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湿地 三江源地区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47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高原湿地的特点,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概况,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三江源地区作为高原湿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学会分析高原湿地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高原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2.难点:三江源地区高原湿地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分析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素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地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三江源地区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知识。
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和图片,让学生理解和关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掌握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2.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案例、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练习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三江源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介绍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说三江源地区是“高原湿地”?讨论结束后,各组分享讨论成果。
《高原湿地——三江地区》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查阅地图,说出三江的位置特点;结合景观图,描述三江的自然环境特征。
2.说出三江是哪三条大河的发地,理解“中华水塔”的涵义。
3.了解三江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三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描绘,确定三江的位置;通过判读地形图,归纳三江的地形特征;通过景观图,感受三江独特的自然环境。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三江地区成为大河头的自然原因,通过资料判断河流头。
3.列举实例,说明三江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通过讨论了解其对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建设良好人地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
2.三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二)教学难点三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引导法、活动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讲授新课播放三江地区的纪录片进行导入。
第一封信:赏三江之景很快,他收到了一封来自青海省,名叫卓玛的藏族女孩的信。
来信的内容如下:你好!我是来自于三江地区的小朋友卓玛,很高兴认识你。
我的家乡位于青海省的南部地区,它是个很美的地方,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这里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我还特地拍了几张家乡的风景照送给你,留作纪念。
呵呵,最后考你一个问题,你知道我的家乡为什么叫三江吗?回信:品三江之名师:欣赏完照片之后,小明赶紧找来了一幅中国地图,查找三江地区的地理位置。
同学们,你们可以帮小明找到原因吗?多媒体展示“三江地区的地形图”。
生:从图中,可以知道三江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区、黄河区、澜沧江区的总称。
展示阅读材料:中华水塔三江地区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蓄水塔一样,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不断地向中下游地区输水。
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设计说明本课先讲授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中华水塔得名的由来以及对中国河流水源补给的特点,最后说明高寒环境形成的脆弱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学习内容层层递进,最后水到渠成,达成建设和谐家园的共识。
教学目标1.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确定三江源的位置,说出三江源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含义。
2.了解三江源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3.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1.“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2. 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影视作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学习情境2023年9月21日,由青海省水利厅主办的“守护三江源”河湖长制媒体行活动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启动。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雪山连绵、冰川高悬的江河之源。
二、预习检查三江源的位置、范围和美称。
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续表五、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江源地区,了解了“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
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份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倡议书,环境就在身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七、作业布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两部分,有余力的同学同时完成素养达标。
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探索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一、项目简介三江源,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级重要的生态保护区,被誉为“中国水塔”,是维系中国西北部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源头区。
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丰富多样,其中高原湿地是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之一。
高原湿地是草甸、沼泽、湖泊等各种类型的湿地的总称。
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的主题为“探索高原湿地”,旨在通过对三江源地区高原湿地的自然、生态、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和积极实践,加深小学生对自然、生态、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二、项目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实践活动,期望达成以下目标:1.了解高原湿地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了解高原湿地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3.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
4.提高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施方案1.学习高原湿地自然属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在课堂上,通过PPT、图文并茂的视频、互动讨论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高原湿地的特点、分布、地理位置、水文环境、气候特征、植被分布、动物资源等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高原湿地的自然属性,并介绍高原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水文调节、土壤保育、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等。
2.了解高原湿地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通过展示高原湿地的文化遗产、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传说等内容,让学生认识到高原湿地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将高原湿地的文化与生态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爱护高原湿地,维护高原湿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3.现地实践活动在课堂上介绍过高原湿地的自然、生态、文化等基本知识,开始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到高原湿地地区进行现地实践活动,了解高原湿地的实际情况,感受高原湿地的美、采集高原湿地生物、建立高原湿地地形模型、观察湿地植物、动物及水资源等等。
4.团队合作在现地实践活动同时,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完成认识、采集和建模等任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突破策略:通过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关于三江源地区的课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地图:准备三江源地区的地图,以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3.文献资料:收集关于三江源地区的文献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9.2高原湿地__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高原湿地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江源地区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特点,掌握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特点及其重要性。
2.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分析其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4.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地图等教学素材。
2.资料:准备相关资料,以便于学生查阅和讨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三江源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高原湿地的美丽与独特。
2.呈现(10分钟)介绍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三江源地区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关注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针对重难点,采取直观教具、实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2.运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特征。
3.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设计问题探究题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3.准备实例分析的相关材料,让学生深入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理区域。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江源地区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视频,呈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知识。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三江源地区位置和范围及三江名称。
2.三江源地区自然环境及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3.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意义、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目标1、2。
【学习过程】
一、江河的源地:
阅读课文P92-93
1.三江源地区位于的东南部,______省南部,是源
区、源区、源区的总称,被誉为“”。
(在地图册P2-3描出青海省轮廓,找到青藏高原、昆仑山脉、唐古拉山买、巴彦喀拉山脉,描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
2. 如何确定河流的源头:
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P93活动
①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是什么?
②黄河正源是。
③判断黄河正源的依据是。
④ 黄河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3. 为什么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4. 三江源地区江河的最初水源是,________和_________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5. 三江源湿地对河流起着什么作用?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阅读课文P94——96,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保护三江源?完成P96活动
2.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
【畅谈收获】。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读图描述三江源的自然特征、位置特点。
2.能理解“三江源为何被誉为‘中华水塔’”,“为什么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的源头”。
3.了解确定大河源头的困难和原则。
4.认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了解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1.通过景观图,感受三江源独特的自然环境;通过读图描述,确定三江源的位置;通过判读地形图和回忆旧知,归纳三江源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成为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3.通过资料判断河流源头,学习确定大河源头的原则。
4.阅读课文,认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列举实例,说明三江源面临的生态危机;分析研究,了解其对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讨论探究,知道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寻找黄河源头的“仿真情境”,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教育。
2.认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渗透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和人地协调思想,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为什么三江源地区能成为“中华水塔”。
2.三江源地区巨大的生态功能和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1. 河流探源。
2. 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读图分析、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
2、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1、了解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2、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从而理解三江源保护区建立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要树立正确地生态观,加强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付出自己的努力二、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三、教学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保护措施四、教学资源:多媒体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长江、黄河是我国两条重要的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区除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性河流澜沧江。
这就是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地区。
作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里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吗?你们想去看看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三江源,去欣赏和认识一下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
看完后请思考问题:三江源地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三江源地区的地貌景观、湿地景观、生态特点)。
(我们分成十个组,进行答题赛。
比赛要求: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发言。
答对一题加一分,最后比一比看哪个组分多。
)师: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那么它位于青藏高原的什么地方,哪个省境内呢(东南部青海省的南部)板书:一、高原湿地:1、印象。
2位置。
师:在这个特殊的地区有哪些山脉和河流呢,地势如何?看课本92页三江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
板书:3地形师:可以看到,这块土地是我国第一、第二长河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百分之二十五,黄河总水量的百分之四十九均来源于这里,另外,澜沧江总水量的百分之十五也源于此。
第2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江源地区的范围、位置、特点、水系。
2.了解三江源地区被称为“中华水塔”的原因。
3.认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必要性。
4.了解三江源地区环境面临的威胁。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展示,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探究、读图,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三江源地区的水系。
2.认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必要性和措施。
3.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高原湿地环境脆弱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2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湖泊湿地、原始森林、高寒灌丛、高寒草原草甸、高寒自然环境及特殊地貌二、新课讲授(一)江河的源地1.三江源地区的位置2.中华水塔3.江河水源4.水源调蓄器(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1.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高原湿地(2)水源涵养地(3)重要价值2.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恶化(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3)突出表现3.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1)目的(2)措施三、课堂小结历史上,三江源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这块“净土”不被污染、破坏。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锦山中学郑友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
(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板书: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讲授新课]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
“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一、江河的源地: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地理三江源教案【篇一:《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兵团第十二师三坪农场学校吴金燕《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位置与分布: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2.联系与差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环境与发展: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与方法;认识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水塔”的原因及重要作用;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组织课堂合作交流、讨论探究、鼓励质疑提问等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发现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的原因,分析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的措施和方法,逐步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教学策略本课采用模拟“漂流瓶网络交友”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上海王刚和青海卓玛的网络联系展开学习,学习内容层层递进,最后水到渠成地达成建设和谐家园的共识。
通过读图、析图培养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希腊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如果将自己的心愿写在纸上,装进透明的玻璃瓶,放入大海。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4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教案,本节课主要介绍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系统以及人文景观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三江源地区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高原湿地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三江源地区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系统以及人文景观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高原湿地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系统以及人文景观等。
2.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三江源地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阅读材料,以便课堂上进行阅读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三江源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该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系统以及人文景观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如:“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需要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这个重要的生态源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三江源地区作为生态源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教师进行解答。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2.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理解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图片: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图片。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美丽的地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
理解三江源地区为什么被誉为“中华水塔”。
分析三江源地区的水源来自哪里。
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分析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的措施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江源地区的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环保意识。
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的原因。
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讲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这里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是江河之源。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描述的是哪里吗?(三江源地区)
大家都非常棒!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美丽的地方——三江源地区。
二、新课学习
(一)江河的源地
1.三江源地区的位置:青海省南部
2.范围:
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3.“中华水塔”:
三江源地区为什么被誉为“中华水塔”?
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
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拓展延伸:三江
三江平原中的三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
三江源中的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
三江并流中的三江:长江、澜沧江、怒江
4.三江源地区的水源
这里降水并不丰富,为什么有这么多河流发源于这里呢?
①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
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
②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流向大海。
为什么说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是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阅读材料: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三江源地区湖泊众多。
湖泊是河流的补给源之一,同时还对河流流量起着天然的调蓄作用。
当雨季来临和冰雪融水丰盈时,这些湖泊储蓄河水,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
到了冬、春季节,因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将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沼泽分布区。
由于每年夏季冰雪融水补给丰沛、稳定,因而沼泽分布面积较大,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千米。
广布的沼泽像海绵一样,吸纳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也对河流流量起着天然的调蓄作用。
活动: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
1.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区状况。
阅读下图,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并就教材93页题中的对话发表你的看法。
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考查黄河主要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的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等。
2. 阅读教材94页第2题中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1952年和1978年两次科学考察活动确定的黄河源头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支流多,找长度最长、流量最大的河较困难;沼泽区水域面积大,不好确定源头;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点变动,河流源头变动。
3. 阅读教材94页第3题中的表格资料,回答问题:
根据黄河源头科学考察资料,你认为哪条源流是黄河源头,并说明理由。
卡日曲为黄河源头。
因为这条源流在众多的源流中,长度最长,流速最快,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终年有水。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
①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拓展延伸:三江源地区的珍稀动物
三江源地区的野生兽类有85种,鸟类有237种,两栖爬行类48种。
国家重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种。
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
②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③保护好“中华水塔”,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流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2.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
视频:《三江源的生态问题》
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会带来哪些影响?
现状一:由于全球变暖,冰川逐年萎缩,这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现状二: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现状三: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三江源地区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具体措施: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拓展延伸:口诀法识记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措施
一退二禁三休四保护。
一退:退耕还草(林)
二禁:全面禁猎、禁采砂金
三休:休牧育草
四保护: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
活动:认识保护高原湿地的意义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与同学讨论如下问题。
1.如果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缩,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下游会出现干旱灾害。
2.如果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会导致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的是(C)
A.草场退化、沙化速度加快
B.冰川湿地萎缩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水土流失明显
2.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中的“三江”指的是(D)
A.珠江、长江、黑龙江
B.黄河、长江、黑龙江
C.珠江、长江、澜沧江
D.黄河、长江、澜沧江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A.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B.三江源大面积的湿地是长江、黄河水源的保证之一
C.三江源水源地的环境破坏不会对长江中、下游造成影响
D.我国已经开始重点保护三江源
4.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适宜采取的有效措施是(D)
A.建水库
B.建梯田
C.跨流域调水
D.种草植树
5.近年来,黄河源头河流流量减少,有些支流出现干涸现象,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C)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野生动物增多?
③植被破坏,鼠害较多④过度开垦、放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三江源地区(C)
A.傣族儿女载歌载舞
B.绿草如茵,人口稠密
C.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D.山高谷深,一山有四季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的源头;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头与生态环境建设)
【作业布置】
1.三江源地区为什么被誉为“中华水塔”?
2.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有哪些?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一)江河的源地(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三江源地区的位置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
范围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
“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地区的水源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人类活动与环境息息相关,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加强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家园付出自己的努力,基本达到了情感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