)控制
在顶管施工中,采取措施控制地基土层沉降量,其措施方法主要有:控制超挖、多挖土及土层的流失:控制(调整)顶管偏差、控制注浆压力及均匀注浆:控制顶进速度,以减少顶管对土层的扰动。
(3)保护
当建筑物地基和道路沉降过大,对建筑物和道路的安全危害时,必须对建筑物进行保护。
保护措施常用的有两项:其一是对建筑物和道路的地基土层进行注浆(水泥浆);其二是在管道与建筑物之间施工一排帷幕桩对地基进行加固保护。
五、地面沉降控制
地表监控采用地表和深层观测相结合的方法。
沿顶进轴线的管线保护和重要区段应增加每天监测次数以致进行24小时跟踪监测。
正常情况下地面的观测点每天进行1~2次沉降跟踪观测,经数据处理分析,若路面出现沉降达到5mm以上时则与施工各相关方进行现场会商采取路面压浆等及时处置措施。
六、管线沉降观测
(1)测点布置与埋设
地下管线测点布置与埋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地下管线沉降点要求尽量利用管线设施布设直接测点。
DN1000污水管、DN600给雨水管采用直接法布点,首先开挖至管道深度,将钢筋焊接于管线的顶部并引至地表,周围用砖砌筑成阴井。
(2)测量仪器:地下管线沉降监测使用徕卡DNA03数字水准仪。
(3)观测方法:地下管线沉降监测采用城市一等水准测量。
(4)测量精度:地下管线沉降监测最小精度要求达到0.1mm。
-/
地下管线监控量测测点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