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5课时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2.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课前预习】大声读课文三遍,将文中不能理解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画出来。
读完一段,大致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作者对北大感情的语句。
理解题目中的“际遇”【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合作学习〗小组长组织,交流识记字音字形,比比谁记得多记得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安恬.()惆怅..()撷.取()迸.溅()摒.弃()积攒.()樯橹.()骤.然()2.组内每位同学参与读课文,并说说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组长确定最佳答案以备交流。
3.理解题目中的“际遇”。
〖展示交流〗老师以小组积分的形式组织交流,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鼓励学生选用更为精确的词语概括内容。
同时辨别“际遇”与“遭遇”。
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自主先学〗请同学速读课文,看看本文分几部分,为什么这样划分,各部分的段意是什么。
〖合作学习〗1.组织交流,明确: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总结方法:2.学习第一部分,讨论:(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梳理。
(2)第一部分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检测反馈】1.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目不转睛白驹过隙弹指一瞬B茫然若失斤斤有味小心翼翼C一视同仁谈笑风声不折不扣D通幽曲径耳目一心无忧无虑2.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⑴徜徉例句:造句:⑵白驹过隙例句:造句:3. 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2)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冰冻的湖面上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进溅的清脆笑声。
()(3)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4)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语言,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
-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第 8课《十三岁的际遇》导教案【学习目标】1、频频朗读和识记,累积丰富自己的语汇。
2、领会领会作者对北大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3、赏识推测富裕诗意的优美语言。
【学习要点】1、领会领会作者对北大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2、赏识推测富裕诗意的优美语言。
【自主学习】1、亲爱的同学,当你静心朗诵这篇美文时必定发现有很多词语需要记着,除了下边摘录的词语以外,你感觉还有哪些词语重要呢?请再自我摘录一些你以为比较重要、易错的字词并展现给大家。
ABC稚气弹指穹窿锋利凝重撷取积攒摒弃.........迸溅哭泣徜徉安恬积淀培育.......撷取:摒弃:安恬:蓦地:徜徉:2、经过朗诵,你必定被文章深长的意蕴所信服,被作者诚挚的感情所感动。
请在文中划出你最最钟情的语句 , 并在讲堂上朗诵给大家听听。
ABC3、文章用空行分开三个部分,仔细品读第一部分,AB( 1)谈谈这一部分是按什么次序来写的?这段文字分别写了作者什么年纪的什么事情。
-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 2)从“刚入校”到“入校两年后的秋季” ,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如何的变化?请从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归纳。
【课中沟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虑: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谈谈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请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ABC北大最先的感觉后来的感悟对学校的评论个人的成长的书个人誓词“苍白无力“,心中感觉” 几乎无望“北大学生师长对学校的评论个人的成长的人肖像:“专注而着迷”肖像:“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分外充分”质量:2、朗诵课文第三部分,思虑:AB( 1)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拓展延长】▲从修辞手法、内容和感情角度品尝“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泉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将来流淌。
不论两岸景色变换,河上却一直有着盼望渡向漂亮此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勤劳的舵手和船工”这句话。
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岁的际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2、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教学设想一课时,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
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要求学生默记要点)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
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二、默读全文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一、七至十六岁的生活七岁时的十岁时的十三岁时的十六岁时的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北大的图书馆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5、朗读10、11段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本文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3、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
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⒈朗读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文中的思想内涵。
⒉学习本文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信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走进作者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大学三年级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写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抽屉()稚气 ( ) 白驹过隙()尘缘()蓦然 ( ) 迸溅 ( )穹窿()积攒 ( ) 沉淀 ( ) 徜徉()絮语()摒弃 ( )舵手()安恬 ( )撷取()依偎()惆怅()逝去()3、形近字辨析,注音并组词竟聊详栏俯竞卿祥拦腑4、解释词语:目不转睛:似曾相识:白驹过隙:蓦然回首:穹窿:徜徉:不系之舟:惆怅:5、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1)三读”课文,一读课文,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二读课文,注意勾画哪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从你能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涌动在心中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在此基础上,用恰当而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全文的感情线索。
;三读课文,将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段落做上标志。
(2)本文写了哪几件事,可以划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三、课堂小结: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简介《十三岁的际遇》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作文,全文描写了一个少年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少年因受到家庭生活的重创而经历种种困苦和挑战,但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气,最终走出了困境,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信、勇敢的人。
本文拟通过该篇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故事主题,掌握文章结构及语言运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十三岁的际遇》的主题思想。
2、领会文章结构,熟练掌握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主题思想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2、掌握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单的课堂活动和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猜测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例如:出示少年成长图片,向学生提问:这里的少年遇到了什么问题?他该如何解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2、读原文让学生阅读原文,并简要介绍文章背景。
例如:“你们都应该知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最终走出困境。
”3、学习词汇教师在自然情形下收紧文章内容的核心词汇,例如:“际遇、沉默、万籁俱寂、走下坡路、借鉴、坚持、迎难而上”。
4、分析文章结构解析文章结构,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架构和主旨。
文章结构如下:开篇说明少年境遇- 描写少年生活的点滴- 描述少年挫折经历- 分析少年坚持的原因- 揭示少年逆境成长的主题- 结束语总结。
5、分析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原文语言的构成及修辞手法,让学生熟悉文章语言表达的内涵。
例如:“沉默的家庭中,少年成长的点滴”(借纯净词语表达淡淡悲伤的描绘性语言),“想起当初走下坡路的那一天”(表面描写的存在感,更多体现了心理状态),“万籁俱寂,只有他战胜困难的声响”(修辞手法和音晕造句······)。
青剑湖学校七年级语文自主学习导学案《十三岁的际遇》一、字音字形抽屉莫名固执尘缘迸溅穹窿悄立积攒骤然呜咽咽喉咽下校徽迷离涉足徜徉书垛城垛絮语安详摒弃屏气摈弃束缚争辩分辨气氛肖像犀利和蔼怪僻雾霭流淌舵手衡量浸透安恬撷取俯首帆桅抱负报复包袱惆怅激励砥砺再接再厉目不转睛似曾相识莫名其妙稚气十足白驹过隙蓦然回首悄悄沉淀茫然若失一掠而过浮光掠影伏案读书永不厌倦谈笑风生耳目一新曲径通幽古朴凝重一视同仁不系之舟二、解词莫名:无法用言语表达。
尘缘:与尘世的因缘。
迸溅:向四外溅。
呜咽:低声哭泣。
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蓦然回首:猛然间、不经意间回头。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
不系之舟:自由行驶的小船。
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絮语:连续不断的话。
委于我心:储积在我心中。
安恬:安然恬静。
惆怅:伤感、失意。
小立:暂时立住。
稚气:孩子气。
弹指:弹动指头,比喻时间极其短暂。
犀利:(武器、语言等)锋利、锐利。
撷取:摘下、取下、摘取。
凝重:①端庄、庄重(神态、举止)②浑厚(声音等)③浓重(云层等物)穹窿: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
曲径通幽: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幽深的地方。
三、课文分析第一部分:介绍写作本文的缘起。
1——3段:写作者幼年时与北大的一段奇妙的尘缘。
4——5段:写进北大两年来自己年龄、感情的变化。
第二部分:北大为每个学子展示了动人的新世界。
6——9段: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巨大影响。
10——11段:写北大的人:同学和老师。
12段:总结概括了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在北大两年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第三部分:写我是不系之舟。
13——15段:写没有什么使我停留。
16——17段:写我是不系之舟。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依据书下注释或查词典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呜.咽.()安恬.()涉.足()凝.重()沉淀.()絮.语()犀.利()撷.取()徜徉..()..()迸溅..()惆怅..()穹窿积攒.()弹.指()怪癖.()抽屉.()(2)填字解词白()过隙:不()之舟:谈笑风():()然若失:一视同():(3)文学常识积累本文是少年大学生()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周年而写的一篇文章。
2.二读课文,思考。
(1)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其中“际遇”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十三岁的际遇”具体指什么内容?(2)对北大,作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三)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细细地读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僻,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
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
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七年级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领会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追求梦想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对北大的特殊情感和深刻感悟。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2、难点(1)领会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三、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
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以诗作《露》崭露头角。
1985 年,十三岁的她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白驹()过隙()迸()发安恬()樯橹()惆怅()徜徉()2、解释下列词语。
(1)白驹过隙:(2)迸发:(3)樯橹:(4)惆怅:3、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与北大的哪些际遇?(2)作者为什么说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五、合作探究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示例:“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这句话通过“目不转睛”“惊奇、喜悦与感动”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初入北大时内心的激动和对北大的喜爱。
2、作者在北大的生活中,有什么收获和感悟?3、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1)详略得当:(2)语言优美:六、拓展延伸1、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际遇,谈谈你在成长中的一次重要际遇,并说说它对你的影响。
2、假如你有机会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你希望在那里有怎样的经历和收获?七、课堂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也了解了她在北大的成长经历和感悟。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积极进取,勇敢追求梦想。
第16课时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学习目标】1.能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本文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手法。
【课前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写了作者在北大的学习和生活,反复朗读想想哪些词、句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学习过程】活动一精读第二部分,结合内容,了解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在北大的生活和学习的。
〖合作学习〗过程:①学生反复阅读、思考。
②小组讨论。
③全班交流。
1.默读6-9段,思考:(1)为什么作者要重点写图书馆?(2)第6段中,为什么要描述小姑娘的哭泣?是否有必要?(3) 通过图书馆,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请找出关键词语体会.2. 第10、11段写北大的教师,作者用“读北大的人”字来概括,你能体会“读”字包含作者哪些情感吗?3. 第12段是这一部分的总结----作者对北大的感情。
请大家朗读这段文字,思考:最后一句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活动二有感情的朗读第三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情感。
1.齐读13、16段的小诗。
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2.第14、15段,表达了作者报答母校的感情。
作者是怎样报答母校的?活动三学习本文的写法。
1.谈谈本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从结构,语言,选材等方面思考)2.在文中,作者交替使用了三种人称,这有什么表达效果?【检测反馈】阅读课文第10、11两段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1. 片段的首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 北大为每个学子展示了动人的新世界。
这两段文字中所写的对象分别是谁?他们各具备怎样的特征?3. 第11段结尾句“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的舵手与船工。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 第10段文字很优美,很好地体现了“我”的喜欢。
请仿照这种写法,用“我愿意……也愿意……更愿意……”写一个长句。
[巩固提升]雨中的童年①窗外,雨的帘幕层层地、轻轻地、若隐若现地遮掩了远近的山脉和田野。
风吹得树木左右摇晃,雨打得花朵弯了腰也低了头。
夹河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十三岁的际遇》主备人:段高飞审核:语文组姓名: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2、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3、培养自己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对北大的深情。
2、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二、自学体验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1971年生。
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指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
后来,又学习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她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
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98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弹.指( ) 迸溅.( ) 徜徉..()沉淀.( ) 积攒.( ) 撷.取()呜咽.( ) 摒.弃( ) 穹.隆()怪癖.( ) 哺.育( ) 蓦.然( ) 稚.气( ) 安恬.( )3.解释下列词语。
白驹过隙:茫然若失:小心翼翼:谈笑风生:通幽曲径:【交流展示】三、合作展示:1、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1)、“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作者写儿时对北大的印象,起什么作用?(2)、“我”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呢?(3)、刚入校的田晓菲和两年后的她有什么变化吗?四、归纳提升: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概括每部分内容。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能通过品味精彩句子,体会作者对北大既依恋又决心自由飞翔的复杂感情,体会和学习作者渴望创造的精神。
3、能掌握抒情、叙述、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以及适当运用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学习重、难点:
能通过品味精彩句子,体会作者对北大既依恋又决心自由飞翔的复杂感情,体会和学习作者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大学三年级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写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抽屉.()稚.气()白驹.过隙.()尘缘.()蓦.然( )迸溅()穹.窿()积攒.()沉淀.()徜徉
..()絮.语()摒.弃()
舵.手()安恬.()撷.取()依偎.()惆怅
..()逝.去()
3、形近字辨析,注音并组词
竟聊详栏俯
竞卿祥拦腑
4、解释词语:
目不转睛:似曾相识:
白驹过隙:蓦然回首:
穹窿:徜徉:
不系之舟:惆怅:
5、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写了哪几件事,可以划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5):写作本文的缘起
第二部分(6—12):北大为每个学子展示了动人的新世界。
第三部分(13—17):写我是不系之舟
三、课堂小结:
1、我的收获
2、我的疑问
第二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听写词语:
二、合作探究
1、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2、“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我是不系之舟。
”你是如何理解“风景”“河”“船客”“舵手与船工”“不系之舟”的?
“风景”:比喻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河”:比喻北大前进的轨迹
“船客”:比喻莘莘学子“舵手与船工”:比喻北大的老师
“不系之舟”指的是没有拴的船。
大家想一想,一只没有拴住的船,它会怎样?(会在河里漂流,不会停下。
)
3、“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作者是怎样评价自己与北大朝夕相处的整整两年的时光的?你同意这个评价吗?为什么?
4、归纳本文的写作方法
①详略得当。
略写进北大前的感受,详写进北大后的感情的发展变化。
在详写部分中,又分详略,详写图书馆,略写北大的人。
②构思精巧,首尾呼应。
③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
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而对北大既依恋又决心自由飞翔的复杂感情正出于对创造的渴望。
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三、交流展示
四、课堂反思
通过学习本文,你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课堂巩固延伸
1.根据课文内容修改下列病句。
(1)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创造,渴望生活……
(2)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对于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
(3)只有两岸风景变换,河上才始终有着拥抱未来的船客……
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一视同仁白驹过隙小心翼翼
B.津津有味弹指一瞬莫名其妙
C.不甚感激不折不扣谈笑风声
D.耳目一新曲径通幽亭亭玉立
3、选出加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C)
A.束缚fù徜徉cháng 怪癖pǐ B.絮语xù穹隆qióng 樯橹qiang
C.依偎wēi 撷取jiã呜咽yàn D.沉淀diàn 安恬tián 帆桅wãi
4、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下列横线上
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_(A.美妙B.奇妙C.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过一张纯洁的真理之光。
北大为我_(A展现B.展示C.展开)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
(排比)
(2)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
(比喻)
(3)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着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
(排比拟人)
6、阅读第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给多音字“咽”注音并组词
咽 yān 咽喉 yàn 狼吞虎咽 yâ哽咽
(2)文中两个破折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前一个:解释说明后一个:转折
(3)为什么文中会写到“上铺女孩的哭泣”?
突出此刻自己面对北大图书馆时心灵受到的震撼,突出自己同样因为无知而感到痛苦
7、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有人认为作者这样说有些狂妄,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入学之初的幼稚无知,你怎么看?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是作者入学之初的一句颇为雄壮的誓言。
上下两句相辅相成。
上句是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正是这颗雄心、这份壮志推动作者去创造。
同是提到这两句誓言,作者刚进北大读书和两年后心境不同。
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可见此时此刻,作者并没有“自信”,只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随着学习的深入,作者的心情渐渐地变得和那些图书一样“沉静,愉悦,安详”,北大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作者觉得大学两年来的生活。
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一。
文章的第三部分说:“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这里重提誓言,表现出的就只能是自信了。
学生与学校互以为傲,这是最理想的教育境界,社会因此而进步。
有志气的学生,都应该立下如作者一样的誓言。
8、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摘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