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猪回肠有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率
- 格式:pdf
- 大小:522.41 KB
- 文档页数:1
猪增生性回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概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一种厌氧菌—细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常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也发生于母猪,被感染的猪群死亡率虽然不高,仅有5%-10%,但由于患猪对饲料利用率下降(比正常猪下降17%-40%),生长迟缓,被迫淘汰率升高,猪舍占用时间延长,给养猪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还是严重的。
1病原PPE的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格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在猪回肠上皮细胞内的细胞质中繁殖。
很多猪在感染活跃期会排放出大量细菌,在接种后1-3周的粪便中可检出大量细菌,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10周。
病菌一旦被排放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于猪只粪便中,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性感染。
细胞内劳森菌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2流行病学本病无严格的季节性。
病猪及病原的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工人的服装、靴子、器械、老鼠均可携带细菌而成为传播媒介;核心群的公母猪是潜在的传染源,并能引起急性传染病的爆发,6-20周龄的断奶后仔猪,慢性型多见,4-12月龄青年猪多发生急性出血型。
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频繁引种、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等;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PCV-2、PRRSV);饲喂发霉饲料等可诱发该病。
3临床症状临床症状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之分。
患猪中,急性型占的比例小,慢性型占的比例大。
不管是急性型还是慢性型,如无继发感染,体温一般都正常。
急性型的患猪,主要表现为突然严重腹泻,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不久虚脱死亡,也有的仅表现皮肤苍白,未发现粪便异常而在挣扎中死亡,有时会发生发病猪被同栏猪群攻咬致死。
慢性型的患猪,临床表现轻微,表现同一栏猪不时出现几头腹泻,间歇性下痢,粪便呈糊状或不成形,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厌食,对食物好奇,但往往吃几口就走;精神萎糜,弓背弯腰,皮肤苍白,消瘦,生长不良,甚至生长停止或下降;病程15~25d,有的形成僵猪,有的在衰竭中死亡。
猪增生性肠炎(PORCINE-PROLIFERTIVE ENTREO-PATHY,简称PPR)本病曾被称做坏死肠炎、肠腺瘤病、局部性肠炎、回肠炎、增生性出生肠病等;其病原曾认为是一种弯曲秆菌。
现时已认识到是细胞内罗松菌(LAWSOINA INTRCELLULARIS,译作劳萦尼亚氏细胞内寄生菌。
一、流行病学特点:主要发生在断奶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白色品种猪易感性强,发病率0.7-30%,与天气热应激或突然变化有关,混群或转群不久发病,长途运输和饲养密度过大则能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发病的生长育肥猪有1%-5%的死亡率,如无继发症,4-6周可自然康复,有的猪长期不愈而成为僵猪,大量存在阳性的隐性感染猪。
二、临床症状特征○1大多数病猪可出现或不出现临床症状,有时仅出现轻微的腹泻。
生长育肥猪常呈现食欲不振、间断性腹泻、粪便不成形成灰黑色、生长发育不良。
○2急性型的较少见,主要发生于4-12月龄的年轻成年猪,排血色、水样腹泻,随后排黑色柏油样稀粪、黄色稀粪、表现皮肤苍白等急性出血性贫血,有的肠穿孔急性死亡。
○3慢性型的则是发上病猪从肠粘膜发炎或坏死发展成局部性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则呈现间歇性软便或是持续性腹泻或是生长迟缓,贫血症状不是很明显。
○4亚临床型的病猪,只是生长速度慢和饲料利用率低。
病理解剖主要病变在小肠未端,小肠壁局部增厚,肠腔内有血液,肠粘膜呈现特征性分枝状皱褶,似像脑回,粘膜表面没有粘膜,坏死性肠时则见到凝固性坏死和炎性渗出物。
其次,结肠前端和盲肠的肠壁也增厚,直径增加,其与小肠的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浆膜有网状物,呈炎症表现。
肠系膜上淋巴肿大切面多汗。
结肠内有含血的的粪便,肠粘膜也呈现特征性分枝状皱褶。
三、实验室检验○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法。
检查出小肠或结肠增生的粘膜上皮细胞内的罗松菌,即可确诊。
○2聚合酶式反应可检查出病猪粪便中含有的劳氏胞内菌。
四、防治方法:目前国内外暂时没有此疫苗供免疫预防。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养猪技术该病是一种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据有关报道,该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国内对进口种猪增生性肠炎的报道不多。
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1、流行情况猪增生性肠炎属于常见的综合征。
增生性肠炎病死猪的剖检特征是小肠和回肠黏膜增厚,组织学变化是肠上皮细胞增生。
已经有相关报道证明,猪增生性肠炎在我国的猪只饲养场中流行,并且呈现逐渐扩展蔓延的趋势。
近几年,世界各地都越来越重视对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
2、临床表现感染增生性肠炎的患猪,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或者是没有患病表现。
感染增生性肠炎的病猪,可见患病症状轻微,腹泻在患病之后不是所有患猪都具有的症状。
断奶后至育肥阶段的猪只,食欲降低,可见腹泻症状,呈现间歇性,影响生长发育。
一般,猪只感染发病4~6星期以后可以康复。
患猪常会发展为局部性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主要是因为肠黏膜发炎或坏死而导致的,同时表现腹泻并且持续发生,影响生长,皮肤苍白,个别患猪会死亡。
年轻的成年猪是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主要感染群体,可见急性出血性贫血,病程较长的患猪,可见黑色稀粪排出,呈柏油状,疾病的后期粪便转为黄色,个别突然死亡的猪只外表苍白,排出的粪便没有异常。
临床中可见患猪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类型。
其中,急性型患猪比较少,慢性型患猪很多。
如果不存在继发感染的情况,急性型和慢性型患猪的体温都没有异常。
临床中,急性型感染的患猪以突然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沥青样呈黑色粪便或者血样粪便为主要症状,短时间内就会因为虚脱而死亡,个别的患猪仅可见皮肤苍白,排出正常的粪便,最后在挣扎中死亡。
慢性型感染的患猪,具有比较轻微的临床症状,同一个栏内的猪只,经常会有几头表现腹泻,呈现间歇性下痢,排出呈糊状或者不成形的粪便,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混杂其中。
病猪食欲降低,对食物具有好奇表现,但是仅仅能吃几口,然后便离开。
感染猪只精神沉郁,呈弓背弯腰姿势,皮肤苍白,机体消瘦,生长受阻,严重的患猪生长停止或者下降。
猪增生性回肠炎(PPE)也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断奶后的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多发,尤其以2~3月龄育肥猪发病率最高,并在冬春季节多发。
临床上以出血性、顽固性或间歇性腹泻为特征,发病后病猪食欲明显减退,生长速度放缓,饲料转化率降低,严重影响猪场经济效益。
现将某猪场的猪增生性回肠炎的诊疗情况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发病情况与流行病学调查山西省阳城县某养猪场有3头育肥猪突然死亡,另有13头出现出血性腹泻,采食基本停止。
据畜主介绍,当年该场就曾发生过断奶仔猪腹泻症状,经过治疗虽一例猪增生性回肠炎的临床诊疗文│刘国信(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兽医局)然有所缓解,但此后腹泻一直断断续续没有彻底治好,刚开始是仔猪和保育猪,其57后逐渐传播到育肥猪,出现精神不振、采食减少、拉稀粪等情况。
育肥猪死亡后畜主感觉不对劲,才想到就诊。
笔者入场检查,该猪场存栏生猪237头,其中能繁母猪12头、育肥猪45头、保育猪72头、仔猪108头。
3头较大的育肥猪死亡,除能繁母猪外,其余有一半左右的大小猪均有腹泻症状,轻重程度不等,仔猪和保育猪皮毛杂乱,浑身脏污,猪场整体环境状况较差。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猪场建场已有二十多年,期间虽然做过几次改造,但都是临时性修补,目前已破旧不堪,饲养管理不善,防疫制度欠缺,发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同等规模的其他猪场。
近年来,每到冬春时节就出现病毒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平时仔猪白痢等大肠杆菌病也经常发生,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出栏一般都在8、9个月以上,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经济效益一直处于中下水平。
由于畜主养殖积极性受到打击,近年来也不愿听从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指导,花成本加强管理,也无意对猪场实施改造或新建猪场,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使该场猪群病情加重。
二、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进一步临床检查发现,在腹泻严重的13头较大的育肥猪中,死亡养殖顾问Consultant82☆中国畜牧业3头,其表现为眼窝凹陷、肌肤苍白、骨瘦如柴;其余10头中有7头体温较低,37~37.3℃;3头接近38℃基本正常,精神极度萎靡,采食停止,粪便呈黄色稀薄样,病猪体况衰弱。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及致病机理最新进展李龙1上海诺华动物保健有限公司,上海,200031引言猪增生性肠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ropathy,PPE),又称回肠炎(Ileitis),是由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感染引起,以小肠腺体增生和营养吸收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食欲下降、生长速度减慢、均匀度差、腹泻等,最终导致生产水平的下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008年的监控数据显示,全球平均94-95%的猪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回肠炎(表1)。
表1 胞内劳森菌的全球流行情况*病原学上世纪30年代,Biester等人在美国衣阿华州首次报道了猪增生性肠炎病例,但直到1973年,才由英国的Lawson等人,确认了在增生性肠炎的病理组织细胞内中存在1 1978.12 - ,男,浙江桐庐人,博士(兽医微生物与免疫),long.li@着一种细胞内细菌。
1993年,通过感染大鼠的肠上皮细胞传代系(IEC-18),Lawson和McOrist等人首次成功在体外分离培养了该病原菌。
同年,美国科学家Gebhart的研究小组确定了该细菌的分类学地位,并命名为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胞内劳森菌为弯曲或直的狐状杆菌,长约 1.25-1.75微米,宽约0.25-0.43微米。
该菌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细菌,通过获取细胞线粒体的三磷酸腺苷,来供给自身的生长繁殖;到目前为止,不能进行无细胞培养基培养。
胞内劳森菌属于微需氧菌,需要在微量的氧气浓度环境(如回肠)中繁殖。
致病机理正常情况下,小肠绒毛表面的单层上皮细胞,负责从肠道中吸收营养物质,如吸收氨基酸和糖。
隐窝中的上皮细胞,会不断分化成熟,并向绒毛的顶端迁移,以更新老化的成熟细胞,维持肠道正常的营养吸收功能(图1-A)。
当猪从阳性粪便中,摄入胞内劳森菌后,细菌随着食物在消化道中向后迁移,最后到达回肠,并定殖下来。
规模化养猪场如何控制猪增生性肠炎1、猪增生性肠炎的介绍及病因猪增生性肠病(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 PPE) 又称猪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它是由一种生存于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称为细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所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应激因素是本病的诱因。
主要发生在6~20周龄断奶后的猪只,成年猪较易感,一般6周以内及1年以上的猪不易发病。
规模化猪场以生长育成猪和后备猪场患病严重时,生长育成猪发病率可高达30%,死亡率可达到5%-6%。
急性型及慢性型增生性肠炎两者病变均出现在回肠、盲肠及结肠前部,肉眼可见小肠末端和结肠螺旋前约1/3处肠壁增厚呈深摺状,切开病变组织呈外翻,肠管直径增粗,肠粘膜变厚坏死内容物黄灰糊状,偶有线状溃疡、充血、出血,含凝血块,即增生性出血性肠病。
部分患猪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
急性型增生性肠炎在回肠和结肠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血凝块,且混有血液、纤维蛋白等,大肠的回旋位充满血液。
慢性病例由于继发细菌感染,可发展为坏死性肠炎。
2、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取肠粘膜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观察细胞内劳森氏菌可确诊。
可用免疫化学检测和特异的DNA探针法以及PCR法等。
国内,机械化养猪协会的黄毓茂博士等用一对引物也成功地扩增出劳森菌319bp的特异性DNA片段序列。
这对我国增生性肠病的诊断和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诊断时应注意与猪痢疾(密螺旋体病)区别,猪痢疾剖检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结肠、盲肠),肠壁充血、出血及水肿,病猪排出的粪便附有大量的粘液和坏死物。
3、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措施:猪场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以减轻增生性肠炎造成的损失.这些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改善饲养管理以及消毒等。
3.1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降低饲养密度,加强猪舍的通风,做好冬天保温和夏天防暑工作,保持较足够的饮水器和食槽数量,尽量减少各类应激因素。
屠宰猪回肠有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率
E.J. Kwiecien
前言
猪增生性肠炎(PPE)也称回肠炎,是一种由胞内寄生
细菌胞内劳森氏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是猪的主要肠道传
染病,与育肥期生猪生产性能下降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
回肠炎的诊断可以通过屠宰时生猪病变和显微镜检查。
本研
究的目的是评价委内瑞拉屠宰猪的增生性肠炎与胞内劳森
氏菌感染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该研究为期2年。
我们对4个猪场(A,B,C,D)的
屠宰猪进行检测。
所有猪场均是3点式生产体系。
一些猪场
至少评估3次,而另外一些猪场在一年之内评估次数高达8
次。
使用肠道评价系统(IES)规程进行屠宰检查。
该系统
基于标准规程对回肠粘液总量进行测定。
经过触摸诊断后,
每个回肠纵向剪开进行病变确认。
采集一个批次的2或3
个样本使用HE染色确认显微病变,并使用HE染色和W&S
染色确认是否有细菌感染。
两个受过训练的兽医运用常规程
序进行所有的检测,并使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记录。
所有数
据记录到电子表格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周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