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初中化学素质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259.40 KB
- 文档页数:2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析新课程改革不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机遇,也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面对初中新课程改革,如何落实新课改,全面提高化学教育质量,是摆在初中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态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化学是中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需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
这就要求教师决不能把化学教学变成仅为少数学生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的一门课,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拉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就是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重过程,轻结论;重能力,轻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重在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用手做,眼看,耳听,笔记,动情读,多思考,强调学生的动,以动促学,强化思维加工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全面落实新课改精神,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二、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素质得以提高。
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实验技能,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化学实验教学是实验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可见,初中化学教学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
本文就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分子”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人到培养皿中。
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
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中,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
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
既强化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实验演示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
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③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⑤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地观察和记录;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摘要:本文初步论述了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以及如何掌握应试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点;从教学方式及内容、学习方法、如何应用考试手段三个方面论述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实施教育。
关键词:初中化学;素质教育;教学方式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它既要贯彻九年义务教育的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在仅有的一年或两年间,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又要为一部分学生的高中化学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过度地强调“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是不可取的。
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初三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还没有成熟,不管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都有很强的模仿性。
作为具有启蒙性的初三化学教学,不仅教学内容是启蒙的,思维模式、处理方式也属于启蒙性质,因此初三化学教学应着力营造一个化学氛围,创设化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促使学生建立合理的思维模式,为学生以后学习化学奠定有利的基础。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只有在初三学年才开设化学这门课程,对初三学生来说属于新事物,大部分学生都是怀着好奇走进这门课的。
初中三年的学习后,他们中有一部分的同学通过应试教育选拔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化学学习;而另一部分同学则通过这三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化学素质,毕业以后走入社会,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慢慢地成长起来,因此初三化学教育中要掌握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点。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充分的条件,我们现在还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还不可能完全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我们应该逐步地摒弃应试教育的因素,向素质教育靠拢。
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两个方面掌握一个平衡点。
(一)教学方式及内容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仅着眼于培养少数拔尖学生,而忽视了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在教育对象的素质结构上,忽视全面发展的规律,并相应地产生偏重智育、偏重考试科目、偏重分数的不良现象;同时也产生了用统一化的标准去要求个性不同的学生,不能发挥其潜在优势,以至于错过了其最佳素质结构的形成时期。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改变传统观念,端正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
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是:强化德育功能,培养科学意识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
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1.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变化关系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
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初探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是广大教师必须探索和解决的课题。
本人认为,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面性、创新性、活动性。
一、突出主体性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中心要由教师转向学生,变教师主演为主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主体要依靠教师主导,教师主导巧在引、妙在导。
“引”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从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营造轻松、幽默、新奇的课堂氛围入手,构建层次丰富、结构严谨的“启发——研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用完整有序的和谐美、严密谨慎的逻辑美,弛张有度的节奏美,激思探微的启迪美,使主体获得精神情感上的满足,把学生的学习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起求知欲。
“导”是指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分析、归纳、验证;指导学生自己去置疑、析疑、答疑;指导学生自己去争论、发现、创新。
二、强调全体性中学化学教学肩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向高校输送优秀新生的双重任务。
因此,要正确处理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教学与部分尖子培养提高的辩证关系,教师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1)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对学生一视同仁,以发展文化的目光看待学生,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取长补短。
(2)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学的难度、进度要以中等生为依据,同时兼顾上下两头,既让优秀学生有发展的空间,也给后进生提供进步的台阶。
在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上,面向全体学生,分成易、中、难渐次递进,实施分层目标教学。
(3)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广泛、平等地参与课堂演练、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杜绝只让少数学生动手实验。
浅议初中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纲要”所提出的素质,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纲领和方向。
但就某个学科而言,应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
笔者认为初中化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因此,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化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强化德育功能,培养现代意识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标志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
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第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
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追求真理,顽强不屈。
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初中化学核心素质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认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化学基本概念和素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
2. 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化学实验器材。
3.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化学实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化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实验报告: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素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在未来的学习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化学素质。
浅谈初中化学素质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1.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破除迷信教育,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1.1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品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
在化学教学中大力宣传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方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介绍新中国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1.1.2 国情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虽是世界悠久文明古国,但解放前连煤油、火柴、烧碱都要从外国进口,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和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应介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从而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
1.1.3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进行初中化学教学。
利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等知识,教育学生了解内因是物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
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让学生了解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4 环境保护意识。
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培养与评价
答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培养和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评价应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外拓展等方面,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培养情况。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培养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评价也应当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既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
对于化学素质教育的评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开。
首先是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参与讨论、解答问题、展示实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
其次是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进行实验后,需要撰写实验报告,评价报告的完整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等。
此外,还可以考虑进行课外拓展评价,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相关的科技比赛、科普活动等,评价学生在化学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培养和评价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有效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如何开展初中化学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8-10-29T09:48:00.5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陈胡高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素质教育将是今后教育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
(云南省云龙县第三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素质教育将是今后教育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培养素质、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
关键词:初中化学;素质教育;开展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片面追求考试分数、题海战术,无原则地赶进度延长复习时间等等违反教学常规的现象大量存在。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正常发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不能完成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职能。
改变这个局面,实行向素质教育转轨,初中化学教育应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活动课教学,育人环境等方面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
一、通过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与观察力
通过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与观察能力,在教师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将看到的都记录下来,分析事物在转变过程中的细节,最后让学生来总结。
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弱势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对科学严谨性的认识。
探究实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对知识的追求过程,在素质教育中,让学生追求知识效果要比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来的要快,这个过程是教学上最重要的一环,它决定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多留意学生记录下的所观察的笔录。
二、渗透环保教育
课本中涉及很多的控制化学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知识,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做好对教材中环保知识内容的全面挖掘和合理延伸,形成科学系统的教案,在授课过程中巧妙地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举出实际生活中关于化学污染隐患的现象和化学污染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并适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延伸,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对化学污染及环保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抑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例如,在讲“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空气污染指数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确定方法,由此引入“温室效应”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了解近年来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因为人类消耗能源的迅速增大,森林资源受到破坏的现象,紧接着对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进行讲解和分析,步步导入,向学生讲述其造成的危害和恶劣影响,随后让学生了解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因素构成有哪些,最后引发学生对于防止“温室效应”能够采取的方法的探究与讨论,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主动思考中掌握环保的有关知识.
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现行化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教育.例如,在讲“氮族元素”时,教师可运用化学思维,解释我国西北部“魔鬼谷”恐怖的自然现象和硝酸酸雨的形成,以及“魔鬼谷”牧草茂盛的原因,从而对学生进行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此外,许多化学原理、化学问题用辩证主义观点来分析说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对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化合物的升和降等概念理解,就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剖析,让学生知道这些概念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对知识的把控到什么程度,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学生的实际能力,前面我们说到通过实践来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教学生理论知识,通过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科学性的进一步认识,当学生可以完成前两步的时候,教师可以认识到学生到底有多少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了。
在这个时期,可以让学生通过已学到的知识自己做一些小的化学实验,并将这些实验道具带到课堂上来,逐一演示在大家眼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在集体中将自己的发现成果展现给其他学生,更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信心与动力。
而看到其他同学的演示,同学们也能开阔他们思维方式,从而达到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的目的。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利用道具来贯彻理论,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道具,就是让学生利用理论去发明创造,这是通过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来增加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认识。
五、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在于应用,如若学到的知识不能加以应用,那么学习知识便没有很大用处。
素质教育是要求全面发展,要求的是实践能力,而不是是一昧的纸上谈兵,因此要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的许多地方都能用到化学,化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
生活中有许多用到化学知识的现象,如灭火器的原理。
灭火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很少有学生知道灭火器的灭火方法和灭火原理,大多数人只知道水可以灭火,但或许并不知道其根本原因,因此老师可将消防常识融入课堂之中,向学生介绍灭火器中溶液的灭火原理,有条件的话可以当堂给学生演示。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在生活中,衣服上被弄上污渍是经常碰上的事,不同的污渍有不同的清除方法,学生们在学习化学后,可根据其化学成分,找出合适的清除污渍的方法。
如汗渍的处理方法在适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碳胺[(NH4)2CO3]和少量的食用碱[Na2CO3或NaHCO3],然后将衣服放置在里面浸泡。
而血渍则因血液里含有蛋白质,蛋白质遇热则不易溶解,因此洗血渍不能用热水。
因此有血渍的衣服可以用双氧水或者漂白粉水浸泡一会,然后搓洗。
通过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增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信心。
此外,加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加强学生对生活、对自然的好奇心,提高成就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将素质教育应用到化学教学上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素质教育应用到初中化学教育中,不仅可以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更可以让化学学科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新的定位,使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更好的蜕变。
参考文献
[1]吴连礼,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0年Z1期;
[2]徐建中,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全面渗透,《文理导航(中旬) 》2018年8期;
[3]赵华志,如何有效落实初中化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群文天地》,201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