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第一课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两则》课文最重要知识讲解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2.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初二语文第一课第一篇:初二语文第一课初中二年级的语文第一课,是一篇关于《泰山的传说》的文章。
文章主要描述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传说故事。
泰山作为我国五岳之一,素以雄伟壮丽而著名,被誉为中国瑰宝,它的雄伟之处在于山形壮美,山势险峻,名胜古迹众多。
泰山峻秀的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其间,犹如一只巍峨的巨龙沉睡在大地上。
在最高的山峰上,有一个古老的观音殿,殿内供奉着一尊观音像,据说是佛祖的转世,每逢有灾难降临时,观音会化身为巨大的凤凰,帮助人们战胜灾难。
这个传说源于山下一个叫做杜鹃的村庄,那里曾发生过一次山洪泛滥的灾难,村民们为了感谢观音的帮助,建造了观音殿。
泰山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有一只神鸟名叫“鹏”,它的翅膀比泰山还要宽广,可以一扇翅膀遮天蔽地。
这只神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飞来泰山的山巅栖息,人们相信只要见到这只神鸟,就能得到好运。
因此,泰山的山巅是很多求运气的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泰山还有一个著名景点叫做“玉皇顶”,那里有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群,其中最高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的木制建筑——南天门。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玉皇顶是玉皇大帝的宫殿,他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庙会,各路神仙都会前来参加。
因此,每年中秋节时,玉皇顶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
总之,泰山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传说故事使其成为了一座值得游览的名山。
人们在登上泰山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到大自然的伟力和神奇的景观,也能感受到上古神话的传承与魅力。
无论是在观音殿、玉皇顶,还是在山巅欣赏神鸟“鹏”的飞翔,泰山都能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和敬畏之情。
第二篇:初二语文第一课初中二年级的语文第一课,是一篇关于《泰山的传说》的文章。
文章主要描述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传说故事。
泰山作为我国五岳之一,以其壮丽雄伟的山势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瑰宝,到处都是名胜古迹。
泰山的山势险峻,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其间,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
在山巅上有一个叫做玉皇顶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宫殿,据说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
初二第一课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电子知识点一、消息的定义: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短篇新闻文体。
消息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
“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
我们这里所讲的消息,指的就是狭义新闻.消息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最广泛、最经常使用的新闻体裁,它是报纸的主角,是新闻报道数量最大、最常见的新闻形式。
二、消息的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消息只需报道事实,没有必要把事件的根源及相关问题挖得很深很透。
三、消息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区分1、从报道内容上分,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等等2、从新闻和事件的关系上分,可分为: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3、从反映的对象上分,可分为:人物新闻、事件新闻4、从篇幅长短上分,可分为: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等我国新闻界较为通行的分法是按写作特点分成四种: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评述消息1、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
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2、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3、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4、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
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四、消息的结构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两则》预习+教案第1课《消息两则》预习知识点课前预习一、文体知识新闻①新闻又称消息,它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②一篇新闻的完整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必不可少。
③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④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因此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穿插少量的议论。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一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溃kuì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泄xiè气:泄劲。
督dū战:监督作战。
要塞sài:构筑永久性工事进行长期坚守的国防战略要地。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xiǔ: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dāng:形容来势凶猛,不可抵挡。
二、主题概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过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文章结构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渡过长江。
主体: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敌军——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渡江概况主体: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
背景:一方面……另一方面……结语:占领要塞,封锁长江。
四、鉴赏品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初二语文第一课生字
一、生字。
1. 溃(kuì)退。
- 解析:“溃”在这里指(军队)被打垮。
如“敌军狼狈溃退”,强调军队战败后散乱地后退的状态。
2. 泄(xiè)气。
- 解析:本意为排出气体,在“泄气”这个词中表示失去信心和干劲。
例如“你可不能泄气,要坚持到底”。
3. 督(dū)战。
- 解析:“督”有监督、察看的意思,“督战”就是监督作战。
比如“将军亲临前线督战”。
4. 要塞(sài)
- 解析:“塞”在这里是边界上险要的地方的意思。
“要塞”指险要的关隘,是军事上防守的重要据点,像“虎门要塞”。
5. 业已(yǐ)
- 解析:已经的意思,是比较书面化的表达。
例如“业已查明真相”。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摘要:一、课文概述1.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课文题目2.作者简介3.课文背景及主题二、课文内容详解1.课文开头部分2.主要情节及人物3.课文高潮部分4.结尾部分三、课文主题解析1.课文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2.现实意义及启示四、个人感悟1.对课文的感想2.学习课文的收获正文:一、课文概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课文题目为《春》。
《春》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作品,通过描绘春天各种景象,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传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课文内容详解《春》这篇课文以描写春天到来为背景,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春天的美好。
课文开头部分,作者通过对比冬天和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
主要情节及人物部分,作者详细描绘了春天里植物、动物、人们的变化,形象地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课文高潮部分,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春雨的细腻和滋润,进一步展示了春天的美好。
结尾部分,作者以期待春天永远的心情收尾,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
三、课文主题解析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是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鼓励我们要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和希望,积极面对生活。
现实意义及启示方面,课文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培养对生活的热爱,激发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四、个人感悟学习这篇课文,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以及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作者让我明白了要珍惜每一个美好的时刻,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主题归纳一、题目1。
2. 答案:这则消息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战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3. 解析:消息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直接点明事件,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渡江的过程,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出解放军顺利渡江的态势,从而体现出其英勇善战。
而这一胜利渡江的事件在解放战争的进程中有着决定性意义。
二、题目2。
2. 答案:这篇消息通过报道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这一具体事件,从渡江的顺利程度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等描写,暗示出我方在战争中的优势地位,体现出当时解放战争中我军节节胜利、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战争局势。
3. 解析:文中对渡江场景的描写没有遇到阻碍,风平浪静的环境和万船齐放的气势,都表明我军的强大和敌军无力抵抗。
这种对渡江事件的描写侧面反映出整个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
三、题目3。
2. 答案:主题思想为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展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必然失败的命运,同时也反映出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 解析:消息详细报道了百万大军分三路横渡长江的情况,从兵力部署、渡江进展等方面体现出我军强大的作战能力。
国民党军的抵抗微弱,这就预示着他们必然失败。
而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是人民支持、正义力量的胜利。
四、题目4。
2. 答案:从军事角度看,主题是展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渡江战役中的战略部署(中路军首先突破,西路军、东路军接着进攻)、作战成果(百万大军成功横渡长江)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锐不可当),反映出我军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强大的战斗力。
3. 解析:文章中详细介绍了中路军、西路军和东路军的渡江情况,这是军事部署的体现。
而百万大军成功渡江则是作战成果,这些都表明我军在军事上的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于正确的战略部署和强大的战斗力。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
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是《新闻两则》,分别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即将胜利时,毛泽东撰写的一篇新闻稿,原题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由五条消息组成,第一条消息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第二、三条消息介绍了中路军、西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第四条消息介绍了东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第五条消息是对渡江作战所取得的胜利的总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述评消息,它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样,都属于新闻体裁。
这篇消息报道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喜讯,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及时报道了这一胜利的消息。
同时,该消息还对蒋军放弃南阳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并指出蒋军全线溃败的重大历史事实。
这两则新闻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的消息,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强大力量,同时也揭示了蒋军全线溃败的必然性。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六要素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的六要素包括:
1.时间:第一则消息的发布时间是1949年4月20日,第二则消息的发布时间是1949年4月22日。
2.地点:第一则消息的报道地点是渡江前线总前委,第二则消息的报道地点是渡江战役总前委。
3.人物:第一则消息涉及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总前委张云逸、粟裕、张震,第二则消息涉及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总前委张云逸、粟裕、张震。
4.事件发生的原因: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原因,第二则消息是关于我军渡江情况。
5.经过:第一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准备渡江作战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包括船只不足等问题,但最终还是成功渡过了江。
第二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渡江战役中的进展情况,包括攻占南京等城市。
6.结果:第一则消息报道了我军成功渡过长江,第二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渡江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主要内容部编版一、《消息二则》主要内容《消息二则》包括《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战况。
-内容简洁明了,语言准确生动。
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主体,即“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接着描述了渡江战斗的过程,突出了我军的势如破竹和敌军的不堪一击,“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最后强调了战斗的胜利成果,“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重大历史事件。
-消息开头简述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主体部分按照中、西、东三路军的顺序,分别叙述了各路军的渡江情况,展现了我军的强大攻势和辉煌战果。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具体数据,如“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等,增强了消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结尾指出渡江战役的重大意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覆灭已成定局”。
二、解析1. 文体特点-消息是一种新闻体裁,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简明性的特点。
-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
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用简明扼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对导语内容进行具体阐述和展开,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等条件的介绍,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对消息内容进行总结或升华。
2. 语言特色-准确简洁:消息的语言要求准确无误,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例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时间、人物、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
八上语文第一课概括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是一篇名为《背影》的散文。
这篇文章以作者朱自清的视角,描绘了他与父亲在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
文章开头,朱自清描述了自己北上求学的背景,以及父亲对他的期望和担忧。
在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和期望。
接着,文章进入了主体部分。
朱自清详细描述了父亲在火车站为他买橘子的场景。
父亲肥胖的身躯,艰难地爬上月台,只为给儿子买几个橘子。
这个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朱自清的脑海里,也感动了无数读者。
在描述完父亲买橘子的场景后,朱自清又写到了父亲离开时的背影。
他看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思念。
这个背影不仅象征着父亲的离去,也象征着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和牵挂。
最后,文章以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结束。
他感谢父亲对他的关爱和支持,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整篇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文章成功地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此外,这篇文章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也是一篇感人的亲情故事。
它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让人们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认真阅读和理解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学会感恩和回报家人的关爱和支持。
总之,《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认真阅读和理解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学会感恩和回报家人的关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