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244.50 KB
- 文档页数:12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为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国家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为严格做好我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项目要求1.已完成的科技立项项目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项目不在申报范围内.2.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已在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和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不在申报范围内.3.项目完成期限一般应为一至三年。
二、申报对象申请国家项目的申请人必须是在立项工程启动时间正式注册的在校本科生,申请者可以个人或团队方式进行申报,申报团队不能超过5人。
三、审查细则(一)组织机构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校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科技处、财务处及设备处主要负责人。
教务处、团委、学工部主要负责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组织工作,教务处同时负责学生实验条件的保障;科技处负责协助项目征集;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管理;设备处负责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对学生的开放及管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秘书由团委和教务处主管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副书记和副处长担任。
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实施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分别由教务处和团委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团委和教务处主管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副书记和副处长组成。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审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绩的评定及学分的认定。
各学院成立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小组和评审分委员会,工作小组负责学院实施方案的制定与组织落实,评审委员会负责申报项目的初审和推荐.(二)项目管理1.项目的申报:由科技处、各学院、教务处和团委共同进行项目征集,学校计划实施办公室统一发布指南,由学院计划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学生申报。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 引言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自主提出并开展的科研、技术或创意项目。
这些项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在学术领域的突破和成长。
本文将为您介绍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意义、设置方式、培养目标以及实施策略。
2. 意义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项目的自主提出和开展,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大部分创新实验项目需要学生组成团队,并共同合作完成项目的各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分享思想和分工合作。
通过团队合作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推动了学校和社会科研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项目往往涉及到前沿技术和学术领域,通过学生的研究和实验,可以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很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 设置方式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
一种常见的设置方式是学生提出项目方向或主题,并由学校或相关教授进行指导和支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项目方向,并在学校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和实验。
另一种设置方式是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创新项目,供学生申请参与。
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实验项目。
无论哪种设置方式,学校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支持,包括实验室、设备、经费等,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开展创新实验项目。
4. 培养目标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践工作手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践工作手册一、前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践是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使项目实践工作顺利进行,特编写此手册,旨在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工作。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提供相关资源支持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项目内容1. 主题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知识选择适合的主题,也可以参考课题库中的项目进行选择。
2. 章程制定:根据项目的具体需要,制定项目章程,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工、时间安排等内容。
3. 团队组建:学生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也可以加入现有的实验室或研究组,形成协作合作的集体。
4. 资源申请:根据项目需求,申请相应的经费和设备资源支持。
5. 实验设计: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和流程。
6. 实验实施:根据实验设计,按照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
7.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8. 结果展示:根据项目要求,制作项目报告和展示材料,进行项目成果的展示和交流。
9. 效果评估:根据项目目标和成果,进行效果评估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四、项目实践流程1. 确立项目: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
2. 组建团队:选择合适的团队成员,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
3. 制定章程:编写项目章程,明确项目工作安排和规范。
4. 资源申请:根据项目需求,申请经费和设备资源支持。
5. 实验设计:根据项目需求和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和流程。
6.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
7.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8. 结果展示:制作项目报告和展示材料,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
9. 效果评估:评估项目的实施效果和成果,总结经验和教训。
五、项目实践指导1. 主题选择: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汇报人:2024-01-07•项目背景与意义•项目研究内容与方法•项目实施计划目录•项目预期成果与风险控制•项目可行性分析•参考文献01项目背景与意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起源于21世纪初,旨在鼓励大学生通过实践创新,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随着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该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提供资金、场地、设备等支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开展实验、自主分析数据,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背景介绍03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部分优秀项目可以转化为科技成果,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0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学科前沿,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02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该项目鼓励大学生自主开展实验,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该项目鼓励学生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02项目研究内容与方法确定研究问题首先,需要从实际需求或科学问题出发,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
这需要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实际需求,并考虑如何为该领域做出创新性的贡献。
文献综述全面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方向,找出研究的空白点和创新点。
同时,文献综述也是为了确保研究问题和方法的前沿性和科学性。
实验设计根据研究问题和文献综述,设计实验方案和方法,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等。
实验设计应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能够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
案例研究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实际案例验证研究结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大学生创新实验个人总结大学生创新项目个人总结(精选多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在逐渐的变得丰富多彩。
对于很多画面和视频信息的捕捉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
为此我和同学们对视频跟踪这方面产生了兴趣并找到了相关老师进行了更加在项目结束之际很庆幸我们收获累累虽然在整个过程中劳累、迷茫、喜悦时刻存在但是正是这些才带给我们成长让我们更加洗练。
生活也就是在这种挑战和实践中慢慢地充实。
一.知识学习方面大二上半学期在刚了解到这个项目的学习时个人掌握的只有基础的c++编程基础编程能力相当有限深入算法的理解能力相当缺乏。
在联系导师后了解了即将学习的大概内容包括meanshift的相关知识和opencv以及mfc编程。
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打印了相关资料、文档进行了入门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接下来在于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掌握了opencv的环境搭建以及相关函数的理解和学习同时对于mfc编程另外meanshift的原理与设计实践也是项目的关键一部分通过大家的协调分工学习也大概地逐一理清。
当然仅仅这些的不够的课余之间我也到图书馆借阅了相关书籍如《opencv_中文版》、《opencv教程_基础篇》并打印了关于meanshift的相关学习文档供闲暇之际仔细斟酌思考。
当然编程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安装了vc2021进行了程序的实践与学习。
总而言之此次项目内容主要分为2个方面学习难度对于刚刚入门编程的我们难度较大但是我们依然努力完成了任务这得益于努力与坚持。
而我的主要学习和研究方面在于meanshift的相关内容学习。
二.能力提升方面首先在于项目本身的能力培养即对于视频跟踪以及图像处理方面的能力提升。
在对于列序图像中进行目标跟踪的视频处理一直是计算机视觉方面必不可少的技术并拥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前其次在于整体编程能力方面的培养从刚开始手里捏着“c++的基础编程”一头雾水地看mfc到最后能够基本理解掌握mfc的编程原理过程其实是一种编程能力的提升。
创新性实验总结报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的项目。
我们团队所选论文题目是“汾河水中微生物的检测”,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感觉它具有实际意义,可操作性强,而且在创新方面利于突破。
在论文写作以及实验过程中,有时感觉很辛苦,有时还会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是最终坚持了下来,出色的完成了我们的项目。
开始是搜集资料。
在指导老师的指点下,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准备工作—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相关学术论文、核心期刊、书籍等。
通过一个月的深入学习,搜集了一大堆与本项目相关的资料,在贺老师的指导下,摒弃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保留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作为备用。
在这段时期,我们各自分工。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了一些学术论文和期刊文章;在Springer上,搜索了外文文献资料,参考了一些论文样本和一些论文设计总结;在常见的搜索引擎中,了解到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特意浏览了大量的外文网站,并将这些内容列成提纲,便于以后查询,以减少后期工作量。
接下来,我们开始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并制作了课题研究的方案及实验规划,开题报告完成之后随即进入紧张而有序的实验过程之中。
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撰写了初稿,并加入了自己新颖的见解,特别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吸取其它普通实验过程的优点,并加入我们自己的创新点。
在此期间,我们多次与贺老师进行沟通,听取老师好的建议,积极采纳。
老师将初稿修改后及时反馈给我们,看了之后才发现整个项目中漏洞很多,特别是论文的格式,而就实验过程来说,提出了几点建议,如不要全盘覆盖课本上的知识,用一个章节作为典型来表达你的创新点就可以了。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做任何事情所要有的态度和心态,首先明白了做学问要一丝不苟,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和偏差都不要轻视,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去解决,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找到思路去解决问题的。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践与体会摘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是一项以本科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
文章从一个本科生参与者的角度,介绍了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的选题、方案计划和组织实施等全过程,阐述了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体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强调的是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协作性相结合,遵循“兴趣驱动、自主试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并与科学实验结果相结合,以达到长远效益,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突破,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急功近利,不为成果而设计,重在实施过程中得到的锻炼和启发。
1 创新性实验项目实践1.1 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提出通过《钢结构设计原理》和《钢结构设计》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檩条的计算中,拉条的合理设置至关重要,拉条作为檩条的侧向支承,可以减小檩条沿屋面坡度方向的跨度,减少檩条在施工和使用阶段的侧向变形和扭转。
现行规范对檩条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规范在对檩条进行稳定承载力计算时,仅是以受压翼缘是否受约束进行简单的区分来计算檩条的稳定承载力,未考虑拉条的设置形式对檩条稳定承载的影响。
因此,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确立了创新性实验项目课题:《拉条对基本风压较大地区檩条稳定承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1.2 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创新必须在掌握相关领域最新发展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因此,学习和掌握已有的知识是提升创造力、实现自主创新的前提。
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对与课题相关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学习。
1.3 方案制定根据规范的相关规定和工程中的实际做法,我们提出七种不同的拉条设置形式,如下图1所示,将通过加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拉条设置形式对檩条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其中,图1中(a)所示拉条设置主要用于荷载作用下上翼缘受压的情况;(b)~(e)适用于荷载作用下上、下翼缘均可能受压的情况;(f)是工程实际中常用的做法,即将拉条设置在腹板高度中部;(g)为项目组成员的创新,通过在拉条端部设置小支座,仅在腹板高度设置拉条,就可实现同时约束檩条上下翼缘的效果。
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相关事宜的通知各学院〔系〕:根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总体安排,现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相关事宜通知如下:一、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申报近期,我校将启动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的申报工作,具体申报条件为:1、非毕业班、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工程执行时间1-2年。
2、申请者可以是个人或团队,团队人数不超过5人。
3、一名学生只能参加一个工程,鼓励学科交叉和年级交叉的工程小组。
4、指导教师应具副教授以上职称,须在近一学年内给本科生上课。
5、2021-2021学年工程优秀指导教师可指导两项。
请各学院〔系〕积极组织此项工作,并于2010年9月3日前将推选出的工程申报书〔见教务处主页-资源下载-教学研究、成果【02】02-07-005〕一式三份、汇总表一份〔资源下载-【02】02-07-006〕及相应的电子文档提交教务处教研科。
二、2021-2021学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优秀工程及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结果按照工程执行情况,我校于2021年3月份、5月份分别举行了2021-2021学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结题辩论会,共有48个工程参加了辩论。
经综合评定、学校审核,评选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优秀指导教师5名、优秀工程9个。
学校将对评选出的优秀指导教师〔附件一〕和优秀工程〔附件二〕进展表彰、奖励。
三、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中期检查我校2021年度立项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工程中,应有56个工程进展中期检查。
请各学院通知工程参与学生于2010年9月10日前将中期检查申请表及汇报ppt.〔见教务处主页-资源下载-教学研究、成果【02】02-08-009、02-09-003〕提交教务处教研科。
具体信息见附件三。
教务处2021年7月2日附件一:2021-2021学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优秀指导教师2021-2021学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优秀工程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中期检查工程内容总结(1)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相关事宜的通知各学院〔系〕:根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总体安排,现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相关事宜通知如下:一、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申报近期,我校将启动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的申报工作,具体申报条件为:1、非毕业班、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工程执行时间1-2年(2)3、一名学生只能参加一个工程,鼓励学科交叉和年级交叉的工程小组(3)具体信息见附件三。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心得体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创新性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通过创新实验,我们能够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我们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在我进行创新实验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在创新实验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进行实验前,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实验目标,并制定一份详细的实验计划。
在实验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实验的重复性和实验的准确性等因素。
在实验操作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这些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学习和实践,我不仅掌握了一些实验技巧,还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细心的品质。
其次,在创新实验中,我学到了如何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在数据处理中,我们还需要使用一些统计软件和工具,如SPSS、MATLAB等,进行数据的模型建立和计算。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学习和实践,我不仅学会了一些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还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另外,在创新实验中,我学到了如何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和撰写实验报告。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总结。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展示,我们可以向他人介绍我们的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在撰写实验报告中,我们需要清晰地阐述实验的目标与方法,提供实验结果的详细数据和统计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讨论。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展示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的学习和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最后,在创新实验中,我学到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进行创新实验时,我们需要从传统的实验方式和方法中跳脱出来,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我们可以通过提出新的实验目标和问题,采用新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方式,进行创新性实验。
教育与教学197科技创业家 TECHNOLOGICAL PIONEERS 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加了解课本内容,而且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更会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内容,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更方面的能力。
当今很多高校围绕学生各专业特色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团队参加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
笔者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与效果,以云南楚雄师范学院地旅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我心中的大学校园Auto CAD设计》为例,分为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后期整理三个阶段,对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1 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在日常本科教学过程中,很多课程都是分为理论与实验两部分,以此来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但对于实验内容,学生大多没有深入的去了解,只是按照老师所教授的步骤被动的接受,课后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去探究为什么要这么做,以致于对于书本上的内容照搬照抄,缺乏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则拓展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大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并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实验项目《我心中的大学校园Auto CAD设计》为例。
笔者在进行项目研究前,已学过Auto CAD软件并有一定的设计理念基础。
在指导教师的指点下,笔者进一步的了解到校园规划项目前期所需要准备的素材、资料,确定了校园设计项目进行的工作方向和校园设计特色、理念的构思,加深了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2 项目实施期间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就如同校园与社会是不同的,校园里所学的知识也不能完全满足于社会上工作的专业需要。
如笔者在参加校园设计的实验项目中,涉及到《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景观设计概论》等课程的内容,对于很多专业名词和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觉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在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过程中,则通过实践运用、查阅文献、对课本的进一步阅读及教师实际讲解,对于校园规划的指标运算、景观节点设计、道路交通框架设计、校园各功能结构分析有了深入的认识。
大学生创新型实验实验报告(一) 科技创新实验报告大学生创新实验实验报告(一)在第一个月的大学生创新实验中,我主要是学习、熟悉基本操作,阅读课题相关文献。
所学的基本操作有:仪器的洗涤、柱层析、减压蒸馏;阅读文献为:《N_取代马来酰亚胺巯基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该文献为本实验课题综述,它评述了测定含—SH生物活性物质如肽、蛋白质等的N—取代马来酰亚胺荧光探针的种类、性能、原理、应用及其进展。
巯基( —SH) 是细胞中化学活性最高的基团。
在蛋白质中, —SH 部分是与酶活性有关的最具有反应性的官能团, 能保护细胞不受缺氧、毒素、诱变、放射线及许多致癌物的侵害。
所以鉴别和定量测定生物巯基化合物日益受到关注。
传统的检测方法如:硝普盐法、碘量法、电流分析法、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等灵敏度低, 不能适应有些生物样品中巯基化合物的测定。
因此,我们的实验最终目的即为合成一些高灵敏的分析检测试剂, 新型的荧光—SH 衍生试剂成为研究的焦点。
—SH 荧光探针具有灵敏度高、可以直接测定含—SH 化合物与试剂的反应速度等优点,具体的—SH荧光探针已报道的有三类:芳基卤化物、丹磺酰氮丙啶类: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对—SH 的检测限一般可达10-12mol,但自身都有较强的荧光, 衍生产物必须经过分离才能进行检测, 一般用于HPLC 柱前衍生。
苯并呋喃磺酰卤:其自身荧光较弱, 一般需在碱性条件及高于室温下与—SH 衍生。
乙酰卤衍生物:主要是碘乙酰胺衍生物和马来酰亚胺衍生物,最常用来衍生—SH, 它们与—SH 反应快, 在室温及生理pH 下即可进行, 但前者与—SH 的加成产物在水解时易失去荧光团, 且其自身对光不稳定,而马来酰亚胺类荧光探针与—SH的加成产物比较稳定, 它自身荧光很弱, 在与—SH 加成后荧光增强, 这种仅在反应中荧光增强的特性使其表现出独有的优越性。
因此我们的研究重点在N—取代马来酰亚胺类巯基荧光探针( 简称N—MTFP)。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我想分享一下对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一些想法。
在大学阶段,研究性学习和实验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阅读文献、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对于课堂教学所涉及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甚至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工作。
这个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指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实验、论证等手段,提出新的观点或者解决现有问题的新方法。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对学术研究有所贡献。
那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呢?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后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专业讲座、实地调研等方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积累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选择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自己提出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可以通过实验、观测、数据分析等方式,验证自己的研究成果。
也要保持与导师和同学的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使得研究成果更加有说服力和可靠性。
我认为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希望大家都能够在大学时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创新实验团队及其职责分工1. 前言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创新实验项目。
本文档旨在明确大学生创新实验团队的组建原则、团队成员的职责分工,以及相关管理措施,为团队的高效运作提供指导。
2. 团队组建2.1 团队规模根据项目需求和学校资源,创新实验团队规模一般为5-10人。
团队成员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背景、专业基础和兴趣爱好,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2 团队成员选拔团队成员选拔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项目招募、导师推荐等方式进行。
选拔标准包括:- 学术成绩:要求成绩优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创新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科研潜质,参加过相关竞赛或项目者优先;- 团队协作: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有团队协作经验者优先;- 责任心: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自律意识,能够承担团队任务。
3. 职责分工3.1 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组织和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包括:- 制定并落实项目计划:明确项目目标、阶段任务和时间节点;- 协调团队资源: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沟通与协调:与导师、学校、企业等各方保持良好沟通,争取支持与帮助;- 监督与评估: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估,确保项目质量。
3.2 技术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技术方向的把握和技术难题的攻关,具体职责包括:- 技术规划:明确项目技术目标,制定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技术指导:对团队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团队技术水平;- 技术攻关:解决项目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确保技术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技术文档:撰写技术文档,便于项目传承和推广。
3.3 项目成员项目成员负责执行项目任务,具体职责包括:- 完成任务:按照分工完成个人任务,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协作沟通: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沟通,协同解决问题;- 提升:主动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个人能力和团队水平;- 团队建设:积极参与团队活动,为团队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生创新实验工作的总结8篇篇1一、引言大学生创新实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创新实验工作旨在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目标与任务本次创新实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任务包括:确定实验主题、进行文献综述、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撰写实验报告等。
三、实验过程与方法1. 确定实验主题:经过团队讨论,我们确定了以“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主题的创新实验。
该主题紧贴生活实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2. 进行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论文,我们了解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 制定实验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实验方案。
方案包括系统设计、硬件选型、软件开发等关键环节,并明确了各阶段的实验目标和任务。
4. 开展实验研究:按照实验方案,我们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调整和优化系统设计,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5. 撰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我们认真总结了实验过程和成果,撰写了详细的实验报告。
报告中包括了实验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以及结论与建议等部分。
四、实验成果与收获通过本次创新实验,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一是成功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定时控制、语音控制等多种功能,提高了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度;二是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学会了如何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设计与实现;三是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协作、互相支持,共同克服了实验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反思与建议虽然本次创新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但我们也意识到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项目编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提高春玉米磷效率根际过程研究项目负责人学院、年级、专业联系电话电子邮件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填表日期 2010 年月日吉林大学教务处制表填表说明一、《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书》要按顺序逐项填写。
填写内容要实事求是,讲究诚信,不能有雷同;表达要明确、严谨。
空缺项要填“无”。
要求一律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二、申请参加“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团队人数不得超过5人(1人为项目负责人,参与合作研究者4人以内)。
三、申请参加“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个人或团队必须聘请教师作为项目指导教师,并请指导教师在申请书上签名。
四、《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书》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初审,签署意见后报送教务处实习与实验教学科(一式3份原件)。
五、“项目编号”由教务处填写。
一、项目申请理由(包括项目背景及自身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和已参加过的研究等条件)项目背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多数土壤缺磷,施用磷肥一度成为农业生产中主要的增产措施。
我国磷肥生产量与施用量均高居世界首位。
2007年,我国磷肥用量达到1142万吨, 占全世界磷肥消费量的30% 。
当前,我国高品位磷矿资源快速耗竭和磷肥价格大幅度上涨,使我国农业增产承受着巨大的资源和成本压力。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磷肥资源并未得到高效利用,表现在磷肥的增产效果较差且仍呈下降态势(每公斤磷肥平均增产 7.9公斤粮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以及磷肥利用率低(当季利用率只有10-15%)等方面(张福锁等,2008)。
因此,在目前集约化农业中磷的管理不能再重复过去那种完全依靠大量增加投入的办法,必须在适度施肥调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作物自身高产和磷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潜力,走出一条“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已有的研究表明,挖掘作物高效利用磷的生物学潜力的关键在于揭示和调控与磷有关的根际过程。
根际是养分和水分从土壤进入作物系统的门户,也是作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交叉区域,在这一区域中所发生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根际生物互作,被认为是作物-土壤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过程(Rovira,1991;Sparks,2005)。
玉米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旱地作物,也是我国东北地区集约化农业种植体系的模式作物,理解玉米高效吸收利用磷的根际过程特点,充分发挥玉米高效利用磷的生物学潜力,建立高产高效栽培条件下的玉米根际养分管理体系是协调高产、高效、环境友好的关键,也是未来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方向。
自身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和已参加过的研究等条件:本小组成员于2009年9月-11月间对吉林省27个主要玉米品种在低温低磷条件下根系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不同玉米品种在低温缺磷条件下根系构型表现出明显差异(图1)。
针对某一根系生长最好的品种,我们又进行了根系分层施肥实验,确定最适宜吸收磷的部位。
本小组成员在系统学习了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生物化学、植物学、遗传学、化学仪器分析、农化分析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于2009年9月跟随本科生指导教师开始进行过大量的室内和室外实验,具备独立分析数据和查阅文献的能力和土壤样品及玉米样品的田间采集经验。
小组成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以及良好的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强,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去探索未知世界。
图1 不同玉米品种根系构型变化二、项目研究内容(目前研究的现状、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研究现状:由于磷在土壤中的有效性较低,常成为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Raghothama and Karthikeyan,2005),因此科学家从生理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植物如何适应土壤磷养分状况进行了大量研究(李振声等,2004;Hammond et al., 2004; Raghothama and Karthikeyan,2005; Franco-Zorrilla et al., 2007);发现不同作物种、以及小麦、玉米、水稻、菜豆和大豆等作物的不同基因型吸收利用磷的效率具有显著差异(Liu et al., 2004;李振声等,2004;Zhu et al., 2005a, b),证明选育磷高效基因型可以提高作物吸收利用磷的效率。
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重视在缺磷土壤条件下的磷吸收利用,而对适度投入的集约化高产体系中磷高效的基因型潜力关注不够。
例如,李振声等(2004)筛选出的磷高效品种虽可在缺磷土壤上获得较高的相对产量(缺磷/施磷的相对产量),但在施磷肥条件下却不一定具有更高产量和高效吸收利用磷的优势。
也有一些磷高效小麦基因型既可在高磷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也可在低磷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如代108(邢宏燕等,1999)。
但还没有发现在不施磷肥的缺磷土壤上不减产的磷高效小麦基因型(李继云等,1995;邢宏燕等,1999)。
玉米和豆科作物的相关研究也大多如此(廖红和严小龙,2001;刘向生等,2003;赵静等,2004)。
因此目前还不清楚在集约化种植体系中,高效基因型吸收利用磷的生物学潜力有多大,即在少施多少磷肥的情况下,以磷高效品种为基础的种植体系仍能持续高产。
揭示磷高效作物基因型吸收利用磷的根际过程,可为实施适宜的根际调控以充分挖掘作物高效吸收利用磷的生物学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已有的研究表明,发达的根系、有利的根系形态构型和较强的根系活化土壤难溶态磷的能力是磷高效基因型的重要基础(廖红和严小龙,2001;Liu et al, 2004;李振声等,2004;Neumann and Römheld, 1999, 2007)。
因此,本研究拟利用磷高效与低效基因型玉米品种,通过对玉米根层(根际)供磷强度的调控,1)明确作物磷高效基因型吸收利用磷的生物学潜力与机制;2)找出既可以保证磷高效基因型玉米获得高产,也能让其根际效应得到较好发挥,提高磷的吸收利用效率的适宜供磷强度;为合理实施根际调控提高集约化种植体系的磷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1.Franco-Zorrilla JM, González, E, Bustos R, Linhares F, Ley-va A and Pax-Ares J. 2004.The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plant responses to phosphate limit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55:285-293.2.Hammond JP, Broadley MR and White PJ. 2004. Genetic responses to phosphorusdeficiency. Annals of Botany 94: 323-332.3.Liu Y, Mi GH, Chen FJ, Zhang JH and Zhang FS. 2004. Rhizosphere effect and rootgrowth of two maize (Zea mays L.) genotypes with contrasting P efficiency at low P availability. Plant Sci 167: 217–223.4.Neumann G and Römheld V. 2007. The release of root exudates as affected by the plantphysiological status. In:R Pinton, Z, Varanini, Z. Nannipieri (eds). The Rhizosphere.Biochemistry and Organic Substances at the Soil-Plant Interfac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Boca Raton, FL, pp 23-72.5.Neumann G. and Römheld V. 1999. Root excretion of carboxylic acids and protons inphosphorus-deficient plants. Plant and Soil 211:121-130.6.Raghothama KG and Karthikeyan AS. 2005. Phosphate acquisition. Plant and Soil 274:37–49.7.Zhu JM, Kaeppler SM and Lynch JP. (2005b). Mapping of QTLs for lateral rootbranching and length in maize (Zea mays L.) under differential phosphorus supply.Theor. Appl. Genet. 111: 688-695.8.Zhu JM, Kaeppler SM and Lynch JP. 2005a. Mapping of QTL controlling root hairlength in maize (Zea mays L.) under phosphorus deficiency. Plant Soil 270:299-310. 9.李继云, 刘秀娣, 周伟, 孙建华, 童依平, 刘文杰, 李振声, 王培田, 姚树江. 1995.有效利用土壤营养元素的作物育种新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B辑) 25: 41-48.10.李振声, 朱兆良, 章申, 张福锁, 米国华. 2004. 挖掘生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保持土壤环境良性循环.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1.廖红, 严小龙. 2001. 菜豆根形态特性的基因型差异与磷效率. 植物学报43:1161-1166.12.刘向生, 陈范骏, 春亮, 等. 2006. 玉米自交系耐低磷胁迫的基因型差异. 玉米科学14(3):74-77.13.邢宏燕, 王二明, 李滨, 李继云, 李振声. 2000. 有效利用土壤磷的小麦种质筛选方法研究. 作物学报26: 839-844.14.赵静, 付家兵, 廖红, 何勇, 年海, 胡月明, 邱丽娟, 董英山, 严小龙. 2004. 大豆磷效率应用核心种质的根构型性状评价. 科学通报49(13): 33-41.15.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崔振岭,马文奇,陈新平,江荣风.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45(5).研究内容:1、不同供磷水平对两种基因型玉米磷吸收的影响2、施磷量对两种基因型玉米菌根侵染程度的影响3、不同供磷条件下,不同玉米基因型根构型的变化4、不同基因型玉米根际土壤有机酸及速效磷的变化重点和难点:集约化条件下磷高效基因型吸收利用磷的关键根际过程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