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7 现实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843.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中期西欧文学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
这一时期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第一节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背景:1、西欧资本主义刚刚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2、工业革命的产生,造就了市民阶层3、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进化论思想与艺术特征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画,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3.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要求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如家庭生活、政治斗争等。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4.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一)法国现实主义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代表作家:斯丹达尔:《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梅里美:《卡门》,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受到当时当权者指控小仲马:《茶花女》,赞美纯洁的爱情(二)英国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
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代表诗人:琼斯和林顿。
代表作家:狄更斯萨克雷:《名利场》,上层阶级的虚伪关系讽刺资产阶级勃朗特姐妹:《简爱》,塑造冲破世俗观念的女性形象,采用自述与回忆的手法描写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控诉社会对人性摧残,表现强烈的反压迫、争自由的叛逆思想。
盖斯卡尔夫人:《马力巴顿》,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长篇小说(三)俄国形成于1830年,在七八十年代到达顶峰代表作家: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果戈里:发展普希金现实主义的传统冈察洛夫:《奥伯洛摩夫》屠格涅夫:《贵族之家》《父与子》《处女地》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奥斯特洛夫斯基:《雷雨》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四)其他国家德国:格奥尔格·毕希纳:《丹东之死》瑞士:戈特弗里德·凯勒:《绿衣亨利》《赛尔特维拉的人们》《苏黎世中篇小说集》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美国:“废奴文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
第三节德国、意大利、东欧和北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德国(含其他德语地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中期的德国还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
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和英国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它虽没有法、英两国那样的辉煌成就,却也不乏自身特点。
德国批判现实主义出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前,它的批判对象是以封建专制制度和庸俗的社会生活为主,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重要文学派别有“青年德意志派”文学,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真正社会主义”诗人、“诗意现实主义”。
(一)“青年德意志派”“青年德意志派”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在德国涌现出来的一批资产阶级进步作家的总称。
他们既无明确的纲领,也不是一个文学社团。
只因鲁尔多夫·文巴尔格的论文集《美学的出征》献词中有“献给你,青年德意志”而得名。
其主要代表有路德维希·伯尔纳(1786~1837)、亨利希·劳伯(1806~1884)、卡尔·古茨柯(1811~1878)。
这些作家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陈腐的道德观念和狭隘的宗教教义,提倡自由思想;在文学上反对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主张描写现实生活。
但由于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的制约,后来多半脱离革命。
他们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政论,只是一种激烈的词句,鼓吹自由平等,缺乏真正的革命内容,也没有真正反映出广大人民的利益。
(二)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在革命民主主义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有海涅和毕希纳。
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的主要剧本有《丹东之死》和《沃伊采克》。
前者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和丹东两派之间的冲突为背景,谴责丹东一派放弃革命,表达了作家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后者取材于莱比锡的一次大案件。
主人公沃伊采克为生计所迫给一个医生当试验品,过着动物般的生活。
因为他所爱的女子被上层社会的人引诱和勾引,他就把她杀死了。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背景:⑴尖锐复杂的矛盾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⑵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思想基础)●三大学说:细胞学说(遗传学),能量转换学说(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进化论。
⑶空想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增加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⑷文艺复兴以来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丰富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方法2.各国情况⑴英国:大工业文明,社会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科技走在世界前列⑵法国:共和国和封建王朝不断夺权,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激烈。
⑶俄国:改革农奴制的关键时期,尼古拉一世的白色恐怖,农奴和地主的矛盾⑷德国:工人作家开始出现⑸东欧:拿破仑入侵后,民族解放兴起,作家开始登上世界文坛⑹美国:独立战争后,南北差距教大。
大种植园与大工业发展,是否废出奴隶制,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1.真实广阔的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真实性),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批判性)。
●较之以前的文艺,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广阔真实的展示了社会生活,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
特别是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更是广泛地涉及各个领域,尖锐地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勾勒出一幅幅怵目惊心的悲惨画面,因而具有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认识价值。
2.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典型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注意观察生活,分析社会,选择典型的事件,透过集中的情节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
同时以严肃的态度力求精确地表现细节的艺术真实。
他们以典型的社会画面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是生活的集中概括,大都是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典型。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贡献,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有别于其他文学贡献给文学史的特点。
《外国文学史》重要简答论述梳理(7)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部分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斯丹达尔《红与黑》(一)简介:《于连》副标题“1830年纪事”斯丹达尔“红”指拿破仑时期士兵的红军装,代表资产阶级的力量。
“黑”指教职人员的黑教袍,代表封建社会反动力量。
书名象征:复辟时期两大对立阵营,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突出了小说的政治意义。
(二)于连的形象分析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思想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19世纪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与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
⑵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作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孽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下层人们的困难表示同情,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艺术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
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准确性。
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他们反对在作品中直露的表现“自我”,从而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真实材料。
⑵其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
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二、法、英、俄等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法国: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一、一些名词解释1、浪漫主义: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2、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
3、自然主义: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
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4、唯美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一种形式主义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戏剧领域。
这些艺术家明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走进艺术的象牙之塔。
5、象征主义:英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
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
6、批判现实主义: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它的社会政治主张主要是改良主义,它的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上是反映论。
7、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提出的,是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的突出特点。
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
8、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
9、小人物: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成为显赫的“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
10、多余人:19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现实主义文学2.宪章派文学3.《人间喜剧》4.人物再现法5.巴黎公社文学6.威塞克斯小说7.多余人8.新人9.小人物10.自然派11.奥勃洛摩夫性格12.卡拉马佐夫性格(气质)13.心灵辩证法14.精神探索型人物15.“忏悔贵族”16.托尔斯泰主义17.别里科夫性格18.社会问题剧19.废奴文学20.欧·亨利手法21.复调小说1.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英法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随后波及欧美各国,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追求细节真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由于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高尔基称其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走向成熟与繁荣。
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易卜生等。
2.宪章派文学在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中涌现的文学称为宪章文学。
宪章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为无产阶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宪章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
在艺术形式上,它广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体和圣歌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风格朴实。
代表作家是琼斯和林顿。
3.《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总集,共有90多部,塑造了2000多个人物形象。
采用分类研究和人物再现的方法,把众多的人物和篇章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全部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其中风俗研究是主干部分,又可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旅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部分。
《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
2.古希腊抒情诗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
它源于民歌。
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
最着名的是女诗人萨福。
3.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
春天的酒神祭有歌队参加表演,歌队队员唱赞美酒神的颂歌,歌队队长讲述酒神的故事,后来又加进了表演动作的演员,悲剧便由此产生。
4.古希腊喜剧古希腊喜剧起源于秋天谢神的狂欢歌舞,人们载歌载舞感谢酒神狄俄尼索斯带来的丰收。
希腊喜剧主要是政治讽刺喜剧,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
5.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
现存的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
6.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
相传他创作了70部悲剧,留存下7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7.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
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
其喜剧手法夸张,妙趣横生,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严肃的主题,被恩格斯称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8.三联剧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最初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
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
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9.教会文学中世纪的教会文学是适应封建主和基督教会而创作的文学。
作者大多为僧侣,亦称“僧侣文学”。
10.骑士文学中古欧洲的一种封建世俗文学,•它鲜明地反映了封建主阶级的意识,繁盛在12─13世纪。
第七章 19世纪⽂学(⼆)(批判现实主义⽂学) 19世纪⽂学是指法国“七⽉⾰命”(1830)到“巴学)黎公社⾰命”(1871)。
这⼀时期⽂学包括:浪漫主义⽂学、批判现实主义⽂学(主流)、早期⽆产阶级⽂学。
理解后简答题19世纪⽂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活。
注重反映现实⽣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学发展状况:⽆产阶级的萌芽:英国宪章派⽂学和德国⼯⼈⾰命诗歌是最初成就。
术语解释宪章派⽂学:1是世界⽂学第⼀次出现的⽆产阶级性质的⽂学,19世纪三四⼗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2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性、⼴泛的群众性。
3最有名的宪章派诗⼈:琼斯和林顿。
德国⼯⼈诗歌(19世纪40年代):维尔特(最的⽆产阶级诗⼈):加⼊“共产主义同盟”成为了⼀个出⾊的⽆产阶级歌⼿。
恩格斯称他“德国⽆产阶级第⼀个和最重要的诗⼈”。
批判现实主义: ⼀、法国⽂学代表⼈物及作品:梅⾥美: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的作家。
常常从道德的⾓度“研究⼈的⼼灵”发掘未经现代⽂明“洗礼”的⾃然状态下雄伟顽强的原始⽣命形态。
《卡门》:(极富浪漫主义⾊彩的爱情悲剧)主⼈公卡门是⼀个“拥有娇⼩⽽出⾊的姿态,热情如⽕的⼤眼睛中不时射出凶暴的眼神”的奔放⽽浪荡的、吉⼘塞⼥郎。
福楼拜:19世纪法国⼀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中的主⼈公爱玛是⼀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形象。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首先形成于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发展为全欧性的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在文艺创作中的流露和反映。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具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作品批判暴露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作品的客观真实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它成为了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由高尔基最早提出。
它的基本特征是客观、真实而广阔的描绘了现实生活,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精神,细节真实与典型化,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
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他的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代表作家是司汤达、狄更斯、果戈理、马克·吐温。
(2)宪章派文学:19世纪30、40年代宪章运动的高潮中,形成的一次初具规模的群众性文艺运动,涌现出一批工人诗人,他们用诗歌、歌曲等形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励人们投入斗争,是欧洲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国际主义精神。
代表作琼斯《未来之歌》。
(3)新人:19世纪50年代后登上俄罗斯政治舞台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担负起改革现实的任务。
如屠格涅夫的《前夜》、《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
(4)自然派: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人物是果戈理,别林斯基予以理论上的肯定,日后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别称。
自然派的特点是真是反映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
(5)人物再现法: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独特的表现手法。
即以前作品中的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场的方法,作家把《人间喜剧》的许多典型人物贯穿起来,如《高老头》的拉斯蒂涅,这样,不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得到了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充分发展,而且把各个独立的单篇也连成一个互相关联的艺术上的“有机整体”。
名词解释、简答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特征: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呢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征:一、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二、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三、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
四、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造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基本特征:1.叙写人情风俗,注重文学中的历史意识。
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所描述的外省风俗。
2.强调客观性与真实性,主张在作品中“隐退自我”,融入作家主观情致与个性特征的变形了的生活画面,而并非对生活作机械化的模仿。
3.坚持批判性与揭露性:英国劳资矛盾,美国对虚伪民主作了批判。
4.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5.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重视细节的真实性。
6.坚持人道主义,把人性的博爱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狄更斯的仁爱战胜邪恶。
7.以小说为主要体裁。
二、多余的人指俄国19世纪前期文学中的一组独有的贵族阶级形象。
他们出生贵族阶级,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却又没有实际行动。
最终一事无成,成了既不认同贵族阶级又不属于人民大众的多余的人。
多余人形象有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三、新人指19世纪俄国文学中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
他们有明确的社会理想,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与旧制度作不妥协斗争,他们联系人民,勇于牺牲,富于实干精神。
“新人”一词最初由杜勃罗留波夫在《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中谈到,随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了?》的浮标他定为“新人的故事”。
第七章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含俄国)第一节概述批判现实主义是30年代首先在法、英等国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的文学主流。
它是19世纪欧美文学的高峰。
一、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一)“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这两个概念的由来1、“现实主义”概念的由来“现实主义”这一术语首次使用是在1835年,当时的法国画家库尔贝用它来作为一种美学表达方式,指称伦勃朗绘画中所显示出的“人的真实”,反对新古典主义画派的“诗的理想”。
1856年,法国小说家、评论家尚夫勒里与小说家杜朗蒂等人创办《现实主义》杂志;次年,他又出版《现实主义》一书(论文集),把这个特殊的文学术语献诸公众。
2、“批判现实主义”概念的由来法国的普鲁东<1809—1865)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
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
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
”(二)“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解释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是19世纪中后期欧美的文学主流。
它以暴露和批判现实为主要特征,广阔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与斗争,以人道主义作为创作基础,注重细节的真实,强调从人物和环境的联系中塑造典型性格。
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司汤达与巴尔扎克。
(三)批判现实主义的产生背景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这一时期激荡复杂的社会历史的艺术记录。
它的产生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在西欧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
大工业生产导致了阶级压迫和贫富对立现象,金钱成为主宰一切的力量,西方人在摆脱了中世纪神权压迫,近代封建专制思想束缚之后,又受到人自身和金钱的双重奴役。
现实主义1、现实主义:19世纪30年代开始,在欧洲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主潮,是资产阶级政权的确定,巩固时期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内部各种矛盾尖锐化在文艺创作上的反映。
它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真实描写现实为创作原则,以揭露批判资本主义黑暗现实为基本特征,注重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是资产阶级文学中影响最深远成就最大的流派。
2、现实主义基本特征:1)在反映社会生活上:强调历史的具体性与细节的真实性2)在作品内容上:暴露性与批判性3)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典型性4)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成熟性法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作品:1、梅里美《嘉尔曼》被改为歌剧《卡门》主角:嘉尔曼,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意义: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2、福楼拜:资产阶级向自然主义过渡的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人物:爱玛,浪漫幻想,追求享乐3、莫泊桑《羊脂球》: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揭露侵略者,批判资产阶级的金钱观,道德沦丧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并对他们的赞美;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汲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以小见大,蕴含深刻哲理,结构巧妙,情景引人入胜,采用层递法,艺术效果强烈。
4、司汤达: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奠基者理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小说《红与黑——1830年纪事》人物:于连: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个人反抗社会的形象,王政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平民阶层,为求自己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寻求各种机遇,采取各种手段与压制他的社会做反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其一生分三个阶段:阶段一:市长家的家庭教师阶段二:神学院生活阶段三:侯爵府秘书(侯爵府是阴谋的中心)从反抗——失败——妥协(对青年的摧残,表现反封建主题)——觉悟艺术特点:1)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2)心理描写突出3)情节集中,结构完整5、巴尔扎克:受但丁《神曲》影响创作《人间喜剧》1)《人》的构成方式:分类整理法(三类)(1)风俗研究:包含六个生活场景:诗人、外省、巴黎、政治、军事、乡村生活场景(2)哲学研究:研究种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3)分析研究:据人类自然法则,真善美的人道主义来分析人类的不合理现象。
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
2.古希腊抒情诗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
它源于民歌。
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
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
3.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
春天的酒神祭有歌队参加表演,歌队队员唱赞美酒神的颂歌,歌队队长讲述酒神的故事,后来又加进了表演动作的演员,悲剧便由此产生。
4.古希腊喜剧古希腊喜剧起源于秋天谢神的狂欢歌舞,人们载歌载舞感谢酒神狄俄尼索斯带来的丰收。
希腊喜剧主要是政治讽刺喜剧,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
5.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
现存的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
6.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
相传他创作了70部悲剧,留存下7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7.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
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
其喜剧手法夸张,妙趣横生,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严肃的主题,被恩格斯称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8.三联剧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最初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
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
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9.教会文学中世纪的教会文学是适应封建主和基督教会而创作的文学。
作者大多为僧侣,亦称“僧侣文学”。
10.骑士文学中古欧洲的一种封建世俗文学,•它鲜明地反映了封建主阶级的意识,繁盛在12─13世纪。
骑士文学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