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地理分布》PPT课件 (2)
- 格式:ppt
- 大小:9.88 MB
- 文档页数:85
第二章:动物的地理分布第一节: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由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岩石圈(lithosphere)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范围大致处于自海面下10km、地表下300m以及地表上的大气层(垂直高度约15km)之间。
生物圈内已有记载的生物约250万种,这些生物类群通过食物链紧密联系,并与其相适应的环境组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一、水圈:包括地球表面约71.8%的水域,也是构成大气圈及土壤岩石圈的一部分。
水是生命起源和存在的基本前提,水生生物体内的水分占70%~80%以上,水母和有些软体动物甚至可以高达80%~95%,陆栖动物体内的水分也占50%以上。
它不仅是原生质的最主要成分,也是作为生命代谢活动的氢和有机体体内氧的来源之一。
水还是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一种介质,因而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命。
地表的水不断蒸发成水蒸气,在高空大气层中遇冷凝结成雨水而复降至地面,构成往复不息的循环。
据测算,每年从海洋表层蒸发的水量约有1m的深度;在陆地则主要通过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将水释回到大气层。
生物有机体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入水分,在完成代谢作用的生命活动之后又把水排出,这样,也构成一种循环。
水本身的物理特性同样对于有机体的存活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地球表面的水体巨大、导热较慢,因而贮存着大量的热能,水的辐射热能为陆栖动物提供有利的生存条件。
水在4℃时具有最大的密度而使冰块漂浮于水面,从而保证了水栖生物得以安全地度过越冬期。
海洋中暖水和冷水垂直对流所导致的海流,对于气候条件以及水生生物的分布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气圈:气圈内的大气中,氧约占21%,氮占78%,二氧化碳占0.03%,此外还含有数量不等的水蒸气和少量惰性气体。
氧的存在及溶解于水的性质,是一切动物呼吸和生存的先决条件。
氮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机体蛋白质的主要成分。
动物的生物地理与分布规律动物的生物地理与分布规律是研究动物在地理空间中分布、迁移和适应环境的一门学科。
动物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地壳构造等。
本文将探讨动物的生物地理与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义。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动物分布的影响1. 地形地形是地表的地势和地貌特征,对动物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动物种类较少;而山脉和河流等地理障碍会限制动物的分布和迁移。
2. 气候气候是影响动物分布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繁殖、生长和适应能力。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温暖潮湿,适合繁茂植被和繁衍生息的动物种类多样。
3. 植被植被种类和分布状况与动物的分布密切相关。
植被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例如,草原地区适宜大型草食动物的生存,而热带雨林适合各种栖树动物的繁衍生息。
4. 地壳构造地壳构造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构造等自然现象,对动物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地震可能破坏动物栖息地,导致物种灭绝或重新定居。
二、生物地理界限和动物分布的规律1. 生物地理界限生物地理界线是根据区域性和全球性动物区系的分布特点所划定的。
例如,Wallace线和Wallace分区将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以西的区域划为东方界,区别于东亚和东南亚的西方生物地理界。
2. 动物分布规律动物在地理环境中有着明显的分布规律。
其中,赤道附近地区物种多样性较高,而高纬度地区物种相对较少。
另外,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动物分布规律。
三、动物迁移与适应环境的重要性1. 动物迁移动物迁移是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条件而进行的周期性或长途迁徙行为。
迁徙可以帮助动物逃避恶劣环境和寻找更丰富的食物资源。
例如,候鸟每年进行长距离迁徙,以避开寒冷的冬季。
2. 适应环境动物的适应能力决定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分布范围。
某些动物可以通过进化发展出适应性特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例如,沙漠中的动物通常有耐旱和节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