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六大图表归纳
- 格式:pdf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5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必修一: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必修一部分重点知识汇总第一章行星地球 (含地球和地图)一、方向图的判读1.太阳视运动轨迹图1.太阳的视运动有如上规律,据此可判断方向。
2.日影图3.太阳能集热板图2.在北半球中纬地区,最短的影子指向北方,垂直于地面的杆子在任何两个相等的影子夹角的平分线指示北方;南半球反之。
3.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获得最大的能量,太阳能集热板面一般朝向正午太阳位置的方向,即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一般朝向正南,南半球则相反。
二、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示意图(1)甘肃省的酒泉,位于我国四大区域中的西北地区。
其有利的发射条件是:①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大气透明度好;②深入沙漠腹地,安全性好。
(2)西昌发射基地位于四川大凉山腹地,除国防安全外,地势高,节约燃料,发射条件好。
(3)四大航天发射基地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文昌,位于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4)与其他三大发射基地相比,文昌发射基地的优势是:①从纬度看,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可增加有效荷载;②从交通条件看,濒临南海,有利于运输大型设备;③从安全性看,火箭残骸落入大海,造成危害的概率低。
三、光照图的常见类型1.侧视图和俯视图图甲是沿180°经线剖开的春(秋)分日的侧视光照图;图乙是沿赤道剖开的春(秋)分日的俯视光照图。
2.矩形投影图(1)展开圆柱投影图图甲中中央经线与两边的经线度数之和为180°,晨昏线为直线,其最北端和最南端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和0时,横线为纬线,其中部的横线昼夜平分,则为赤道;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昼夜界线为晨昏线。
如图中AGB为昏线,AHC为晨线。
(2)局部圆柱投影图(矩形图)顺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故图中经度为西经度;AB为昏线的一部分,越向北,昼越长,夜越短,此图表示北半球夏半年的阳光照射情况。
3.立体俯视图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甲地的地方时为6时,晨线与经线的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当地日出的时间。
如乙地日出时间为4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3)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特点: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恒星日(真正周期)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点为0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向两级递减公转运动太阳自西向东恒星年(真正周期)回归年近日点:(1月初冬至附近) 快远日点:(7月初夏至附近) 慢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可以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部分。
其中,自然地理不仅是地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理科生必修的学科之一。
而本文将着重讲解高中自然地理中的知识点,通过清晰的归纳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一、地球和地球运动1、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并非完全是一个球,而是呈现一个略扁的椭球形,其赤道半径比极半径要长。
2、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自转偏向现象。
其中,昼夜变化是因为地球自转造成上一半地球相对于太阳是白天,下一半地球相对于太阳是黑夜;自转偏向现象则是指地球自转时会受到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从而使得地轴在空间中不断摇摆,导致自转轴对北极星的指向发生改变。
3、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
地球公转是造成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4、地球的倾斜度:地球的倾斜度是指地轴线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
地球的倾斜度的大小是23°27'左右,是导致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区域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大气圈和气候1、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是指地球周围的气体层。
它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组成。
2、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从地面开始则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
不同层次的空气温度、气压、密度等特征也各异。
3、气候类型的分类: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寒带气候等6种。
4、气旋和反气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系统是自然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是描述大气运动特征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天气形成的原因和气候演变的过程。
三、水文地理和地形地貌1、水循环:地球上的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而水循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指水分从地球上被蒸发、升华、降水、透地渗漏等途径,最终又重新回归到水环境中的过程。
2、自然地貌的类型:地球上的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可以分为高山地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地地区、溪、河流水系和海岸线等多种类型。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自然地理基础知识1. 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略扁球体,存在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和各种经纬度等特征。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不同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倾斜轴和地球的倾斜面:地球的倾斜轴和倾斜面使得地球各地季风、气候和温度有所不同。
2. 地球表层圈与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壳是地球表层最薄的一层,分为岩石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的一层,由铁和镍组成。
3. 地球的尺度与地图•地球尺度的代表:使用1:100 000 000的比例尺表示,即1厘米代表1000公里。
•地球仪和地图的区别:地球仪是对地球的缩小模型,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的平面映射。
•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由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要素组成。
二、地球与生命环境1. 生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所有生物聚集的层次。
2. 地球的水资源和水文循环•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组成,其中,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描述了水在地球表层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3. 地球的岩石与矿产资源•岩石资源:岩石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构造材料,可用于建筑、道路、工业原料等。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矿石、矿砂和矿矿物等自然集合体的总称,用于冶金、能源等方面。
三、地球与人类社会1.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规律: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河流流域和平原地区。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 地球的农业与粮食问题•农业和农业区位因素:农业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区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粮食问题:粮食问题是指人类口粮供应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3. 工业与能源资源•工业的地理分布: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地球运动知识点1.经度的变化规律:东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增加,西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减小。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都是相对于物体初速度的方向)3、晨昏线:按照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转化的分界线为晨线,晨线上各点代表此时正日出,它的地方时间为该地的日出时间;由昼半球向夜半球转化的分界线为昏线,昏线上各点代表此时正日落,它的地方时间为该地的日落时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夜半球太阳高度<0,昼半球太阳高度>0。
4、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23__176;26′)——夏至、冬至5、地方时的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__177;4(分钟/度)__215;经度差(东加西减)6、时区=经度/15__176;(若不整除,则小于7.5舍大于7.5入),区时差=时区差7、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__176;)的地方时间为世界时,也称标准时间,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
8、日期分割: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自然的日界线)往东至日界线(180__176;)为地球上的“今天”(所以180__176;经线的地方时间是几点,“今天”的范围此时就占全球二十四分之几),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9、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__176;经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要加一天。
10、晨昏线中隐藏的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间是6:00;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间是18:00;晨昏线与此时出现极昼最低纬度的切点处的地方时间为0:00;晨昏线与此时出现极夜最低纬度的切点处的地方时间为12:00. (请同学们记住)11、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最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最慢;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12、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__176;26′):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ppt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导语: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而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一,它涵盖了许多基础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总结这些知识点,并以PPT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一、地球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也是生命存在的家园。
在我们的地理课程中,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运动。
首先,地球是一个由固态地壳、液态海洋和气态大气组成的行星。
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它的厚度大约为10-70公里,因地区不同而导致厚度不一。
地壳表面是一片广袤的海洋和陆地,而这些陆地和海洋是地质演化中被不断改变的。
此外,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占地球的体积约80%。
地核则位于地幔之下,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其次,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周期大约为24小时,使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的现象,周期大约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变化。
这两个运动共同决定了地球的时间和季节。
二、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总体分布和格局。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自然地理环境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水文系统和气候。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等地貌特征。
地形特征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土地利用和自然资源分布。
水文系统由河流、湖泊、海洋等组成,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时,水文系统也是地球上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气象变化情况。
气候的冷暖、湿润程度等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和植被分布。
2. 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在地球表面活动和生活的区域分布,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分布和经济发展等。
人口分布指的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居住分布情况。
人口数量和密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