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 探讨血氨升高对肝性脑病的发病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5
氨中毒引发肝性脑病对家兔的毒性作用XXX¹,XXX²(¹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2012级10班,山东潍坊 261053;²潍坊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山东潍坊 261053)[摘要] 目的:通过复制家兔肝性脑病模型,研究肝性脑病发生机制与主要表现。
方法:用粗棉线结扎家兔的肝脏,通过十二指肠导管向肠腔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复制家兔肝性脑病模型,观察呼吸频率、角膜反射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结果:通过十二指肠导管向家兔肠腔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后,家兔出现了呼吸频率加快,角膜反射迟钝,对刺激的反应减弱,进而出现抽搐,去大脑僵直的表现,最后引起家兔的死亡。
结论:当肝脏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体内氨基酸的代谢能力减弱,导致血氨升高,进而对脑产生毒性作用。
[关键词] 氨中毒;肝性脑病;去大脑僵直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肝性脑病时除了氨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血脑屏障外,在脑部毛细血管尚存在一种载体蛋白可以介导氨通过血-脑屏障,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1]。
临床表现肝性脑病病变的临床表现是变化多端的。
但一般有几种常见的表现;①脑病可能伴有急性肝病,常为病毒、中毒、或药物所引起的大量肝坏死。
在这种情况下,昏迷的产生常常是急剧发生的单发事件,且病程险恶。
表现为谵妄,惊厥。
偶然还可出现去大脑强直,其结果常常是致命的。
②继发于慢性肝病以及门腔系分流术后病人的脑病,大部分昏迷和失常[2]。
本实验通过复制肝性脑病模型进一步研究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材料和方法1 材料1.1 主要试剂 1%普鲁卡因,复方氯化铵溶液1.2 主要仪器设备兔手术台,手术器械一套,注射器,导管,搪瓷圆盆,粗棉线,细丝线1.3 实验动物家兔(2.7kg)2 方法一只手抓住家兔的背部,另一只手托住家兔的臀部,给家兔称重。
家兔肝性脑病实验报告肝性脑病的发生与氨的升高有关,而正常人的血氨来源与清除保持着动态平衡,而此次试验主要注射氨营造肝性脑病,结扎肝导致肝功能障碍,血铵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当血液偏酸时案增多,偏碱时,氨增多,氨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细泡内引起功能障碍,脑内氨增高作用:(1)氨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通常兴奋神经递质和抑制神经递质在脑内保持动态平衡。
脑内氨水平的升高直接影响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和神经信号传递,研究表明:中枢抑制性递质—GABA 增多,角膜反射不强(2)氨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脑中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脑内氨增多可抑制细胞质及线粒体中天冬氨酸转氨酶和线粒体内苹果酸脱氢酶的活性,使细胞内谷氨酸水平明显降低,破坏苹果酸天门冬氨酸的穿梭过程,导致能量生成障碍,(3)氨对神经细胞质膜的作用:能量生成障碍及氧自由基生成增多(4)刺激大脑边缘系统:大脑边缘系统是由围绕在丘脑周伟的部分大脑皮质以及某些皮质和下丘脑构成的。
破坏了隔区可引起情绪反应亢进,氨可以使以海马,杏仁核为主的大脑边缘系统呈兴奋状态。
(一)实验项目:家兔动脉血压调节(二)实验目的:1、掌握神经体液因素及受体阻断或兴奋药物对家兔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机制。
2、掌握动脉血压作为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及其相对恒定的调节原理和重要意义。
3、掌握家兔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静脉麻醉、静脉输液、动脉插管、分离神经等)。
4、掌握压力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使用。
(三)基本原理:(要求对写出关键点)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
正常心血管的活动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动脉血压相对恒定。
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对于保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实验改变神经、体液因素或施加药物,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间接反映各因素对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或影响。
肝性脑病是指在排除其他已知脑疾病的前提下,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精神神经综合征,主要表现欣快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烦躁哭笑无常,衣着不整、语无伦次。
血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影响徐珊1 , 郭军堂2(1潍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本科2012级5班, 山东潍坊261053;2潍坊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山东潍坊261053)[摘要] 目的:掌握家兔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的复制方法;了解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并熟悉肝性脑病的主要表现及抢救措施。
方法:通过结扎肝叶、十二指肠插管向肠腔内注入复方氯化铵,导致血氨升高复制家兔肝性脑病模型,记录家兔一般情况、呼吸频率及深度,角膜反射及对刺激的反应。
结果:家兔血氨迅速升高,出现呼吸加深加快变急促,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甚至出现抽搐、角弓反张至昏迷等类似肝性脑病症状。
结论:肝脏受损后,鸟氨酸循环酶系统严重受损,尿素代谢障碍致血氨升高,损伤脑功能,引起肝性脑病。
[关键词]家兔氨中毒;肝性脑病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除其他已知脑疾病的前提下,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1],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抽搐和昏迷。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不明确,一般认为其病理生理基础是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之间侧支分流,造成内毒素未被肝解毒和清除,经侧支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而至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
多数肝脏病变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可引起肝性脑病,而且多有诱因伴发。
其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但目前主要有氨中毒、氨基酸失衡、假性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学说等,其中以氨中毒理论的研究最多,最确实有据。
[2]本实验通过复制家兔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使血氨升高,引起与肝性脑病相关的症状,从而对氨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材料和方法1 材料1.1 主要试剂1%普鲁卡因、复方氯化铵溶液1.2主要仪器设备兔手术台、婴儿秤、手术器械一套、注射器(5 ml,20 ml)、细导尿管、搪瓷圆盆、粗棉线、细丝线、纱布1.3实验动物家兔2 方法首先对该只家兔进行称重,并仰卧固定于兔台上,在腹部正中剪毛,上腹部正中用1%普鲁卡因局麻。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实验目的:
1、采用肝大部分切除术,造成急性肝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
2、用十二指肠灌注复方氯化铵溶液,观察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实验设计思想:
因有胃肠道出血、肾功能不全和电解质紊乱、精神性药物的使用、便秘、过高蛋白质饮食、肝功能的急剧恶化等,对于没有明确诱因的自发性肝性脑病也要高度怀疑有无不正常的循环通路的存在;(3)降低肠道氮质负荷,包括灌肠、使用非吸收性双糖和抗生素;(4)长期治疗必要性和疗效的评估,肝硬化病人有发生肝性脑病的高风险,需要对病人的诱因控制情况、肝性脑病发作的可能性,以及是否需要肝移植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制定长期治疗方案。
结论
结扎肝脏后,注射氯化铵溶液,使血氨升高而引起肝性脑病;肝脏对氨具有清除作用,所以不结扎肝脏不会发生氨中毒。
研究题目:氨中毒学说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对肝性脑病的作用研究现状:肝性脑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至今仍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
近年来,针对肝性脑病的研究层出不穷,结论也莫衷一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前,解释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学说主要有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氨基酸失衡学说及γ-氨基丁酸学说等。
有研究证明,应用左旋多巴可以明显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状况。
实验目的1.学习复制急性肝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认识肝对降低血氨的重要作用。
2.探讨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3.观察血氨升高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及肝性脑病的典型表现。
4.探讨氨中毒学说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实验原理:氨中毒学说:由于肝功能不全情况下,血氨的来源增多或去路减少,引起血氨升高,脑组织对氨毒性极为敏感,因而出现脑功能障碍而导致昏迷。
正常血氨来自肠菌产氨(每日约4g)、肾泌氨、肌肉组织产氨等,而解除氨毒性的机制主要靠肝内的尿素合成。
由于肝严重病变导致肝功能不全,清除氨的能力大为降低,加之门腔静脉短路,使由肠管回血液的氨不经肝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造成高氨血症与肝昏迷。
饮食蛋白过多、消化道出血、摄入铵盐、放腹水以及应用利尿剂等均可引起血氨的升高或氨毒性增加,从而能诱发肝昏迷。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β-羟酪胺与肝昏迷有密切关系。
苯乙醇胶和径苯乙醇胺分别为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代谢产物。
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与儿茶酚胺的结构相似,也可被神经突触摄取,贮存和释放,但不能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致昏迷。
研究对象:家兔,雌雄不拘,体重2.0KG-2.5KG实验器材:兔手术器械1套、兔手术台、静脉输液装置、注射器(0.25ml、2ml、5ml、10ml)、系导管、三通开关、丝线(1#、7#)、动脉夹、动脉插管一套、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水浴箱等;1%普鲁卡因、2.5%复方氯化铵溶液、0.3mol/L氯化铵溶液、生理盐水、血氨测试试剂盒、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试剂盒、左旋多巴(5℅-10℅葡萄糖注射液)、门冬氨酸鸟氨酸(0.9%的氯化钠注射液)实验方法:随机选取一半数量的实验动物为第一组,另一半动物为第二组。
氨中毒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姓名(学校班级学号)【实验目的】对经不同处理的实验动物输入氯化氨,观察出现相应症状所需氯化铵用量及时间,以探讨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了解降低肠道pH值及注射谷氨酸钠是针对氨中毒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
【实验材料】家兔;氨基甲酸乙酯,复方氯化铵溶液,复方谷氨酸钠溶液,醋酸,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随机选取一半数量的实验动物作为实验组动物,另一半动物作为正常对照组动物。
(2)麻醉:家兔称重,按5ml/kg体重剂量自耳缘静脉注射200g/LL氨基甲酸乙酯,家兔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台上。
(3)急性肝功能不全动物模型复制:从剑突下沿腹正中线行长约8cm的切口,打开腹腔;暴露肝脏,向下压肝,剪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刀状韧带,再将肝叶上翻,钝性分离肝胃韧带,使肝叶完全游离,辨明肝脏各叶。
用粗棉线绕肝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和方形叶根部一周并结扎,以阻断肝血流。
找出十二指肠,切开一小口,插入导管向下推进约4—5cm,切口荷包缝合固定导管,组织钳关闭腹壁切口。
(4)实验观察:①观察并记录兔一般情况,呼吸,角膜反射,对刺激的反应等指标。
然后每隔5min向十二指肠导管口注入25g/L复方氯化铵溶液5ml,动态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直至出现全身性抽搐、角弓反张为止,记录所用的复方氯化铵的总量,并计算每公斤体重的用量。
②治疗:按20ml/kg剂量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5g/L复方谷氨酸钠溶液,并按5ml/kg体重向十二指肠注入10g/LL醋酸进行治疗处理,观察症状有无缓解。
【实验结果】呼吸频率增加、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变大、对刺激的反应减弱、家兔的肌紧张加剧,以至于出现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等表现。
立即给复方谷氨酸钠溶液和醋酸,实施抢救,兔角弓反张消失,恢复角膜反射,瞳孔变小,对刺激的反应增强,逐渐恢复正常。
【实验讨论】家兔大部分肝结扎,复制急性肝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造成肝解毒功能急剧降低,在此基础上经十二指肠灌入复方氯化铵溶液,导致肠道中氨生成增多并吸收入血。
第1篇一、实验背景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伴随肝功能衰竭。
血氨水平的升高是导致肝性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降低血氨的有效方法,为肝性脑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血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2. 探讨降低血氨的有效方法;3. 评估降低血氨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实验方法:(1)实验组:采用高氨饲料喂养大鼠,使血氨水平升高,模拟肝性脑病模型;(2)对照组:给予正常饲料喂养;(3)采用以下方法降低血氨:① 谷氨酰胺酶抑制剂:在实验组中,给予谷氨酰胺酶抑制剂(L-精氨酸);② 肠道菌群调节剂:在实验组中,给予肠道菌群调节剂(双歧杆菌);③ 肝保护剂:在实验组中,给予肝保护剂(水飞蓟素);(4)检测血氨水平、肝功能指标和神经行为学指标。
四、实验结果1. 血氨水平:实验组血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高氨饲料喂养能够成功模拟肝性脑病模型。
2. 肝功能指标:实验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肝功能受损。
3. 神经行为学指标:实验组神经行为学指标(Morris水迷宫、Y迷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肝性脑病模型大鼠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4. 降低血氨方法效果:(1)谷氨酰胺酶抑制剂:实验组给予L-精氨酸后,血氨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功能指标和神经行为学指标得到改善;(2)肠道菌群调节剂:实验组给予双歧杆菌后,血氨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功能指标和神经行为学指标得到改善;(3)肝保护剂:实验组给予水飞蓟素后,血氨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功能指标和神经行为学指标得到改善。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高氨饲料喂养能够成功模拟肝性脑病模型,血氨水平升高是导致肝性脑病的重要原因。
实验设计研究题目:探讨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中的发病作用研究背景:肝性脑病是指在排除其他已知脑疾患的前提下,继发于肝功能紊乱的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肝性脑病的神经病理学变化多被认为是继发性变化,肝性脑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脑组织的功能和代谢障碍引起。
目前,有氨中毒学说,GABA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及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等几种用于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其中氨中毒学说为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目的:1复制急性肝功能不全的模型,探讨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中的发病作用;2, 认识肝脏对血氨清除的重要功能;3, 学习血氨的测定方法;4, 观察血氨升高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肝性脑病的主要表现;5, 肝性脑病的解救原理:通过对大部分肝脏结扎,使肝解毒功能严重损害从而复制出急性肝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再经十二指肠推注NHCl,致使实验动物出现类似肝性脑病的典型症状。
由于手术需要采用全麻的方式故一般观测指标用不上,本实验通过看家兔苏醒与死亡时间和血氨的变化,来辅助判断肝性脑病的发生与否。
药品和器材:3诚巴比妥1%普鲁卡因,1%干素,2.5%复方NHCl溶液(NHCl25g,NaHCO15g,以5%0萄糖溶液定容至1L),2.5%复方谷氨酸钠溶液(谷氨酸钠溶液25g,NaHCQ15g,以5滞萄糖溶液定容至1L),2.5%复方N a Cl溶液(Na Cl25g,NaHCO15g,以5%葡萄糖溶液定容至1L),酚试剂次氯酸钠试剂蒸储水兔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兔头夹,动脉夹,头皮针,721型分光计,离心机,婴儿秤,刻度吸管,巴氏吸管,粗棉线,注射器水浴箱步骤:1取性别相同,体重接近的家兔四只,分三组进行实验。
其中A组分A1A22 将ABC兔称重后3破巴比妥1ml/kg麻醉仰卧固定于兔台,剪去颈前部和上腹部正中线附近的被毛,1%!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手术。
3 颈总动脉插管:从耳缘静脉按1ml/kg量注射1%干素。
实验设计:小鼠肝性脑病模型的制作与观察【实验目的】1.复制小鼠肝性脑病的模型;2.观察氯化铵药物对小鼠脑电波及血氨浓度的影响,并分析血氨浓度的变化与脑电波变化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正常情况下,机体内氨的生成和清除保持动态平衡,所以血氨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
肝脏鸟氨酸循环是氨的主要代谢途径,当肝功能严重障碍时,由于氨的浓度增高而清除不足,就会引起血氨增高。
这时,一方面增多的血氨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并与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具有渗透分子作用,细胞内谷氨酰胺增多,可激发细胞内水分积聚,引起星形胶质细胞水肿,此为脑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另一方面,血氨增高引起脑能量代谢障碍,同时,也引起脑内谷氨酸、乙酰胆碱等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而谷氨酰胺、GABA 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多,从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且,血氨增高对神经膜有抑制作用,铵根离子干扰神经细胞膜上的Na+-K+- ATP酶活性,使K+内流减少,导致神经冲动的传导形成受抑制。
这样就复制了小鼠肝性脑病的模型。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液中的氨浓度,可以为肝性脑病、重型肝病、尿毒症等代谢障碍的诊断提供参考。
此方法可用加入钨酸钠及硫酸溶液再用酚-次氯酸钠显色。
【实验仪器及药品】手术器械1套,鼠板,头皮静脉针,1ml注射器3个,6.7mg/ml 戊巴比妥钠,3%氯化铵,试管,试管架,枸橼酸钠,钨酸钠-硫酸溶液,酚-次氯酸钠,肝素生理盐水,分光光度计,生物信号采集器,电脑,打印机。
【实验动物】小鼠(20-25克)【实验步骤】1.取小鼠称重,以6.7mg/ml 戊巴比妥钠(生理盐水配制)腹腔注射,0.01ml/g 小鼠体重,小鼠一般数分钟后即入睡,即可行手术。
注:此法麻醉可维持0.5-1 小时,小鼠安静,适用于较长时间手术,术后小鼠应放在白炽灯下,以维持体温。
严格掌握剂量,一般不会引起麻醉死亡;剂量过大时小鼠会死亡。
2. 将小鼠背位固定于鼠板,打开腹腔,切除小鼠肝脏的2/3。
探究血氨升高在家兔肝性脑病中的发病作用探究血氨升高在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任晓阳1, 樊保佑1, 刘保文1, 焦圆圆1, 谭汶鹏1, 李小龙1(潍坊医学院2009级临床122班,山东潍坊261053)【摘要】目的学习复制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的方法,了解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治疗措施方法切除大部分肝脏造成急性肝功能不全的模型,继而由消化道输入碱性氯化铵溶液,导致肠道中氨生成增多并吸收入血结果实验动物血氨迅速升高,出现震颤、抽搐、昏迷等类似肝性脑病症状结论肝具有解毒作用,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家兔氨中毒肝性脑病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过去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产生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之间有手术造成的或自然形成的侧支分流。
主要是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产物,未被肝解毒和清除,经侧支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而至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
有关肝性脑病发病机制有许多学说,其中以氨中毒理论的研究最多,最确实有据。
本实验通过切除家兔部分肝脏复制急性肝功能不全的模型,继而十二指肠注射氯化铵溶液引起家兔血氨升高,引起与肝性脑病相关的症状,从而证明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主要作用,并为临床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家兔(重1.5kg,由潍坊医学院提供)2 药品1%普鲁卡因复方氯化铵溶液3 实验器材婴儿秤兔手术台常规动物手术器械一套 5ml和20ml注射器搪瓷圆盆细导尿管粗棉线细丝线纱布4 实验步骤4.1实验兔一只,称重,仰卧于兔台上,减去腹部正中被毛,在上腹部正中用1%普鲁卡因作浸润性局麻。
4.2从胸骨剑突起作上腹部正中切口(长约5~6cm),打开腹腔后,即可见到肝脏。
实验设计
研究题目:探讨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中的发病作用
研究背景:肝性脑病是指在排除其他已知脑疾患的前提下,继发于肝功能紊乱的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肝性脑病的神经病理学变化多被认为是继发性变化,肝性脑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脑组织的功能和代谢障碍引起。
目前,有氨中毒学说,GABA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及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等几种用于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其中氨中毒学说为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
目的:1复制急性肝功能不全的模型,探讨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中的发病作用;
2.认识肝脏对血氨清除的重要功能;
3.学习血氨的测定方法;
4.观察血氨升高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肝性脑病的主要表现;
5.肝性脑病的解救
原理:通过对大部分肝脏结扎,使肝解毒功能严重损害从而复制出急性肝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再经十二指肠推注NH4Cl,致使实验动物出现类似肝性脑病的典型症状。
由于手术需要采用全麻的方式故一般观测指标用不上,本实验通过看家兔苏醒与死亡时间和血氨的变
化,来辅助判断肝性脑病的发生与否。
药品和器材:3%戊巴比妥1%普鲁卡因,1%肝素,2.5%复方NH4Cl溶液(NH4Cl 25g,NaHCO3 15g,以5%葡萄糖溶液定容至1L),2.5%复方谷氨酸钠溶液(谷氨酸钠溶液25g,NaHCO3 15g,以5%葡萄糖溶液定容至1L),2.5%复方N a Cl溶液(N a Cl 25g,NaHCO3 15g,以5%葡萄糖溶液定容至1L),酚试剂次氯酸钠试剂蒸馏水
兔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兔头夹,动脉夹,头皮针,721型分光计,离心机,婴儿秤,刻度吸管,巴氏吸管,粗棉线,注射器水浴箱
步骤:1 取性别相同,体重接近的家兔四只,分三组进行实验。
其中A组分A1 A2
2 将ABC兔称重后3%戊巴比妥1ml/kg麻醉仰卧固定于兔台,剪去颈前部和上腹部正中线附近的被毛,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手术。
3 颈总动脉插管:从耳缘静脉按1ml/kg量注射1%肝素。
在甲状软骨下纵行切开颈正中皮肤,分离颈总动脉并插管。
取血2ml 于洁净试管内做血氨测定。
4 A、B兔肝叶的游离和结扎:从胸骨剑突下沿上腹正中线做长约6—8cm的切口,打开腹腔,暴露肝脏,术者左手食指和中指在镰状韧带两侧将肝脏往下按,右手持剪刀剪断肝和横膈之间的镰
状韧带。
辨明肝脏各叶,用蘸过生理盐水的粗线沿肝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和方形叶之根部围绕一周并结扎,使上述肝叶迅速变成暗褐色。
C兔肝叶不结扎,其余同A 、B兔
5 A2兔先按20ml/kg量从耳缘静脉缓慢推注复方谷氨酸钠溶液
6 A、、C兔沿胃幽门找到十二指肠,以5号针头或小儿头皮针头穿刺入肠内快速推注复方氯化铵溶液3ml/kg,B兔注入同量的复方氯化钠溶液,以皮钳对合夹住腹壁,关闭腹腔,等候15分钟。
取血2ml测血氨。
7 在此过程中观察记录家兔的呼吸,记录各兔苏醒的时间及死亡时间并同时用显色法测血氨。
注:c兔为做肝叶假手术时间空格里填写实验时间附:测血氨的方法
充分混匀,置试管于37摄氏度水浴箱水浴15——30分钟,取出后冷却,观察比较呈色情况,用635nm波长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