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倡廉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17.76 KB
- 文档页数:3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
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
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
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
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
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世称亭林先生。
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
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
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
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
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
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思想家、史学家。
父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
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
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
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
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
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2、生平及代表作品:《焚书》《藏书》等、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 ,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3、主要思想:①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③强调人正常的私欲(反权威)(尊人性)②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④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正统)(倡个性)(八股取士)4、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④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黄宗羲主要思想具体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其他思想代表作品具体影响共同影响“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朴素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顾炎武经世致用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②学以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①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关键词: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摘要:光绪二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为礼部尚书徐桐所格, 光绪四年被内阁驳回;光绪十年, 江苏学政陈宝琛请将顾炎武、黄宗羲从祀孔庙, 得到翁同龢、潘祖荫、孙家鼐的支持, 但礼部仍然议驳;光绪二十年, 湖北学政孔祥霖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次年复为大学士李鸿章等会同礼部议驳;光绪三十三年正月, 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 次年九月得旨, 命将三儒一并入祀。
在顾、黄、王入祀孔庙的过程中, 每次请祀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而正反双方的意见异同和势力消长, 则显然与时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虽然同处于明末清初, 在思想学术上也都是极有建树的大儒 ,身后的声望却各有沉浮, 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史实。
光绪初年以后 , 三人先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 但是接连被驳 , 直到光绪末年才得以入祀两庑,而且每次请祀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最后一次请祀更是聚讼纷纭, 成为清末朝堂之上的一大掌故。
从祀孔庙是传统社会中儒者所可期望获取的最高荣誉。
影响孔庙祀典的因素极其复杂 ,可能会牵涉到学术和政治的许多方面。
因此,对先儒从祀过程的研究, 不仅可以加深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理解 ,更可以借此观察到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某些面相。
顾、黄、王从祀争论发生的三十年 ,也是晚清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三十年 , 他们的著作、思想与个人形象都被赋予了某些“现实意义” , 从而成为时代变革的参与力量与重要表征。
学界对三儒从祀事件早有注意 ,直接以此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已有数篇① ,有关孔庙的学术著作也常有涉及② 。
但是, 由于在材料的搜集与使用上还存在较大疏漏, 一些重大关节仍未清晰,误解与缺环所在多有。
笔者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发现了关于此事的官方文件汇编———《三儒从祀录》 , 提供了大量尚未被学者使用的新材料,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与此事有关的原始档案,足可使我们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汇总: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
对处于明清时期的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观点进行简要概括汇总,具体内容如下: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明末清初三大儒在我国的历史上,百花齐花,每一个朝代都有每一个朝代的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作为文学如家思想家,在明末清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儒家思想家是谁?分别叫什么名字?如果你也想对这类文史内容感兴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相关的介绍吧!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明末清初三大儒介绍明末清初时期,整个社会正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革,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觉醒。
其中,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人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观点,反对君主专制,他们提倡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讲求经世致用,被后人称为“明末三大儒”。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
黄宗羲简介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君主是为百姓服务的,著作《明夷待访录》。
2、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要求限制皇帝的权力,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
顾炎武:
1、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2、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1、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2、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此三人还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又被称为“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思想的特点就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全方位诠释了古代典故为手段,从中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见解,并用在对社会的改革上面。
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的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明朝晚期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批评了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当代特色的新体系思想。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跨历史意义。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1.“泰州学派”〔材料一〕以一灶丁,公然登坛唱法,上无严圣贤,下无严公卿,遂成一代伟人。
──[明]顾宪成《泾皋藏稿》卷五《简高景逸大行人》页24上《四库全书》本〔材料二〕王氏①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气势。
艮以布衣抗期间,声名反出诸弟子之上。
然艮本狂士,往往驾师说上之②,持论甚高远,出入于二氏③。
──《明史》卷283列传171儒林传二《王艮传》〔材料三〕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④、龙溪⑤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
……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江右⑥为之纠正,故不致十分决裂。
泰州之后,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龙蛇,传至颜钧、何心隐⑦一派,遂非名教⑧之所能羁络矣。
……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有来者。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泰州学案序》【解读】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别号泾阳,明朝东林党领袖、学者。
《明史》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列传220卷,表13卷。
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主编张廷玉。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
《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撰。
该书62卷,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17个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展演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明代学术发展的全貌。
黄宗羲对于每一个学派和每一个学者的学术思想,都尽量揭明其治学宗旨,以便让世人明了他们的学术精髓。
《明儒学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学案体史书体裁。
我国明朝中后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泰州学派,在哲学、政治、教育等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深广的影响。
泰州学派开创大师王艮(1483—1540)是位布衣学者、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一名社会地位低下的灶丁、盐贩,成为自立门户的一代儒者,这在学术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曹道衡: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及其与“红楼梦”的关系一引论自从“红楼梦”讨论展开以来,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引起了大家广泛的注意。
很多同志在这个讨论中,都发表了评论这部小说的文章,某些研究历史和思想史的同志,也常常在他们的论文和著作中涉及到这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性问题。
通过大家的研究和讨论,不但粉碎了五四以来在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来对它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当然是很大的进步。
但在这个讨论中,也流行着值得怀疑的说法。
这就是不少同志认为,“红楼梦”等小说和清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李塨、刘继庄、唐甄、戴震属于同一思想潮流。
他们认为这些思想家和文学家都是反映着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市民阶级”的思想意识。
从这种观点出发,他们把这些思想家归结为一个思想流派,并且都归结为市民思想家。
他们在论述‘红楼梦”等小说的时候,往往牵合了这些思想家的著作来加以论述,来论证“红楼梦”反映了“市民思想”。
他们说,这就是“思想潮流和文学创作中的辐射”。
这种说法当然不是“红楼梦”讨论中才产生的。
早在抗日战争前后出版的一些史学著作,已经提出了清代这些思想家有“启蒙的民主主义”思想或代表“市民”的看法。
侯外庐同志在他的“中国近世学术思想史”一书中还引用“儒林外史”、“镜花缘”等作品,来论述戴震的思想。
解放以后出版的尚钺同志的“中国历史纲要”一书,也说顾、黄、王等思想家反映“市民思想”。
讨论开展以后,邓拓同志发表了他的“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竭力地强调了这一论点。
自从邓拓同志的文章发表以后,这种看法尤为流行,很多关于清代思想家和文学作品的论文都采取了这一说法。
其实,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般说来,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和文学创作同虽然常常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但具体评论一部作品,主要还是要看作品本身,井不能简单地勉强地用某些思想家或思想流派来代替对作品的分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
周敦颐的教育主张以"学为圣人"为宗旨,认为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使人们善恶归善,求得"仁义中正"。
他尤其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是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
在教育和学习方法上,他主张要靠自己的学习和思索,也要有教师和朋友的指导作用。
他的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被后人编为《周子全书》和《周濂溪集》。
邵雍(1001—1077)字尧夫,谥号康节。
是北宋中期一位重要思想家,也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宋史》卷427《邵雍传》述其学渊源说:“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
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颐索隐。
妙悟神契。
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李之才是宋初著名道士陈抟(字希夷)的三传弟子,南宋初朱震《汉上易解》:“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宋史》卷435《朱震传》)陈抟之学对宋代士大夫影响极大,对宋代理学的形成有很大关系,虽然大多数理学家否认这种关系,但邵雍却并不讳言对陈抟的景仰之情。
他称陈抟为“珍重至人”,(《击壤集》卷10)承认陈抟对他的影响。
柳诒征先生说:“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
”(《中国文化史》第2编第18章,希夷吸取老子的某些思想,当然并不全袭老氏。
邵雍本人受老子、主子以及其他道家代表人物的影响颇深,往往祖述老、庄。
他说:“《老子》五千言。
大抵皆明物理。
”(《观物外篇》)又称赞老子“知《易》之体”。
(同上)邵雍称赞庄子为“雄辨数千年一人而已”,“善通物”等,(同上)可见其推崇老、庄之一斑。
宋儒喜研《易》学,邵雍便是一个衍《易》大师,其著《皇极经世书》如朱熹所说,是一部“易外别传”。
周予同先生在谈到宋代理学之徒时指出:“《易》”与道通,由来已久,于是有意无意之间,潜受老庄学说之影响。
黄宗羲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受顾炎武影响较大。
这两位都具有维护明朝统治的倾向。
而且黄宗羲也提出了自己的许多创新思想。
但是对于人的素质的问题,顾炎武与黄宗羲也有很大的差别。
顾炎武认为:“天下之理财者莫如农,莫如农之子弟;天下之守财者莫如商,莫如商之子弟。
”即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应该是从事农业生产和经商贸易的人。
他一生写过很多书籍,其中最重要的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对经济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可以说顾炎武对于经济学是非常的看重的。
而黄宗羲则认为商业不仅有害于社会,而且阻碍了技术进步。
他说:“今夫海内以有用之民而食之,其比于万国何如?而又什一归之豪民大贾,则贾人者固众而所得益寡矣!且贾人者止赢其贾,至于百倍千倍,则不能一归而田也,而又什一归之官有司,而使小民愈穷,所谓损上益下也!”意思是说当时的商人拥有大量财富,但同时对社会却没有任何贡献,反而浪费了这些财富。
而让国家有钱的官吏获得更多,小民越来越穷。
这就违背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
顾炎武与黄宗羲的思想,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窥见一斑。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王船山遗书·卷二·论书后》意思是:在普通人看来,遇到受辱的事,忍一忍也就算了。
但真正有勇气的人是不会受辱,即使别人侮辱他,他也不会发怒,因为他有很高的修养和境界。
黄宗羲提出了他的“绝假纯真”说,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伪的,只有真实的东西才值得学习。
黄宗羲在整个明清时期占据着一定地位,特别是他的“工夫论”和“经世致用”的主张。
他提倡研究天文历法,注重实际,强调“实学”。
“工夫论”是把科学知识与各种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它要求在工作中掌握运用科学知识的方法。
“四维”的核心在于“礼义廉耻”,其核心精神在于“忠”。
他认为为学、做人、治国、平天下四者的关系应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何远,号释宪,又号楼西道人,江苏南京人。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主张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以及社会思想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主张天下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君主的威严与法度的制约来控制人性的倾向。
他提出了“有罪即杀”、“罪不到教刑,教不到和”的观点,主张通过严厉的刑罚和教化来惩治罪恶,维护社会秩序。
顾炎武还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礼教的重要性,认为君王应该以身作则,恪守道德,以正人心,加强国家的统治能力。
他的政治思想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思想家们强调道德统治的重要参考。
其次,顾炎武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以道德为本”,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他提出了“三本一公”的教育理念,即“开卷有益,关卷有道,读书不必多,须当读得好,读得好,是为本,读得多,是为公。
”这一理念对于后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再次,顾炎武的经济思想强调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他主张“节俭治国,务农兴商”,认为节俭可以减少浪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他还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主张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他的经济思想对于清朝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经济学家们关注农业问题的重要参考。
最后,顾炎武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人不虐人, 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责任体制的建立。
”他提出“道德立国”的思想,认为德行和人伦关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
他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和睦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他的社会思想对于后来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主张了道德和法制的重要性,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他的经济思想关注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他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明代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
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以“有亡国、亡天下”区分朝代更替和民族沉沦,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生存危机和民族忧患,唤醒人心,复兴家国,显然包含着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了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
明末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在江南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亡命北方,考察山川,访求豪杰,图谋恢复,晚年终老于陕西华阴。
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精卫》讽刺专营安乐窝的燕雀之辈,表示“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决心。
《京口即事》歌颂史可法镇守扬州的英雄业绩。
《千里》述自己参加王永祚领导的湖上抗清义军。
《海上》四首,则以凝练沉重之笔,抒发登高望海的悲壮情怀,坚苍质实。
如第一首: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诗中洋溢着决心报国、抗清复明的坚强信念。
他劝友人善处珍惜,保持操守,“寄语故人多自爱,但辞青紫即神仙”(《友人来,座中占二绝》)。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季阳,号种庵,江苏无锡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对社会政治制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探讨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思想
顾炎武提倡教育应以实用为主,反对空泛的书本知识。
他主张培养人才应该注
重实际应用能力,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倡学以致用。
封建社会批判
顾炎武追求社会正义,主张废除贵族特权,倡导平等观念。
他提出了“唯一兴邦”、“保民、抚民”等主张,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公平和正义。
民生观念
顾炎武关注民众生活状况,主张政府应当关心百姓疾苦,建设强大的基层组织,以保障民众的利益和权益。
历史观点
顾炎武重视历史观念,认为历史是了解现在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历史的连续性
与发展规律,主张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
思想传播
顾炎武提倡“知行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的思想主张广泛传播,影
响了后人的观念,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以上是对顾炎武思想主张的简要介绍,他的思想观点在当时有重要影响,并为
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