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开设实践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低温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片抗寒性的影响王帅孙宇涵(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学院,哈尔滨,150030)摘要为了了解低温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片抗寒性的影响,以室温做对照组,在-20℃的低温下,对市售的小麦叶片做胁迫处理,分别测定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相对电导率,计算出伤害率作为指标,比较相关的指标数据表明,低温处理的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相对电导率下降。
说明低温胁迫会降低小麦幼苗叶片抗寒性。
关键词:低温;小麦;冻害;抗寒性本次试验主要讨论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的伤害。
低温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细胞膜,从而影响膜系统所维持的生理功能。
小麦是中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而大部分以小麦为主要作物的地区都处于温带,冬夏温差巨大,因此研究低温对小麦幼苗抗寒性的影响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小麦(学名):市售1.2方法将小麦叶片置于-20℃冰箱中冷冻处理10分钟作为处理,另一份小麦叶片置于室温做对照。
分别用愈创木酚法和电导率仪法测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外渗电导率。
1.3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愈创木酚法[1]外渗电导率测定:电导率仪法[1]2 结果与分析表1 低温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各生理指标的测定相对电导率(L) 伤害率(%)品种温度(℃) 过氧化物酶活性(U·g-1·min-1)小麦-20 64 0.3974 13.7室温147 0.51232.1外渗电导率的变化外渗电导率岁低温胁迫的加重而显著增加,外渗电导率都是反映生物膜通透性的重要参数,、而膜的通透性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植物低温冻害中最核心的伤害还是膜系统被低温破坏。
从而使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细胞内部离子外渗,从而使外渗电导率增加,外渗电导率随冻害而升高,表明了低温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片细胞的破坏。
2.2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过氧化氢将愈创木酚氧化为茶褐色产物,此产物在470nm下有最大吸光值,股通过测470nm下的吸光值变化测定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活性在-20℃大幅度降低3 讨论低温胁迫会破坏生物膜,造成生物膜失效,降低植物的生理活性。
植物生理学实验(设计)论文题目探究不同pH对菠菜叶气孔开度的影响班级 2012及生物本科班队员符广勇赵英松罗昌琴聂艳梅王伟李茂吉指导老师胥老师完成日期 2014年12月27日目录摘要: (i)引言 (1)1. 研究材料及方法 (2)1.1仪器药品 (2)1.1.1研究仪器 (2)1.1.2研究药品 (2)1.2研究材料 (2)1.3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结果记录 (2)2.1.1 结果与讨论一 (3)2.1.2 结果与讨论二 (4)3. 结论 (5)4. 结果分析 (5)参考文献 (6)致谢 (7)附录 (8)探究不同pH对菠菜叶气孔开度的影响作者姓名:符广勇赵英松罗昌琴聂艳梅王伟李茂吉专业班级:2012级生物本科班指导教师:胥献宇摘要:为了探讨pH是否对气孔开度有所影响,配置了柠檬酸—磷酸缓冲液pH为3 4 5 6 7 五个梯度,撕取菠菜叶下表皮在光照培养箱中25℃培养1小时显微镜测得各个pH处理的气孔开度,结果表明:气孔纵径在pH=3—4有所上升。
在pH=4—5下降,pH=5—6又上升,pH=6—7时有所下降。
横径在pH=3—7慢慢的下降的趋势。
由此可见气孔的开闭随着pH的升高慢慢关闭。
因此pH会影响气孔的开闭。
关键词: pH ;气孔开度;菠菜引言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又名波斯菜、赤根菜、鹦鹉菜等,属苋科藜亚科菠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植物高可达1米,根圆锥状,带红色,较少为白色,叶戟形至卵形,鲜绿色,全缘或有少数牙齿状裂片。
影响气孔开度的因素有很多。
为此有学者提出气孔运动的机理有K+积累学说、苹果酸代谢学说、淀粉与糖转化学说。
认为影响气孔开放的渗透物质代谢有三条途径:1、伴随着K+的进入,苹果酸和Cl-也不断地进入,以维持电中性;2、淀粉水解或通过卡尔文循环形成的中间产物转变为蔗糖,同时也形成苹果酸;3、叶肉细胞产生的蔗糖,从之外提进入保卫细胞。
《植物生理学研究法》(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报告、课程论文)专业年级 2011级生物科学(生物学基地班)姓 名 连伟波 学 号 3115403030 任课教师 柯 玉 琴 教授 开课时间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姓 名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报告、课程论文(75%)协作精神PPT 汇报10%技能15%成 绩实验 设计 10%预习报告30% 实验结果30%1.观察记载2.原始数据记录3.结果计算课程论文30%连伟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植物生理学研究法》(课程实习)论文题目:水杨酸对低温胁迫下花生种子的萌发及生理活性的影响目录一、《植物生理学研究法》实验设计方案 (2)二、生理指标预习报告 (4)实验一种子发芽率的统计 (4)实验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测定 (4)实验三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 (6)实验四氮蓝四唑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 (7)实验五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9)实验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11)实验七植物组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2)三、实验现象观察记载及原始数据记录表 (13)四、撰写科技论文 (22)一、《植物生理学研究法》实验设计方案(10分)论文题目水杨酸对低温胁迫下花生种子萌发极其生理特性的影响小组成员陈芸(组长)、吴炜、连伟波选题依据及实验设计选题依据:花生,原名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是世界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特别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花生是重要的食用蛋白和食用植物油源。
我国花生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北纬18°~40°、东经100°以内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集中在华北平原、渤海湾沿岸和华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
而温度是影响花生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花生播种后常遭遇低温威胁,如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倒春寒”、华南地区的“秋季冷害”、两广地区的“寒露风”、东北地区的“低温冷害”等均使花生生长缓慢、干物质积累减少,轻者延缓花生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重者大部分种子丧失发芽能力,造成出苗不齐、苗势弱、出苗时间延长等不良后果。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JG-21-9-23);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SZUJGSW2021-990)。
作者简介闫小红(1977—),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副教授,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通信作者周兵(1977—),男,湖北黄梅人,博士,教授,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2023-10-24植物生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实践闫小红1吴琴玉2周兵1胡文海1李晓红1(1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吉安343009;2吉安县第三中学,江西吉安343199)摘要植物生理学实验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阶段,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也要与之相匹配,大量的生物学仪器设备在实验中得到广泛应用。
针对植物生理学实验中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综合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方法新颖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对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综合改革,设计了适合于当前植物生理学实验发展趋势和教学要求的综合性实验,实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合作精神、自我发展和学习意识及能力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农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64;Q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4)04-0124-04Improvement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ve design experiment teaching in Plant PhysiologyYAN Xiaohong 1WU Qinyu 2ZHOU Bing 1HU Wenhai 1LI Xiaohong 1(1School of Life Sciences,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 ’an 343009,China;2Ji ’an County No.3Middle School,Ji′an 343199,China )Abstract Plant Physiology experi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biology majors i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which complements the theoretical courses.In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nt Phys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should also be match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a large number of biological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are widely used in the experiment.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many confirmatory and demonstrative experiments and few comprehensive design experiments in previous Plant Physiology experiments,the Plant Phys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designed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and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Plant Physiology experiments.Realized the curriculum goal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inquiry,cooperative spirit,self-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learning awareness and ability.Keywords Plant Physiology ;comprehensive designing experiment;agricultural education植物生理学是生物类、农学类及林学类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一般包括光合作用、植物代谢、植物呼吸、植物水分生理以及植物矿质营养等方面内容,其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1]。
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实验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师及职称开课学期2017 至2018 学年下学期填报时间2018 年 4 月19 日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一.实验设计方案的直径(光径,L)为1cm时所测出的吸光度即为摩尔吸收系数。
故其单位为:L/mol·cm。
3.实验设备及材料(1)仪器设备:天平、研钵、漏斗、毛细管、滤纸、酒精灯、试管、试管架、大试管、分光光度计、比色皿、离心机、离心管、移液管、三角瓶(2)材料:菠菜叶片(3)试剂:丙酮、碳酸钙、石英砂、苯、20%KOH甲醇溶液、50%醋酸、醋酸铜粉末、启动剂、石油醚(4)装置示意图分光光度计离心机二.实验报告 1.实验现象与结果1、光合色素的提取与理化性质: (1)光合色素提取(2)荧光现象观察叶绿素提取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
提取出的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呈绿色。
(3)皂化反应(4)取代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3ml色素,逐滴加入50%醋酸,溶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褐色。
2、光合色素的分离与吸收光谱取一支试管,加入色素提取液2.5ml,再加入30%KOH甲醇溶液1ml,摇匀,溶液由绿色变为灰绿色;再加入苯2.5ml,轻轻摇动,开始分层,上层变为黄色,中层为浅绿色,下层为深绿色;沿试管壁慢慢加入自来水1ml,轻轻摇动后观察到溶液分为两层,上层为黄色,下层为深绿色。
将溶液倒出一半,加入少许醋酸铜粉末,酒精灯上加热,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
(2)纸层析分离提取出的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呈绿色。
取准备好的滤纸条,将其一端剪去两侧,中间留一长1.5~2cm,宽约0.5cm的窄条。
用毛细管取叶绿素浓缩液点于窄条上端,点至至深绿色且点的叶绿素带其宽度一般不超过0.5cm。
层析完毕后,观察色素带分布,色素带最上端是橙黄色(胡萝卜素),其次是鲜黄色(叶黄素),橙黄色和鲜黄色的带较窄,再次是蓝绿色(叶绿素a),最后是黄绿色(叶绿素b),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带较宽,且出现了色素带分离不整齐的现象。
改进植物生理学实验评价体系探讨论文(大全五篇)第一篇:改进植物生理学实验评价体系探讨论文摘要:从加强对实验预习阶段、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改进对实验报告及学期结束考核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对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改进,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端正的科学态度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评价体系;科学素养植物生理学是生物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
实验课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的评价标准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导向性作用。
植物生理学实验成绩的评定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学期结束考核成绩。
以往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主要依据实验报告,一份书写工整、实验结果正确的报告往往能得到高分。
期末考核仅仅是检查学生对做过的实验原理的掌握和仪器的使用。
这样的评价标准会引导学生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导致学生极力回避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更有甚者更改实验结果或拼凑实验数据,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为了提高师范专科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对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评价体系做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1改进对平时成绩的评价1.1增加对学生实验预习的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课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对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从头到尾讲述一遍,反复强调易出错的环节,尽量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然后,学生利用实验室精心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试剂、仪器按照板书一步一步完成整个实验操作,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得出所要验证的结论,最终完成实验报告。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实验,很多时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验过程遇到问题时只能依赖老师,学生被动地做实验,难以激发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温度胁迫对植物膜系统的伤害摘要:小麦幼苗为实验材料,设置不同温度处理(高温、低温、常温),以常温为对照,分别用电导法和双组分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得出小麦幼苗对温度胁迫的反映。
关键词:小麦幼苗;温度胁迫;MDA一、引言现今环境,全球不稳定的温度是对植物的最大威胁,而温度又是影响植物抗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通过测定温度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来研究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
本实验则是用电导法和双组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小麦幼苗对温度胁迫的反映。
二、实验目的这次实验通过电导率仪法测定小麦幼苗的抗逆性,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通过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的测定,使我们掌握了丙二醛(MDA)测定的原理和技术。
三、实验原理电导率仪法的测定原理在于植物受到逆境环境(高温、低温)伤害时膜的功能受损或结构遭到破坏而透性增大,细胞内的水溶性物质外渗到无离子水中,导致组织浸泡液的电导率产生变化,通过测定外液的导电能力即可比较不同逆境下植物的抗逆性强弱。
双组分分光光度计法测定MDA含量的原理在于MDA为植物在逆境(高温、低温)伤害时发生过氧化作用的产物之一,而MDA在酸性、高温条件下与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三甲川。
通过测定MDA的含量即可反映出不同逆境(高温、低温)伤害下植物细胞膜脂的过氧化作用。
四、实验材料分别经过高温、常温、低温处理过的小麦幼苗五、实验器材和试剂电子天平、研钵、剪刀、TBA溶液、移液管、离心机、离心管、分光光度计、电导率仪、恒温水溶锅、试管、镊子、TCA溶液等六、实验步骤1、由于实验两个同学一组,于是一人先分别取高温、常温、低温处理过的小麦幼苗的根系上端的叶子1g,剪碎放于3个研钵中,再分别加入2mlTBA溶液,然后开始研磨,成匀浆后再分别加入8mlTBA,搅匀后倒入3个离心管,用标签标注好高温、常温、低温,放入离心机离心。
2、再分别取不同温度处理后的小麦幼苗10株(尽量不伤害根系),用镊子除去幼苗上的胚乳,先用自来水冲洗,再用蒸馏水冲洗,然后轻轻放入3支塑料大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盖上盖子,并标注。
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刘洋(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30)摘要: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可加工成精制的玉米食品。
.本实验以5号和12号玉米种子为研究对象,以室温为对照,在4℃处理2个时间梯度后玉米幼苗的3项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外渗电导率。
系统分析了几项生理指标与玉米种子抗冷性的变化关系。
初步得到结果:随着冷害时间的延长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外渗电导率增大。
本文通过综合各方面因素讨论,了解其成因。
关键词:玉米幼苗,低温胁迫,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植物组织抗逆性0 前言玉米是重要的高产作物。
玉米是碳四植物,由于具有光饱和点高,二氧化碳补偿点低,光合效率较高的特点,净光合率一般比碳三作物的小麦、水稻高2—3倍,因此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潜力较高。
在低温胁迫作用下各项生理指标将发生变化。
植物寒害一般分为两种:冰点以上低温对植物的伤害为冷害;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伤害为冻害。
本文主要讨论前者。
低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细胞膜,从而影响膜系统维持的生理功能[1]。
研究指出,大部分植物在温度介于。
一15℃之间时一系列生理功能被破坏C}根据对低温的抗性将植物分为两类:低温敏感型,如玉米(极限温度40C ),香蕉(极限温度140C );低温非敏感型,这类植物在15℃以下0℃以上时受冷害的迹象不明显Ca生活在寒带及温带f-春、晚秋的植物一般对冷害的抗性较强,原产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以及温带夏季生长的短命植物对冷害的抗性一般较弱。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间对冷害的抗性也有显著差异川[2]。
低温冷害是限制物种分布与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黑龙江属高寒地区,玉米是其主要农作物之一,因此研究低温对玉米伤害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玉米(玉蜀黍)俗称棒子、玉茭、苞米品种:久龙12久龙55号和12号玉米种子,由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理教研室提供。
5号玉米种子特征特性该品种为中熟紧凑半硬粒型杂交种,生育期115~120天,株高240~260厘米,穗位高70~80厘米,穗形筒形,穗长19~21厘米,穗粗4.7~5.0厘米。
《植物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徐克章张治安陈展宇武志海张美善(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植物生理学课程是我校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园林、生物技术、中药学、中药资源学、森林资源学、应用化学、资源与环境学、农艺教育、园艺教育、食品食用菌学、高职园林等14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对于奠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精品课程教育是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已受到各高等学校的广泛关注。
吉林农业大学为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于2003年9月起推行精品课程项目,我校“植物生理学”课程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近一段时期的积累探索和实践,现已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科生《植物生理学》课程与2004年被吉林省评为精品课程。
1 成果主要内容1.1 《植物生理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农业大学首届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师资素质的提高。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该教学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1人。
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 《植物生理学》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吉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有下特点:(1)年龄结构合理年龄在50岁以上的教师1人,占教师人数的11.1%,40~50岁的教师3人,占教师的33.3%,30~40岁的教师4人占教师总数的44.4%。
教授都在第一线授课和指导专科生、本科生实验。
(2)学历层次高。
团队中7名教师现在已全部获得博士学位,2名实验员1人具有硕士学位,1人为本科(3)业务素质好。
团队教师曾多次荣获吉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都能应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部分教师能开展双语教学。
(4)团队带头人学术水平高。
植物生理学综合实验论文题目:烯效唑(S-3307)浸种处理对小麦的影响专业年级:林学10-2班姓名:王飞、林剑学号:20101862、20106559指导教师:刘帆日期:2012.11.07烯效唑(S-3307)浸种对小麦的影响王飞,林剑摘要:试验以小麦品种“川麦11号”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生长及其生理指标,形态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烯效唑浸种处理后小麦种子呼吸速率提高明显;同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烯效唑浓度的升高,小麦幼苗的形态指标明显发生变化,在根系活力中40mg/L烯效唑效果最好,20 mg/L、60 mg/L烯效唑相对次之,都促进了小麦的根系活力增长。
关键词:烯效唑;小麦;生理指标;形态指标前言:烯效唑(S-3307)又名特效唑、高效唑,化学名(E)-1-对氯苯基-2-(1, 2, 4-三唑-1-基)-4, 4-二甲基-1-戊烯-3-醇,烯效唑作为一种广谱、高效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1]。
研究结果和生产上使用表明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具有很好的壮苗和增产的效果,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2]。
烯效唑是2O世纪9O年代开发应用的一种新型植物生长延缓剂,属低毒物质,具有生物活性高、调节、杀菌和除草等作用。
小麦株高与倒伏具有密切关系,分蘖与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具有相关性,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直接影响小麦的光合能力和光合速率,对小麦千粒重至关重要[3]。
该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处理,通过研究其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来综合反映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为烯效唑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试剂:川麦11号、0.1%二氯化汞、84.84%烯效唑1.2方法:选取健康、饱满的小麦种子,用0.1%二氯化汞消毒15-20 min,自来水冲洗4-5次,分别用0mg/L(CK)、20mg/L、40mg/L、60 mg/L的烯效唑浸种24 h。
种子洗净后于瓷盘中培养,催芽3 d后移栽到布有纱网的水杯中继续培养,选用水培法培养两周后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综合论文《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院:学号:姓名:摘要:植物在其自养生活中,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必须吸收矿质元素,并将吸收的矿质元素运输到需要的部位加以同化利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
N、P、K、Ca、Mg、Fe是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环境中这些元素的多寡必然使植物发生相应的生理生化变化并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产生相应的症状。
用植物无土培养法,对二叶一心得玉米幼苗进行缺素培养。
配制完全营养液以及缺N、P、K、Ca、Mg 、Fe元素的缺素培养液进行无土培养,培养3周后,取出对玉米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量。
测定根冠比、RGB、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吸收面积、叶绿体色素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在六种缺素培养下的玉米幼苗,生长情况明显差于全素培养的玉米幼苗,且各缺素症状表现在不同部位。
缺素培养下,植物生长速率下降,根冠比改变,对植物生长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缺素培养缺素症状生理指标叶绿素前言: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量尽管不一样,但各种营养元素在植物的生命代谢中各自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间是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的。
将植物必需元素按一定比例配成培养液来培养植物,可使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如缺少某一必需元素,则表现出相应的缺素症状并影响其生长速率和根冠比。
本文以N、P、K、Ca、Mg、Fe这6种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利用营养液培育方法,分析使植物发生相应的生理生化并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产生相应症状。
如缺乏这些元素可产生特有的缺素症状;生长速率下降;根冠比改变;根的活力及物质、积累受影响等,进而对生理指标测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习无土栽培的技术,观察N、P、K、Ca、Mg、Fe元素的缺素症状,加强对元素的生理功能。
本组中的实验由8人共同完成,分别为完全培养Ⅰ、完全培养Ⅱ、缺N、缺P、缺K、缺Ca、缺Mg、缺Fe。
本人做完全培养Ⅰ的工作,以下方法和操作介绍以完全培养为对照,实验结论为本组所有实验的共同分析。
第一篇~~植物无土培养、缺素症状观察摘要:本综合性实验是以缺素(N)玉米苗和完全玉米苗为材料,配制完全营养液以及缺N、P、K、Ca、Mg 、Fe元素的缺素培养液进行无土培养,培养4周后,分别观察玉米苗期各种缺素症状,并测定根系活力、叶绿素色素含量以及SOD活性。
在综合分析玉米苗期各种缺素症状,并测定根系活力、叶绿素色素含量以及SOD活性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明确植物必须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无土培养缺素根系活力叶绿素SOD 玉米种子引言:无土栽培具有十分诱人的广阔发展前景。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4%;水资源贫乏,60%的城市主要因农业用水而淡水供应不足;设施园艺连年种植,土传病害已无法解决;目前农产品质量不高,已明显不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WTO农业出口创汇的需要。
基于这种国情,无土栽培将成为改进我国传统农业的一个方向。
正文:本实验通过对缺素症植物的观察、对比、记录各种缺素植物的症状,对各种缺素症状有了清晰的认识。
本文以缺N素玉米苗和完全培养液的玉米苗为实验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无土栽培方向和玉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培养与处理精选高活力玉米种子为实验材料,用消毒水消毒后按如图示表1配制完全与缺素培养液,用以培养实验材料。
表1完全培养液与缺N素培养液配制贮备液每100ml 培养液中各种贮备液的用量(ml)完全缺NCa(NO3)2 3.0 -KNO3 3.0 -MgSO4.7H2O 3.0 3.0KH2PO4 3.0 3.0K2SO4 - 3.0CaCl2 - 3.0NaH2PO4 - -NaNO3 - -Na2SO4 - -EDTA-Fe 3.0 3.0微量元素0.6 0.6取两个陶瓷培养钵,分别装入完全培养液和缺素培养液并标记。
然后把选好的植株去除胚乳,洗净,并用棉花缠绕住茎基部小心通过圆孔固定在瓶盖上,使整个根系浸入培养液中,装好后放置阳光充足、温度适宜(20~25℃)的地方,培养4周。
番茄幼苗的缺Mg培养引言:番茄是我国主要栽培蔬菜作物之一,是改善人民生活,出口外贸的重要物质之一,对发展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除农业栽培技术和作物育种的技术外,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中外界环境条件之一的营养物质对番茄影响十分重要。
关于番茄苗缺素症状已有大量报道,但关于缺素造成的形态的变化则报道较少,且仅限于某一元素缺乏时的报道。
为了较全面掌握番茄生长发育对各元素的需要,本实验利用会普遍种植的番茄,从种子开始,在其出现2叶1心时用不同的营养液加以处理,培养出完全、缺镁的不同幼苗,通过对其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形态观察及生理状况观察,做出实验分析,用以补充和完善对缺乏各种元素症状的认识,也为番茄的生产中的营养管理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摘要:植物的生长发育,除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外,还需要矿质元素,否则植物就不能很好的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死亡。
植株缺乏某一种或几种元素将会表现相应的缺素症状,运用溶液培养技术,可以观察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必须性;用溶液营养做植物的营养实验,可以避免土壤里的各种复杂因素。
本实验通过溶液培养的技术,探究并证明氮、磷、钾、钙、镁、铁诸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在对农业,林业,园林等领域的植物缺素的预防和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无土栽培不仅作为一种研究手段,而且成为新的生产方式,在蔬菜、花卉生产中开始大规模应用。
关键词:番茄;缺Mg培养;症状;恢复Abstract: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s, except need full sun and water outside, still need to the mineral elements, otherwise the plants cannot very good growth, severe and even death. Plants lacking one or several elements will show the corresponding deficiency symptoms, by using solution culture technique, can observe the mineral elements for plant growth must; solution nutrition plant nutrition experiments, can avoid the soil of various complex factors. This experiment by solution cultur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proving that the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calcium, magnesium, iron elements for plant growth anddevelopment the importance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gardening, and other areas of the plant nutrient deficiency prevention and restor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cent years, soilless culture not only as a research method, but also become a new mode of production, in vegetables, flowers production in large scale application. 1、器材与试剂1.1.实验仪器:分析天平培养缸(瓷瓶)量筒烧杯移液管1.2.实验试剂:按表一储备液的配制1.3.实验材料:番茄幼苗2、实验步骤2.1.材料准备此实验用番茄种子作为实验材料,番茄种子粒小,从种子带来的营养元素少,容易出现缺乏症。
开展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课外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植物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强、发展快和与生产联系紧密等特点,仅靠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以课堂教育引导为起点,以课外主题活动为渠道,以团队合作为组织形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植物生理学课外学习活动专业素质综合能力植物生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植保、园艺、蔬菜、种子和生物技术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与农作物高产优质抗逆生产、设施农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药用植物栽培和食品贮藏加工等领域密切相关,具有理论性强、发展快、知识点多、需要大量记忆、与生产联系紧密等特点。
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方面起重要作用。
目前,在教学内容速增、学时紧缩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考核模式,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加强课外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环节,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考核模式难以圆满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专业基础课的专业特性。
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基本上是不同专业授课内容基本相同,考试试题相同,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出专业基础课其“基础”与“专业”的桥梁作用。
该教学和考核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的专业学习目的和目标不够明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依据是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导致许多学生靠上课记笔记、考前背试题,临时突击就能过关甚至取得好成绩,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不足,不能及时了解学科最新进展。
第三,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以个人为考核对象的传统考核模式,虽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习惯,但不利于学生团队协助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第四,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植物生理学实验综合论文试验名称: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姓名:罗子春学号:2010310689所在学院:烟草学院年级专业:10烟草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题目可以自拟】罗子春 2010310689 烟草学院2010级烟草班摘要:用水培法把三叶期玉米苗进行缺素(N、P、K、Ca、Mg、Fe)处理培养,缺素症状出现后进行症状观察与生长测量并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玉米幼苗在六种缺素处理下明显表现出六种不同的症状,其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
证明N、P、K、Ga、Mg、Fe等诸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玉米幼苗;缺素;生理指标植物的生长离不开矿质元素的摄入,无土培养是确定植物必需元素的基本方法。
我们通过学习溶液培养的技术,证明了氮、磷、钾、钙、镁、铁等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植物根系是活跃的吸收器官和合成器官,根的生长情况和活力水平直接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和营养状况及产量水平。
叶绿素是植物吸收光能进行光合的色素,在一定范围内,光合强度随其含量增加而加强,因此它是反映植物丰产性能的生理指标之一。
对于植物缺素影响,我们又一次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学习培养操作的同时以补充和完善对缺乏各类元素症状的认识,为更有效地掌握玉米生产中营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组中的实验由7人共同完成,本人做缺Mg培养的工作,以下方法和操作介绍以缺Mg为主,实验结论为所有实验的共同分析。
【说明:该段落是前言,主要说明你所做实验研究的现状(或背景),以及你做此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1 实验方法1.1实验材料三叶期玉米幼苗1.2实验方法1.2.1缺素培养的实验在500ml棕色光口瓶中加入200ml蒸馏水,根据表1加储备液,边加边搅拌,以防沉淀,加完储备液后再补足蒸馏水至500ml,并用1%稀盐酸调整PH至5.5~5.8,即为完全培养液或缺乏某元素的培养液,贴上标签,写明缺素。
然后选择7株生长一致(株高、根长、叶片数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去掉胚乳,在吸水纸上轻轻吸干根部水分,测量株高、根长、叶片数和整株鲜重,记录。
第1篇摘要:植物及植物生理学是生物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从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探讨了植物及植物生理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引言植物及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生理过程和生态适应性的科学。
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实践教学在植物及植物生理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及植物生理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1. 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 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变化等,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
4.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创新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5.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1. 基础实验:包括植物形态解剖、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观察等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生理实验:包括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吸收与运输、植物激素等实验,使学生了解植物生理过程。
3. 生态实验:包括植物群落调查、植物生长环境分析等实验,培养学生对植物生态系统的认识。
4. 研究性实验:结合教师科研项目或学生兴趣,开展植物及植物生理学相关的研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实践教学的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植物及植物生理学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植物生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实践与思考基金项目:河南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河南大学教改项目(2009-212-64)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李文娆,女,1980-,内蒙古通辽市人,博士,从事植物生理教研工作.] 王伟
摘要:应对21世纪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结合植物生理学科发展前沿,整合验证性实验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对该实验的实施、结果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3-9795(2012)01(a)-0000-00
植物生理学实验是师范院校生物科学类及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具有广泛的影响性。
实验项目中的综合性实验,是集植物生理学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其相关课程知识于一体的实验项目;设计性试验是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验条件,学生自主设计并加以证明的实验项目[1]。
河南大学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是国家级精品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计45学时,由于教材、环境、设备等多方面原因的存在,实验项目的实施上一直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近年来,随着植物生理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实验技术的进步以及全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加之学校实验设施的改善和相应教学平台的设立,我们对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项目和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精简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项
目,增设相应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将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结合起来)。
实施以来,在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学生操作技能和科研素质的提高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1 实验实施
在我们的植物生理学实验项目中,植物组织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变化的测定等是必做的项目(各3个学时)。
按照常规的方法,学生只需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完成实验[2],之后也只能通过结果对这些指标的生理意义有所感性认识,并且不能充分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
目前植物生理学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逆境生理,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态度的升温,植物在水分逆境下的适应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我们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将这些验证性实验压缩、整合为一个新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水分逆境下植物组织的生理响应(12个学时)。
项目实施时,首先将实验思路和目前相关科研进展讲解给学生,启发学生,为学生提供几种生长较快、较易成活的植物种类、不同的植物培养条件和可以测定的指标项目(见表一);指导学生根据所学和自己的兴趣,查阅文献,独立进行实验设计(为在规定学时内完成实验,要求选择一种材料进行培养4-5周,并选出3个以上指标进行测定);然后3人为一组完成从材料培养、试剂配制(包括营养液)到指标测定的整个过程。
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感到实验潜质得到了充分发挥,实验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他们已能够
非常熟练的运用诸如电子天平、光照培养箱、低温离心机等仪器。
2 实验结果整理与考核
实验结束后,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设置科学论题,如:水分胁迫下植物不同组织生理反应差异、水分胁迫引起植物产生生理反应的可能原因、不同植物种类应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策略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讨论。
之后将实验与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按照题目、中文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科研论文的形式,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
以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加深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
整合为综合性实验项目后,同时将完成整个综合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设计、实验操作表现、最后报告撰写的效果作为实验试行考核的一部分(占最后总成绩的30%)。
以此缓解之前植物生理实验考核时学生过分依赖实验报告优劣、并且和理论课存在重复考核的矛盾。
这样既为变理论考核为技能考核、完善考核制度改革的实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对学生的思考、钻研、动手能力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客观的评价。
3 思考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既起到了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作用,也达到了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
开展以来,受教学生超过120人,93%的学生认为这个综合设计实验的实施,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但是综合设计性实验具有实验涉及内容多、需用时间长、学生自主
性强等特点[3],实施这个实验项目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科研潜质。
因此,在实施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1)整个实验课程开始初期,要将学生合理分组,并将实验教学思想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即将开设的实验有必要的了解;(2)实验的安排要与理论教学结合,保证同步进行,并且考虑到植物材料的培养,因此多安排在国庆前后时间进行;(3)在实验正式实施前,要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把关,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对于较好的设计予以鼓励,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质疑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4)在实验指导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以理论引导、纠正,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忠光,杨仕忠,龚明. 植物生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实验的几个实例[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4(1):137-138.
[2] 张志良,瞿伟菁.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3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5-27.
[3] 江月玲. 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探讨与实践[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1):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