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阻色谱法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27
高效体积排阻色谱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是一种高效的液相色谱技术,可用于分离和富集混合物中目标化合物,通常用于生物分子的分离和纯化。
与其他色谱技术相比,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拥有更高的分离功率和更短的分离时间。
本文将对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技术的原理、仪器配置和应用进行介绍。
1. 原理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技术是一种基于体积排阻机理的分离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生物分子(例如蛋白质、核酸)与分离柱中填充的亲水基聚合物的相互作用。
当生物分子进入分离柱后,会与填充材料的极性相互作用并被减速。
这种作用是随着生物分子的分子量增加而增加。
因此,在分离柱中,具有不同分子量的混合物组分可以分离出来。
分离柱内填充的聚合物是高分子橡胶,通常是依赖于水相流动的层层化聚合物,如纤维蛋白、聚磺酸等。
填充材料的孔径大小可以控制生物分子离子的进入和排除,这也是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方法的另一种分离机制。
2. 仪器配置高效体积排阻色谱的仪器配置很简单。
通常涉及液相色谱装置及连接的检测装置。
液相色谱装置由一台高压泵、一个样品自动进样器、一台分离柱和一个植入器组成。
高压泵以恒定的流速输送流体,样品自动进样器将要分离和富集的混合物样品注入流体。
分离柱中填充的聚合物分离混合物,分离的样品通过植入器并进入检测装置进行检测。
检测装置通常是紫外线检测器,可检测生物分子的吸收波长。
3. 应用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技术主要用于生物分子(例如蛋白质、核酸)的分离和富集。
这项技术可用于研究生物化学、制药、食品科学和环境检测中。
例如,生物化学研究人员可以使用此技术纯化、富集和识别目标蛋白质,并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制药应用中高效体积排阻色谱可用于制备药物和疫苗。
食品科学和环境检测方面,高效体积排阻色谱可用于检测食品和水中的有害物质和环境污染。
总结一下,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技术是其它色谱技术的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是基于生物分子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孔径大小控制生物分子的进入和排除作为分离机制。
荧光检测尺寸排阻色谱fsec 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生物分析和医药领域中,荧光检测尺寸排阻色谱(fsec)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
该技术结合了荧光检测技术原理、尺寸排阻色谱原理和fsec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广泛的应用范围等优势。
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在生物分析和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发展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其次是荧光检测尺寸排阻色谱fsec的概述部分,包括荧光检测技术原理、尺寸排阻色谱原理和fsec技术简介。
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fsec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包括蛋白质、DNA/RNA和细胞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第四部分探讨了fsec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和挑战,包括其在新药研发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1.3 目的本文旨在综述荧光检测尺寸排阻色谱fsec的概念、原理、应用、发展前景和挑战,以促进该技术在生物分析和医药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全面了解fsec技术,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利用该技术来进行蛋白质、DNA/RNA和细胞等生物分析,并预测其在新药研发和药物筛选中的潜在作用。
最后,我们希望为fsec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应用提供思路,并寻求解决当前所面临挑战的有效途径。
2. 荧光检测尺寸排阻色谱fsec 概述:荧光检测尺寸排阻色谱(Fluoresce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简称fsec)是一种基于荧光检测技术和尺寸排阻色谱原理的分析方法。
该方法结合了荧光分析的高灵敏度和尺寸排阻色谱的高分辨率,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领域。
2.1 荧光检测技术原理:荧光检测技术利用物质在激发后产生的特定波长的荧光信号来进行分析。
当样品中的目标物质受到激发时,会发生能级跃迁并产生荧光。
通过检测样品所发出的荧光强度和波长,可以获得有关目标物质的信息。
第六章空间排阻色谱法第七章第一节概述一、定义空间排阻色谱法又名尺寸排阻色谱法(SEC)也叫凝胶色谱法,是按分子大小顺序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方法。
它是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而又简单的分离分析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有机溶剂、对高分子物质有很高的分离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大分子分级,即用来分析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
空间排阻色谱法固定相为化学惰性多孔物质——凝胶。
二、基本原理分子筛效应:凝胶色谱的原理为分子筛效应,即凝胶具有区分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的能力。
在凝胶色谱中,作为固定相的凝胶是一种不带电荷的具有三维空间网状结构的基质,每个颗粒的细微结构如同一个筛子,所有筛孔的直径是一致的。
凝胶的这种结构使得小分子可在筛孔中自由地扩散、渗透,而大分子则被排阻于颗粒之外,如此起到筛分大小分子的作用。
当含有大小分子的混合物样品加入到层析柱中后,这些物质随洗脱液的流动而向前移动;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不同的物质受阻滞的程度不同。
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物质沿凝胶颗粒间的孔隙随洗脱液移动,流程短,移动速度快,先流出层析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可通过凝胶网孔进入颗粒内部,然后再扩散出来,故流程长,移动速度慢,后流出层析柱。
样品中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如此逐渐分离。
其分离过程如下: 1、混合物上柱; 2、洗脱开始,小分子扩散进入凝胶颗粒内,大分子则被排阻于凝胶颗粒之外;3、小分子被滞留,大分子向下移动,大小分子开始分开;4、大小分子完全分开;5、大分子行程较短,已洗出层析柱,小分子尚在行进中。
三、特点:1、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周期短、样品回收率高;2、层析后,无需对凝胶进行再生处理,减少了工作量;3、凝胶是一种不带电荷的惰性载体,与溶质不发生化学反应,分离效果好,重复性高;4、洗脱条件温和,一般采用低离子强度(0.01mol/L)的洗脱剂,有些情况下甚至可以用水,所以不易使有效成分失活变性。
凝胶色谱的缺点:1、分辨率不高,分离操作较慢 2、分离时必须严格控制流速 3、样品黏度不宜过高 4、存在非特异性吸附现象应用: 1、分子的组别分离、分级分离及制备; 2、测定生物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3、高效率样品脱盐,一次脱盐达95%以上;4、去除热源物质;5、吸水,分批法浓缩样品;6、更换样品缓冲液。
排阻色谱法一、分离原理排阻色谱法(SEC)亦称空间排阻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法。
是一种根据试样分子的尺寸进行分离的色谱技术。
排阻色谱的分离机理是立体排阻,样品组分与固定相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的现象。
色谱柱的填料是凝胶,它是一种表面惰性,含有许多不同尺寸的孔穴或立体网状物质。
凝胶的孔穴大小与被分离的试样大小相当。
仅允许直径小于孔开度的组分分子进入,这些孔对于流动相分子来说是相当大的,以致流动相分子可以自由地扩散出人。
对不同大小的组分分子,可分别渗入到凝胶孔内的不同深度,大个的组分分子可以渗入到凝胶的大孔内,但进不了小孔,甚至于完全被排斥。
小个的组分分子,大孔小孔都可以渗进去,甚至进入很深,一时不易洗脱出来。
因此,大的组分分子在色谱柱中停留时间较短,很快被洗出,它的洗脱体积(即保留时间)很小。
小的组分分子在色谱柱中停留时间较长,洗脱体积卿保留时间)较大,直到所有孔内的最小分子到达柱出口,这种按分子大小而分离的洗脱过程才告完成。
因为分子尺寸一般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所以根据分子量表达分子尺寸比较方便。
将因分子过大而不能部分地进入某一给走固定相孔内的最小的样品粒子的分子量,定义为该固定相的排阻极限。
如图13-10中A点所相应的相对分子质量(这里,相对分子质量相当于),凡是比A点相应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分子,均被排斥于所有的胶孔之外,因而它们将以一个单一的谱带C出现,在保留体积V0时一起被洗脱。
很明显,V0 是柱中凝胶颗粒之间的体积。
随固定相不同,排阻极限范围约在 400至60 X 106之间。
将能够完全进入固定格最小孔内的最大的样品粒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定义为填料的渗透极限。
如图14-10中B点所相应的相对分子质量(这里相对分子质量为)。
凡是比B点相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分子都可以完全渗入凝胶孔穴中。
同理这些化合物也将以一个单一谱带F在保留体积Vt被洗脱。
可以预料,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上述两个极限之间的化合物,将根据它们的分子尺寸,进入一部分孔隙,而不能进入另一部分孔隙,其结果使这些化合物按相对分子质量降低的次序被洗脱。
二、分离原理具有不同分子大小的样品通过柱时,溶质分子能够被柱填料的孔径分类。
分析样品:多肽、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高聚物二、分离原理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孔洞而被完全排除,只能沿着凝胶颗粒之间的空隙通过色谱柱,最先被流动相洗脱出来。
小分子能进入凝胶的绝大部分孔洞,在柱中收到更强的滞留,会更慢地被洗脱出来。
中等大小分子只能进入凝胶中一些适当的孔洞中,但不能进入更小的微孔,所以在柱中受到的滞留作用介于大分子与小分子之间。
溶解样品的溶剂分子,分子量最小,可进入凝胶的所有孔洞,最后从柱中流出。
洗脱体积V R =V m +K D ·V ssmR D V V V K −=K D : 溶质分子能够渗入填料内孔体积的分数二、分离原理当V R =V m 说明溶质完全不进入凝胶内部,此现象称为全排斥,此也为凝胶的排阻极限。
溶质分子能够渗入填料内孔体积的分数K D smR D V V V K −=二、分离原理K D =0当V R =V m +V s 说明溶质完全进入凝胶内部,此现象称为全渗透,此也为凝胶的渗透极限。
溶质分子能够渗入填料内孔体积的分数K d smR D V V V K −=二、分离原理K D =1大部分溶质:二、分离原理0<K D <1排阻极限(K D =0)渗透极限(K D =1)v i二、分离原理1)分离时间短,溶质谱带窄;2)根据分子大小,可预测分离时间;3)分离过程中无样品损耗和反应发生;4)柱几乎不失活,寿命长;5)特别适用在未知样品的探索分离优点:目的:用以测定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三、色谱柱的标定方法:用一系列已知分子量的标样制作标定曲线。
测定多糖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China Pharmacopoeia 1)系统校正:根据供试品分子量的大小,选用5个已知分子量的多糖标准品(如葡聚糖)作标定曲线。
例1:lgM w = a + b*t R M w :标样的已知重均分子量2)样品测定取供试品溶液,进样,根据t R 带入标定曲线,即可求出多糖的每个组分相应的分子量。
尺寸排阻色谱(SEC)是一种根据试样分子的尺寸进行分离的色谱技术,也称为凝胶色谱或分子排阻色谱。
它利用凝胶的分子筛作用,按分子大小分离样品。
当凝胶色谱法进行时,大分子无法进入凝胶颗粒并随流动相流动,而小分子则进入凝胶颗粒并在其中滞留,因此大分子将先被洗脱,小分子则后被洗脱。
通过改变流动相流速或更换不同孔径的凝胶柱,可分离不同大小的分子。
凝胶色谱不仅可分离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还可用于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析和分离。
根据分离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凝胶类型和洗脱液。
分子排阻色谱法;吸附-回复什么是分子排阻色谱法?分子排阻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分子大小差异的色谱技术。
它是基于样品分子与固定相表面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分离和分析的。
该方法可以用于分离溶液中的小分子化合物,以及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
分子排阻色谱法通过固定相的多孔性结构来实现分离。
固定相通常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合物凝胶、膜和微粒等。
这些高分子材料具有大量的孔隙结构,可以阻碍分子在固定相中的传输,使得分子根据其大小的不同而被阻滞或透过。
分子排阻色谱法基于分子尺寸的差异进行分离。
在样品中,分子的大小不同会导致分子进入固定相内部的孔隙结构的难度不同。
较小的分子可以较容易地通过孔隙,在固定相内部进行扩散;而较大的分子则会受到孔隙的阻碍,进而分离出来。
这样,样品中的不同分子可以根据其尺寸的不同而被分离出来。
分子排阻色谱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与其他色谱技术相比,它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该方法可以在无需高压下进行,使得操作更加简便灵活。
其次,分子排阻色谱法对样品处理要求不高,不需要复杂的前处理过程,适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和检测。
此外,该方法对分离剂的选择范围广泛,可以根据样品特性进行调整,提高分离效率。
在吸附中,分子排阻色谱法的原理是通过样品分子与固定相表面之间的亲疏水相互作用来实现分离。
吸附剂通常是由具有亲水性或疏水性表面的固体材料制成。
样品分子在固定相表面上发生吸附作用,根据其与吸附剂的亲疏水性质的不同,使得样品被分离。
在分子排阻色谱法中,样品与吸附剂之间的亲疏水性质差异是实现分离的关键。
对于亲水性样品,其与亲水性吸附剂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有较长的滞留时间,因此需要更大的扩散。
而对于疏水性样品,其与疏水性吸附剂的相互作用较弱,因此在固定相内部的扩散速度较快。
这样,亲水性和疏水性的样品可以根据其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而被分离。
总结起来,分子排阻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分子大小差异的色谱分离技术。
体积排阻色谱的原理
体积排阻色谱法(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是利用多孔凝胶固定相的独特特性,主要依据分子尺寸大小的差异来进行分离的方法,也称为空间排阻色谱法(Steric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其分离机理是分子的体积排阻。
样品组分和固定相之间原则上不存在相互作用,色谱柱的固定相是具有不同孔径的多孔凝胶,只让临界直径小于凝胶孔开度的分子进入(保留),其孔径大于溶剂分子,所以溶剂分子可以自由地出入。
高聚物分子在溶液中呈无规则线团,线团的体积和分子量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对不同大小的溶质分子可以渗透到不同大小的凝胶孔内不同的深度。
因此小的溶质分子保留时间长,洗脱体积大,而大的溶质分子保留时间短,洗脱体积小。
仪器分析――分子排阻色谱法分子排阻色谱法是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一种液相色谱技术。
分子排阻色谱法的分离原理为凝胶色谱柱的分子筛机制。
色谱柱多以亲水硅胶、凝胶或经修饰凝胶如葡聚糖凝胶Sephadex和聚丙烯酰胺凝胶Sepherose等为填充剂,这些填充剂表面分布着不同尺寸的孔径,药物分子进入色谱柱后,它们中的不同组分按其大小进入相应的孔径内,大小大于所有孔径的分子不能进入填充剂颗粒内部,在色谱过程中不被保留,最早被流动相洗脱至柱外,表现为保留时间较短;大小小于所有孔径的分子能自由进入填充剂表面的所有孔径,在柱子中滞留时间较长,表现为保留时间较长;其余分子则按分子大小依次被洗脱。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来源:考试大分子排阻色谱法所需的进样器和检测器同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泵一般分常压、中压和高压。
在药物分析中尤其是分子量或分子量分布通常采用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HPSEC)。
应选用与供试品分子大小相适应的色谱柱填充剂。
使用的流动相通常为水溶液或缓冲液,溶液的pH值不宜超出填充剂的耐受力,一般pH值在2~8范围。
流动相中可进入适量的有机溶剂,但不宜过浓,一般不应超过30%,流速不宜过高,一般为0.5~1.0ml/min.2.系统适用性试验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的系统适用性试验中(1)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2)分离度、(3)重复性、(4)拖尾因子的测定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同高效液相色谱法项下方法,但在高分子杂质检查时,某些药物分子的单体与其二聚体不能达到基线分离时,其分离度的计算公式为:除另有规定外,分离度应小于2.0。
3.测定法(1)分子量测定法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一般适用蛋白质多肽的分子量测定。
选用与供试品分子大小相适宜的色谱柱和适宜分子量范围的对照品,除另有规定外,对照品与供试品均需使用二硫苏糖醇(DTT)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处理,以打开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二硫键,并使分子的构型与构象趋于一致,经处理的蛋白质和多肽分子通常以线性形式分离,以对照品分子量(MW)的对数对相应的保留时间(tR)制得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logMW=a+btR,供试品以保留时间由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其分子量或亚基的分子量。
离子排阻色谱
离子排阻色谱(IEC)是一种色谱技术,主要应用于分析低电离度的分子,如糖类、酒精和有机酸等。
该技术利用离子交换柱实现分离,理论基础是离子通过膜扩散的Donna平衡。
离子排阻色谱的保留基于溶质分子与交换剂之间的范德华力、偶极、疏水作用等。
由于阳离子和阴离子交换剂排阻离子,快速通过色谱柱的无保留或保留值很小;而非离子性溶质被分布、保留并实现分离。
离子排阻色谱法(IEC)是化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尤其在发酵分析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