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课程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70.67 KB
- 文档页数:51
地下空间建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下空间建筑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和功能。
2. 学生能了解地下空间建筑的设计原则,包括结构安全、空间利用和环境保护。
3. 学生能掌握地下空间建筑的主要施工技术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地下空间建筑案例的能力,能对其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2. 学生能运用设计原则,独立完成小型地下空间建筑的设计方案。
3.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模拟地下空间建筑的施工过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下空间建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项目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地下空间建筑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地下空间建筑的相关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下空间建筑基本概念与分类-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下空间建筑概述- 内容:地下空间建筑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及功能。
2. 地下空间建筑设计原则-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下空间建筑设计- 内容:结构安全、空间利用、环境保护、采光与通风、防火与疏散。
3. 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及施工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下空间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 内容:地下结构类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及新技术应用。
4. 地下空间建筑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下空间建筑案例分析- 内容:国内外典型地下空间建筑案例,分析其设计理念、施工技术和优缺点。
5. 地下空间建筑设计实践- 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下空间建筑设计实践- 内容:小型地下空间建筑设计与施工实践,包括设计方案、施工图绘制及模型制作。
地下建筑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下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功能。
2. 使学生了解地下建筑的设计原则、施工技术和安全保障措施。
3. 引导学生掌握地下空间利用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等软件进行地下建筑平面布局设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地下建筑结构及施工技术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下建筑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
2.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下建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关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下建筑在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树立绿色建筑观念。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成果,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1. 地下建筑基本概念:地下空间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特点,包括地下停车场、地铁站、地下商业街等。
2. 地下建筑设计原则: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的原则,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地下建筑结构及施工技术:介绍地下建筑的常见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及新技术应用。
4. 地下建筑平面布局设计:运用CAD等软件,教授学生进行地下建筑平面布局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5. 地下空间利用:探讨地下空间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地下空间资源的认识。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地下建筑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地下建筑设计原则第三课时:地下建筑结构及施工技术第四课时:地下建筑平面布局设计第五课时:地下空间利用教学内容与教材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地下建筑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和实践能力: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系统讲解地下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结构施工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地下建筑与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下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地下建筑的规划原则、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
3. 学生能够了解地下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以及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地下建筑相关信息。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表达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下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下空间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意识。
2. 学生能够关注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 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与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关注实际案例,掌握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下建筑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地下建筑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及其在城市中的功能与作用。
2. 地下建筑规划原则:讲解地下建筑规划的基本原则,如安全性、功能性、经济性、环境协调性等。
3. 地下建筑设计方法:分析地下建筑的设计方法,包括平面布局、空间组织、结构形式、通风与采光等。
4. 地下建筑施工技术:介绍地下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如基坑支护、地下连续墙、隧道开挖等。
5. 地下建筑与城市规划:探讨地下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分析地下空间利用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6. 实践案例分析与讨论: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地下建筑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下建筑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主要用途;2. 使学生了解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法、技术要求及质量控制要点;3. 引导学生认识地下建筑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其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地下建筑工程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沟通、讨论和总结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展示地下建筑工程相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地下建筑工程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地下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建筑理念;3.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认同建筑工人的辛勤付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全面了解地下建筑工程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1. 地下建筑工程概述:包括地下建筑工程的定义、分类、用途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下建筑工程概述2. 地下建筑工程设计原则与要求:介绍地下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流程及主要技术要求;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下建筑工程设计3. 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讲解地下建筑工程常用的施工方法、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4. 地下建筑工程结构与支护:分析地下建筑工程的结构类型、受力特点及支护技术;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下建筑工程结构与支护5. 地下建筑工程防水与排水:探讨地下建筑工程防水与排水的原理、方法及施工要求;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下建筑工程防水与排水6. 地下建筑工程环境保护与节能:阐述地下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及节能技术;教材章节:第六章 地下建筑工程环境保护与节能7. 地下建筑工程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地下建筑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问题解决;教材章节:第七章 地下建筑工程实例分析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进行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地下建筑工程的知识体系。
第1篇一、设计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地下空间利用需求的增加,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分析,深入了解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培养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目标1. 理解地下工程的概念、分类和特点;2. 掌握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设计内容1. 地下工程概况(1)地下工程的分类:按领域用途、空间位置等进行分类;(2)地下工程的特点:如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等;(3)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如保证施工质量、安全、环保等。
2. 地下工程施工方法(1)明挖法:放坡开挖、非放坡开挖等;(2)暗挖法:浅埋暗挖法、盾构法、沉管法等;(3)特殊施工方法:如冻结法、顶管法等。
3. 地下工程施工组织(1)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进度、施工方案、施工资源、施工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内容;(2)施工平面布置:包括施工场地、施工道路、临时设施、施工设备等;(3)施工资源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4. 地下工程施工案例分析选择典型地下工程案例,分析其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四、设计步骤1. 确定设计题目,收集相关资料;2. 分析地下工程概况,确定施工方法;3. 制定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平面布置;4. 进行施工资源配置,确定施工进度;5.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进行答辩。
五、设计评价1. 设计报告的完整性、合理性;2. 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3. 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4. 案例分析的真实性、深度;5. 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本次地下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学生将全面了解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提高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地下工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大纲1、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对所学土力学、结构力学、混泥土结构、钢结构、地下结构、地下工程支护、岩土特殊施工、测试技术等专业课程进行全面回顾和综合应用,同时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课程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共2个题目:1、大断面马头门硐室加固设计(方案1);2、大断面马头门硐室加固设计(方案2)。
其中学号为单号
做设计题目1,学号为双号做设计题目2。
3、课程设计内容
大断面马头门硐室加固设计(方案1,2)
4、设计要求
(1)在课程设计期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2)在规定的教室(1504,1505)集中辅导,答疑在岩土与地下建筑教研室进行;
(3)本次课程设计不少于15页,且用A4纸手写并按要求装订好;
(4)严格按照课程设计格式和要求撰写;
(5)设计内容不得相互抄袭,否则按不及格处理;
(6)设计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1月9日下午4:00交至岩土与地下工程教研室。
岩土与地下工程教研室 2009/1/5。
地下建筑课程设计前言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下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理解地下建筑的优势、设计原则及施工技术;了解地下建筑与环境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地下建筑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进行项目设计、讨论和展示的能力;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下建筑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地下建筑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下建筑学科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地下建筑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地质基础知识,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可能缺乏对地下建筑学科的整体认识和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下建筑概述:介绍地下建筑的定义、分类及其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地下建筑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历史和现代的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下建筑概述- 内容列举:地下建筑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案例。
2. 地下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讲解地下建筑设计原则、施工方法及其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项目设计与施工的能力。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下建筑设计;第三章 地下建筑施工技术- 内容列举:设计原则、施工方法、地下建筑结构、防水与排水技术、施工安全与质量控制等。
3. 地下建筑与环境及社会发展:探讨地下建筑与环境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目录————一、设计资料1.1设计数据资料 (1)1.2结构尺寸及示意图 (1)1.3重心计算 (1)1.4计算半径 (2)二、基本使用阶段荷载计算2.1垂直荷载 (2)2.2均布荷载 (2)2.3三角形侧载 (2)2.4自重 (2)2.5拱背荷载 (2)2.6拱底反力 (2)三、管片配筋计算3.1材料选择 (4)3.2截面配筋计算1)截面设计 (4)2)截面复核 (6)四、管片接头验算4.1负弯矩接头 (7)4.2正弯矩接头 (8)五、顶推力验算 (9)六、心得体会 (10)七、设计规范 (11)八、主要参考文献 (11)九、上交材料 (11)盾构管片课程设计一、设计资料教师评阅:1.1设计数据资料管片外径11.5m管片内径10.3m覆土深度20.1m土层容重14.1kN/m³饱和容重19.1 kN/m³地下水位1.1m土层内摩擦角17.1°土层粘聚力 24 kN/㎡1.2结构尺寸及示意图1.3重心计算盾构管片课程设计教师评阅: 重心z=300mm1.4计算半径r=5.15+0.3=5.45m二、基本使用阶段荷载计算2.1垂直荷载q=1.1×1.41+(20.1-1.1)×(1.91-1)=18.84t/㎡2.2均布荷载p1=18.84×tan²(45-17.1/2)-2×2.4×tan(45-17.1/2)=6.73 t/㎡2.3三角形侧载p2=2×5.45×tan²(45-17.1/2)×0.91=5.41 t/㎡2.4自重g=2.6×0.6=1.56 t/㎡2.5拱背荷载G=2(1-π/4)×5.45²×0.91=11.62 t/㎡2.6拱底反力Pr=18.84+1.56π+0.2146×5.45×0.91-π/2×5.45×1=16.24 t/㎡计算的M和N见下表。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下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应用场景。
2. 学生能够理解地下建筑结构的主要受力特点及影响因素。
3. 学生能够掌握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下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并进行简单计算。
2. 学生能够运用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原则,设计出合理的地下建筑结构方案。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地下建筑结构在设计、施工和运维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下建筑结构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地下空间利用的认识。
2. 学生能够培养对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的严谨态度,提高职业素养。
3. 学生能够关注地下建筑结构领域的最新发展,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下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但对地下建筑结构知识了解较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上述目标,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相关领域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土木工程基础》中关于地下建筑结构的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1. 地下建筑结构基本概念- 地下空间利用及分类- 地下建筑结构的特点及优势2. 地下建筑结构受力特点- 地下建筑结构受力分析- 影响受力特点的因素3. 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与方法- 设计原则与要求- 结构设计计算方法4. 地下建筑结构施工与运维- 施工技术及工艺- 运维管理及注意事项5. 案例分析- 著名地下建筑结构案例介绍-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地下建筑结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地下建筑结构受力特点第三课时: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与方法第四课时:地下建筑结构施工与运维第五课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本章节内容涵盖了地下建筑结构的各个方面,从基本概念、受力特点、设计原则、施工与运维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地下建筑结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