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 (1)
- 格式:ppt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8
4.《过秦论》教学设计一等奖参考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 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 但在人类社会, 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 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 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 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作者简介贾谊,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 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 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
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 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
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 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 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 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 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教案《《过秦论》教案》。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分析作品一、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 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提问: 文章题目为"过秦论", 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明确: 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 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提问: 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 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
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 但秦统一了中国, 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过秦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2、加强诵读,体会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
3、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4、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1、分析本文观点的得出与叙述秦王朝兴衰之间的联系,体会行文安排之精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诵读、质疑、探究、总结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弱肉强食”似乎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一群疲惫的农民轻而易举地就摧毁了一个强大的王朝,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作者贾谊又是如何向我们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二、问题引导,自主合作问题1: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
”那么,秦之“强”和陈涉之“微”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找出来,读一读并分析。
秦强:从秦的兴起到鼎盛陈涉之微:从出身到起义的装备(学生边读边分析,教师边引导边形成板书,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行文的气势)板书设计:过秦论贾谊易陈涉秦朝(守)仁义不施九国秦国(攻)难分析总结:同学们在诵读分析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秦由盛而衰的过程,同时也体会到了本文行文的气势,正如近人吴闿生所说:出示评价: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
---------吴闿生孙月峰对此也有类似的评价:《过秦论》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
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
(《评注昭明文选》引孙月峰语)问题2:但不同的是孙月峰还注意到了本文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精巧实理俱在内”。
《过秦论》讲了什么样的“理”?行文上又是如何体现“精巧”的呢?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总结)总结:本文的“理”,也就是作者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过秦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清课文思路,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艺术。
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理清课文思路,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艺术。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背景资料】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
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贾谊主要著作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的主要成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有《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等。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文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鹏鸟赋》最为著名。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深深的同情,在《史记》中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把贾谊与屈原并称“屈贾”。
2、写作背景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贾谊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
《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3、文体知识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中有真谛,章法反学成就你——议论文开篇章法之“简要原则”训练【教学设计说明】:议论文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写作文体,是高考作文的主要考查形式,也是高中生尤其是高二、高三学生应该把握的一种写作文体。
但是要写好议论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等学生进入高三后才进行专题训练,只能收效甚微。
议论文写作的教学与训练应该有系列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如果在进入高二时就开始认真练习,并且回归教材,从熟悉的教材中找到值得思索、效仿、借鉴的经典范文,就能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地学写议论文,一定能让同学们的议论文写作变得更轻松、更有成效。
为此,金牛区杨小川守正语文名师工作室在四川省特级教师杨小川的带领下开展了“回归教材,学写议论文”系列科研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又有若干子系列活动,其中一个子系列是“例说文言诗文的读写结合”,它选取教材必修三中的3篇文言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教会同学们从课文中去正向或反向借鉴写作方法与技能,也提醒老师们不要等到高三才来抓作文训练,回归教材,钻研教材,教思结合才能不断提升。
而本课则属于这一子系列的研究实践课。
对于《过秦论》中的写作方法,我们并不主张直接效仿,而应反向学习,因为同学们需要训练的不是议论性散文,而是“任务驱动型”议论文。
需要我们思考的主要有两方面:一,《过秦论》的结构是前4段记叙秦国兴亡史,第5段才议论并提出中心论点,这种结构安排有它强大而独特的气势与说服力度,但是否适合我们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二,在第5段中,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同样独特,可这种方式又是否适合我们效仿呢?带着这两方面的思考,以第二个问题为重点分析对象,主张通过反向学习第5段的方法来把握好议论文开篇章法的“简要原则”。
【学情分析】:进入高二,同学们就结束了多年的记叙文写作训练,开始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
初学议论文写作,很多同学都觉得陌生、茫然、无所适从,在结构、内容、思想等各方面都需要有序地进行训练。
1《过秦论》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选必中第三单元:《过秦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过秦论》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第一篇课文。
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常引以为鉴。
这一课的两篇课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
阅读课文时,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体会本文铺陈历史,形成对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特点,感受其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的文风。
【教学目标】1.借助参考资料,了解并掌握贾谊以及《新书》的相关知识,了解秦灭亡的历史以及本文写作背景,建立全面的背景知识体系;2.通过疏通文意,能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划分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3.借助合作探究以及在全面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够体会文章极力铺张渲染的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4.结合写作背景,能够理解本文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技巧,明白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评价标准】1.能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划分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
2.能够体会文章极力铺张渲染的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能够理解本文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贾谊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少有才名,以政论文和辞赋见长,前者以《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为代表,鲁迅评价其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后者以《吊屈原赋》《服鸟赋》为代表,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忧愤难平的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所著《过秦论》上篇。
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1.了解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