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广场规划设计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38.74 MB
- 文档页数:33
城市广场绿地设计基本要求一、集会广场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检阅、礼仪、民间传统节日等活动。
这类广场不宜过多布置娱乐性建筑和设施。
集会广场一般都位于城市中心地区。
这类性质的广场,也是政治集会、政府重大活动的公共场所。
如天安门广场、上海人民广场、兰州市中心广场等。
在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游行检阅、群众集会、节日联欢的规模和其他设置用地需要,同时要注意合理地布置广场与相接道路的交通路线,以保证人群、车辆的安全、迅速汇集与疏散。
集会广场中还包括宗教广场,它一般在教堂、寺庙及礼堂前举行宗教庆典、集会、游行。
宗教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祭祀、布道用的平台、台阶敞廊。
历史上宗教广场有时与商业广场结合在一起。
而现代宗教广场已逐渐起到市政广场和娱乐性广场的作用。
集会广场是反映城市面貌的重要部位,因此在广场设计时,都要与周围的建筑布局协调,无论平面立面、透视感觉、空间组织、色彩和形体对比等,都应起到相互烘托相互辉映的作用,反映出中心广场非常壮丽的景观。
常用的广场几何图形为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形或其他几何形状的组合。
不论哪一种形状,其比例应协调,对于长与宽比例大于3倍的广场,无论从交通组织、建筑布局、艺术造型和绿地设计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的效果。
因此,一般长宽比例以4:3、3:2、2:1为宜。
同样,广场的宽度与四周建筑物的高度也应有适当的比例,一般以3-6倍为宜。
广场及其相接道路的交通组织甚为重要。
为了避免主干线上的交通对广场的干扰,在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中,必须禁止快速干道和主干道上过境交通穿越广场。
有时,为了安全、整齐,应规定不允许载重汽车出入广场。
广场内应设有灯杆照明、绿化花坛等,起到点缀、美化广场以及组织内外交通的作用。
另外,在广场横断面设计中,在保证排水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坡度,以使场地平坦。
广场中心一般不设置绿地,多为水泥铺设,但在节日又不举行集会时可布置活动花卉、盆花摆放等,以创造节日新鲜、繁荣的欢乐气氛。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庭院与广场的功能定位及景观设计原则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绿地被视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改善空气质量、提升生活品质等。
在城市绿地的规划与设计中,庭院和广场是两种常见的绿地形式。
本文将围绕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探讨庭院与广场的功能定位及景观设计原则。
一、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绿地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形式进行分类。
在这里,我们将主要关注庭院和广场两种绿地形式,分别介绍它们的功能特点和分类标准。
1. 庭院庭院是指位于居住建筑内部的绿地空间,通常为小型封闭绿地。
庭院作为住宅区的私密空间,具有以下功能特点:①提供活动和休闲场所:庭院为居民提供了一个私密的户外活动和休闲场所,可以种植花草树木,摆放桌椅休憩。
②增加绿色环境:庭院的绿化装饰不仅可以美化居住环境,还可以调节气温、改善空气质量。
基于以上功能特点,庭院的分类标准主要可以按照使用方式和景观设计来进行划分。
例如,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庭院可以分为私人庭院、社区庭院和公共庭院;根据景观设计不同,庭院又可以分为花园庭院、中庭花园和水景庭院等。
2. 广场广场是城市绿地中开放的公共空间,通常用于集会、游憩、交流等活动。
广场的功能特点如下:①社交交流:广场是人们社交交流的场所,提供了一个相互碰撞、互动的平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②城市活力:广场是城市的重要标志,能够增加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丰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根据使用方式和形态特点,广场可以分为城市中心广场、社区广场和专用广场等。
城市中心广场通常位于市中心,是城市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的核心区域;社区广场则位于住宅区内,主要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专用广场则根据不同功能需求进行设计,如体育广场、文化广场等。
二、庭院与广场的功能定位庭院和广场作为城市绿地的不同形式,在功能定位上有一些差异。
1. 庭院的功能定位庭院作为居住区的私密空间,其主要功能是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美化居住环境的重要手段。
第五章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第一节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概述一、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二)保证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三)满足美化环境的景观要求二、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形式1.规则式。
有明显的对称轴线,各种园林要素都是对称布置,具有庄严、雄伟、肃静、整齐、人工美的特点。
但是,它也有过于严整、呆板的缺点。
2.自然式。
无明显的对称轴线,各种要素自然布置,创作手法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具有灵活、幽雅的自然美。
其缺点是不易与严整对称的建筑、广场相配合。
3.混合式。
三、公园游人容量计算公园游人容量为服务区范围居民人数的15%一20%,一般为全市居民人数的10%。
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m2为宜,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以30m2为宜;风景名胜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宜大于100m2。
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C=A/Am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A-公园总面积(m2);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m2/人)水面和坡度大于50%的陡坡山地面积之和超过总面积的50%的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应适当增加。
四、其它:公园用地规模、内部用地比例、常规设施等见规范。
第二节公园规划设计的程序公园规划设计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调查研究阶段;编制任务书阶段;总体规划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
一、调查研究阶段1.调查内容:建设单位情况、社会环境、历史人文资料、用地现状、自然环境条件和规划作业。
2.调查资料分析与利用。
3.规划设计图纸的准备二、编写计划任务书(设计大纲)阶段三、总体规划阶段1.公园绿地的位置图2.现状分析图3.功能分区图4.道路系统规划图5.园林建筑规划图6.竖向规划图7.电气规划图8.管线规划图9.绿化规划图10.总体规划平面圈另外,一般还要做出全园和各主要景点效果图,写出说明书。
四、技术设计阶段技术设计也称为详细设计。
根据总体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每个局部的技术设计。
规划绿地硬化工程方案一、项目概况绿地硬化工程是指将原本的土地或绿化区域进行硬化处理,使其能够承受人类活动或车辆行驶,同时保持其美观性和生态环境的工程。
绿地硬化工程常见于城市公园、广场、景区等场所,可以有效提升场地利用率和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本项目位于某城市中心公园,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周边交通便利,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目前,公园的绿地面积较大,但由于长期人流和车辆通行,导致土地裸露、草坪损坏等问题较为严重。
因此,通过对绿地进行硬化改造,提升公园的功能性,改善景观环境,以及解决人们在活动中对场地硬化需求的问题。
二、工程内容1.项目范围本项目范围主要包括公园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游园区等硬化改造。
2.工程目标(1)改善场地功能,提高活动利用率;(2)提升景观环境,美化公园;(3)解决人们在活动中对场地硬化的需求。
3.设计方案(1)道路硬化针对公园内的主要道路,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铺设,以满足人流和车辆通行的需求,同时提高道路的承载力和使用寿命。
(2)广场硬化在公园内设置游客休息区、广场和活动区域,采用透水混凝土或者砖石铺装等,以实现硬化的同时保持透水性,有利于地下水的渗透和保护现场植被。
(3)停车场硬化对公园的停车场进行改造,采用水泥混凝土铺设,设置合理的停车泊位,提高停车场的使用效率和便利性。
(4)游园区硬化对公园内的游园区进行硬化改造,扩大游园区的可活动范围,提供更多的集体娱乐设施。
(1) 照明设施在公园内的硬化区域设置合理的路灯,以提高夜间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2) 绿化配套在公园硬化区域周围增加花草树木等植物,美化环境。
(3) 水利设施在硬化区域设置排水系统,保障场地内雨水的排放和自然渗透。
(4) 安全设施在公园内设置安全警示牌和防护栏,保障游客的安全。
(5) 垃圾处理设施设置合理的垃圾桶和垃圾处理区,保持公园的清洁整洁。
三、建设方案1.项目布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功能性要求,合理布局道路、广场、停车场、游园区等硬化区域,保障场地的各项功能需求。
校园广场绿地设计说明校园广场绿地设计说明一.概况: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处于荆州市南环路。
南临长江,占地面积约64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1.95万平方米。
现有教职员工1380人,其中专兼职教师652人,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活动场所并为学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广场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
二(校园广场性质规划指导思想:1广场性质:根据广场规划范围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特征,以美化校园景观,改善整个校园的环境质量,该广场的性质定为:以植物景观为特色,中央主景区,集休憩娱乐、晨读区。
功能为一体,具有浓郁奥运文化特征的广场。
2、规划指导思想以校园规划为依据,充分发挥校园特有的自然条件,结合校园现状以人为本,创造出时代特色鲜明,满足各功能要求的校园广场。
三(、基本原则1结合现状,合理布局调整,功能分区明确,创造一个功能完备、气氛良好,井然有序的文化性校园绿地广场。
坚持以绿为主,注重保护校园生态环境,以植物造景为主。
2文化内涵是大学校园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魅力所在。
校园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校园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
四.设计构思:1. 人性化氛围:作为校园的主要成员,“人”永远是居住区设计中的焦点。
在设计中,一切从人出发,以人的视觉,人的心理,人的需求出发,充分重视人的心理体验,富有人情味。
创造出更完善宜人的校园生活环境,使广场与环境相互群映,融为一体。
2. 广场设计线索与出发点:由于道路的蜿蜒变化,步移景异之感油然而生。
绿化景观系统同步行系统叠合在一起,人行于其间,随着视点的变化,处处见景。
五:分区布置说明:1. 中央主景区:中央主景区位于校园大门入口与广场入口景观视线上,由较大面积的铺装广场组成,是同学们在校园集散地方,在本区铺装中,可以看到由铺装构成校徽图案。
以及有“祥云图案铺装。
本区设计中有雕塑---北京2008奥运火炬模型,构成了广场的主要景观。
8道路绿化形式特点优点缺点备注一板二带式常用,即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割线上种植行道树。
(即1条车行道2条绿带)1.操作简单2.用地经济3.管理方便1.车道过宽时行道树遮荫效果差2.不利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时的交通管理,不安全。
二板三带式在分隔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树1.适于宽阔道路2.绿带数量较大3.生态效益较显著不能完全解决不同车辆混行时相互干扰(多用于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绿化三板四带式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
1.绿化量大,夏季遮蔽较好2.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决了车辆混行时相互干扰。
占地面积较大(是城市比较理想的形式,尤其非机动车多时)四板五带式利用三条分隔带将车道分为四条而规划为五条绿化带。
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交通安全和限速。
占地面积较大(若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3 道路绿地规划设计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原则1.道路绿地规划建设应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同步进行2.应满足交通安全的要求3.绿地应与市政公共设施统筹安排,统一设计4.植物选择应适地适树,充分发挥防护及安全功能5.体现道路绿地景观特色6.考虑远期与近期效果(一)道路绿带设计1.行道树绿带的设计行道树是街道绿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沿道路种植一行或几行乔木是街道绿化最普遍的形式,行道树的设计内容及方法是:(1)选择合适的行道树种道路绿地的环境条件道路绿地所处的环境与城市公园及其它公共绿地不同,有许多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因素:(1)土壤(2)烟尘(3)有害气体(4)日照(5)风(6)人为损伤和破坏(7)地上地下管线选择条件1.能适宜当地生长环境,移植时成活率高,生长迅速而壮健的树种(最好是乡土树种)2.能适应管理粗放,对土壤、水分、肥料要求不高,耐修剪、病虫害少、抗性强的树种。
3.树干端直,树形端正,树冠优美,冠大荫浓,遮荫效果好的树种。
4.要求发叶早,落叶迟的树种。
绿色广场改造工程方案范本一、项目背景绿色广场是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民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绿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的质量和数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城市中心广场由于受到汽车、人流等多方面的影响,往往呈现出了杂乱无章、景观单一、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因此,对城市绿色广场进行改造,提升其环境质量和服务功能,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改造目标1. 提升环境质量:通过改造,提升广场的绿化覆盖率,减少灰尘和噪音等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绿地的功能和观赏性。
2. 丰富景观风貌:通过改造,增加广场内的景观元素,打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创造宜人、独特、充满活力的城市绿地环境,提升市民休闲娱乐的体验感。
3. 改善配套设施:完善广场内的配套设施,增加休息椅、垃圾桶等公共设施的设置,提升广场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增加方便市民使用的便民服务点。
4. 增加功能性: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广场周边的城市规划和交通情况,改善广场的交通组织、增加游乐设施、休闲广场、音乐喷泉等功能性设施,满足市民多元化的需求。
三、改造内容1. 绿化改造:对广场内的绿化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植物种类和数量,以增加绿地植被的覆盖率,改善环境质量,增强景观效果。
2. 场地改造:对广场内的道路、广场坐椅、文化景观墙等场地元素进行整治,修缮和升级,增强其整体的美观性和实用性。
3. 设施改造:对现有的公共设施,如休息椅、路灯、垃圾桶等进行升级改造,增加便民服务设施,提升广场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4. 水体改造:对广场内的水体景观进行改造,增设音乐喷泉、景观小桥等,提升水体景观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打造宜人的水景环境。
5. 交通改造:根据广场周边的交通规划,对广场周边的交通组织进行调整,提升交通安全和便捷性。
6. 增加游乐设施:在广场内增加适当的游乐设施,如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等,满足市民不同年龄层次的娱乐活动需求。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概述及规划目标园林绿化工程旨在通过规划、设计和建设公共绿地,为人们提供一个美丽、健康、舒适的自然环境。
本文将概述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并明确其中的规划目标。
一、项目概述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是以改善城市环境为核心的综合性工程计划。
其目的是通过增加绿色植被、塑造景观、提供休闲空间和改善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
园林绿化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绿地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城市的绿地进行规划和设计,可以确保在城市中合理分布绿地,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并提供良好的生态系统功能。
绿地规划与设计需要考虑城市特点、生态保护、景观美化等因素,保证绿地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1.2 植被种植与养护植被是园林绿化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并合理布局,可以打造出美丽的绿色景观。
同时,对植物进行养护和管理,确保其健康生长,提高城市绿化质量。
1.3 景观建设与设施配套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还包括景观建设和设施配套工作。
通过创造良好的景观,如喷泉、雕塑等,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设施配套则包括座椅、休息亭、步道等,为居民提供方便的休闲体验。
二、规划目标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规划目标是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居民的期望,旨在营造出宜居、宜人的城市环境。
以下是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规划目标:2.1 提升城市形象通过精心设计和布置绿地景观,园林绿化工程旨在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美丽的公共绿地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城市增添活力和魅力。
2.2 改善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工程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促进空气净化和降低温度。
同时,通过增加树木和草坪等植被,可以提供足够的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2.3 促进社会互动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旨在创造一个宜居、宜人的社区环境,鼓励居民之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
绿地的存在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2.4 保护生态系统园林绿化工程需要合理规划和设计,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
第四章城市道路、广场的绿化设计第一节城市道路绿地总体设计一、道路绿地率指标道路绿地率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红线总宽度的百分比。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对道路绿地率有如下规定:1.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2.道路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3.道路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4.道路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二、道路绿地布局要求道路绿地是指道路及广场范围内可以进行绿化的用地。
道路绿地布局要遵循《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如下规定:(1)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m;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
(2)主、次干路中间分车绿带和交通岛绿地不得布置成开放式绿地。
(3)路侧绿带宜与相邻的道路红线外侧其他绿地相结合。
(4)人行道毗邻商业建筑的路段,路侧绿带可与行道树绿带合并。
(5)道路两侧环境条件差异较大时,宜将路侧绿带集中布置在条件较好的一侧。
三、道路绿地景观设计1、园林景观路和主干道是道路绿化的重点,要体现城市风貌。
2、同一条路的绿化风格要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在整体协调的前提下,各段可结合只身特点,采用变化的形式,以丰富道路景观。
3、注意植物造景效果,植物的布置规则式和自然式均可。
4、道路绿化要结合沿路自然风景、街道建筑、景观小品等因素,形成和谐完美的道路景观。
5、绿化景观要考虑观赏者的行驶速度。
四、树种选择道路绿化要求选用适应道路环境、生长健壮、绿化效果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树种。
行道树标准:《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对行道树树种选择的10项要求:①树冠冠幅大,枝叶密;②耐瘠薄土壤:③耐修剪;④扎根深;⑤病虫害少;⑥落果少,没有飞絮;⑦发芽早,落叶晚;⑧耐旱,耐寒;⑨寿命长;⑩材质好。
余树勋先生介绍的国际上选择行道树的10条标准是:①发叶早、落叶迟、夏季绿、秋色浓,落叶时间短、叶片大而利于清扫;②冬态树形美,枝叶美,冬季可观赏;③叶、花、果可供观赏,且无污染;④树冠形状完整,分支点在1.8m以上,分支的开张度与地平面形成30º以上,叶片紧密,可提供浓荫;⑤大苗好移植,繁殖容易;⑥能在城市环境下正常生长,抗污染,抗板结,抗干旱;⑦抗强风、大雪,根系深,不易倒伏,不易折断枝干及大量落叶;⑧生命力强,病虫害少,管理省工;⑨寿命较长,生长不慢;⑩耐高温、也耐低温。
绿地设计说明200字
绿地设计是指对城市中的公共绿地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创造出舒适、美观、多功能的空间。
首先,绿地设计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被,注重保护地下水资源和防止土地侵蚀。
其次,绿地设计要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休闲、健身和社交活动的场所,合理安排座椅、游乐设施和运动设备。
同时,设计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和能力的人群,提供无障碍通行的设施和活动区域。
此外,绿地设计要注重景观美化,选用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草树木,合理布置景观元素,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景观特色。
最后,绿地设计要注重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总之,绿地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因素,以创造出适合人们生活和休闲的绿色空间。
小区绿地规划设计说明一、现状详述及分析1、区域位置分析秋思园坐落于XX市的中间部分,就是在市文化用地和建设局旁,就是的一个公园。
2、场地现状分析根据对方提供更多的规划设计条件,公园的用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不包含公园门口专用停车场),东至建设局办公用地,西至文化馆用地,整个用地比较完备。
公园实际的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
其中有体育娱乐中心,和老年活动地区的蒙古包,还有小孩子的乐园——儿童乐园.每一处地方都是按照其所有的要求来的,按照低挖高堆的方式来整理土地的,进行规划全园。
3、周边环境公园西临文化馆用地,南临城市主要道路,东部与建设局办公用地相邻,其他部分与城市道路相邻,其中该地的中部有着一条河流。
其中,公园东北角的住宅区将会对公园产生直接影响。
此外,在基地内还可以看到远处城市的高层建筑。
参见“现状图”。
4、现状分析根据公园的区域边线、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在规划设计之前对基地的用地适宜性、使用者人群、公园对外交通和外部视觉景观等作出了详尽的分析,以便并使公园规划功能合理完善、景观迷人并与城市环境有机融合。
东北部的建筑群将按照设计的需要进行拆迁,由于没有任何的历史意义,而且这样的建筑群让人感到杂乱的情绪,使人感到厌恶。
至于河道我们按照设计的需求,进行扩展延伸的地方,我们将挖河成湖,源头和河尾只是将改建,其他没有改变。
原来的梨园我们将实行保留,但由于需要,我们也将把它铲平,改做其他用。
至于此地中的农田,我们也将其改掉,不保留,因为保留我们的公园将会是一片湿地,所以为了减少工作量把它改做其他。
二、规划社计依据1.秋思园规划设计条件书。
2.1:1000场地现状地形图。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4.关于秋思园规划方案的修改意见以及变更规划用地边界的通知。
5.关于同意秋思园规划最终方案。
三、规划目标(公园性质)根据上述分析,本规划将秋思园定性为具备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城市和满足用户市民消闲、娱乐、游览的综合性城市对外开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