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对当代美术教育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视觉思维的观念变革 印象派绘画的视觉革命及其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开端意义蔡 元内容提要 视觉文化在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类的发展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的视觉思维不断演变的历史,西方绘画艺术是视觉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印象派绘画,以探索和捕捉事物在自然光下瞬间印象为目的,并赋予了一种对光和色的重新认识,自从有了印象派,绘画才获得了解放,它从此改变了人的视觉观念并打破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这种欣赏习惯的打破同时也带来了人类视觉思维观念的改变。
关键词 视觉思维 印象派绘画 光和色 瞬间人类前行的步伐不仅是由人的理性推动并完成的,它同时也是人类感性实践变革的结果,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不仅提供审美、帮助我们生存,而且解答疑惑、揭示真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艺术的潜力一直被估计过低。
美国当代学者约翰拉塞尔说:!数百年来,在对许多至关重要的事件的影响上,艺术发挥的作用大于其他一切。
它揭示了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之真理,它包罗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比自己更加聪明的人们在想些什么,它讲述了人人想听的故事,并永远固定了人类进化中多次关键的时刻。
∀#在现代人的视野中,总是潜藏着一个理性思维作为审察和评判一切事物的前提,这种思维方式制约了我们人自身,它没有充分地给予和意识到人类的知觉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以绘画为代表的视觉艺术在认识事物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上有着理性思维不可替代的作用。
绘画的历史就是人类的视觉思维改变的历史,它清晰地记录了那些具有思想的艺术家是怎样看待和改变人与对象事物的关系和角度,!整个绘画史永远是一部看的历史。
看的方式改变了,技巧就会随之而改变。
∀∃为什么是看的方式改变了,技巧随之改变而不是相反呢?不是先有印象派、立体派而后我们才去欣赏吗?如果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那这个!看的方式∀一定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技巧改变的原因仅仅在于看的方式改变了。
技巧为跟上看的变化而改变自己。
看的改变同人与世界的思考和领悟相关。
当代美术教育的特征一.问题的范围讨论当代美术教育的特征,首先必须限定“美术教育”这一概念,否则无以描述和把握其“特征”。
美术教育在古代只有其实,未见其名,直到19世纪才在德国出现。
美术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合成概念,即由美术和教育合成,英文中也是由art(美术)和education(教育)合成。
美术教育是基于美术学科的一个教育门类,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将美术教育理解为包括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两部分(当然,这种划分可能过于绝对和简单,但对理解美术教育的涵义还是颇有裨益的)。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依据重心的不同,将美术教育分成以传承和发展美术知识与技能,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通过美术获得教育价值,以促进人的身心良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
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的代表类型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的主体则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其余还包括幼儿园、少年宫、美术馆和社区的美术教育。
本文不涉及专业美术教育,只讨论以中小学美术教育和其他美术教育形式,也即将视野限定于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
二.问题的背景所谓“当代”,更确切地说,指的是当下,从时态来说是“现在进行时”,那么我们所涉问题的时段应该是“现在进行时”,抑或包括“将来时”。
那么,当下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首先,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原有的文化空间的模糊,不同文化之间空前交融,体现为一方面普世的价值观和强势文化的生活方式强烈地影响着不同国家和民族,另一方面维护本国或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力量也竭力与之颉顽抗衡。
其次,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络、影视、多媒体的发展,使得以图像为特征的传播力量迅速增强,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视觉图像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对人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深刻,这使得我们处于所谓视觉文化时代。
这构成了我们讨论美术教育问题的背景。
三.视觉文化的特征什么是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美国学者莫则夫(Mirzoeff)认为“视觉文化即是每天的日常生活。
试析图像文化对中国当代架上绘画的影响社会的进步,使得我们更有机会接触图像,图像本身具有的完美性,真实性让我们清楚地真实看到超过绘画的现实。
更何况现今电视、电影的三维立体再现,加上流动的真实画面,早已把以前绘画的记实性与记录功能拍挤到一边,传统绘画让被他吸引的观众变得越来越少。
相对从业人也在逐渐减少这时的架上绘画,开始摆脱单一的传统绘画方式,而是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图像资源的符号意义。
而中国当代艺术中80后的一些新秀艺术家就是以借用图像进行创作的,不论从创作的选材和创作的形式和对图像的利用选择上都与上辈人所关注的社会责任感的历史题材上有所变化,他们所关注的多是为强调个人感受和个体的经验差异。
图像文化与架上绘画的概念·图像文化图像不是简单的视觉形象,他是与人类同在的-存在者,是语言的始祖,并同语言一起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图像就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在人类文化实践中承担着文化传承、意义解释、历史意义、价值取向和选择的功能。
图像从现代意义上看,应包括影像和图画。
影像(包括视像)是现代摄像,数码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物理,化学,数字处理而形成的。
图画则是手工和机械,电脑绘制的事物的摹体,并不是由事物直接作用形成的影像在图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影像的产生形成了图像文化。
图像文化也是一种-视觉文化。
在古代有大量的非影像图画和语言范式并行,但并没有形成-图像文,原因在于当时尚未产生视觉转向,没有形成-视觉性,即-看的方式尚未形成。
只有在电影诞生之后人类才出现了-图像文化。
由于图像伴随历史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渐形成的,所以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活动。
当代科技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使得我们今天的眼睛时刻不停地被各种各样的图像文化所狂轰滥炸,所以我们当下必须要探索图像文化通过什么样的呈现方式影响观众的审美标准,乃至大众文化。
·架上绘画什么是架上绘画?架上绘画就是以某种标准画法在便携基底材料上作的创作画或纯美术作品,如油画、水彩画或蛋胶画,以区别于其他类别的画,如壁画、装饰画、插图和商业美术等。
让视觉文化成就高中美术课堂的蜕变高中美术教学以欣赏为主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艺术探索的愿望,强化艺术参与的内动力,让视觉文化成就高中美术课堂的蜕变,也成为很多一线教师探索和交流的一个方向。
高中三年,高考体制强势依旧。
艺术课不是高考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教师。
“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要先抓住学生的心,学生接受教师,自然也就接受了教师的课。
美术欣赏课,如果上得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
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
而睿智的美术教师,就要在美术课程中更多关注到美术本体和学生本体,让课堂切入本体迅速,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快捷理解和消化美术知识,在技能学习上能够通过实物投影机等现代化手段清晰演示示范要点及课堂精华,把学生游离的眼神收回来,把学生飘忽的心拉回来。
1 在视觉盛宴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当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视觉的盛宴,现在的学生,大部分的经验和价值观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日益递增的视觉影像,顺势而为,让视觉文化成为开启学生上课兴趣“萌芽”的媒介。
印象派“文森特·梵高”一课中,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后印象派中主观情绪色在作品中率性表达。
课前,让学生用百度搜索梵高,他的生平席卷而来……有人如是说:“向日葵的花语是光明、热情与温和。
可是,当绚烂的夏令垂垂远去,谁记得你那瘦削嶙峋的背影?谁知道你偏执般强烈的性情?谁明白昏暗灯火下你近乎痴傻的叹息?谁又看见你那灼热的眼神,曾停滞在那样一片斐然的金色上?深黄、明黄、浅黄、金黄,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如同揉碎了的太阳光亮,散在地上,喊着不情愿。
”“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一段段优美的文辞,未曾见到画,就已经深深地被打动,而这些都是学生预习带来的第一手网络直观资料。
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实践,分析其对中国美术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启示。
艾斯纳作为20世纪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其提出的“为生活而艺术”的教育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接着分析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最后探讨如何将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促进我国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1. 介绍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背景与影响艾斯纳(Elliott Eisner)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美术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形成于20世纪后半叶,那时美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其中教育领域的变化尤为显著。
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背景,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和教育大环境下应运而生。
艾斯纳坚信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对个体发展、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有着深远影响的重要领域。
他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强调图像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美术教育在培养公民视觉素养方面的责任。
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强调艺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我,发展创新思维。
艾斯纳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美术教育理念的更新,艾斯纳的思想逐渐受到关注。
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从传统的技能传授向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发展。
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为中国美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背景是20世纪美国社会的变革和教育领域的发展,其影响则跨越国界,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阐述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在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与变革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第三节当代⼉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第三节当代⼉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当代⼉童美术教育的理论(⼀)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阿恩海姆原藉德国,⼀⽣从事教育和艺术⼼理学的研究,是格式塔⼼理学派的追随者。
他从格式塔⼼理学的⽴场出发,解释了⼉童美术发展中的现象以及产⽣这些现象的原理,其中不少的道理为⼉童美术教育⼯作者所信服。
阿恩海姆的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探讨了艺术形式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视知觉和视觉思维联系在⼀起的。
他提出画并不是它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复制品,⽽是原事物的等同物。
画中图形的选择和安排主要取决于原事物的“结构”,这些图形所表达的是原事物形式的基本⽅⾯。
阿恩海姆以格式塔⼼理学的为依据,认为感知⼒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来的。
⼉童笔下的简化图形并⾮是⼉童缺乏绘画技能,⽽是其感知能⼒Array尚未分化的反映。
例如,⼉童先会画圆,然后才会画矩形。
“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圆形的发现⽐对⽅形和直线形的发现更早⼀些。
当⼉童画处于圆形式样为主的阶段时,他还根本不能分辨形状。
因此对于这些⼉童来说,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是代表事物更为普遍的性质——事物性。
”“⼉童和原始部族的⼈画出的画中之所以充满了⼀般性的特征和未经变形的形状,恰恰是因为他们画的是⾃⼰看到的东西。
然⽽这还不是这个问题的完整答案。
毫⽆疑问,⼉童们看到的东西肯定不是他画在纸上的东西。
当⼉童发育到⼀定年龄时,就能够很容易地区别这个⼈与那个⼈之间的不同,并能注意到⾃⼰熟悉的那些事物⾝上的微⼩变化,然⽽他们画出的画却仍然是⼀些没有具体细节区别的⼀般性的东西。
”⼉童画并不像⼀般⼈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是对原物作了⼤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看上去极为简约。
这种现象归之于⼉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
因⽽,⼉童画⼤都是⼆维的,⼤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
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阿恩海姆指出,当⼉童致⼒于创造与所观察的物体结构上等同的形象时,他倾向于忽略所画的物体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这种忽略就是在⼉童画中常见的因局部解决问题⽽导致的忽略画⾯整体关系的表现⽅式。
视觉文化下的高师小教本美术教育模式探究[摘要]视觉文化下,作为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师资的高师来说,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还要主动适应时代对师资发展的新要求,才能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人才。
因此,有必要将高师小教本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作为在视觉文化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中的一个更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这将是我们未来美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视觉文化高师美术教育美术教学21世纪正处于一个全新的“世界图像时代”。
视觉文化在当下正日益成为社会表象的主流,而且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成为艺术教育中的新形式。
如今,艺术教育要符合时代的潮流,那么检验培养艺术人才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标准显然已不是技术上的翻新那么简单,而是要看其对当代所表现的时代精神是否有敏锐而又深刻的准确把握。
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基本架构不应仅是技术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文作支撑。
一、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使传统美术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我们看到,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教育模式。
视觉文化和高师教育教学的结合看似是简单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模式的整合或添加,实际上却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保障。
因此,有必要将高师小教本的美术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作为在视觉文化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在全球化“视觉图像”浪潮影响下的今天,我们的高师美术教育和各国的美术教育一样,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同性。
传统的高师美术教育该怎样体现视觉文化时代下所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及教育观念变化,势必需要我们对其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做一研究。
从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来看,我们的美术学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首先,培养目标的变化,尤其是课程的变化。
以往美术教育课程的涵盖面比较狭窄,基本技能的训练较多,不考虑现实需要,内容大多沿袭美术学院的课程设置。
现如今在高师的美术教育中,绘画、雕塑、工艺设计等内容都有所减少,体现基础教育的课程力度在加强,内容也更贴近基础教育,尤其是实践内容的增加,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
视觉文化冲击下高师美术教学的应对策略[摘要]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关系也越来越被美术教育者所关注。
高师美教专业培养的是基层的美术教师,这些未来的人民教师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视觉文化时代给高师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今的高师美术教育则应以“读图时代”为契机,加强师生对话意识,强调经典,重新发掘经典,呼唤视觉素养培养,使学生在视觉浪潮冲击下不被抛偏,完善品行和人格。
[关键词]视觉文化高师美术教学[作者简介]王晓丽(1972- ),女,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山东淄博 255100)[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40-0220世纪末,美术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新媒体、新手段、新材料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进入中国美术教育。
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关系也被美术教育者所关注。
当代的大学生更是在视觉文化的包围、浸染、影响下长大,他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都不可避免地与视觉图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高师美教专业培养的是基层美术教师,这些未来的人民教师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视觉文化时代给高师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传统绘画技能培养和审美能力培育的基础上,更应该拓展其深度和广度,研究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视觉素养理论,更好地利用视觉图像来为美术教育的实施和运作做好准备。
一、在视觉文化时代,以史论文本为本位,加强师生对话意识美术教育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造能力的同时,以提高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提升其人格素养和人格境界。
这些目的培养通过专业技能训练,更主要的是通过美术史论及美学文本才能达到,即使是视觉图像当道的时代,艺术理论著作的功能也无可替代。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阻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船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视觉文化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启示探讨
摘要:视觉文化是最为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最具变化性与包容性的表现形式。
将视觉文化引入当代美术教育,是适应时代进步的正确选择。
从审美的角度来讲,视觉文化理念和教育手法使得当代美术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文化视角,更渐渐湮没了美术本身的地域、国度和思维之间的界限。
关键词:视觉文化;当代美术教育;启示与探讨
视觉,是人类最直接了解世界的感官。
视觉文化,是伴随人类千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演变而成的具有丰富内涵以及表现形式的文化形式。
伴随人类开拓世界的脚步,视觉的感官功能得到延伸和扩展,进而形成了一定的视觉角度。
而当人类按照一定的视觉角度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之后,视觉就慢慢地具备了审美的特性。
此时,视觉与人类思维的结合就由单纯的接受逐渐向经过思维加工后再现视觉体验转变。
而当这种转变具有普遍性,就会形成一定区域内的思潮,进而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出现了具有多样性的概念与具象的表达。
在这些表达方式当中,当然不能没有古老的绘画艺术。
从视觉文化以多元的方式渗透进绘画艺术之中开始,绘画领域内的工作者们就敏锐地察觉到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一、视觉文化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更丰富时空概念的引入
传统的美术教育,一般来讲都是从基本的线条、空间概念和视角出发来进行基础教育,通过对笔法的练习达到熟练,而后再进行临
摹和名作赏析,期间再配合不断地练习从中找到学习者独到的审美视角,进而再进行大场面、大景物的把握。
伴随视觉文化概念的引入,传统的美术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被视觉文化内涵中极其关键的一种特性所激活:即在最基本的基础教育阶段,渐渐引入多元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可以将一切同视觉有关的信息同平面,从各种动态的影像资源中找到同线条、基本空间感受相契合的新思路。
换句话说,视觉文化概念的引入,美术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具备了很强的多元性。
2.人本思维的主体地位加强
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人们都习惯首先从物象本身出发,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中更是强调对物象全方位的观察,然后在根据物象的形象进行思维和构图,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物象对思维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思维的过程是从物到人,再由人对物进行描摹或刻画,是思维对物象的一种一对一的再现。
而按照视觉文化的思维方式,美术则变成了对物象的一个时空解析过程,一个物象在未被观察之前就进入了思维领域,首先经过创作者思维的层层分析和加工,物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变成了一种载体。
而当创作者在对物象进行观察时,这种观察已经变成了一种构架,即对物象进行超越本身的加工,让其承载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内容。
让绘画和美术创作成为这样一个过程:思维到物象,再到升华的物象。
3.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学科建设多样性
起源于西方的视觉文化理论,更加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平衡。
即,
美术教育的专业性逐渐被各学科之间的交流所代替,美术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绘画技巧的养成,越来越多成为对学习者心理和绘画技巧的双重甚至多重塑造。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单是培养画师和画家,还要使得被培养者具备很好的综合素质,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因为视觉文化介入所产生的学科交叉和多样性建设的不断完善,正是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多种学科在新时代发展并获得延伸的正确途径。
二、视觉文化引入给美术教育带来的价值转变
1.文化视野的开阔与人文内涵的扩展
受视觉文化的影响,传统美术教育的纯粹美学观念被改变,进而加入了更多的人文要素。
对美学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美学理论,对作品的评价也强调与时代性的紧密结合,更加强调美术创作的自主性。
对美术史的研究不再单一的遵循古典主义思路,而更多的向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靠拢。
随着美术教育同人文理念的结合愈加深入,美术教育也越来越结合日常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文化定位,在现有的文化审美条件下,评判美术作品的价值。
2.心理、认知能力的重建与开发
视觉文化背景下,美术教育并不会局限于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上。
美术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对被教育者心理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启发。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心理认知能力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用正确的方式应对改变着的世界。
在心理得到正确启发的前提下,视觉文化还要求受教育者充分发挥
自己的认知能力,同纷杂的世界建立起一种良性的认知互动。
3.从图像到话语权的转变
美术教育通常注重绘画技能的培养,受教育者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图像,正是数以千计、万计的图像帮助受教育者将深刻抽象的美学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绘画作品。
但被教育者所忽略的一点是,图像的价值内涵是否被真正发掘出来。
视觉文化因为其鲜明的社会性而成为帮助其发掘的催化剂,当被教育者超越了对图像本身的理解和描摹,而把艺术的创造变成个体对社会的理解的艺术表现,那么,美术教育就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严慧,曾军梅,彭斌.视觉文化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启示[n].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23).
[2]李晨霄.美术教育中视觉文化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初探[j].科教文汇,2010(1).
[3]林识小.视觉文化中的儿童美术教育[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0(4).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