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语文重点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36.82 KB
- 文档页数:8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字词积累。
1. 字音字形。
- 注意多音字,如“行(xíng/háng)”“难(nán/nàn)”等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
- 易错字,如“绥靖(suí jìng)”的“绥”字,“锐不可当(dāng)”的“当”字容易写错。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重点词语,如“疟(yào)子”“寒噤(jìn)”等。
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如“张皇失措”形容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能够准确辨析近义词,如“歼灭”和“消灭”,“歼灭”更强调彻底消灭。
二、语法知识。
1. 句子成分。
- 主语:句子陈述的对象,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主语。
- 谓语:陈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上句中的“冲破、横渡”是谓语。
- 宾语: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如“我赞美白杨树。
”中“白杨树”是宾语。
- 定语:修饰名词的成分,如“(参天)的大树”中“参天”是定语。
- 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成分,如“他[高兴]地笑了”中“高兴”是状语。
- 补语:补充说明谓语的成分,如“他跑得<快>”中“快”是补语。
2. 病句类型及修改。
- 搭配不当,如“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水平”与“改进”搭配不当,应将“改进”改为“提高”)- 语序不当,如“博物馆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应改为“博物馆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
”)- 成分残缺,如“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通过……使”并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语义重复,如“他大约三十岁左右。
”(“大约”和“左右”语义重复,删去一个)三、古代文学常识。
1. 古诗词。
2. 文言文。
四、现代文阅读。
1. 记叙文阅读。
2. 说明文阅读。
-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说明,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等)。
初二上册语文知识要点最全归纳初二上册语文知识要点最全归纳1句子翻译翻译重点文言文句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气凝结成的冰花(在白雪的辉映下)弥漫着白气,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上上下下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乘坐的小舟一叶,以及舟中的两三粒有影罢了。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退房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外面)现在是什么时候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拖累身心。
8、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没在手卷下的衣褶里。
9、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10、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憎恨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1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1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14、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完这遍林子。
15、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八年级上册语文常考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文知识的积累,主要是语言的积累和词汇的积累,多听、多写、多记这是丰富语言和词汇的重要的途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常考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二上册语文重点知识点现代文阅读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5、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6、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7、②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8、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9、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10、八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八年级上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1《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1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湖(wú) 击溃(kuì) 督战(dū)绥靖(suí jìng) 阻遏(è) 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 歼灭(jiān) 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发(bān) 仲裁(zhòng cái) 遗嘱(zhǔ) 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初二语文必考知识点全总结一、文字的表达方式1.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2. 描写的方法:描写的对象、手法和方法3. 议论的方法:议论的对象、手法和方法4. 叙事的方法:叙事的对象、手法和方法5. 表达情感的方法:表达情感的对象、手法和方法二、古代文学1. 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2. 古代文学的特点3. 古代文学名著及其作者和内容4. 古诗词及其特点5. 古文的特点及其名篇选段的鉴赏三、现代文学1. 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2. 现代文学的特点3. 现代文学名著及其作者和内容4. 现代诗歌及其特点5. 现代散文及其特点四、作文1. 写作的基本规范2. 叙事和描写的技法3. 议论和说明的技法4. 作文的语言风格5. 作文的写作方法五、语言运用1. 词语的意义及辨析2. 语法的基本知识3. 句子的成分及结构分析4. 文字的逻辑关系5. 写作常见错误及改正方法六、修辞手法1. 比喻2. 拟人3. 换喻4. 夸张5. 对偶七、文学常识1. 文学名词的理解和应用2. 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3. 著名作品人物及其形象特点4. 文学流派的发展及其代表作品5. 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八、经典作品解读1. 古代经典名著及其内涵2. 现代经典名著及其内涵3. 经典诗歌及其鉴赏4. 经典散文及其鉴赏5. 经典文学理论及其应用以上就是初二语文必考知识点的全总结,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相信初二语文考试将不再是难题。
希望大家在备考时能够有所帮助,祝大家学业有成!。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套知识点
一、语文基础知识
1. 汉字的基本结构及笔画
2. 拼音的基本发音规则及用法
3. 词语的基本构成及分类
4. 语法基础:主谓宾、定状补、并列复合句等
5. 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二、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2. 历史名篇的解读和欣赏
3.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三、现代文阅读
1. 文章主旨和段落大意的把握
2. 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典型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小说、散文、新闻报道等
四、写作能力培养
1. 写作步骤及论述结构
2. 写作技巧:形象描述、排比等
3. 作文素材的搜集和整理
五、文学常识
1. 文学常识的概述:文学史及文学流派
2. 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的基本特点及欣赏方法
3. 蒙曼诺夫斯基书法方法和作品欣赏,可以增强对于书法的兴趣。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套知识点就是以上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多做练习,加强对于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重文学常识的学习和积累,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知识点总结一、字词部分1. 生僻字2. 多音字- 像“行”这个字,在“行(xíng)走”和“行(háng)列”里读音就不一样。
再比如说“长”,“长(cháng)江”和“长(zhǎng)大”,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意思,就像一个字有两副面孔一样。
3. 词语理解- “油光可鉴”这个词,在形容藤野先生的头发的时候特别生动,“鉴”在这里是当镜子照的意思,头发油光得能当镜子了,可见这头发有多亮堂。
- “落第”就是科举考试没考中,现在也可以用来指考试不及格之类的情况。
就像在古代那些学子,要是落第了,那可真是垂头丧气的。
二、文言文部分- 这篇文言文描写三峡的景色那叫一个绝。
首先要记住里面的实词和虚词,像“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是“在”的意思。
“虽乘奔御风”里的“奔”是飞奔的马,这是名词作动词用,很有趣吧,马在这儿就像被当成了一种速度的象征。
- 文中描写夏天三峡水势浩大,“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夏天江水漫上小山丘,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那场面,就像江水在发威一样。
而到了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相互映衬,那景色美如画。
- 这篇文章里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就是说山水的美丽,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里面的“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的景色超美。
早晨的雾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就像一场大自然的狂欢派对。
- 文中的骈句用得特别好,读起来朗朗上口,像“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能看到底,简洁又生动地写出了山水的特点。
- 苏轼的这篇短文充满了一种悠然自得又有点小惆怅的感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大晚上的,本来要睡觉了,看到月光照进来就高兴地出去散步,这苏轼可真是个随性的人。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上语文课内知识点
一、课文阅读
1.认真理解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
2. 注意语调、声音、语气等语言用法;
3.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意思;
4. 归纳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二、语言知识
1. 词语辨析,掌握词义和用法;
2. 短语、固定搭配和惯用语的使用;
3. 虚词和实词的区别,掌握虚实搭配;
4. 指代词、代词的使用方法。
三、古诗词赏析
1. 了解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
2. 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表达技巧;
3. 读懂古诗词的意思;
4. 背诵古诗词。
四、写作技巧
1. 写作的基本格式;
2. 句式的变化和长短搭配;
3. 文字表达的清晰明了;
4. 文章的结构安排和主题的驾驭。
五、其他知识点
1.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
3. 基本的修辞语言;
4. 思维导图和归纳整理技巧。
总之,八年级上语文课内知识点是广泛而深刻的,除了以上列举的知识点,还有一系列比较难理解的古文化知识点等待我们去挖掘。
学习语文需要耐心和毅力,只要认真学习,我们一定可以掌握一定水平的语文水平,并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梳理初二语文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一、字音烂(màn)漫芦荟(huì)不逊(xùn)匿(nì)名诘(jié)责绯(fēi)红宛(wǎn)如驿(yì)站解剖(pōu)油光可鉴(jiàn)畸(jī)形杳(yǎo)无消息凄(qī)然教诲(huì)瞥(piē)见抑扬顿挫(cuò)深恶(wù)痛疾二、词义烂漫:①颜色鲜明而美丽。
②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摸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标致:漂亮。
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飞腾杂乱。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模胡: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
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名。
匿,隐藏。
犹言:如同说。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适值:正好遇到。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疾,痛恨。
美其名曰: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三、课文解析选自《朝花夕拾》本文分层依据:第一部分:在东京第二部分:在仙台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教学认真关心实习——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了解裹脚——求实精神能以公正心来对待弱国学生,而且给以极大的惯性和帮助第三部分:离开仙台后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和轻视。
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意和自责鲁迅对中国人的态度:哀其不辛,怒其不争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一、字词基础1《新闻两则》鄂è:湖北省的简称。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梳理
一、诗词鉴赏
1.节律格律的基本概念
2.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3.古诗的基本体裁和韵律
二、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用途
2.典籍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品
3.古文观止:《论盛孝章书》、《北征赋》等古文名篇
三、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学体裁和风格特点
2.新时期文化名人及其代表作品
3.阅读文章的技巧和方法
四、语言文字知识
1.词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常用词语辨析
3.语音、语法、词汇的基本知识
五、写作规范和技巧
1.写作规范:标题、段落、字数等规范要求
2.写作技巧:比喻、夸张、对比等写作手法
3.作文类型和应试技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写作类型以及相应
的应试技巧
六、文化常识
1.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知识:《易经》、《尚书》、《诗经》等
2.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及其代表作品:外交家钱学森、电影人陈凯歌等
3.国际文化知识:世界文化名城、文化名人等
以上就是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梳理,六个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初二语文上册所有的知识点。
记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这些知识点整理好,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初二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初二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这些古诗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一些初二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的知识点:1. 《望岳》 - 杜甫- 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 重要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春望》 - 杜甫- 主题: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 重要句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 《赤壁》 - 苏轼- 主题: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 重要句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主题:以明月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重要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静夜思》 - 李白- 主题:表达了诗人在寂静夜晚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 重要句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6. 《将进酒》 - 李白- 主题:通过饮酒来抒发诗人的豪放不羁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 重要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7.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主题: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
- 重要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主题:通过对登楼远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重要句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9. 《赠汪伦》 - 李白- 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汪伦的深厚情谊。
- 重要句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0. 《江雪》 - 柳宗元- 主题:通过对江雪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清冷的深刻感受。
- 重要句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些古诗词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背诵,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层含义,掌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关于初二上学期语文必背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关于初二上学期语文必背知识点很多同学在复习初二语文上册时,因为之前没有做过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的效率不高。
八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汇总1.《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为鲁迅。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2.《回忆我的母亲》作者为朱德,字玉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吃大户,旧时遇着荒年,饥民聚集在一起到地主富豪家去吃饭或夺取粮食。
3.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为茨威格。
4.《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为艾芙·居里。
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5.《三峡》出自《水经注》,作者为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水经注》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6. 《答谢中书书》作者为陶弘景,南朝齐梁思想家。
7.《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8.《与朱元思书》作者为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
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
9.《野望》作者为王绩,唐代诗人。
采薇意为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10.《黄鹤楼》作者为崔颢,唐代诗人。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11.《使至塞上》作者为王维,唐代诗人。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一、基础知识。
1. 字音字形。
- 多音字,如“强”在“勉强(qiǎng)”“倔强(jiàng)”“强大(qiáng)”中的不同读音。
- 形似字的区分,像“辨”“辩”“辫”“瓣”的用法。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近义词辨析,例如“必须”和“必需”,“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侧重于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 成语的正确使用,如“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要注意其适用语境。
3. 语法知识。
-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例如“(美丽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起来〉”,“花朵”是主语,“摇曳”是谓语,“美丽的”是定语,“在微风中”是状语,“起来”是补语。
- 病句类型及修改:- 搭配不当,如“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水平”与“改进”搭配不当,应改为“提高”。
- 语序不当,“我断定他可能生病了”,“断定”表示肯定的判断,“可能”表示不确定,两者语义矛盾,应删去“可能”。
- 成分残缺,“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4. 标点符号。
-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如“这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
-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 冒号用于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如“她高兴地说:‘咱们去看电影吧!’”或者“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二、古代文学常识与文言文知识。
1. 古代文学常识。
2.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 实词:- 古今异义词,“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在古代指与世隔绝的地方,现在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 虚词:- “之”的用法,可作助词“的”(如“山川之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代词(如“渔人甚异之”)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和重点笔记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 。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和重点笔记,希望大家喜欢!一、疏通文意1、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原因:时间:人物:2、渔人“从口入” ,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3、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5、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6、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7、在本文中作者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8、作者描写的自己所向往的社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的幸福美好社会。
17、本文主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9、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
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
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
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
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10、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字音字形。
1. 重点字词。
- 荻(dí)港:注意“荻”字的读音和写法,是一种草本植物。
- 锐不可当(dāng):“当”在这里是抵挡的意思,不要误读为“dàng”。
- 颁(bān)发:“颁”字的左半部分为“分”,右半部分为“页”。
- 遗嘱(zhǔ):“嘱”字的笔画较多,要注意书写正确。
- 凌(líng)空:“凌”有升高、在空中的意思。
- 翘(qiáo)首:表示抬起头来(望),“翘”是多音字,这里读“qiáo”。
- 着(zhuó)舰:“着”在这里表示接触、挨上,是个多音字,要根据语境准确读音。
- 镌(juān)刻:“镌”字的意思是雕刻。
二、词语理解。
- 摧枯拉朽:枯、朽:枯草朽木。
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 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
比喻平静无事。
- 建树:表示建立的功绩。
例如:他在科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 仲裁: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者居中调解,作出裁决。
- 轻盈: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
- 悄然:形容安静而无声。
- 白手起家: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 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
三、文学常识。
1. 新闻相关知识。
-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能够吸引读者;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2. 作者简介。
1. 实词解释。
-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隙、缺口)- 重岩叠嶂(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山川之美(美:美丽)- 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怀民亦未寝(寝:睡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2. 虚词用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以下是部分重点内容:
1.《消息二则》: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理解消息的内容,体会诺贝尔奖的重要性。
3.《“飞天”凌空》: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感受中国跳水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4.《一着惊海天》:了解通讯的特点,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惊心动魄的时刻。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6.《藤野先生》:学习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
写法,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7.《回忆我的母亲》: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8.《列夫·托尔斯泰》:学习运用夸张和比喻描写人物外貌的手法,体会课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9.《美丽的颜色》:学习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
10.《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以上只是部分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的知识点,建议你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解和运用,多做练习,以提高语文素养。
三一文库()/初中二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重点知识点〕
【篇一】
病句类型
1、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缺少宾语)
①、通过这次文学交流活动,使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改正:删去"通过"或者"使",句子就有主语了。
②、这篇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
改正:在"流失"后面补充"的行为",这样句子就有了宾语了。
③、随着救援工作的紧张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已经总结出一些地震灾害心理危机干预。
改正:在
"干预"后面补充"的方法",这样句子就有了宾语了。
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通读句子,找出缺少的或多出的成分,补上或者删掉。
2、搭配不当
①、省委省政府追认他为"湖南省抗冰救灾模范""烈士"等荣誉称号。
改正:将"追认"改为"追授",或者删去"等荣誉称号"。
②、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改正:将"活泼"改为"活跃"或"丰富"。
③、向全世界表现了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成果。
改正:将"表现"改为"展示"。
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找出搭配不得当的词语,改换搭配得当的词语。
3、语序不当
①、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
改正:将"改正并认识"调换为"认识并改正"。
②、经过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以"海宝"为吉祥物。
改正:将"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调换为"广泛征集和精心筛选"。
③、我国成功地发射并研制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宇宙飞船。
改正:将"发射并研制"调换为"研制并发射"。
④、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丰富人的情感,也能增长人的知识。
改正:将"能丰富人的情感"和"能增长人的知识"调换。
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找出句子中顺序安排不得当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调换。
4、自相矛盾
①、来自我市金融保险系统以及部分学校的近千余名代表,……改正:"近"和"余"自相矛盾,删其一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找出自相矛盾的词语,删去其中一个使语句通顺。
5、重复累赘
①、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改正:删去"不"字。
②、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不受到责备吗?改正:删去句子中第二个"不"字。
③、为了防止不感染禽流感,请大家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改正:删去"不"字。
③、这种新研发的汽车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280公里。
改正:删去"每小时"。
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找出句子中重复累赘的字词,删去其中一个。
【篇二】
句子翻译
翻译重点文言文句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气凝结成的冰花(在白雪的辉映下)弥漫着白气,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上上下下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乘坐的小舟一叶,以及舟中的两三粒有影罢了。
3、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退房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外面)现在是什么时候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拖累身心。
8、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没在手卷下的衣褶里。
9、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10、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憎恨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1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