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2002年我校对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课本让学生读,规律让学生找,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发,小结让学生说。按照此要求,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粗读:即组织学生做好预习。

在我学校,每天都有两节自习课,这正好为学生做好预习提供了时间保障。通过预习,粗读略知教材梗概,把不懂的与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带着问题听课,使听课有的放矢。一般情况下,每天一次。

二、细读:即在做作业前要有重点地读。

数学,一般来说,每天都有作业,或多或少。要求学生做作业前有重点地读。这样既可以及时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又为顺利完成作业创造了条件。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正常情况下,也是每天一次。

三、系统读:即学完一单元后,把整个单元联系起来读。

阅读之前,教师先写出阅读提纲,注意事项等。把整个单元联系起来读,不仅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这样安排的原因,体会知识的前因后果关系。视情况而定,总之是放在学完一单元后。

四、有选择地读:即期中考试前重点阅读。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组织学生翻看目录,先默想一下在本目录下

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想不起来的地方,就是重点进行复习的地方。这样做的好处是专攻薄弱环节。一般情况下,一学期两次。

五、归纳读:即期末考试前系统阅读。

一般放在课程全部结束后,学期末。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根据提纲系统复习,巩固提高。

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提高了做作业的速度,又可用省下来的时间阅读不少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成绩也提高很快。但数学课本毕竟不同于其它文学书籍,在实施每一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关键句、关键词。

在实施每一步时,面前一定要放好纸和笔。把阅读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来,把需记忆的概念或计算,推理的过程在纸上重写或推演一遍,重要的地方可以直接在书上批画或圈点。

二、要学会思考。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思考应贯穿学习始终。怎样思考呢?对于概念,要抓关键词,反复推敲。并从概念与概念的相互联系中去掌握。比如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对于公式、法则、性质等。要着重思考结论的准确意思是什么?成立的条件是什么?成立的理由是什么?使用的范围是什么?例a0=1(a=0),学生往往忽略成立的条件a=0,对于例题,要自己先动手做一做,再与书上解答

对照。找出自己在知识上的缺陷。有了错误,要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改正?并从中总结运用知识的规律,若解法不一,比较优劣。

三、重视数学语言。

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还必须让学生在数学语言上下工夫。这也贯穿在五步中的每一步。在文学语言里,有许多修饰成分是为了使语言生动、形象和赋予感情色彩。阅读时即使忽略了,一般也不影响对主要意思的理解。如同学们在操场上高兴地打羽毛球。把高兴去掉,不影响整体意思,但数学语言就不同了。它既精练,又准确。句子中的补充成分是为了表达严密,往往是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的关键地方。阅读时必须字斟句酌,不能放过。如:在数轴的定义中,句子的主要成分是:数轴是一条直线。并没告诉我们多少信息。而它的补充成分是:“规定了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指出了数轴的三要素,这才是这一概念的关键所在。

新课改的实施,为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数学学好,不仅是每位学生的心愿,更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责任。但愿我们的做法能对你有所帮助。

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主动运用于实践生活

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主动运用于实践生活 摘要数学发展到今天与社会关系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只有教学中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学生日后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以致用,并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主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关键词实际练习;学以致用;与生活联系 一、以生活实际问题成为学生的练习目标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背诵、记忆概念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和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以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为此在这方面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从生活实际中寻找练习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让“生活”成为学生展示知识的舞台,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在此得到张扬,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学生会主动把图形的对称轴找到,然后在对称进行处理。在班级经常开展模拟市场交易的场景,如白菜0.35元一斤,2.4斤多少钱?学生如果不用笔只用脑的方式,可能很多的学生会无从下手,算得了前面可能会忘记了后面,那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算2斤白菜的价格为7角,再来算0.4斤的价格,把两者合起来就是总的价格。这些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数学计算,让学生快速练习自己的简便方法计算,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1、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感受数学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再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能让学生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应用性,如学生学习了“四舍五入”的方法后,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不是所有的时候,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取近似值。如果有200千克的大米,每35千克装一袋,全部装完,需要同样的袋子几个?(200÷35≈5.71)如果用“四舍”法取整数得4个,但5个袋子只能装175千克,还剩25千克没有装。这该怎么办呢?这时就该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即不管剩下的大米有多少都必须要用1个袋子来装,所以尾数是多少都进1,答案应该是

浅谈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浅谈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发表时间:2012-04-26T11:39:47.84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邵敏[导读] 求异不能满足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要善于跳出条条框框,敢于寻觅问题解决的新办法。 四川省青神县青神中学邵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思考的过程。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过程。其中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内容。通过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提问、数学地思考、数学地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数 学思考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和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经验为基础,引发学生思考 生活经验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多彩的世界处处蕴含着数学,校园里乒乓球台是长方形的,红领巾是三角形的,罐头瓶是圆柱形的,太阳、月亮地球、三球运动,出现了“年、月、日”等等。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更多的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知识经验是思考的起点,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过程,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一种主动建构过程。”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帮助学生思考的重要环节。如: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把分数乘法的数量关系和分数除的意义融合思考就很容易。再如:学习圆柱表积计算时,是以圆柱表面积和底面积的计算方法为生长点。 二、以问题为核心,激发学生思考 第一,引导学生发问。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存在是思维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学生发问。……同一信息通过提问发散出了多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第二,教师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教师设计问题的精心与否直接关系着能否激发学生思考以及思考程度的深与浅。学生认识的发展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失衡”的反复渐进过程。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提出能引起学生认训冲突,激发学生从浅层次的感知到深层次思维的问题。这样层层设问,诱导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打破了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激活了学生思维。 三、规范思维的逻辑,做到思之有序 思维是有逻辑性的,它是客观的而不是随意的;它是确定的而不模糊的;它是贯通的而不孤立的。当面临新的数学问题时,应要求学生依据一定的逻辑顺序思考,顺应思维的基本形式,促进思维条理性的发展。 引导归纳,规范程序。归纳推理是从多个前提得出结论。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分别为学生准备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通过探索后,部分组得出: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宽×高÷2,部分组得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还有部分组得出: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种根据多个探索结果总结出的结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而且在思考中感悟了思考的方法。 指导学生演绎,严密推理。演绎推理的格式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也就是人们说的“三段论”。 四、拓展思维空间,做到思之有创 第一,要敢于猜想。猜想是人们在揭示问题实质、探索客观规律时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估计、推测的一种思维方式。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多方进行验证,能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放手让学生尝试验证、合作、交流,必定能发现特征。 第二,要善于求异。求异不能满足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要善于跳出条条框框,敢于寻觅问题解决的新办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更应关注学生数学地思考,使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为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提高数学思考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并且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_数学论文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_数学论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文章内容由收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两次提到:“教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但事实却不容乐观,去年我市小学数学毕业试卷中有这样两道题: A.一根圆柱形铁皮通风管长7米,底面半径1分米,制作4O节这样的通风管,一共需铁皮多少平方米? B.小洪家用85米的篱笆沿房屋墙壁围成一个长方形养鸡场,养鸡场的长是35米,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 这两道题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结果实在不能令人满意。A 题列式完全错误的竟占考试总人数的的42.5%,他们只知道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却没有想到通风管是没有底的!(有底怎么通风呢?)B题列式错误的就更多了,竟占91.7%,只有个别细心的同学联系实际画了草图、发现85米并不是长方形的周长,只是一条长与两条宽的总和,要正确求出长方形面积就要先求出宽是25米才行。 此类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审题不细心之外,还有以下原因:A.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机械照搬数学计算公式、算理。B.教师忽视了“现在教,是为了以后不教”。只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依样画葫芦”的技能,不注意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引导学生逐渐认识 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做一只火柴盒的内外壳各需多少纸板,从而引到计算粉刷教室、游泳池,制作不带盖的长方体水箱的用料面积等实际生活问题上。 2.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用数学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想懂”的。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包办代替得越多,学生依赖性越强,又怎么会“用数学”呢?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某电视机原价400元,涨价20%后又跌价20%,现在售价多少元?此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经济效益观念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充分思考,自己解决。 3.化静为动,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如学习相遇应用题后,学生对“相对、相遇,相对而行未相遇,相背而行”等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化静为动。可以让学生模拟走动,直观演示一番,动手又动脑,可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内容摘要】 【关键词】问题生活解决问题兴趣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所能呈现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让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意思,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看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小学生,数学,中学]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数学

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数学 小学数学,是培养小学生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教育体系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寓教于乐,将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进行结合,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量,更能让小学数学教学得到教育管理者与家长的赞扬。 一、改变教学方式,添加游戏元素 小学生天性爱玩,较为活泼,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对身边未知的事物具有较大的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受到数学教学内容枯燥性的影响,小学生会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不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游戏元素,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小学生能够在配合教师的游戏规则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些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原理。 比如,在讲解“分一分”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次分类游戏。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到课堂中来,并在课前将学生的玩具收在一起。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一起到讲台前对玩具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用时最短且分类合理的小组,为游戏中的优胜小组。这样的游戏,会让分类知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走进小学生的脑袋,减小小学生学习心理负担。 二、注重现代设备,提升教学趣味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小学数学教师带来更多寓教于乐的可能。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有声视频、音乐、图片以及文字等进行综合,这些对小学生都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同时也可能让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加长。利用多媒体来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影像技术的优势,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去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小学生空间思维的完善。 比如在讲解“平移和旋转”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一些三维图形,让学生对图形的旋转进行认知。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在此环节玩猜一猜的游戏,通过观察掌握图形平移或者旋转的规律,对图形下一步的位置以及变换的形状进行猜测,每猜对一次记一分,得分最高者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游戏,会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 三、主张学生为主,给予思考空间 在改革的今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小学生,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开展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小学生的游戏感受与学习感觉。在教学中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小学生追求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是促进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主人翁的重要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给小学生更多的发挥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能够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 印象,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变得喜欢学数学、热爱学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进而学好数学。 一、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教材中,很多数学知识点都与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周围的很多现象 都可以用数学理论去解释。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只负责数学理 论和运算技巧的灌输,导致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厌倦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内容 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接近,他们接受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 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这部分内容时,上课开始后,我就对学生说:“每逢节假日你们在逛街时都遇见 过各商店纷纷降价销售商品的情景吧?那么他们降价的目的是什么?降了价他们还赚钱吗? 如果一家商店给出两种打折方式,哪一种划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应用一元一次方 程解决打折销售的问题,它可以帮助你们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这样,我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到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再如教学相交与垂直这部分知识,要求学生理解“相交”、“垂直”、“平行”这些概念时,我利用多媒体将主题图画面放大,让学生观察,观察的重 点是画面中的垂直、平行现象,如吊杠、双杠、跑道线、栏杆等。观察前我提出“画面上有些什么物体”、“这些物体反映出一些什么现象”之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以作为对学生观察对象 和观察方法的引导。对图中生活画面的认识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先让学生在 组里充分感知生活画面内容,然后交流各自在画面中看到的垂直和平行现象。在学生的观察 和交流中不必要求他们用垂直和平行等概念表述自己所看到的现象。如观察吊杆时,学生能 够发现竖着的吊杆和上面横着的杆子相交构成了一些直角;又如观察跑道线时,学生发现每 条跑道线的宽度始终是一样的,跑道线是不会相交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和平行现象,这样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随着学习走进生活,让他们感受 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初步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意识,让他们学到有价值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 二、开展生活化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学生学习数学的归宿点,是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教学任务并不是让学生掌握表面的数学理论知识和运算技巧,而 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到生活中去感受、去应用、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 我们向学生教授各种数学理论知识点后,应当适当开展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 去验证、去应用,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并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比如,在学习了九年 级上册“测量旗杆的高度”这节内容之后,我就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一组,让他们走出教室, 到学校操场中运用所学知识去测量旗杆的高度;在学习了“黄金分割”这节内容之后,我鼓励 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黄金分割的图形,让学生去亲自感受黄金分割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在学习了九年级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之后,我组织学生去测量学校内一棵高不可攀的树的 高度,并要求他们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知识去设计测量方案。这样,通过开展丰富多 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时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也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把数学学习由课堂转向生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知识 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基础有了了解和准备。将书本数学改为生活数学,使学生的学习过 程时时处于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

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思维

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思维 发表时间:2015-12-29T10:18:21.7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作者:蒲春波[导读] 吉林省长岭县东六号小学如果把数学理解为一种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思维就迎刃而解了。蒲春波吉林省长岭县东六号小学131500 数学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并不仅仅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思维工具,是理解宇宙的哲学语言,她的重要作用是帮助思维。数学是思考、表达、交流的哲学语言,数学本质是头脑和世界的联络,就像我们长眼睛只是有了一种感觉器官,不等于我们能看到。只有眼睛和大脑联络起来,才能真正得到“眼识”。如果把数学理解为一种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思维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在语言范畴, 不同的语言会导致不同的思维。一个人说两种完全不同意识形态的语言,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只有学会数学语言,才能用数学思考、表达,才能理解古希腊人说的“万物皆数”。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和灵活性都是开放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抓住这些要点,创新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的策略,着力提升小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在这个背景下,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点 1.要着重注意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培养。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踊跃发表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都是促进学生思维流畅性的表现。 2.要注重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培养。教师可利用引导联想法,逐步培养学生有序、多维的观察习惯,提升想象力,争取在无尽的想象中促进新颖想法的形成,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习惯。 3.要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等,都能最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点,小学数学教师要有的放矢,不断创新提高小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主动思维的生发;全面落实动手实践教学,促使其自我思维的生发;科学设置开放性问题,促使其发散性思维的生发”等,都是可行性较高、值得一试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主动思维的生发。众所周知,兴趣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大驱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的重要催化剂。只有对数学知识有了探究的欲望和兴趣,才能形成对数学学科的探究主动性思维,进而形成开放性思维。小学生因为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能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所以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尽力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拉近小学生与数学学科的心理距离。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或者讲故事、开展游戏教学等方式吸引学生眼球。这种方式寓教于乐,能有效促进学生发挥探究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开放性思维的形成。 2.全面落实动手实践教学,促使其自我思维的生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程度还处于较低的阶段,还需要有人进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等方面的引导。数学虽然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小学数学仍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小学数学教师要大力开展能够促进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课外实践活动,努力将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实践知识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形成自我思维。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利,让他们利用简易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和讨论之后,独立地发表自己关于三角形内角和求法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适当地引导,使学生继续往深层次的思维层面中考虑,促进开放性思维的形成。 3.科学设置开放性问题,促使其发散性思维的生发。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逻辑性较强,而且其解题思路非常的多元化。而小学生也只有在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才能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思维,促使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进而提高小学生数学学科方面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基于以上的两个因素,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性,利用小学生思维跳跃、好奇心强的特点,选择具有求异性的素材,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多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生发发散性思维,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问题的解决途径,形成更多的变异见解,以此提升自身的开放性思维能力。这样,在促进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形成。 三、结语 开放性思维不只是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能力等都能实现有效的提升;同时,开放性思维的训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这句名言的寓意在于我们教学要使学生感到一切都是当着学生的面发生的,而不是以教条形式灌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突出数学思维过程和认知环节的实际过程,然而实际教学的缺陷之一,却恰好表现为忽视或压抑学生的思维过程,有的采取注入式和结论式教学,一猜就中,一选就准,一证就对,一用就灵,忽略了给学生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感到教师就像变魔术,捉摸不透;有的进行题海战术,强调纯技能技巧,解题程式化,让学生机械模仿,生搬硬套,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封闭,缺乏创造性。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大忌。数学思维过程是主体以获取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为目的,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什么

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什么 发表时间:2016-05-05T12:01:24.430Z 来源:《教育学》2016年3月总第96期作者:李青[导读] 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在数学教学中,阅读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200000 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几乎每天都面对“数学教学”。那么,“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用现在的教材“教”面向未来的学生,该怎样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想法,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三种能力在将来的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即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及“数学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学会阅读,准确理解数学本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的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中,阅读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阅读教材呢?华罗庚先生倡导“既要能把书读厚,又要能把书读薄”,读厚,就是要把每一个逻辑关系,每一个细节搞清楚、想明白;读薄,就是能抓住教材的主线和基本脉络,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认识。数学教材的语言严密精炼,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典范。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需要做到两点: 1.阅读教材需要“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并且通过阅读把重点的语句或符号划下来,并做必要的注释。这样有助于抓住知识的关键点,否则容易混淆概念。 2.阅读教材要分析与总结例题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数学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的教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材上每一节都有针对本节知识点的例题,他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历年的很多高考题都源于书本上题目,对于学生而言,首先要弄懂书本上知识,会做书本上的例题和练习。要求学生自己先做一下,然后与例题给出的解答作出比较,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例如高二第一学期书本第18页的例9:已知数列{an}的前项和为Sn=n2+2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 这是数列中经典的例题,体现了数列中常见的两个知识点,老师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得出两个解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①由Sn=f(n)或Sn=f(an)求an可利用an=解决。 ②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是:定义法(an+1-an=d,d为常数)。 通过阅读教材,目的是梳理基本知识,总结方法。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发现知识、发展知识,是一种创造性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学会思考,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数学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或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或是对旧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后推理得出结论,这种数学抽象或推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沟通知识的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学“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去探求、去发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中得以提高,进而避免了知识上的死记硬背,应用上的生搬硬套现象。数学中充满着各种矛盾,如:等与不等、繁和简、难和易、一般和特殊、未知和已知等。通过转化可以化繁为简、化一般为特殊、化未知为已知,使矛盾得到解决。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是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过程,由条件先得出过渡的结论,然后一步一步转化,得到最后的结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思考,具体地分析,有加法和减法的转化、乘法和除法的转化、乘方和开方的转化、指数和对数的转化、高次向低次转化、多元向一元转化、三维向二维转化、无限向有限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等。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等。 例如:已知复数z满足2|z-3-3i|=|z|,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通过复数的各种表示(代数、三角、向量)为纽带,化归成不同的形式解题方法。 解:1.实数化:设z=x+yi(x、y∈R), 将条件化归为2 (x-3)2+(y-3)2= x2+y2, 即x2+y2-8(x+y)+24=0。由x+y≤ 2(x2+y2),得2 2≤ x2+y2≤6 2,即|z|min=2 2,|z|max=6 2。 2.三角化:设z=r(cosα+isinα), 由条件可得r2+8r(cosα+sinα)+24=0, 分离变量得=cosα+sinα= 2sin(α+ ),由|sin(α+ )|≤1,解得2 2≤r≤6 2。 3.向量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Z(x,y),M(3,3), 由条件可得2|ZM|=|OZ|, 由三角不等式得||OZ|-|ZM||≤|OM|≤||OZ|+|ZM||,得|OZ|≤|OM|≤ |OZ|, 即|OZ|≤3 2≤ |OZ|, 解得2 2≤|z|≤6 2。 三、学会应用,培养“数学化”解题意识

让学生学会“做”数学

让学生学会“做”数学 论文导读:让学生在创造教学中学习数学。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在于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探索。自主,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关键词:数学,学生,教师,自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论文格式,自主。教师的职责在于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让学生在创造教学中学习数学,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让数学的发展历程在学生身上重现,在创造数学中体验快乐与成功。“做”数学教学策略的实践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数学,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探索,构建自主课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情境中自主“做”问题 学生的“做”源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源泉。“做”数学中应当更加注意在问题的产生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适宜的环境是创造教育的真谛,良好情境的创设是问题的良好源泉,同时又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重要措施。好的情境应有利于揭示所学内容的主题;有利于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场景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在教学“数的整除”时,首先板书课题:整除,教师先不作任何解释,启发学生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结合字面意义让学生去猜想并试着举例:什么情况下可能是整除?这

一情境设计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去猜想、尝试。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首先点明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可以由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得出,通过猜想建立与某种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关系。然后提供大量的寓所提供的圆柱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不等底登等的、不等底不等高的各种圆锥体。要求学生在分组中进行操作、实验、讨论,去主动提出问题和验证问题。这里情境设计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思维中观察、实验、操作,从中抽象出问题。论文格式,自主。教师给学生一个引导,学生会走得更远,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等待教师挖掘,教师给学生主动做的机会,学生会给教师惊喜。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要创设更加适宜、让学生主动“做”的情境。在良好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更容易产生创新的思维、灵感的火花。 二、讨论中自主“做”方案 创新性课堂教学要积极设计和实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学习,让师、生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经历成长过程。教师在课上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努力将某个学生的财富变为更多人的财富,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式。我们遵循了目的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实际性原则,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强调应切实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使课堂变为“活”的课堂、学生自己的课堂。讨论中努力建立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旧有的知识经验之间联系,强调从学生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出发。另一方面,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引

让学生在数学中学会“体悟”

让学生在数学中学会“体悟” 发表时间:2015-02-04T11:29:14.05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7期供稿作者:陈剑锋[导读] 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 重庆市酉阳一中陈剑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需要学生在数学中学会 “体悟”。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体悟”教学。 一、猜想创编,于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三、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四、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五、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终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朱熹不是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的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数学课堂让学生说出来

数学课堂让学生“说出来” 寿县瓦埠镇国吕小学 吴云

数学课堂让学生“说出来”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通过近十年的课堂教学经历,越来越深地感到,数学语言对于数学学科非常重要。在数学课课堂上,经常有如下现象:1.几个优秀学生的发言代替了全班学生的发言。2.发言的同学语言罗嗦、表达不完整或词不达意。3.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站起来发言或站起来了,发言声却很小。4.课堂上只听到教师的“精彩讲解”而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议论少的现象较普遍,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的现象。“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只有在想清楚的前提下才能说清楚,“说”本身就是思维进一步加工,提炼使之准确、条理化的过程,也是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步骤。因此,要提高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走在教育前沿的前辈,他们致力于开拓学生自己的课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这更是需要学生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把他们自己所想的表达出来跟同伴和老师交流才能完成。由此看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提高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语言表达对低段尤其低年级学生来说处于启蒙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数学语言的最好时期。所以在我的课堂中,尝试培养孩子们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逐步学会用准确的、通顺完整的数学语

言说自己的想法,逐步提高孩子们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数学语言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语言对于数学学科非常重要。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和性质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其用词的准确性、结构的严密性、语言的逻辑性比起语文来毫不逊色。数学语言应当准确、清晰、精炼,不能模棱两可。因此,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物质载体。学好数学语言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再次,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语言区域狭窄,教学中存在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好的现象。如果不重视语言训练,学生的思维将难以外化,语言不仅会成为思维的障碍,还会影响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更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强化训练。 二、学生数学语言不规范的原因所在。 1、老师不放心。 我们担心一旦放开了让学生说,会浪费很多时间,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所以,为了赶进度,我们不得不进行着“一言堂”,忽略了学生思维的表达。学生也就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被动的完成任务,不会自己思考,不会和同学交流。

如何运用激励手段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如何运用激励手段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发表时间:2013-02-26T15:43:53.263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2年12月供稿作者:李玉芳[导读] 一位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单位:栾川县实验中学姓名:李玉芳 摘要:一位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研究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运用激励手段,激发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关键词:激励兴趣中学数学学习效率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高。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学生,发挥其能力至关重要。以下内容详细介绍如何运用激励手段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行为,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他们的关系可表现为: 学习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程度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数学教学中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再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第四,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全国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即使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具体运用第一,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著名数学家的传记,课堂精心设疑,一题多解及灵活多变的等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去深入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二:在数学教育中采用——榜样激励。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积极扶植和培养榜样,宣传榜样,组织大家学习榜样。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课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到积极学习。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适度的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什么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丧失信心,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于达到目标。 第四.激励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