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
- 格式:doc
- 大小:209.00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知识点一、原始农耕生活。
1. 半坡居民的生活。
- 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 生活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这种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屋内有灶坑,主要是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
- 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铲等,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 农业生产: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 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 手工业。
- 制陶业:制作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如鱼纹、鹿纹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其典型代表。
- 纺织业:会纺织、制衣。
2. 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 生活年代:距今约7000年。
- 生活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 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
这种房屋是用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房屋分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适合南方潮湿、炎热的气候环境。
- 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
骨耜是河姆渡人最典型的农具,用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既轻便又锋利。
- 农业生产:种植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 畜牧业: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
- 手工业。
- 制陶业:会制作黑陶。
- 玉器加工:制作简单的玉器,如玉玦等。
- 雕刻技术:懂得雕刻技术,发现有雕刻精美的象牙制品。
3. 原始农业的发展。
- 兴起时间:距今10000年左右。
- 兴起地区: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 发展标志。
- 农作物种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最初的采集野生植物发展到种植粟、水稻等农作物。
- 家畜饲养的出现:人们开始饲养家畜,如猪、狗、牛、羊等,这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肉食来源,也是原始农业发展的表现。
- 聚落: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定居生活,形成了聚落。
聚落有一定的布局,有居住区、公共活动区等。
- 磨制石器的发展: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更加精细、锋利,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原始农业发展的又一标志。
课文笔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原始农业的产生1. 农作物:稻、粟、黍2. 生产工具:石器、骨器3. 生产方式:刀耕火种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 农作物种类增多:黍、稷、粟、稻等2. 生产工具改进:耒耜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 耕作技术提高:深耕熟耘,使土地更加肥沃4. 水利设施建设:原始水利设施的出现,提高了抗旱能力三、原始农业的特点1. 粗放耕作: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自然条件,如天气、土壤等。
2. 简单协作: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协作,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
3. 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包括祭祀、礼仪、艺术等方面。
四、原始农业的影响1. 人口增长: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2. 社会分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人们开始从事专门的工作。
3. 私有制产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制也逐渐产生,人们开始拥有自己的财产。
4. 文明的形成: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思考题1. 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答: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告诉我们,农业生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今天的生活依赖于农业生产提供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同时,原始农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满足人们的需求。
此外,原始农业的发展还提示我们,要保护土地、水资源等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答: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人们开始从事专门的工作,私有制也逐渐产生。
这些变化为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文字、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