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1-2章
- 格式:ppt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28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作业课程名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目标:了解幼儿数学的知识与理论;了解儿童数学教育的主要流派思想及研究动向;能够独立完成儿童数学教育的各种活动设计;能够熟练地组织与评价儿童数学教学活动。
电子教材:平台教材课程自学要求及作业: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本章学习重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学前儿童的早期数学认知发展;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作业题:1、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2、简述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
3、在学前儿童早期数学教学活动中,其心理发展特点具体表现哪些方面?4、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5、如何理解早期数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与作用?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本章自学重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作业题:1、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2、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3、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目标的内容。
4、简述选择学前儿童数学的内容,其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5、试述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6、如何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科学领域目标和要求,结合实例或者幼儿园实地所见,谈谈你的认识。
第三章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本章学习重点;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与苏联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皮亚杰的儿童数学学习研究与建构主义数学教育;蒙台梭利与蒙台梭利课程课程中的数学教育;凯米、格里芬的数学教育思想与美国美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动向。
作业题:1、简述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
2、简述列乌申娜提出的七条数学教学原则。
3、简述皮亚杰数学教育理论的基本要点。
4、试述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的节本主张。
5、简述蒙台梭利的数学教育方法。
6、简述凯米的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7、简述格里芬“数学世界”儿童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
学前教育数学教案【篇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姓名:宋永美班级:12学前教育1编者:沈如云日任教:教材名称:2345【篇二:13-14(1)学前数学教育教案】郑州师范学院《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任课教师曹艳荣课程名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采用教材《幼儿园数学教育与活动设计》(黄瑾著)周课时数 2任教班级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b11级第一章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了解数学的起源、特点和作用?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第一节数学教育与幼儿发展事例一:某大班教师在一次活动中,让幼儿用“5元钱”去买两件“商品”。
有一位幼儿成功地买来了两件“商品”,标价分别是“1元”和“4元”。
但是,当她按照教师的要求用一道算式记录自己做的事情时,却令人不解地写下了“1+4=0”的算式。
就连她自己也感到奇怪:她明明记下了自己做的事情——用“5元钱”买了“1元”和“4元”的商品后钱全部花完,却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算式。
事例二:某大班初期幼儿对于10以内的加减运算已经对答如流。
在一次测查中,作者询问该儿童“3+4=7”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他除了回答“表示3加上4就是7”之外,任凭作者提示,也不能举出一件能够用这个算式来表示的具体事情。
在前一个事例中,幼儿尚处于数学抽象的初级阶段,她理解了具体的数学关系,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却不能将其归纳为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用抽象化的符号来表示具体的事情。
而后一个事例则是能熟练地解答数学问题,却不能将其还原为具体的问题。
幼儿能够进行抽象符号运算的表面现象掩盖不了他理解上的缺陷――他不懂得抽象符号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因此,严格说来,这两位幼儿都不能算是掌握了数学。
现代数学家普遍认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
正如哲学家怀特海的表述:“数学是在从模式化的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数学教育的表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数学的起源和特点一、数学的起源(一)人类历史上数的起源从数学的起源来看,数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
在人类的童年,对事物数量多少的比较仅限于直接的感知(数觉);数觉:在一个小的数的集合里,增加或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还未直接知道增减,但能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我们把人类在数觉的基础上,靠知识、经验和技能而发展起来的对于数和数的变化的感知能力,称为“数感”。
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二)儿童个体数概念的发生1、对儿童个体来说,他们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同样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
2、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存在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二、数学知识的特点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恩格斯(一)抽象性(二)逻辑性(三)精确性(四)应用性第二节学前数学教育与儿童发展一、学前儿童数学的含义学前儿童所学习的、最初步的数学知识,包括最简单的数的知识,初步的时间、空间观念等,它强调的是学前儿童在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体验。
即学前儿童所学的数学知识,大多是表面的、粗浅的知识。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意义(一)使学前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训练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三)能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一)学前儿童逻辑观念的发展1.一一对应观念2.序列观念3.类包含观念(二)学前儿童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二)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三)学前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如果幼儿缺乏多样化的经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会出现问题(四)学前儿童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五)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是幼儿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尝试新策略、练习和检验新获得的策略以及在应用中巩固新策略的过程第四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一、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二、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
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了解幼儿数学教育有哪些途径及各自特点2、理解幼儿数学教育基本方法的涵义及掌握的要求,重在掌握如何运用这些基本的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就是指向学前儿童实施数学教育的活动形式。
幼儿生活中各种形式的活动都是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有效途径和手段。
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一、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按计划安排专门时间,提供数学活动环境并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数学教育活动。
(一)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P691、含义: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通过他们自身的参与掌握初步概念并发展其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
是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
2、特点:(1)事先有缜密的筹划(2)内容专门指向数学(3)以集体活动形式为主在这种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者操作活动。
(二)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1、含义:是由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数学活动设备和丰富多样的学具、玩具,引发幼儿自发、自主、自由进行的数学活动。
可以是专门开设的数学活动室,也可以是在教室里设置的数学角。
2、特点:(1)没有具体、详细的计划(2)幼儿可以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3)以个别活动为主3、作用(正式数学活动不具备的)(1)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求知探索、主动探究的愿望。
(2)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活动体现不同层次的操作,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收获和提高,既可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又能增强自信心。
(3)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4)有利于培养幼儿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及同伴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上述两种数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两条主要途径,它们共同实施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着数学教育的早期启蒙。
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及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一、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它产生于生产实践,与人类文明同时开始,又随着生产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应用极为广泛。
人的全部生活实践(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数学。
最简单的事例,像小朋友有几只手,班上有多少位小朋友等,均要用数量来表示。
数学还广泛地运用于音乐、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等各个方面,甚至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像花朵、蜗牛等也可用几何图形的组合予以表示。
所以伽利略曾说过:“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
人们还赞誉数学“是打开未来世界大门的钥匙”。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促使数学日益渗透到各学科领域中去,促进了各学科的改造和发展。
像生物数学的形成,它涉及到数量遗传学、数量生态学、数量分子生物学、数量分类学等。
反之,生物的“数学化”也为数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像生物统计学、生物概率论、生物运筹学、生物信息论、生物控制论等新学科也相继产生.社会科学也不例外,数学现在已被广泛地运用于经济学、语言学、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通讯等各个领域中,从而提高了这些学科的科学性程度。
二、数学是普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每个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由于数学在自然及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数学历来是小学和中学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工具课程。
数学是学生学习其它文化科学知识,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知识和工具。
从近二三十年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动态,也可说明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像本世纪50年代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冲击波震动了全世界以后,欧美国家纷纷探讨、争论他们国家为什么落后了,找到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在人才培养上,尤其是中小学的数学教育方面比前苏联落后。
例如1981年美国华盛顿邮报曾报导,在过去20年中,日本、德国和前苏联政府的教育计划提高了对数学的要求,而美国的中学和大学的数学课程却降低了。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练习题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它是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以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
2、同化:指个体将外部环境纳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3、顺应:指个体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去适应外部环境。
二、选择1、提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观点的人是( A)。
A、加里宁;B、皮亚杰;C、蒙台梭利;D、陈鹤琴2、有些幼儿在按数取物的活动中往往会认为与一张数字卡(或点子卡)相对应的只能取放一张相同数量物体的卡片。
这一现象说明幼儿学习数学具有的特点是(C)。
A、外部动作;B、不自觉;C、个别性;D、一般化3、幼儿用掰手指进行数数,这一现象说明幼儿学习数学具有的特点是(A)。
A、外部动作;B、不自觉;C、个别性;D、一般化4、幼儿在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多少的过程中,采取原有的目测方法去解决并获得成功,这一现象说明幼儿学习数学具有的特点是(B)。
A、顺应;B、同化;C、个别性;D、一般化5、(B)将外部环境纳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A、顺应;B、同化;C、个别性;D、一般化6、(A)是个体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去适应外部环境。
A、顺应;B、同化;C、个别性;D、一般化7、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具有(A)逐步过渡的心理特点。
A、从具体动作向抽象;B、从抽象思维向具体动作;C、从顺应到同化;D、从一般到个别8、幼儿在学习数的分合时,2只苹果、2个玩具、2粒大豆等都用分合式记录下来。
幼儿开始认为这些式子不一样,逐步发展到认为这些式子都相同,因此他们表示的都是分数量为2的物体,这反映幼儿数学学习中具有(C )的特点。
A、从具体动作到抽象思维;B、从个别到一般C、从顺应到同化; C、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9、幼儿在计数时,最初需要用手点着物体逐一计数,逐步发展到可以用眼睛看着物体默默计数,这反映幼儿数学学习中具有(D)的特点。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标准二级学院(部):人文学院执笔人:马丽娇审核人:崔聚兴制定日期:2018年8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二、课程性质1.课程介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为学前专业学生和在职教师进修所提供的一本专业必修课教材。
儿童从出生到5、6岁时间段的教育统称为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一定的目标、计划将客观世界真实的、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感知的过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不仅对学前阶段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课程功能定位三、课程目标与内容1.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形成幼儿园数学基本教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具备独立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幼儿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交给幼儿一些基本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逻辑。
因此,本课程得教学,一定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2.课程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②熟悉并领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制定的依据。
③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知识的系统性和操作方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其思维能力。
②有助于提升小学和一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素质目标①数学内容学习趣味化,使学生获取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②关注每一位幼儿,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使幼儿在快乐、健康中成长。
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一、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数学的兴趣三、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四、有助于日后的小学数学学习第二节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一、数学知识的本质二、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一、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二、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四、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内容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一、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各年龄段的要求第三章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第一节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与苏联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二、苏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大纲及特点第二节皮亚杰的儿童数学学习研究与建构主义数学教育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要点二、关于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研究三、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的基本主张第三节凯米的数学教育思想与美国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凯米的数学教育思想和课程方案二、美国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四节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动向一、重视数学学习中的操作和多感官体验二、重视提供基于情境的数学学习和交流三、重视儿童对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四、重视儿童非正式数学能力的培养第四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一、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二、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一、操作法二、游戏法三、比较法四、讨论法五、发现法六、讲解演示法七、寻找法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环境创设一、感受数学美,使儿童“亲近数学”、“喜欢数学”二、渗透数形结合,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三、充分利用空间与材料,引发儿童自发、自主的探究与学习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关于集合的基本知识一、集合及其元素二、集合的分类与表示方法三、集合问的关系与运算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一、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二、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三、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四、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第三节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集合概念发展的阶段二、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特点第四节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一、物体的分类二、区别1和许多三、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四、感知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第六章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关于数与运算的基本知识一、数二、数字三、计数四、数制五、数的组成六、数的运算第二节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二、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初步发展及特点三、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第三节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教育一、10以内数的教育二、有关计数的教育三、数字的认读与书写教育四、数的组成教育第四节学前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二、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三、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中的作用第五节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教育一、实物加减的教育二、口述应用题的教育三、列式运算的教育四、有关二进制数学猜想游戏第七章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有关空间、时间的基本知识一、有关空间形体的基本知识二、有关空间量的基本知识三、有关空间方位的基本知识四、有关时问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学前儿童空间形体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发展特点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教育第三节学前儿童空间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发展特点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教育第四节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教育第五节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二、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教育第八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概述一、评价的意义二、评价的主体三、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四、评价的方法五、评价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评价一、学前儿童数学能力评价的内容二、学前儿童数学能力评价的方法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评价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第九章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依据和原则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依据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第二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过程一、了解、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二、选择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三、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四、设计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案第三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一、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二、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四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案例与评析四、课程考核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同步练习题第一章:数学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逻辑智慧和抽象能力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A、数B、集合C、数量D、以上都正确()2、儿童逐步抽象出初步的数概念,并能对数和数的关系进行逻辑的思考是在儿童()。
A、3岁左右B、4岁左右C、5岁左右D、6岁左右()3、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A、数B、数学C、文学D、艺术()4、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A、将具体的问题归结为模式化的数学问题B、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C、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D、抽象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5、林嘉绥等的《3~6岁儿童掌握长度排序的初步探讨》的实验研究证明儿童具有初步理解数量中的可逆性、推理性和相对性的能力是在()A、3~4岁B、4~5岁C、5~6岁D、4~6岁二、多项选择题()1、数学知识具有的特点是()A、抽象性B、逻辑性C、严密性D、精确性E、应用性()2、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具有的特性是()A、数B、质C、量D、形E、物()3、数学与其它学科不同,它更多的不是强调开放性、发散性、富有个性的知识,而是强调()A、抽象性B、逻辑性C、严密性D、精确性E、应用性三、简答题1、为什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2、简述学前儿童数学兴趣的特点和表现。
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原则一、单项选择题()1、伴随着动作进行的思维是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形象思维D、抽象逻辑思维()2、儿童经常表现出“表象性功能”是在A、1岁左右B、1岁半左右C、2岁左右D、2岁半左右()3、表象性功能的发展,促使了()的产生。
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形象思维D、抽象逻辑思维()4、下列哪一观念只是在具体事物面前有效,如果脱离了具体形象,即使只有很少的几个物体,儿童也难以排出它们的序列。
A、一一对应观念B、序列观念C、包含观念D、类包含观念()5、同化和顺应是谁提出的术语A、韦克斯勒B、瑞文C、皮亚杰D、吉尔福特()6、将外部环境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A、同化B、顺应C、自觉的思维D、不自觉的思维()7、提出“重视个别差异”这一数学教育原则是依据了儿童A、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B、个性差异性C、学习能力的个别差异性D、教育背景的个别差异性()8、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儿童的思维结构的发展是A、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B、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C、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D、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9、儿童()的发展,表现出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