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检查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相约未来——写在北京边检成立60周年之际相约未来——写在北京边检成立60周年之际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 | 时间: 2011-06-03 | 文章来源:站史资料收集小组 | 作者:乔志诚编者按:站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开始以来,得到了总站全体民警工人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总站办公室调研员乔志诚同志多次献稿,有对往事的真情流露,有对历史的认真总结,还有对来者的殷殷寄语,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边检人赤诚的信念、严谨的作风和对北京边检真挚的祝福。
下面,就让我们怀着对历史无限的敬意,再与这位老边检人共同相约未来……相约未来――写在北京边检成立60周年之际60年前,在北京西郊机场,风尘仆仆来了几名军人,他们在一座日式圆顶建筑里安营扎寨,开始了一项新的工作――公安边防检查。
他们没有想到,北京边检从他们手中起步,开创了北京边检事业的先河。
他们更没想到,从他们开始,一代一代北京边检人薪火相传,在北京口岸上演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剧,书写了北京边检一个又一个辉煌,描绘了北京边检忠诚铸辉煌的历史画卷。
60年,一代一代北京边检人,以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忧患意识;以敢于超越、勇于攀登的拼搏精神;以永不满足、永不停滞、永不懈怠、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创造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一代一代北京边检人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社会稳定的法定职能植根塑魂,以崇尚荣誉、争优创先的执着追求升华人生境界,在艰难险重的任务中展示了这支队伍的特有风采。
生动诠释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
60年,北京边检忠实履行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法定职能。
无论是在解放初期对敌斗争的复杂时期,还是进入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时期,这支队伍都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以祖国的安危为己任,在北京口岸这个颠覆与反颠覆、渗透与反渗透、破坏与反破坏、偷渡与反偷渡的特殊战场,严守国门,严密管控,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潜入潜出,有效震慑和打击了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分裂、破坏、恐怖活动,捍卫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维护了社会稳定,保证了人们的和平生活。
第二章出入境边防检查工作的历史沿革第一节古代边关的边防检查职能一、“关”的综合职能西周时期陆地边境就已广泛存在作为进出国境关口的“关”,是国家设驻边域的一种军事机构。
春秋战国开始,“关”有了出入境点的性质。
秦汉时期,“关”已经演变成一种军政合一的机构。
二、航海业的发展促使出入境制度化和口岸检查专职化(一)从内陆“关塞”到沿海“关津”(二)市舶司——口岸专门管理机构的产生1、负责船舶出入港的管理2、履行检查手续3、征收关税4、负责对外贸易事宜5、负责接待各国使节与商人的外事活动(三)外寇入侵迫使口岸管理采取严格措施第二节清代的出境入境边检查一、清朝的“卡伦”制度“卡伦”,即哨所(满语),兼有当今出入境边防检查、边境治安管理、边防部队、海关的职责,用以担负警戒、防卫、缉私、捕盗、防止入侵、防止外逃等。
卡伦的职责1、出入境检查2、捕逃、捕盗、维持边界治安3、监督贸易、缉私二、清朝末期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一)外国控制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二)外舰频频入侵(三)中国陆地边境受侵略第三节近、现代的出境入境边防检查一、辛亥革命未能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二、国民党政权的出入境边防检查制度(一)出入境边防检查制度的建立1930年《查验外国人入境护照规则》(二)出入境边防检查专职机构的设立1936年底,外事警察统一改为由所属警察机关的行政科管理。
1946年,内政部成立警察总署,外事警察与国境警察合并,称作“外事国境警察”,由警察总署专设的外事处(第五处)统一掌管。
第四节新中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新中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制度的建立(一)建立的背景(二)建立的标志1、设立边防检查机构2、颁布边防检查法规3、召开第一次全国边防检查站工作会议(二)建立的标志1、设立边防检查机构1946年,在大连建立了新中国的第一个边防检查站。
1949年10月,在天津、青岛、烟台、厦门、深圳和安东(现丹东)等口岸组建了基层检查机构,称边防检查站。
红其拉甫边检站:“雪域雄关文化”平均海拔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因气候严寒,氧气稀薄,被称为“生命禁区”,新疆公安边防总队红其拉甫边检站(以下简称边检站)就常年驻守在这里海拔4700米的地方。
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中巴经济走廊咽喉要道,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毗邻阿富汗恐怖训练营和世界三大毒品产地——“金新月”,是打击暴恐、枪毒渗透、走私偷渡的前沿阵地。
边检站自建站以来,一代代边检站官兵爬冰卧雪、战天斗地,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铸就了享誉全国的新老“三特”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讲政治、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奉献”)。
1995年5月23日,边检站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模范边防检查站”荣誉称号。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葆旗增色”的使命,边检站以“建功高原先锋、反恐查缉尖兵、睦邻合作典范、传承创新旗手”的新定位,“文化育警、文化励警、文化强警、文化塑警、文化惠警”的理念,将文化元素渗透到警营的每个角落,以文化力量传递给每名边检站官兵,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红站特点的“雪域雄关文化”品牌,为旗帜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忠诚文化”铸魂,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边检站将“三特”精神融入到警营文化中传承,淬炼提出了“忠诚、坚守、荣誉、奋进”的站训,确立了“擎得起红旗、经得起考验、守得住清苦、打得胜硬仗”的使命目标,还设计了站徽,编撰了站歌《我是红其拉甫的兵》,并定期开展边检站老兵回营讲历史、站史记录大展播、重走砸冰取水路等活动,实现了警营文化与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机结合。
他们将红色党建文化作为锻造边检站官兵忠诚品质的有力抓手,通过开展重温红色故事、阅读红色著作、展播红色影视、唱响红色歌曲以及云端界碑忠诚宣誓、冰峰天际党旗接力等“红色文化套餐”活动,构筑了学习、教育、宣传三位一体的党建文化体系,让忠诚信念融入边检站官兵的血脉。
位于海拔5100米的前哨班被授予“中国红色旅游边哨文化体验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模范**先锋岗”“雪域高原英雄哨”等称号,成为驻地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
边防和边检的区别边防和边检是人们易于混淆的两个概念。
下面给你介绍一下两者的区别。
边防定义是指在国家边界、沿边、口岸等地方,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
和保障进出口的贸易合法安全。
按照199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家的领陆神圣不可侵犯。
国家加强边防建设,采取有效的防卫和管理措施,保卫领陆的安全,维护国家权益。
该法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边防、海防和空防的防卫工作。
概念由来中国反映边防的文字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已经大量出现。
如表示边防地域的概念有:“边疆、“边陲、“边圉、“边鄙、“边裔等;表示边防任务和设施的概念有:“戍边、“屯边、“边塞、“边寄、“边尘、“边遽、“边警等;表示边防部队和官员的概念有:“边骑、“边吏、“边将等。
第一次提出“边防概念的是《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城、镇……此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
唐朝确立的边防制度系统严密,其精要之处为以后历代所承袭,“边防的概念也一直沿用至今。
到了清代,则把陆地边防称为“塞防,把边防哨所谓之为“卡伦,把边防巡逻称为“巡边、“察边,称界碑为“鄂博、“界牌。
中国海防的实践开始于唐朝,唐朝在山东莱州(今山东掖县)设立东莱守捉,在登州(今山东蓬莱)设立平海军,以加强对山东沿海的控制。
北宋时期,在山东建立澄海水军弩手两指挥和平海水军两指挥,执行戍守海防的任务。
明朝倭寇猖獗,故明太祖朱元璋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立卫、所、巡检司等海防机构,派驻几十万军队戍守,形成完整的海防体系。
胡宗宪等一大批明朝官员和将领,在致力海防斗争的同时,还组织编纂了《筹海图编》、《海防纂要》等许多海防专著,于是“海防一词应运而生。
《筹海图编》对“海防的解释是:“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
当然,古代的边、海防概念与当代的边、海防概念,在内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深圳边防部队的回忆美篇文章
在深圳边防部队,有许许多多和徐某一样坚守岗位的“老兵”。
他们曾穿着橄榄绿军装为祖国边防事业奉献青春热血,转改后换上藏青蓝警服继续扎根在边检工作一线,永葆纪律部队的精神品格,谱写动人佳话。
一轮班结束后,徐某脱下湿淋淋的防护服,露出被汗水浸透的白色衬衣。
他是皇岗边检站执勤三队二级高级警长,一名响当当的“白衬”检查员。
虽然年纪大、职务高,年初身体不适还做了手术,可徐某从未要求组织给过特殊照顾。
“我就想这么一直干到退休。
”换了一身干净衣裳的徐某看起来精神饱满,“很奇怪,好像职业生涯越快要结束,我反倒越有劲头了。
”领导同事们都很理解徐某的感受,对坚持了四十多年事业的不舍、对大家的爱惜关照,让他总是冲在各项工作的最前面。
其实,自某年入伍以来,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徐某一直这样凡事冲在前面,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某年北京奥运会安保期间,时任蛇口集装箱码头检查队队长的徐某带领全队民警克服重重困难,长期驻船监护。
每逢船体检查,发动机舱闷热难闻,一不留神就会蹭得一身机油,他常常举着手电筒第一个跑进去。
某年单位组织等级检查员考核,徐某知道自己眼睛老花、记性变差,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不懈坚持下,他成为站里考核通过人员中年级最大的民警。
今年面对业务技能考核,他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开展上机模拟练习,模拟录入时借助放大镜反复学习的身
影让不少同事深感触动,最终他顺利通过考核。
从战士到二级高级警长,历经办公室、调研队、查控队、码头检查队、旅客检查队等多个岗位,徐某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让人打心眼里敬重的“白衬”检查员。
“一夫当关”逞英豪作者:邓学海来源:《中华儿女》 2014年第3期本刊记者王海彩云之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越野车从320国道的终点瑞丽口岸往内地方向行使,在群山里起伏转回,公路两侧满目葱茏,时而点缀一丛繁花。
这条连接边境的公路,不仅有最美的风景,还有隐秘的罪恶。
320国道的这一段,也是国际毒贩为之垂涎的白色通道。
德宏毗邻毒巢“金三角”,毒品从边境线上渗透进来之后,要想到达昆明再向全国辐射扩散,这是必经之路。
记者这次采访的对象,是木康边境检查站站长邓学海。
木康站,是个传奇的检查站;邓学海也是一位传奇的缉毒英雄。
木康检查站扼守的双坡垭口,恰是320国道上的咽喉之地。
建站30多年来,木康检查站官兵与形形色色的贩毒分子斗智斗勇,生死较量,战功卓著,成为公安边防部队的旗帜之一,2001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缉毒先锋站”称号。
邓学海,如今这个“缉毒先锋站”里的扛旗者。
他出身农家,年纪轻轻,却在缉毒战线上声名显赫,在海地维和行动中也建功卓著。
他先后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获得联合国和平勋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等多项殊荣。
光环之下,英雄究竟有着怎样的本色?大山的孩子,新兵连的“笨鸟”1979年出生的邓学海,和大多数的公安边防战士一样,面庞黝黑。
再加上那股成熟稳重的劲儿,他看起来似乎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
邓学海的家乡是云南楚雄牟定。
在当地,彝族人口占三分之二以上,汉族倒成了“少数民族”。
邓学海的年龄尽管接近“80后”,但小时候他可吃过不少苦。
邓学海家祖辈都是农民。
三兄妹中,邓学海年龄最小。
“小时候吃粮都是问题,米饭只能吃半年,其余时候吃土豆,吃南瓜。
”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上山砍柴去镇上卖。
“我的学费,书费,家里的生活费,全要靠这个。
”当时,作为山里的娃娃,出路只有两条,要么上学,要么当兵。
而上学需要费用,家里难以负担,因此要想改变命运,就只剩下了当兵一条路。
初中毕业后,邓学海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
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宁波边防检查站
无
【期刊名称】《宁波通讯》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宁波边防检查站成立于1979年1月,隶属于浙江公安边防总队,目前
是全省唯一的一类海港边检站,担负着宁波老港区、镇海港区、象山二类口岸和七涅锚地等辖区出入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及其装载货物的边防检查监管任务。
今年以来,站党委继续倡导并践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发展理念,以打造和谐口岸为己任,
【总页数】1页(PF0003)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1
【相关文献】
1.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VoIP升级与IP/VC规划 [J], 李昆仑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授予舟山边防检查站守卫群岛边关服务海洋经济模范边防检查站荣誉称号的决定 [J], ;
3.青春勇挑弄潮旗--宁波穿山边防检查站服务口岸侧记 [J], 毛思洁;孔建华;吴彦晓;
4.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市财政局转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 [J],
5.《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市财政局转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政策解读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历史概略我国的出入境检验检疫主要由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和国境卫生检疫以及与之相关联和配套的其他业务和行政职能有机组成。
其发展历程主要由萌芽、创始和发展三个阶段组成。
一、缓慢地萌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政府行政职能范畴的检验检疫工作就已经零星散见于我国的各类史籍,据《周礼•考工记》载,政府“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刑法伪除诈,谓之保商,而又禁其伪饰通其有无”,从而确保国内市场稳定,使商品交易得以公平、公正地进行。
据《睡虎地秦简》载,战国时期秦国法律规定对于过境马车,必须用火焚燎其车身,以防止疫病传入;当时秦国还设有“疠迁所”,由专门的医务人员在其中收容和隔离麻风病人,并对其进行治疗;《史记》载,秦相吕不韦颁布法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在一些重要商品上铭刻工匠和各级管理者的姓名,以便追究粗制滥造者的责任。
从秦到唐的历史进程中,受对外贸易和国际间人员往来规模的限制,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以下简称检验检疫)一直处于原始萌芽状态。
自唐代开始,在广州等重要通商口岸出现了寓外贸管理、关税征收、进出口商品检验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官员——市舶使。
宋代,专门的机构——市舶司设立,并明确具有对海外贸易船只“著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的职责。
市舶使和市舶司的设立,标志着我国检验检疫工作的萌芽正式破土。
元代的市舶司里开始设立市舶牙人,专职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人员开始进入对外贸易管理机构。
与此同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法国等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对外贸易检验鉴定的公证人,西方统称其为经济人或公证人,和市舶牙人一样,承担着为贸易双方评品货物的质量和数量的职责。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欧洲爆发了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为了防止疫情随着商船和贸易传播,近代国境卫生检疫制度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建立。
明代市舶司主要是为了管理朝贡贸易,为了达到“平交易、抑奸非”的目的,政府专门设立了市舶牙行来负责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
边防检查历史:
金文(辵,行进)(自,鼻,代脸部)(穴,山洞)(方,披枷犯人),造字本义:在罪犯脸上刺字,给犯人披上枷锁,并将放逐到深山远疆
关
中国的出入境边防检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王制》的记载。
一、最早关于边防检查记载的文献为《礼记·王制》“关执禁以讥,禁异服,查异言。
”说明在我国周代已经出现了边关检查的机构和人员,其主要职责是“查缉与本国人不同的外国奸细”(做旧,照片配文字合成)
二、在《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着《司门》、《司关》、《掌节》等职位职责。
(做旧,照片配文字就是官职)
例如《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司门,掌国门的启闭,检查经过物品,征税并没收违禁品。
在《左传·文公十一年》:“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
”隋初有司门侍郎,唐宋于刑部设司门司,着重检查行人,防备“寇盗奸诈”。
元以后废。
司关,负责检查出入关的货物、税收及查验过关人员的证件等
三、在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了“关都尉”一职,主要职责为戍边防守,抵御外族入侵,接待中外使者,稽查行旅货物,边关对出入境人员及货物行李实行凭符传验核放行。
汉朝时期,鼓励对外贸易,同时为了防止外族入侵,禁止违禁品输出,凡货物人员出境,必须事先经过官府允许,发给“符”或“传”,由“关”执行查验,凭其所持的“符”、“传”放行。
秦汉时期的符最初使用的皆是木制符信,西汉以前通称之为“传”。
马缟《中华古今注》中注明:“传者,以木为之,长一尺五寸,书符信于其上。
又一版,封以御史印章,所以为期信,即如今之过所也。
”后来汉朝开始用另一种以缯帛制成的符传,《后汉书.文帝纪》:“两行书帛,分持其一,出入关合之,乃得过。
”
秦汉时期在洛阳周围共有八关即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到了东汉发展成为著名的“八关都尉”。
四、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在唐朝边防管理制度最大的改变是由内陆的“关塞”发展到沿海的“津”,当时对外开放口岸主要有广州、泉州、扬州、福州、杭州等地。
唐代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出入境边防检查制度,例如出入境证件颁发、管理制度,其中出入境凭证称为“过所”,具有现代护照的部分功能。
据《唐六典》载:“凡度关者,先经本部本司请‘过所’。
在京,则省给之;在外,州给之。
虽非所部,有来文者,所在给之。
”即在中央的由尚书省发给,在外地的,由所在地州、府发给。
尚书省主管过所事务的是刑部的司门郎中和员外郎,由刑部司门司主判,都官司都官郎中或员外郎判依(审核同判)。
在地方,由户曹参军主判,咨议参军等判依。
唐人向中央或地方请给过所,大概是缮写二份,一份是正本,由官方加盖官印,发给请过所的本人;一份是副本,形式和正本一样,也都要经过判官、通判官签名,由刑部司门司或都督府、州户曹归档保存③。
现存的过所实物样本有日本僧人圆珍的过所④,过所上共盖了“尚书省司门之印”三处。
出入境制度也规定的比较具体,例如,规定携带违禁品度关要从重论处,不可无故留难合乎手续的人,对出入境的奸细要审查甄别等。
唐朝时期,专门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市舶司制度,主要管理出入境的船舶及其载运的旅客、船员和货物。
市舶司主要功能为:辩勘合,勘合指的是中国封建王朝颁发给海外国家朝贡贸易的凭证,辩勘合就是只要区分开官方和民间的贸易船舶,以维系官方的朝贡贸易。
征私货,海外国家朝贡船舶的货物为贡品和私货,贡品主要是指海外国家朝贡给封建王朝的货
物,市舶司是不可以征税的。
私货,是指海外王室及其他私商附朝贡带来的贸易货物,这种私货市舶司则负责收买、管制。
平交易,主要是指市舶司机构执行监督管理外国商人和中国商人之间的贸易活动职责。
可以说,市舶司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当今口岸管理的某些特征。
五、明末清初。
最大的变化就是西方国家取代亚洲国家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但是西方国家来到中国主要是出于其扩张的需要,,这种交往方式给中国的出入境管理和边防检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明末清初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尾声,并逐渐没落,虽然当时的中国仍然是经济大国,但是已经开始衰落,思想比较陈旧,逐渐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样对边防管理和边防检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影响。
边海防比较松弛。
六、清朝后期,西方国家通过鸦片战争等迫使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在《天津条约》、《五口通商附件善后章程》、《改定陆路通商章程》等不平等条约中侵入了中国的出入境边防检查的立法权、管理权,使得中的出入境边防检查名存实亡。
七、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及中国的参战,使中国的出入境边防检查进行了调整。
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于外国人检查,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外人游历护照办法》、《稽查外国人护照(执照)章程》等,明确了对外国人护照检查的手续和具体规定。
二、对中国公民的出境检查,制定了专门的《出洋护照试办章程》,规定了中国护照的式样和办理办法。
三明确了出入境检查机构,由各口岸海关承担外国人入境检查任务。
八、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主要是制定了《颁发出国护照暂行办法》、《查验外人入境护照规则》、《外国人来中国护照签证办法》等一系列比较全的出入境边防检查法律规定,同时明确了在中央由内务部警政司具体负责出入境边防检查规则,在地方,由各口岸所在地公安局或警察局负责管理,并开始在各口岸设立检查站并配备专职的护照查验人员,这些人被称为国境警察。
1930年11月14日,国民政府制定了出入境查验员得徽章和护照验讫戳记式样。
至此,中国出入境边防检查的专业化正式完成。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出入境边防检查政策已经无法实施,为适应战时环境,政府颁布了《战时外国人在国内旅行检查规则》、《非常时期华侨出入国办法》等规定。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出入境边防检查重新恢复,并颁布了《中华民国关于外人护照签证办法》《外人护照查验办法》等法律性文件。
九、新中国初期的出入境边防检查已经完全独立自主。
1949年—1952年先后开放了天津、青岛、烟台、厦门等51个对外开放口岸。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企图破坏新生政权,因此敌对势力、间谍、破坏分子潜入潜出我国,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十分重要,为此公安部设立了边防局主管边防检查工作,在各对外开放口岸建立了边防检查职能部门完善了规章制度。
十、经过文革动乱年代,中国的出入境边防检查再次受到重视,一是因为对外交往日渐频繁,出入境人员不断增多。
这些也给中国的出入境边防检查带来了更多要求和挑战,出入境边防检查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1985年,为了加强出入境边防检查的专业化水平,全国边防检查和边防管理的部队自武警总部划出,归属公安部边防局管理。
1997、98年先后2批9个城市实行职业化试点,规人民警察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