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政治社会学的理论范式
- 格式:pptx
- 大小:239.30 KB
- 文档页数:32
基本特征保守主义在关于人类本性的哲学问题上认为人性是有缺陷的,相信社会弊病只可减缓而难以根除。
保守主义的核心观念是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和革新,主张节制政治,以妥协手段调和各种社会势力的利益冲突。
保守主义视国家为一个有机体,局部不能离开整体而独立生存;地位和财产不平等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的领导权应属于素质优秀的贤人而非群众领袖。
保守主义强调代表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法律和秩序,维护传统社会纽带诸如家庭、伦理、宗教等。
主要代表贵族、资产阶级等上层阶级的利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民、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工人、无职业者等其他阶级或阶层中的保守分子的要求。
文化保守主义爱尔兰:1980年代至1990年代以前,爱尔兰的文化保守主义支持爱尔兰语、盖尔文化和天主教会,是政坛上的一股势力,特别与爱尔兰共和党有关。
美国:“文化保守主义”逐渐被用来取代“基督教右派”或“宗教右派”(Religious right)。
“文化保守主义”可能隐含在文化战争中采取保守立场。
在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保守主义其中一个例子是艾伦·布伦(Allan Bloom),在《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一书中主张反对文化相对论。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某些外来的文化,创造中国新的文化。
这一主张,大体上延续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促使欧洲思想界掀起批判和重新审视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潮。
这一思潮传人中国,与原有的文化保守主义结合,形成东方文化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首先提出“东洋文化和西洋文化结合产生未来的新文化”的问题。
梁启超访问欧洲归来,宣传“西方文化已经破产”,呼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
梁漱溟于1921年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讲,提出东西方文化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问题,而是三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欧洲文化“意欲向前”,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强调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国文化“意欲调和精神”,遇到问题不是改造局面,而是“自我意欲的调和”,“随遇而安”;印度文化“意欲反身向后”,遇到问题既不是改造局面,也不是变更主观想法,而是取消“意欲”,以超然出世的态度对待宇宙人生。
社会学的基础范式社会学的基础范式是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研究的基础,它们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以下是社会学中的几个主要基础范式:实证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强调社会学研究应该基于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和实验,通过科学方法来验证假设和理论。
它认为社会学应该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手段获取数据,然后运用统计分析等手段对数据进行解释和推理,以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和本质。
诠释主义范式:诠释主义范式强调社会学研究应该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背景进行深入探讨,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它认为社会学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客观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上,更应该深入探讨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结构功能主义范式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
它强调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和稳定,以及它们对社会整体所起的作用。
结构功能主义范式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揭示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冲突范式:冲突范式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不平等和冲突,这些不平等和冲突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和权力的不均衡分配所引起的。
它强调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社会不平等,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这些冲突和不平等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革和革命来解决这些问题。
符号互动范式:符号互动范式认为人类社会的互动是由符号和语言所构成的,人们通过符号和语言来表达意义和交流思想。
它强调社会学应该研究人类社会的互动过程,以及符号和语言在互动中的作用。
符号互动范式认为社会学应该关注人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及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社会学的基础范式是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研究的基础,它们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不同的基础范式在研究方法、理论构建和关注点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政治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旨在探究政治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本质和影响。
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政治社会学囊括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了许多研究方法和理论,以解释政治现象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和结果。
一、理论基础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和政治学。
其中,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两个重要的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机构和角色组成的整体,每个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机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经济基础对政治的制约作用。
政治学理论主要包含现代化理论、制度理论和民主理论等。
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和发展是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制度理论强调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相互关系,认为政治制度对政治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民主理论则关注公民参与决策的角色和政治权力下放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历史比较研究、政策分析和理论探讨等。
实证研究是一种通过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来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检验和验证政治社会学理论中的假说和原则。
历史比较研究则是通过比较多种历史事件和时期的异同之处,以揭示政治变革和社会演化的规律和趋势。
历史比较研究需要深入研究国内和国际历史,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变革进行对比和分析。
政策分析是指对政府决策和行政管理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
政策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政府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推动政策的改进。
政策分析需要掌握经济学、行政学、社会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理论探讨是通过阅读、整理、比较和总结文献、理论、经验、传统、实践等材料的方法,推理出关于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经济等方面新的理论。
三、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了政治行为、政治议程、选举、政治制度、政府决策、参与和抗议行为、政治社会化、民族和宗教问题、社会调查和民意研究等。
应奇:政治理论史研究的三种范式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成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的政治理论史研究的嬗递演变不但是政治学研究自我更新的动源和触媒,而且是透视西方政治传统和政治文化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的一面镜子。
纵观其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以邓宁(W.A.Dunning)和萨拜因(G.H.Sabine)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现代性范式,以列奥·斯特劳斯(Leo Strauss)和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为代表的前自由主义范式及以波科克(J.G.Pocock)和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为代表的后自由主义范式是政治理论史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
一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政治理论"与"政治理论和政治学"条目的作者的意见,当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在1903年形成时,作为其六个分支之一的政治理论被等同于一种深入分析经典政治思想家的著述的活动,其目的是要确定这些著述的确切含义并据此再现每本著作的政治观。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政治科学中,‘科学的'政治研究基本是历史的、进化的和比较的研究(所遵奉的是黑格尔、孔德和斯宾塞的观点)。
在诸如威廉·邓宁等人的著作中,政治理论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成了对古希腊至今的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民主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对政治行为的科学理解。
"1邓宁在20世纪初的近二十年间出版的三卷本《政治理论史》(《古代和中世纪政治理论史》、《政治理论史:从路德到孟德斯鸠》和《政治理论史:从卢梭到斯宾塞》)"对本学术领域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对后来支配该学科几十年的基本问题和观点的确立,都做出了卓著贡献。
"2邓宁认为,政治理论不仅包括政治著作,而且包括反映在国家法律制度中的操作思想和一个社会具有的政治意识。
对政治思想的研究是对政治现象的更深入的研究,它超越了形式主义的制度分析,抓住了社会活动的动力,而阐释政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古希腊人开始的进化过程在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和政治学中达到了顶峰。
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范式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描述、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学理论框架是研究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基本构架,而范式则是一种解释社会现象和行为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方法。
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范式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社会学理论框架是指社会学研究所遵循的基本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
社会学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学派,如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社会学习理论、现代化理论、社会制度论、结构主义、批判理论等。
这些理论框架和学派在各自的时代和背景下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局限性。
其中,结构功能主义是最为著名的社会学理论框架之一,其主张社会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整体,这些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确立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而符号互动主义则认为社会行为是由意义交流和符号交换所构成的,从而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除了理论框架,范式也是社会学研究所依赖的基本思维模式和理论方法。
范式体现了一种广泛的共识和研究的共同惯例,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和行为。
社会学中的主要范式包括实证主义、正式模型、理论分析、批判理论、叙事研究等。
这些范式在研究社会现象和行为时各自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不足,需要根据具体研究对象和目的而灵活应用。
实证主义是范式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基于经验数据和实证证据进行科学研究。
利用实证方法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量化和测量,从而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系统化的结论和规律。
但是实证主义也面临着数据获取难、数据处理复杂、结论推广的局限性。
理论分析范式则更多地强调理论思维的重要性。
该范式主要基于创造性思考和概念框架设计,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理论解释和理解来提高学者对其深刻性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范式尤其适用于多个层面和角度的深入探讨,从而加深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批判理论范式则注重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批判,通过反思社会现实与当下现象,是社会规划者与社会领袖等群体更有用的价值观。
政治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应用政治社会学是研究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学问,它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适用性和理论实践价值。
在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体系遭遇挑战和转型的背景下,研究政治社会学的理论与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它主要研究政治与社会关系、权力分配、社会组织、利益协调等问题。
政治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政治社会现象,如何解释权力分配、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等现象。
政治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取向包括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派、新制度主义、批判理论等。
结构功能主义注重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强调制度对社会的控制和协调作用;社会学派常用实证研究方法,关注权力分配和利益协调的过程;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演化过程、政治经济体系改革和制度创新;批判理论注重资本主义的批判,强调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二、政治社会学理论的应用价值政治社会学理论在各种社会变革和政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学可以为我国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首先,政治社会学理论可以为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完善、适应国情的现代政治制度。
政治社会学研究从制度设计、权力分配、公共决策等多个方面理论化分析了政治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设计意义。
政治社会学理论可以为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更加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发展要求。
其次,政治社会学理论也可以为中国的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指导。
压力与稳定性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中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
政治社会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适用性,特别是在解释政治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权力分配中的不公现象等问题上。
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可以为国家建立公正、稳定、公平、切实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范式建构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结构、变迁和发展等方面。
而在进行社会学研究时,理论方法与范式建构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阐述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范式建构,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一、理论方法理论方法是指研究人类社会的方法和手段,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方法主要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历史-结构法、功能分析法和符号互动法等。
1.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对一系列具体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从中总结出普遍规律的一种方法。
在社会学中,利用归纳法可以将大量社会现象和事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推广出社会规律。
例如,观察到很多人在婚姻中出现“七年之痒”的现象,经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结论:婚姻生活的稳定期一般为七年左右,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激情逐渐消退,感情出现疲劳和矛盾的情况较多。
2.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规律出发推导出具体现象的方法。
在社会学中,利用演绎法可以根据一些基本原理和假设,推导出一系列社会现象的特征和变化。
例如,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推导出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等一系列社会现象。
3.对比法对比法是通过对比不同时间、地点或社会群体的社会现象和变化,从中找出异同点,说明其原因和影响的一种方法。
在社会学中,利用对比法可以挖掘出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探讨其表现形式和根源。
例如,将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差异和问题所在,从而探讨出不同教育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等。
4.历史-结构法历史-结构法是将历史变迁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中抽象出社会演化的模式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在社会学中,利用历史-结构法可以分析社会制度、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演化和变迁规律。
例如,研究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可以发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演化的规律和趋势。
政治权力解决的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政治合法性解决的则是社会秩序何以持久的问题。
本章主要结合几种类型的国家,探讨这个问题。
政治合法性的理论一、合法性理论的历史渊源1、西方近代政治哲学史的主流思想就是探讨政治秩序合法性的基础问题,布丹的君主主权说,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菲尔默的君权神授说等实际上都是对合法性问题的哲学探讨。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也有关于政治合法性问题的探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马上得天下等等)。
2、正式从理论上自觉探讨政治秩序合法性基础的是卢梭。
卢梭撰写社会契约论的主要目的是在理论上探讨政治秩序何以持久问题。
卢梭曾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为奴隶”,“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才使这种变化成为合法的?”答案就是“合法性”,即: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
那么,如何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呢?卢梭构建了一种人民主权说,认为人民拥有公意是政治合法性的惟一基础,是当权者应该忠于的最终价值,谁没有公意,谁就是非法的统治者,反过来,谁掌握了公意,谁就是合法的统治者。
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推翻了君权神授说,才能个人为现代民主国家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二、政治统治何以维持政治社会中,政治秩序是以政治权力的不平等分配为基础的,那么,政治权力的不平等分配是怎么维持的呢?换言之,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是如何维持的呢?即谁愿意甘愿被统治,做被统治者呢?这就是统治的合法性问题。
韦伯从社会学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历史任何现实的政治统治秩序的有效性均以两个方面的有效性为基础:首先是外在的客观的有效性。
如服从的习惯或习俗以及强制性的法律,这两者相辅相成。
因为服从的习惯或习俗虽然是政治统治秩序可能性的基本保障,但由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可能性,因此,服从的习惯或习俗不能长久地保证政治统治的可能性,所以任何统治者都会设法寻求更多的服从基础,而法律则是最简单有效的一种方式。
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学科,是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之一。
在社会学学科中,研究的范围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社会变迁、社会组织、社会各种互动行为和社会价值观念等等。
那么,社会学又怎样运用特定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来探究这些问题呢?一、社会学的研究范式社会学的学科范式理论主要来自于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他曾认为,科学研究包括范式、方法和范例。
其中,范式是指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及其研究理念,而研究方法则构成了社会学的核心内容。
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三种。
1.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以功能和结构为核心的研究范式,通过分析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探究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变化。
该范式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图尔品。
2. 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实证主义是一种以数据分析和理性判断为基础的研究范式,旨在通过系列量化研究,来证实社会规律的存在和变化,以及研究社会行为因素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
该范式的典型代表包括美国社会学家珂文和洛克。
3. 社会学解释学社会学解释学更关注人们的意识、语言和文化等主观因素,在解释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范式的代表作家是德国哲学家维伯,他认为文化是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表达,主张要将观察者、研究者和被观察者联系起来,了解社会行为的深层次含义。
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指用于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证分析、案例研究、参与式观察、历史分析等。
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指通过向受观察者提供特定的问题,来获得其意见和反馈。
它是一种主要用于获取定量数据的方法,也是社会学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
其优势在于揭示受访者的观点和价值取向,缺点在于受访者的回答可能受到社会期望和社会角色的影响。
2.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是指通过使用各种定量方法,分析社会现象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推导出规律性的关联结构。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与范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框架与范式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理论框架指的是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一种思维模式或者认识方式,它通过概念、假设和理论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研究框架,从而帮助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范式则是指在某个特定学科领域内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研究基础和方法论。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通常包括三个层面: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本体论指的是对于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存在状态的认识,它是理论框架的基础。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清晰地界定研究的对象以及其特点和属性。
认识论则涉及到研究者对于社会现象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决定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方式。
方法论则是指针对特定研究问题所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
范式是在某个特定学科领域内,广泛接受和认同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方法论。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同的范式可能会因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比如,在经济学领域,新古典经济学范式被广泛应用,强调市场机制和个体行为的理性性质;而在社会学领域,冲突理论范式则更加重视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不平等问题。
范式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基准和方法,使得他们能够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内进行有效的研究。
理论框架与范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使得研究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其次,理论框架和范式可以引导研究者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理论框架和范式还可以促使研究者开展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研究,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和范式来解决。
不同的问题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因此研究者需要具备开放的思维和跨学科的能力。
此外,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者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以应对研究的挑战和需求。
政治社会学论文现代化进程中的威权政治政治社会学研究范式述评在现代化进程中,威权政治一直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威权政治在政治社会学中被定义为一种集权制度,特点是政府极端集中权力、缺乏政治自由、民主制度和公民参与。
威权政治对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政治社会学对威权政治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威权政治的产生和维持涉及到政府的权力、社会的结构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多个因素。
在政治社会学研究中,一种常见的理论框架是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进程是导致威权政治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政府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为威权政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其次,政治社会学研究中的范式可以分为结构功能主义、文化学派和社会运动学派等不同的研究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关注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威权政治作为社会稳定的因素。
文化学派则关注威权政治的文化根源和意义。
社会运动学派则着重研究威权政治的社会运动、抗议和变革的可能性。
在具体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中,学者们运用了多种方法和理论来分析威权政治。
定性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和访谈,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威权政治的本质和影响。
同时,定量研究方法,如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可以提供更全面和客观的数据支持。
另外,在政治社会学研究中,威权政治的动态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威权政治可能出现演变或转型。
研究人员关注威权政治的衰退和转型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例如,一些威权政治国家可能会逐渐实现政治开放和民主化。
总结而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威权政治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威权政治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政治权力的运作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推动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关注威权政治的现象、原因和影响,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促进政治的开放、民主化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科学方法与实践——理论、知识和能力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与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多种方法和实践不断积累的。
本文将从理论、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探讨社会学如何通过方法和实践来构建其理论与知识。
一、理论社会学的理论构建不仅需要社会学家具备科学思维和批判眼光,还需要通过严格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来确立其认识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基础。
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论范式、理论框架和理论模型。
理论范式是指一种或一组广泛适用于某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假设、观念集合,其目的是构建一种范式模式,并识别范式内部以及与范式外部的关系。
这种模式化的理论构建使得社会学家能够在广泛的数据和现象中发现隐藏在表面下的共性因素和规律性特征,并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和研究。
理论框架是一种包含社会学理论领域中许多个体理论、中介变量和假设之间的联系的那种系统的和结构化的方法。
这种框架能够提供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视角,使研究者了解社会现象中的主要特征的密度和组成,更好地理解其发展趋势。
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框架,社会学家能够在广泛的社会学领域找到解释社会现象的方式和方法。
理论模型是一种将具体的问题,通过概念和理论的抽象来解释的方式。
这种模型能够更深入地挖掘问题所使用的方法、理论和观念等等。
这种模型是社会学家理论构建的基础,能够让人更加轻松地理解很多复杂的现象。
二、知识社会学家在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和创造知识。
构建社会学知识需要社会学家掌握各种方法,借助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获取并处理大量的原始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来深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在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的过程中,以下几种知识和方法起到了关键作用:1.社会性学科的知识社会性学科知识是社会学家需要整合和应用的不可或缺的知识。
社会性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等。
这些学科包含的知识能够帮助社会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及其与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的关系进行探究。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政治学与抗议——公序良俗、权威和问题导语:历史上,各种社会政治事件和抗议活动层出不穷。
这些事件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包括公正、权力的分配、社会资源的分配、政治体制等多方面。
政治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学科,对于研究这些事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将从公序良俗、权威和问题三个方面来说明社会政治学与抗议的相关性。
一、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一个社会公认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来说,在规范行为的总原则下,公序良俗是形成于一个社会的习惯和惯例,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公序良俗对于社会文化的规范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很多社会上的冲突和抗议活动往往是源于公序良俗的不同解释和理解。
例如,在2014年,美国密苏里镇的一位黑人青年迈克·布朗遭到警察开枪打死,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这次抗议活动中,出现了激烈的冲突和暴力行为。
这次事件的爆发源于警察开枪打死这名青年,而这种行为被很多人认为是违反了公序良俗的基本道德规范。
因此,人们提出了更多的不满和批评,最终形成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二、权威权威是指一些人或机构对某个领域或社会制度有着不可撼动的控制和支配地位。
权威的形成需要在一定的建制和框架下,经过时间的积累和形成。
权威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制度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
但是,有时候权威的行动可能会违背公序良俗,引发社会上的不满和抗议。
例如,在2019年,香港暴力事件爆发,对立双方即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反对派团体以及个人。
政府方面行使权力,打压和镇压反对派团体,引发了很多居民的不满。
抗议活动随之而起,香港市民通过大规模游行、示威、罢工等方式要求政府让步。
由于官方方案的不到位和缺乏社会的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最终只得放弃推行了,抗议活动才得以平息。
三、问题社会问题一般是一些社会现象或潜在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往往与社会制度、社会资源的分配、政治体制等有关。
很多时候,这些问题自从早年额就存在,而社会的不满和抗议却在后来随之而起。
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整合的可能性周晓虹在社会学160余年的历史中,无数社会学家提出了难以计数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各种假设。
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相互对立和冲突的理论。
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学的历史起码是J.萨基所说的社会学思想史(Szacki,1979),本身就是一部理论流派蜂拥叠出的历史。
社会学理论领域中这种港汊纵横的状况,使得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及对基本问题的思考方式变得扑朔迷离,也使得我们对社会本质的把握变得更加困难。
而要提升社会学的理论品质,了解社会学理论的历史遗产和未来走向,就有必要对这些理论予以程度不同的分门别类和概括综合,了解不同理论的基本假设和特点,比较其相互间的异同,并探讨理论整合的可能性。
一、社会学理论及其多元范式为了更好地把握各种假设不同、观点各异的社会学理论,长期以来人们就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划分这些迥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理论。
纵观以往出版的各类社会学理论或历史著作,能够发现以下三种流行的划分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模式。
第一种也是较早开始在社会学领域内流行的分类方法是“学派归纳”方法。
它的分类依据是社会学家在阐释人性和社会秩序及相关问题时所持观点的相近性。
早在1928年,俄裔美国社会学家P.索罗金就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一书中,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学理论划分为“机械论学派”、“地理学派”、“生物学学派”、“生物—社会学派”、“生物—心理学学派”、“社会学学派”、“心理学派”和“心理—社会学学派”等诸种(Sorokin,1928)。
1960年,马丁代尔在《社会学理论的性质和类型》一书中,将此前流行的全部社会学理论分为实证主义的有机论、冲突理论、形式学派、社会行为主义和社会学功能主义五大学派(Martindale,1960)。
直到20世纪80年代,因为确信在社会学领域中,“没有任何理论在严密性、精确性和确定性上足够充分,以构造一个抽象概念和定律的范式……如果非要用这个概念,那么社会学充其量也不过处在前范式阶段”(特纳,1987:37),乔纳森·H.特纳也依旧采取我们所称的“学派归纳”方法,将社会学领域的理论流派分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以及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