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2章液体制剂-第2节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 格式:ppt
- 大小:269.00 KB
- 文档页数:49
临沧卫生学校药剂学教案高分子化合物的溶解过程 溶胀过程 (缓慢)第一阶段:有限溶胀过程(往往自发进行)第二阶段:无限溶胀过程(无限溶胀过程常需加以搅拌或加热等操作才能完成)第七节 溶胶剂一、概述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的微细粒子(1~100nm ),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的分散体系。
二、溶胶剂的性质1.光学性质2.电学性质3.动力学性质4.稳定性三、溶胶剂的制备制法分散法凝聚法第八节 混悬型液体制剂一、概述混悬型液体制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固体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简称混悬剂。
分散相质点一般为0.5~10μm 。
多用水作分散介质,也可用植物油作分散介质。
适合制成 混悬剂的情况:凡超过药物溶解度的固体药物需制成液体剂型应用;药物的用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制成溶液;两种药物混合时溶解度降低析出固体药物;使药物产生长效作用等。
毒性药物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混悬剂标签上应注明 “用前摇匀”。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二、混悬剂的稳定性(一)混悬微粒的沉降混悬微粒的沉降速度服从Stoke ’s 定律增加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性,可选用的方法有:• 尽量减小微粒半径,以减小沉降速度;• 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也减小了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同时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
其2122()9r g V ρρη-=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小微粒半径。
(二)混悬微粒的润湿(三)混悬微粒的荷电与水化(四)絮凝与反絮凝(五)晶型的转变与结晶增长(六)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三、混悬剂的稳定剂(一)助悬剂1.低分子助悬剂:甘油、糖浆等。
2.高分子助悬剂天然助悬剂:①多糖类: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等;②蛋白质类:琼脂、明胶等。
合成助悬剂:甲基纤维素、羧甲纤维素钠等。
硅酸类:主要是硅藻土,为胶体水合硅酸铝,分散于水形成高黏度液体,防止微粒聚集合并。
触变胶:静置时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振摇时为溶胶可倒出,利于混悬剂稳定。
执业药师考试重点: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一:溶剂和附加剂要点内容液体制剂的溶剂①毒性小、无刺激性、无不适的臭味②化学性质稳定,不与药物或附加剂发生化学反应、不影响药物的含量测定③对药物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溶解性。
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按极性大小分为: 极性溶剂(如水、甘油、二甲基亚明等) 、半极性溶剂(如乙醇、聚乙二醇、丙二醇等)、非极性溶剂(液状石蜡、脂肪泊、乙酸乙醋、泊酸乙酶等)液体制剂常用的附加剂(1)增溶剂:增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增溶剂 (solubilizer)是指具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被增浴的药物称为增溶质。
增溶量为每 I g 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
以水为溶剂的液体制剂,增溶剂的最适 HLB 值为 15~18,常用增溶剂为聚氧乙烯脂肪酸醋类、聚山梨酶类等(2)助溶剂: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助溶剂多为某些有机酸及其盐类如腆化仰、苯甲酸等,肢类化合物或歌胶如乙二肢等,一些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口比咯炕酣等(3)潜溶剂:潜溶剂( cosolvent)系指能形成氢键以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混合溶剂。
能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聚乙二醇、丙二醇、甘油等。
如甲硝哇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10% (WIV) ,使用水乙醇混合溶剂,则溶解度可提高5 倍(4)防腐剂:防腐剂(又称抑菌剂)系指具有抑菌作用,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理想的防腐剂应符合以下条件 :①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不与制剂成分相互作用,不受温度、 pH 的影响②安全,无过敏性、剌激性,不影响药物的药效,对人体无害③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达到最小抑菌浓度④抑菌谱广,对大多数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等常用的防腐剂有 :①苯甲酸与苯甲酸纳 : 适用于内服和外用制剂作防腐剂②对经基苯甲酸酶类:亦称尼泊金类。
第二章液体制剂第一节概述一、液体制剂的分类(一)按分散系统分类1. 均相液体制剂为均匀分散体系,从外观看是澄明溶液,其中的固体或液体药物以分子、离子形式分散于液体分散介质中,属热力学稳定体系。
(1)低分子溶液剂:又称溶液剂,是由低分子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制剂,分散微粒小于1nm。
(2)高分子溶液剂:由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制剂(含缔合胶体溶液)。
分散相微粒大小在1~100nm范围。
2. 非均相液体制剂为多相分散体系,包括溶胶剂、乳剂、混悬剂三种.液体类别微粒大小(nm) 特征溶液剂<1 以分子、离子状态分散,为澄明溶液,体系稳定,用溶解法制备溶胶剂1~100 以分子聚集体分散,形成多相体系,有聚结不稳定性,用胶溶法制备乳剂>100 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形成多相体系,有聚结和重力不稳定性,用分散法制备混悬剂>500 以固体微粒状态分散,形成多相体系,有聚结和重力不稳定性,用分散法和凝聚法制备。
(二)按给药途径分类1. 内服液体制剂如滴剂、口服液、糖浆剂、乳剂、混悬剂、合剂等。
2. 外用液体制剂(1)皮肤用液体制剂:如洗剂、擦剂等。
(2)五官科用液体制剂:如滴鼻剂、滴眼剂、洗眼剂、含漱剂、滴耳剂等。
(3)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如灌肠剂、灌洗剂等。
二、液体制剂的特点①药物的分散度大,吸收快,同相应固体剂型比较能迅速发挥药效;②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③油或油性药物制成乳剂后易服用,吸收好;④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特别适用于儿童与老年患者;⑤给药途径广泛。
但液体制剂存在以下缺点:①药物的化学稳定性问题,化学性质不稳定的药物不宜制成液体制剂;②物理稳定性问题非均相液体制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③携带、运输、贮存都不方便;④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非水溶剂具有一定药理作用,成本高。
三、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①均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②非均相液体制剂分散相的粒子应小而均匀;③口服液体制剂应口感好;④所有液体制剂应浓度准确,稳定,并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贮藏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⑤包装容器应方便患者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