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课时强化复习训练题37
- 格式:doc
- 大小:159.50 KB
- 文档页数:12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时训练题汇编(全册共231页附答案)目录第一章第1节一、选择题1.(2018·醴陵二中、醴陵四中两校联考高一期末)和“稻田内所有生物”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同的是(B)①一个大肠杆菌②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③培养基被污染后,滋生了除大肠杆菌之外的细菌和真菌A.②③B.③C.①D.②[解析]稻田内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层次。
①一个大肠杆菌属于个体层次,②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种群层次,③培养基被污染后,滋生了除大肠杆菌之外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群落层次。
2.(2018·武汉外国语学校上学期期末)校园内桂花树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包括(C) A.细胞B.器官C.系统D.个体[解析]植物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植物具有根、茎、叶等器官;一棵桂花树属于一个个体;植物没有系统这一生命系统层次。
3.(2018·湛江一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C)①公园中的全部菊花②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蚜③一个果园中所有的果树及其无机环境④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⑤东海岛的全部生物⑥瑞云湖公园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A.①③⑥B.②④③C.②⑤⑥D.①⑤③[解析]①公园中的全部菊花不是一个物种也不是全部物种,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更不是生态系统;②一块棉田中的所有的棉蚜属于种群;③一个果园中所有的苹果树及其无机环境,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更不是生态系统;④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更不是生态系统;⑤长江中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⑥瑞云水库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故答案选C。
4.(2018·山西省临汾一中、晋城一中、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等六校高一上学期期末)黑藻是观察叶绿体的理想实验材料,一株黑藻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B)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B.细胞→组织→器官→个体C.细胞→组织→系统→个体D.细胞→个体[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四单元第一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课时跟踪检测(限时: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解析:动物可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细菌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答案:C2.(2018·抚顺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5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D.蜘蛛、蜜雀是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解析: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叶状虫为第二营养级,处于最高营养级的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少。
蜘蛛、蜜雀属于第三营养级。
答案:D3.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的个体数量和该生物的平均体重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丙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B.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和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C.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乙和丙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上升D.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丙和丁的种群数量增加解析: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与该生物的平均体重的乘积。
生物量大的营养级低,营养级从低到高分别是丁、丙、乙、甲。
丙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丁的数量下降,丙、乙、甲的数量都要下降;甲的数量下降,乙和丁的数量上升,丙的数量下降。
答案:B4.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
已知种群丙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乙→甲B.种群乙在第5~7年间个体数下降是由于甲的增加和丙的减少所致C.乙和甲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一定自然区域内,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解析:甲、乙、丙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少分解者,所以甲、乙、丙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③第一单元第一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时跟踪检测(限时: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A、B、D均不是体内细胞的生存内环境。
答案:C2.人体皮肤表皮细胞所获得的氧气是直接从()A.周围的空气中得到B.周围的水中得到C.组织液中得到D.血浆中得到解析: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皮肤表皮细胞只能从组织液中获得的氧气,而不能直接从其他场所得到。
答案:C3.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则①~⑤的相关内容是()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解析: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
②与④可以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向②渗透,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
答案:B4.(2018·盐城质检)右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解析:①与②可以相互渗透,②与③可以相互渗透,可推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不存在蛋白质水解酶。
答案:A5.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
高一高二生物练习题1. 下列关于DNA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A. DNA是双螺旋结构,由核苷酸链构成。
B. DNA是单链结构,由蛋白质构成。
C. DNA存在于细胞质中,用于储存遗传信息。
D. DNA的碱基序列决定了蛋白质的合成顺序。
2. 下列哪项不属于细胞的共同特征?A. 能进行代谢活动。
B. 能自我复制。
C. 能产生运动。
D. 能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3. 哪种细胞器是负责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A. 溶酶体。
B. 保护细胞的膜。
C. 线粒体。
D. 核糖体。
4. “进化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
”这个说法是否正确?A. 正确。
B. 错误。
5. 下列哪个细胞器在光合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A. 核糖体。
B. 液泡。
C. 叶绿体。
D. 溶酶体。
6. 生态学研究的是什么?A. 物种的起源和进化。
B.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C. 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
D. 遗传物质的传递和变异。
7. 下列哪个层次是生命组织的最基本单位?A. 细胞。
B. 器官。
C. 分子。
D. 个体。
8. 糖分解产生能量的过程是什么?A. 光合作用。
B. 血糖调节。
C. 反应链。
D. 呼吸作用。
9. 下列哪个不是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A. 核糖体。
B. 脱氧核糖。
C. 蛋白质。
D. DNA。
10. 鸟类的四肢具有翼的功能,属于什么类型的结构?A. 同源结构。
B. 模拟结构。
C. 拟态结构。
D. 退化结构。
11. 一个物种在自然界的特定位置和角色被称为什么?A. 种群。
B. 生态位。
C. 生物圈。
D. 生态系统。
12. “一个物种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变化,不断进化。
”这个说法是否正确?A. 正确。
B. 错误。
13. 下列哪个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先发生的事件?A. 核分裂。
B. 染色体复制。
C. 细胞质分裂。
D. 细胞生长。
14. 下列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层级?A. 个体。
B. 种群。
C. 生物群落。
D. 生物圈。
15. 下列哪个是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A. 受精。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专题强化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细胞代谢加快B.渗透压升高C.内环境的成分改变D.细胞内酶活性降低2.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生理过程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乳酸与碳酸氢钠结合形成乳酸钠B.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C.血浆蛋白、胰高血糖素和多巴胺的合成D.DNA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转录为RNA3.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抗体B.胰岛素C.呼吸酶D.氨基酸4.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HCO3—]约为[H2CO3]的20倍,当[HCO3— / H2CO3]<15时,将发生酸中毒。
此实例说明无机盐能够()A.调节血浆的渗透压B.调节血浆的pHC.组成细胞的结构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5.在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A.B.C.D.6.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B.K+C.Na+D.Ca2+7.构成人体的各种液体中,能互相渗透转变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B.血液和淋巴C.组织液和淋巴D.血浆和淋巴8.醉氧即低原反应,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与呼吸酶、血浆蛋白一样,氧气也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C.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D.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9.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淀粉、血浆蛋白、H+、载体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胰岛素、葡萄糖、血红蛋白D.Ca2+、HPO42-、尿素、氨基酸10.下图中a、b、c为相应部位的细胞外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中的成分有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三种细胞外液中,a中蛋白质含量较多,渗透压最高C.健康人体中三种细胞外液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保持稳定不变D.a、b、c中HC03-的浓度对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具有重要作用二、多选题11.如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
高中生物易错题强化变式训练(1)考查内容:从生物圈到细胞——光合作用1.某池塘中全部的食草鱼,它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是?________(种群/群落/都不是);动物的皮肤,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是?________(细胞/组织/器官)2.在生物界中,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种类繁多,但是植物无________层次,单细胞生物无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3.施莱登和施旺的______学说主要揭示了细胞的________性。
4.在载玻片上写字母b,正放在载物台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是_______(b/d/p/q)。
5.蓝藻与绿藻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烟草花叶病毒与烟草叶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
6.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某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肌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________;一般来说,CHON四种元素在细胞鲜重中的大小排序是__>__>__>__,细胞干重中的大小排序是__>__>__>__。
8.蛋白质必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许多蛋白质含有但不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少数蛋白质含有其他元素。
9.蛋白质在酸碱或高温处理后变性、或水解成多肽后,用双缩脲试剂处理_______(不变色/变紫色),水解成氨基酸后再用双缩脲试剂处理则_______(不变色/变紫色)。
高一生物同步练习训练题及答案(完整版)高一生物同步练习训练题及答案(完整版)高一生物同步练习训练题有什么呢?对于生物,在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 为高考奋战,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一生物同步练习训练题及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一生物同步练习训练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关于生物体内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氨基酸是蛋白质分子的单体,由氨基和羧基组成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的结构是C.每个氨基酸分子都只含有C、H、O、N四种元素D.组成人体的氨基酸都能在人体内合成解析:选B。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不同的氨基酸R基不同,因此共有结构为,甲硫氨酸中含有C、H、O、N、S五种元素;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体内合成。
2.能正确表示蛋白质分子由简到繁的结构层次的一组数字是()①氨基酸②C、H、O、N等化学元素③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④多肽⑤肽链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④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①③④⑤⑥解析:选D。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是:元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3.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硫氨酸的R基是—CH2—CH2—S—CH3,则它的分子式是C5H11O2NSB.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是由R基的不同引起的C.n个氨基酸共有m个氨基,则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个多肽中的氨基数必为m-nD.甜味肽的分子式为C13H16O5N2,则甜味肽一定是一种二肽解析:选C。
A正确: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画出甲硫氨酸的结构式,不难得出答案;B正确:R基不同决定了不同氨基酸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的不同;C错误:多肽中的氨基数=R基中的氨基数+肽链数,题中R基中的氨基数=m-n;D正确:含有2个N原子的肽链,只能是二肽。
4.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以下关于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酶都是蛋白质B.抗体都是蛋白质C.动物激素都是蛋白质D.神经递质都是蛋白质解析:选B。
高一生物《细胞中的无机物》课时训练习题及答案考试是检测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孰能生巧,考前一定要多做多练。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生物《细胞中的无机物》课时训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生物《细胞中的无机物》课时训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人体某些组织的含水量近似,但存在形式却不同,例如:心肌含水量约79%,而呈坚韧状态,血液含水量约82%,却呈川流不息的液态。
从水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来看,对这种差异的解释为()A.心肌内结合水较多B.血液中结合水较多C.心肌内全是结合水D.血液中全是自由水答案:A解析:水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结合水,占细胞全部水分的 4.5%;另一种是自由水,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95%以1/ 9上。
在不同的器官和组织中,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相差很大。
心肌内多为结合水,从而使心肌呈坚韧的形态;而血液中含的水多为自由水,所以使血液呈现川流不息的状态。
2.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HCO-3]约为[H2CO3]的20倍,如果[HCO-3]/[H2CO3]15时,将发生酸中毒。
此实例说明无机盐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下列关于无机盐生理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调节细胞的渗透压B.调节细胞的pHC.参与细胞的遗传D.维护细胞的正常形态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无机盐的生理功能。
无机盐能够调节细胞的渗透压,维持生物体体液的酸碱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等。
但是无机盐不能参与细胞的遗传。
3.(20XX年-无锡一中期末考试)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为自由水B.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水C.人体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为结合水和自由水D.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与新陈代谢的强弱关系不大2/ 94.在细胞中水的主要功能是()①良好的溶剂②运输物质③决定细胞形态④散热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③④答案:A解析:细胞中水主要具有参与细胞的组成、作为良好的溶剂、物质运输、维持细胞形态等功能。
必考内容必修1 第1章第1讲一、选择题1.观察玻片标本时,或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应调节()A.目镜B.物镜C.光圈D.反光镜答案 D解析视野中亮暗不均是反光镜未调好造成的;视野中标本有的部位清晰,有的部位模糊,是切片厚薄不均造成的。
2.细菌、支原体、动物肝细胞和植物叶肉细胞等共同具有的结构是()A.内质网B.核糖体C.细胞核D.线粒体答案 B解析细菌和支原体都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中无真正的细胞核,无内质网和线粒体等其它细胞器,细胞质中只有惟一的细胞器——核糖体。
3.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并计数时,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A.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B.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C.低倍镜对焦,转用高倍镜,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D.高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答案 A解析使用显微镜必须先低倍镜后高倍镜,换高倍镜时,因视野范围要变小,视野变暗,所以要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并增加进光量。
4.某单细胞生物,体内不具有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它最可能是()A.真核生物B.异养生物C.无核膜的生物D.有线粒体的生物答案 C解析不具叶绿体但有叶绿素,且为单细胞生物,最可能为原核生物中的蓝藻。
5.蓝藻与酵母菌共有的结构是()A.细胞壁与核糖体B.核膜与细胞膜C.中心体与核糖体D.线粒体与细胞膜答案 A6.艾滋病是当今世界上最难治愈的疾病之一,被称为“超级癌症”,2005年-2011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口号都确定为“遏制艾滋、履行承诺”,艾滋病病毒属于生物的理由是()A.由有机物组成B.具有细胞结构C.能使其他生物致病D.能复制产生后代答案 D解析对生物的基本特征不熟悉,生物都具有严整的结构,但病毒并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误选B;能使其它生物致病并不是病毒所特有的,非生命物质(如汞等)也可以使其他生物致病,导致误选C;病毒通过增殖产生后代,这种繁殖方式一般称为“复制”,是界定艾滋病病毒属于生物的理由。
第2讲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苏州模拟)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变过程,A.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B.图中(一)、(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C.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D.该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无光时不能进行解析:图中(一)、(二)、(三)分别是指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一部分来自葡萄糖,一部分来自水;细胞呼吸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答案:A2.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的转移途径是()A.葡萄糖→丙酮酸→水B.葡萄糖→丙酮酸→氧C.葡萄糖→氧→水D.葡萄糖→丙酮酸→CO2解析:葡萄糖的有氧呼吸分三个阶段,葡萄糖中氧的转移过程为C6H12O6→丙酮酸→CO2。
第三阶段产生的H2O中的氧全部来自于O2。
答案:D3.下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B.装置乙在Ⅲ处可检测到有酒精生成C.装置乙中应让Ⅱ先放置一会再与Ⅲ连接D.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Ⅰ处的CO2解析:黑暗或光照对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没有明显的影响;装置乙中酵母菌产生的CO2可通过导管进入Ⅲ,但酵母菌产生的酒精保留在Ⅱ瓶中;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答案:C4.提取鼠肝细胞的线粒体为实验材料,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大;当注入葡萄糖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小,同时注入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时,氧消耗量又较大。
下列叙述中与实验结果不符合的是() A.有氧呼吸中,线粒体内进行的是第二、三阶段B.线粒体内能分解丙酮酸,不能分解葡萄糖C.葡萄糖只能在细胞质基质内被分解成丙酮酸D.水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的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才有水的生成,该过程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一、选择题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答案 B解析“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
2.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答案 C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组成直方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
3.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答案 C解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不会明显变大。
4.右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
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A.ⅠB.ⅢC.ⅣD.Ⅴ答案 A解析如果曲线Ⅱ是牛的种群数量变化,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应是曲线Ⅰ,因为牛个体大,消耗生产者多,相对密度会比羊小一些。
5.如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有关生物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
“J”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无限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而“S”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状态下的种群实际增长的曲线。
因此阴影部分就表示了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6.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2)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B.有两种说法正确C.有三种说法正确D.四种说法都正确答案 D解析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曲线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曲线④表明,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大于K/2)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维持平衡的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
7.(2018·淄博)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
坐标曲线图是高考中出现的比较多的一种图,它可以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解题时注意起点、转折点和终点等含义。
由图形可以看出t0~t2时该种鱼的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t1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为捕捞的最佳时期,且t2时种群数量为K。
8.(2018·安庆)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答案 B解析种群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值,但不能大于K值。
9.(2018·日照)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答案 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e点为K值,所以增长率为0;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不应在c点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即c点。
10.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A.衰退型和①B.增长型和②C.衰退型和③D.增长型和④答案 B解析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图形的转化能力。
增长率最大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最多,增长率为0时,个体数目不再增加。
1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答案 D解析 由于小球藻的增长曲线为“S ”型,其增长率应有较大变化,即随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增长率上升至K 2处时,增长率最大,之后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从而导致增长率下降,至环境所容纳的最大值K 处增长率变为0,因而应选D 。
12.(2018·广州)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状态主要取决于( )A .种群数量和密度B .种群年龄组成C .种群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 B解析 预测人口数量的这种增减状态主要取决于种群的年龄组成。
13.(2018·四川)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 2值②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③1990年紫茎泽兰(一种毒草)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④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 2时增长率最大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答案 A14.(2018·厦门)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 km 2,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调查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B .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88只/km 2C .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km 2D .由于动物活动能力强,故不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答案 C解析 种群的数量可设为N ,按照数学统计的原理,N:39=34:15,所以N =39×34÷15≈88(只)。
15.(2018·合肥)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大葱等多种蔬菜,还有活的鸡、猪、鲜蘑菇,以及附着在这些蔬菜、鸡、猪等上面的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 )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以上都不是 答案 D解析 群落中物种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非选择题16.下图示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1)~(5)题。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__________年后开始的。
(4)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__________型。
(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一点是__________,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点上。
答案(1)d(2)b(3)2(4)S(5)d b解析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应用。
种群增长在无限环境中呈指数增长,曲线是“J”型;而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是“S”型,环境中有一个最大种群容量。
种群增长速度取决于某点切线斜率的大小,斜率大,增长速度快。
由于环境容量是一定的,达到最大容量后数量已不再增加,所以在资源利用时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使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最为合适。
17.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_________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过度繁殖(2)b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3)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种群增长曲线分“J”型曲线和“S”型曲线,理想状况即没有资源和空间限制为“J”型曲线,而实际情况为“S”型曲线,造成这一结果是因为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引起的,图中阴影部分即被淘汰的个体,而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18.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
2018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
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
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数量,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
①请填写表中Ⅱ和Ⅲ空白之处的内容。
是t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