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粮发热检查及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粮堆“窝状”发热?局部熏蒸对症下药!粮食保管过程中,害虫大量繁殖时会导致局部粮温升高、水分增大,造成粮堆局部或多个部位发热,通常称为“窝状”发热。
若不及时处理,害虫会逐渐向四周扩散,以至于感染全仓,给粮食安全储藏带来严重危害,因此粮堆局部害虫的防治是一项重要工作。
对于粮堆局部温度较高(30~37℃),而全仓平均粮温较低(15℃摄氏度以下)的情况,磷化铝全仓熏蒸条件不佳,机械通风降温又极易导致害虫扩散、蔓延,但利用发热点的高温促使磷化铝分解,采取局部熏蒸处理比较恰当!处理方法•首先把直径规格75mm×2.3m的PVC-U管材截成与电动扦样器杆同样长度1m(直径25mm),因PVC-U管材直径比扦样器杆稍大,就形成了一个简易的套管式施药器。
•再用电动扦样器查找虫害产生部位,摸清害虫范围,确定中心点,将施药管垂直插入粮堆,同时用电动扦样器抽出施药管内的粮粒,施药管自然会进入粮堆内部,必要时辅助以人力,直至将施药管打入虫害发热部位。
•根据粮食质量和害虫密度,施药管水平间距应保持在1.5m以内,在粮堆内以梅花形状或等边三角形排列,最后抽空施药管里的粮食。
注意扦取的虫粮要谨慎处理,严防害虫二次扩散,以此类推分布施药管。
•按照害虫发生面积计算磷化铝药量,施药量按照9g/m3,然后把磷化铝片装入事先准备好的施药袋中,用麻绳扎紧药袋口,分层均匀地投入施药管内。
若发热点较大应将施药管向上拔0.5m~1.0m后再次投药,这样磷化铝药袋就分层施入粮堆中,直至完全包围害虫发生部位,最后逐一拔出施药管。
•施药时应从中心开始向四周进行,做到均匀分布,中心突出,自下而上,内外兼顾。
粮堆中磷化铝药袋上下间距保持在0.5m~1.0m,水平间距1.5m以内,达到充分包围了“窝状”发热点,在粮堆内部实现了磷化铝立体熏蒸,最后在施药部位表层覆盖塑料布,四周压盖严密。
•生产实践证明,局部熏蒸一周后施药部位粮温即可得到有效控制,熏蒸两周后粮温开始降低,以后粮温呈逐步下降趋势。
储粮发热霉变及其防治所属类别:有害生物及防治—储粮微生物粮食是霉菌良好的天然培养基。
在储粮环境适宜时,霉菌孢子立即萌发,分泌各种酶,分解利用粮食。
粮食是霉菌良好的天然培养基。
在储粮环境适宜时,霉菌孢子立即萌发,分泌各种酶,分解利用粮食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同时进行强烈的呼吸作用,迅速生长繁殖,造成粮食霉变发热,甚至霉烂结块,失去食用价值。
一、储粮发热霉变的原因和现象1、储粮发热霉变的原因(1)储粮发热霉变的最根本原因是粮食水分高。
如果粮温在20摄氏度以上发热霉变速度快;温度低则速度慢,但0摄氏度以下时仍有发热霉变的可能。
粮食入库时,混入部分高水分粮形成发热源,发生局部发热霉变,以后蔓延扩大发热霉变范围。
(2)阴雨季节,空气湿度大,仓房密闭不好,粮食吸湿,如大米、面粉、薯干、豆饼等最易吸湿,粮食水分增加,有利霉菌生长繁殖。
(3)粮堆内部的温差,发生水分转移,在低温部位水分超过安全标准,促进霉菌生长繁殖。
(4)粮食加工后的热机粮,遇到冷地面发生结露,造成仓底结露。
(5)仓房地面返潮,发生仓底粮水分增加而发生仓底霉变。
(6)在季节变换时,仓温与粮温的温差过大,形成粮堆上层结露,发生霉变。
(7)入库时,粮食中的杂质、不熟粒、破碎粒多,由于自动分级而集聚,它们易吸湿且带菌量比健康粮粒多,容易在这种地方发生霉变。
2、粮食发热霉变现象(1)粮温失常如春季正常时,粮温应低于仓温,如此时粮温超过仓温,显示有粮堆发热霉变现象。
(2)粮食发潮籽粒表面潮润,散落性降低。
如大米米粒发亮,水分集中在米粒表层。
(3)粮食色泽晦暗大米米粒发亮后进一步起筋,脱糠。
粮食水分超过安全标准后,首先是干生性霉菌开始活动。
局限曲霉缓慢生长,使粮粒胚部死亡并发生变色。
此时,水分与温度增加不显著。
接着灰绿曲霉生长,粮食水分增加,粮温升高可达到40摄氏度。
当粮堆水分超过15%,白曲霉生长繁殖,使粮堆水分温度迅速升高。
当粮食水分达到17%,黄曲霉也生长繁殖。
12主要内容3一、粮堆结露的问题1、导致粮堆结露的原因·主要是环境有温差存在,当粮堆温度受低温条件的影响,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水分子就会在粮粒表面结成液体水。
4一、粮堆结露的问题2、储粮结露的类型·①粮堆表层结露:发生在季节转换时期,如秋冬季节,粮温高于气温,粮堆内热空气上升,遇冷粮面,便发生结露。
结露部位一般在粮面下5~30cm处,其中以5~15cm粮层最严重。
在春末夏初,低温粮进入高温季节时,外温高,粮温低,外界热空气与粮面接触时容易发生粮堆表层结露(南方潮湿地区常见)。
5一、粮堆结露的问题2、储粮结露的类型·②粮堆内部结露:主要是由于在粮堆内不同部位出现较大温差造成的,在粮堆气流的作用下,易使低温部位湿度增大,产生结露。
如:粮堆生物体呼吸旺盛局部粮温过高,外温影响粮堆出现严重粮温分层现象,部分高温粮或低温粮混入粮堆。
6一、粮堆结露的问题2、储粮结露的类型·③粮堆底层结露:主要是热粮入仓遇到冷的地坪、墙壁、柱石等,因温差而引起结露。
·④密封储藏的粮堆结露:采用薄膜等密封粮堆时,在密闭膜的内外只要有温差出现,达到露点,会发生结露。
如:薄膜外高温时,产生外结露;薄膜内粮温高时,产生内结露。
7一、粮堆结露的问题2、储粮结露的类型·⑤机械通风所导致的结露:冬季通风时,冷空气穿过粮堆遇到粮堆热气流产生内结露,或冷空气穿过粮堆时与热粮进行热效换,空气被加热,热空气遇到冷的物体表面,热气凝结成液态水回流至粮堆。
夏季通风时,热空气穿过粮堆遇到粮堆冷心低温粮产生外结露。
8一、粮堆结露的问题2、储粮结露的类型·⑥其它情况下的粮堆结露:在下述情况下产生的结露,一是在通风不合理造成粮堆局部温差过大,而结露;二是仓房密闭性能差,外部湿热空气进入粮堆,引起结露;三是在通风管道周围等地方,温差较大而结露;四是地下仓或低温仓夏季开仓出粮时,外热空气与到内冷粮,产生结露。
粮食发热的紧急处理及霉变预防措施粮食在储藏期处于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因素(粮食、害虫、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温度、水分、气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通常我们储粮管理就是通过控制粮堆的非生物因素来达到抑制微生物活动、杀死害虫、控制粮食自身生理的目的,以确保储粮安全,延缓储粮品质的陈化。
在储粮管理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检测温度,即通过温度反映储粮的安全与否,温度反应粮堆中热量的多少。
只有清楚地了解认识粮堆中的热源,才能正确地分析粮堆的温度是否正常,进而准确地判断储粮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将储粮霉变消除在储粮发热的萌芽阶段。
1粮堆热源分析1. 1外界气温、入库时间、仓房特点等因素带给储粮的热这部分热是粮堆的基础温度,它与当地的气候、仓房的特点、入库时间等外界因素有关,分析这部分温度关键是要掌握本地区的气象资料、本仓房及粮食的基础资料。
比如:仓房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年四季气温变化的规律,粮食是冬季入库,还是夏季入库等,根据仓房不同特点,比如:隔热仓、高大平房仓、苏式仓、房式仓、窑洞仓等受气温变化的规律,将仓温变化绘制成图。
将每次查得的每杆点粮温,每层变化规律与气温、仓温以及粮温的历史资料认真地对照分析,找出粮温异常的杆点,并扦样进行进一步检查,寻找粮温异常的原因。
粮温检测是储粮管理的基础工作,要求检测数据准确,分析数据细心、认真,不放过一个可疑点。
1.2粮食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热呼吸是储粮的基础生理,在正常的粮食储藏过程中,主要以有氧呼吸为主,其反应式如下:C6H12O6+6O2=6CO2+6H2O+2822kJ由此可以看出粮食呼吸过程中有水和热产生,也就是粮食强烈呼吸会使粮堆温度升高,水分增加,并促进粮堆中有害生物的滋长,促使储粮自身发生劣变。
1.3 粮堆滋生害虫产生的热当粮堆中害虫大量生长繁殖时,特别是谷蠢、玉米象等害虫,除害虫本身对粮食危害外,还会引起粮堆温度升高,水分增加(有时水分不增加),这又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有利条件,使粮温进一步升高,并引起粮食霉变。
玉米储藏发热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摘要:玉米胚较大,决定了其是一种较难储藏的粮食品种。玉米发热是玉米储藏保管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玉米保管中非常容易出现的现象,对其安全储存十分不利。笔者结合近年来的玉米保管工作经验,对玉米安全储藏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措施展开了分析。关键词:玉米;储藏;发热1发热的检测方法1.1手摸脚趟法用双手插进粮堆约30~50cm的深度,或用脚趟粮面(赤足最好),通过手和脚感觉玉米散落性的变化,如果感觉玉米发涩、滞闷、湿润,说明玉米散落性下降,粮堆局部水分增加,预示着发热、霉变现象即将开始或已经开始。1.2铁杆表检温法手摸脚趟无法检测粮堆上层50~200cm的部位,这时要用铁杆表检测,利用铁杆表(1.5~3.0m)插粮面,碰到发紧或疑似发热部位时,将铁杆表插下待半小时以上,从粮堆拔出铁杆表,要使其沿着手心慢慢抽出,通过手的感觉判断发热的部位,找出可疑点。1.3测温电缆检测法粮情电子检测系统应用是检测玉米发热的有效办法之一,在根据电子测温数据对异常或发热点进行检查时应注意,当遇到按测温表中的位置检查,此点没有发现问题,但温度却一直持续上升的情况时,此时应考虑测温电缆是否接反,应当采用带温度计的铁杆表或手动测温电缆对温度进行逐一比对,确定出具体发热部位。1.4粮温变化与气温变化比较在气温上升季节,粮温也随之上升,如果粮温上升速度大于气温上升速度,超过仓温目平均量3℃~5℃时,应视为发热,可能会出现早期发热;在气温下降季节,气温逐步下降,如果粮温长期不下降,甚至上升,背阳面粮温高于向阳面粮温,可以判定为发热。1.5粮食质量检测粮堆出现发热时,粮食的水分、色泽、气味等各项指标也有变化。如对某部位(点)粮温变化怀疑,可扦取粮食样品与正常粮样比较,如出现甜、酸、霉味,粮粒湿润,局部成团成块,散落性降低,色泽变暗,硬度下降等现象,也应视为发热。2表层发热的原因、影响和处理措施玉米度夏时最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粮堆表层发热,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粮面下30cm~100cm处,发热面积较大,基本是整个粮堆表层层面同时发热。造成的原因,一是入仓原始水分较大,外界持续高温,致使仓温居高不下,由于玉米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里,从而引起玉米表层结露发热,随着发热的继续,引起玉米生霉,又随着生霉程度的加剧,加速了发热程度。由于水分较高,湿热扩散严重,发热通常比较迅速,通常几天就能导致整个粮堆发热。二是由于粮堆存在很大的温差,粮堆各个层面点极易达到结露点,从而引起结露导致粮堆发热,或由于仓内湿度过大,玉米水分偏低,粮堆表层吸湿而引起粮堆表层发热。粮堆发热后对玉米带来的危害较大,极易大量产生毛霉、青霉、黄曲霉等霉菌。霉菌的产生对玉米化验指标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导致呕吐霉素、黄曲霉素等指标超高,对粮食深加工产生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对粮食食用安全极为重视,对粮食深加工企业的原料用粮把关严格,呕吐霉素、黄曲霉素超标对粮食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食用后对人身健康不利,这就要求从源头控制,不仅仅是从粮食收购时进行各项指标检测,在入库后的保管期间,控制好各项毒素的指标也将成为研究的热门。本文仅做处理、预防玉米等粮食发热的研究,希望通过处理、预防发热能尽量减少后期对粮食带来的危害。针对表层不同原因造成的发热,在实际保管经验中总结了一些简单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外界大气温湿度较大,粮堆水分也较大时,可采用磷化铝进行防霉处理,通常用药量为9g/m3。这样做的目的是从更大程度上保证粮堆空间有较高的磷化氢浓度,使绝大部分磷化氢聚集在粮堆表层,抑制霉菌的滋生。同时,在整个密闭熏蒸期间需要密切关注空间浓度的变化,每天进行浓度检测,确保达到抑制霉菌滋生的最低有效浓度,发现浓度降低时,及时进行补药,维持粮面都有较高的浓度。因为吸湿引起粮堆表层发热的情况,可以在外界大气温湿度小于粮堆内温湿度时,开启门窗,采用翻动粮面和扒沟进行自然通风降温降水;需要注意的是,扒沟方向需与风向相同,这样有利于提高通风散湿散热,更好地解决发热问题。若因温差引起结露造成粮堆表层发热,粮面扒沟通风散湿散热的方法一般不提倡使用,因为翻动粮面和扒沟容易扩大结露范围从而导致粮堆更大范围的发热,控制不好就会导致全仓发热。这种发热可采取压入式机械通风消除积热,在通风中要不断翻动粮面以消除结露,同时仓内轴流风机也要开启,第一时间把空间湿热气体排除仓外,为达到更好的通风降温效果,可将发热结露的粮食从粮堆分离出仓进行晾晒干燥后再重新入仓,切不可把湿粮和干粮掺混,以免发热范围不断扩大。3局部发热的原因和处理局部发热一般情况下是因仓顶漏雨或者湿粮混入形成粮堆内局部水分高,导致粮堆局部发热;或者粮食入库过程中形成高杂质区,导致该区域粮堆物理特性差异较大,通风传导不良导致发热。除上述情况外,还有一种因为通风条件和通风时机选择不当,当冷空气进入粮堆,不能及时扩散平衡,造成粮堆局部温差过大,达到露点时,引起结露,导致发热。对这类发热,通常采用挖井、单管或多管风机进行局部通风即可解决。局部发热也可能是局部害虫严重聚集所致,对此可采用局部或整仓熏蒸杀虫,生虫部位最好辅以探管施药熏蒸,增加局部熏蒸气体浓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粮堆内部有效杀虫浓度能够持续更长时间,杀虫彻底,能取得理想的杀虫效果,杜绝发热的继续。通过熏蒸杀虫,基本可以解决发热现象,如果杀虫后发热点还不能降温,可利用单管风机进行通风降温,以达到稳定粮情。所以对于害虫引起的发热,需要先进行杀虫处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机械通风进一步降低粮温。4底层发热的原因和处理粮食底层发热主要是由于仓底铺垫不善,地面返潮造成玉米水分增高,导致结露发热或者入库水分高,热粮入仓遇到湿冷地面而产生结露发热。地上通风笼周围也常常因为内外的温差较大发生结露导致发热。底层局部轻微发热采取单管或多管风机通风的办法基本可以解决,当底层发热面积大时,可采用谷物冷却机配合地笼通风或者用大功率离心风机采取吸出式通风的方式来处理,采用离心风机吸出式通风应连续通风,此过程不能间断,短时间将底层积热排出,降低粮食水分,达到处理效果。5预防措施(1)加强对现场保管员的管理,使其增强责任心,严把入库质量关。入仓时机头下面必须有人工翻倒,防止因自动分级现象引起杂质区聚集。(2)如遇高温季节高水分粮入仓,必须在入仓结束后及时用大功率风机平衡粮温降低水分,必要时可边入粮边通风。当大气温、湿度条件达不到通风要求、通风停止时,不要急于关闭仓窗,要利用自然通风和轴流风机及时排除粮堆表层及仓内空间的湿热空气,防止玉米表层水分增大。(3)机械通风管道设计必须合理,科学选择风机,根据风道长度、粮堆高度及通风目的,建议降温选择5.0~7.5kW离心风机,既可有效降低粮温,又能预防水分过快转移或散失;降水则尽量选择11kW以上离心风机。对于粮层较厚的粮堆,应尽量不用轴流风机通风降温。因为轴流风机功率小,风速低,穿透能力弱,容易在粮堆上层形成湿热空气聚集区,造成粮堆表层玉米水分增大。6结束语为了保证玉米的安全储存,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除了经常检查分析粮情,消除任何引起发热的条件,一些常用的处理设备也是不可或缺的。
粮库粮食发热霉变处置方案背景在粮库储存的粮食中,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出现发热或霉变的情况,如湿度过高、储存时间过长、贮存条件不当等。
这会导致粮食品质的下降,甚至可能造成粮食的严重损失。
因此,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处置方案,及时有效地处理发热霉变的粮食。
处置方案鉴别发热霉变粮食在处理粮食之前,首先需要准确地鉴别哪些粮食发生了发热或霉变的问题。
通常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外观:发生了霉变的粮食通常会出现黑点、白丝等异常颜色,不同的霉变类型也会出现不同的形态。
2.气味:发热粮食会散发出酸臭味,霉变粮食则会有明显的霉味。
3.温度:如果从粮堆中取出的粮食明显比周围温度高,说明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发热问题。
在确保鉴别粮食是否发生了发热或霉变后,针对不同情况提供相应的处置方案。
发热情况的处置方案如果粮食已经出现明显的发热现象,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继续变质和扩展影响。
对于不同类型的发热粮食,处理方法如下:1.轻微发热:通常可以经过空晾、加风机吹鼓或翻堆等方式让其散热,同时加强通风,在3~5天后再次观察是否有改善。
2.中度发热:进行翻堆等强制换堆措施,将原本发生发热的部位往下移动,同时发挥通风等作用,加快散热速度。
需要在3~5天内观察情况。
3.严重发热:需要进行更加彻底的换堆处理,一定要将发热的粮食与周围新鲜的粮食完全分离开,以避免传染。
发挥通风等作用,加速散热,每天进行至少两次检查粮食的温度变化。
霉变情况的处置方案如果粮食已经出现了霉变情况,需要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对于不同类型霉变的粮食处理方法如下:1.轻微霉变:可采用筛选等方法,将发生霉变的颗粒单独取出,尽快进行冷风烘干,确保其水分含量达到13%以下。
2.中度霉变:需要将患有霉变的粮食独立出来,再进行清晰挑选,不良粮食可用做制作酒精等发酵原料,合格的粮食则需经过烘干、拣选等过程进行处理。
3.严重霉变:需要将严重感染霉菌的粮食全部销毁,严禁使用。
预防措施除了及时、有效地处理已经出现了发热霉变的粮食外,还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防范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
玉米发热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如东县潮桥国家直属粮食储备库)玉米是我国北方主要粮食品种之一,新收获的玉米水分高,而且成熟度也不均匀,未熟粒与破碎粒较多,极易受虫害侵害,玉米的胚部占全粒1/3左右,呼吸比较旺盛,一旦有不良环境霉菌大量繁育,就开始发热霉变,我库地处江苏东部沿海地区,夏季呈高温、高湿状态,空气含盐量大,各类粮食特别是玉米极易发热、霉变,所以根据玉米储藏特点,结合本库在玉米保管期间实践探索,认为发热的预防应贯穿粮食保管的始终,粮堆一旦出现发热征兆,就应该密切关注粮情变化,弄清发热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储粮安全。
1 玉米发热的鉴定1.1 粮温变化与气温变化比较粮堆发热是指粮温不正常上升或该降不降反而上升的现象。
在春天气温上升季节,粮温也随之上升,如果粮温上升速度大于气温上升速度3-5℃,应视为发热;在秋冬气温逐步下降,如果粮温长期不下降,甚至反而上升,应视为发热。
1.2 粮温横向比较同类粮食、粮质相近和仓型基本相同的粮温进行比较,如高于对照仓粮温3-5℃,有可能是发热;仓内各测温点不同部位的粮温进行比较,如果某局部粮温高出其它部位粮温3-5℃以上,则有可能发热。
1.3 粮温纵向比较每次检查粮温时,应与上次检查的粮温比较,如果粮温突然增高,就是发热现象。
1.4 扦取样品进行粮情品质检验粮堆粮温变化发生怀疑时,可扦取玉米样品与正常样品进行比较。
感观鉴定玉米的色泽、气味是否正常。
有条件的也可检测化学指标、对微生物类群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发热。
2 玉米发热的原因玉米在储藏期间发热是常见现象之一,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处理,轻则影响玉米数量品质,重则霉烂造成玉米无食用价值。
为了有效地防止玉米发热,需要了解玉米发热形成的原因,掌握玉米发热的预防和处理办法,以保证玉米安全储藏。
2.1 安全水分以下的玉米发热主要是大量的害虫积聚造成的。
害虫的大量繁殖,呼吸作用放出热量,同时由于害虫蛀蚀,碎粉增加,孔隙变小,导热性能变差,热量不易扩散,形成热窝,引起粮堆局部发热。
粮情检查与处置制度一、粮情检查范围1、三温(粮温、仓温、气温),三湿(粮食水分、仓温、大气相对湿度)。
2、“四无”检查:无变质、无害虫、无鼠雀、无事故3、仓房及堆装情况:地坪、墙壁、门窗、三防设施、漏雨、返潮、卫生、绿化、四周排水以及仓房的配套设施等。
4、粮温检查:必须按照粮情检查要求,全面检测各层各点的粮温,并与前次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准确掌握粮温的变化情况。
5、水分检查:粮食水分检测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定点和不定点检测,水分偏高的粮食要求增加检测次数,除每年3月、9月两次检测粮堆的平均水分外,储粮每次通风(冷却)作业前后各检测一次,对易吸湿、返潮部位进行不定期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6、虫、霉检查:虫霉检查应在粮温高的部位,以及门口、窗口、墙角四周易受害虫感染的部位设点扦样检查,检查时间和方法可与粮温检查结合进行。
梅雨季节和害虫高繁殖季节要增加虫、霉的检查次数。
害虫检查不仅要检查粮食,而且要对仓库的空间、门口、窗台、过道、通风道、包装器材等要同时检查。
害虫密度以最严重部位代表全仓,空间以每平方米计算,器材以每件计算。
虫粮分一般、严重、危险三个等级。
7、粮质检查:储存的粮食每年密闭压盖前和揭膜后要实行二次粮质普测,检测项目要齐全,并要记入质量档案卡,随时掌握粮质变化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8、其它检查:在粮情检查中还要经常检查有无鼠雀害,检查仓房是不是有渗漏、返潮,仓库内外的清洁卫生和绿化。
二、粮情检查制度1、粮情检查是为了精确掌握粮情变革,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保证储粮安全的重要手段,保化人员必须严格遵守。
2、粮情检查一般着重检查温度、湿度、水分、色泽气味、虫霉、鼠雀和仓库设施,对密闭保管的粮食则必须检查密闭程度和检漏补洞,气调储藏和化学储藏的粮食还需要进行气体分析。
3、粮情检查应严格执行“三天一小查,七大一大查,XXX随时查,危险粮每天查,粮食在入库时及时查”的粮情检查制度。
粮食发热的紧急处理及霉变预防措施粮食发热的紧急处理及霉变预防措施粮食在储藏期处于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因素(粮食、害虫、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温度、水分、气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通常我们储粮管理就是通过控制粮堆的非生物因素来达到抑制微生物活动、杀死害虫、控制粮食自身生理的目的,以确保储粮安全,延缓储粮品质的陈化。
在储粮管理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检测温度,即通过温度反映储粮的安全与否,温度反应粮堆中热量的多少。
只有清楚地了解认识粮堆中的热源,才能正确地分析粮堆的温度是否正常,进而准确地判断储粮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将储粮霉变消除在储粮发热的萌芽阶段。
1粮堆热源分析1. 1外界气温、入库时间、仓房特点等因素带给储粮的热这部分热是粮堆的基础温度,它与当地的气候、仓房的特点、入库时间等外界因素有关,分析这部分温度关键是要掌握本地区的气象资料、本仓房及粮食的基础资料。
比如:仓房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年四季气温变化的规律,粮食是冬季入库,还是夏季入库等,根据仓房不同特点,比如:隔热仓、高大平房仓、苏式仓、房式仓、窑洞仓等受气温变化的规律,将仓温变化绘制成图。
将每次查得的每杆点粮温,每层变化规律与气温、仓温以及粮温的历史资料认真地对照分析,找出粮温异常的杆点,并扦样进行进一步检查,寻找粮温异常的原因。
粮温检测是储粮管理的基础工作,要求检测数据准确,分析数据细心、认真,不放过一个可疑点。
1.2粮食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热呼吸是储粮的基础生理,在正常的粮食储藏过程中,主要以有氧呼吸为主。
由此可以看出粮食呼吸过程中有水和热产生,也就是粮食强烈呼吸会使粮堆温度升高,水分增加,并促进粮堆中有害生物的滋长,促使储粮自身发生劣变。
1.3 粮堆滋生害虫产生的热当粮堆中害虫大量生长繁殖时,特别是谷蠢、玉米象等害虫,除害虫本身对粮食危害外,还会引起粮堆温度升高,水分增加(有时水分不增加),这又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有利条件,使粮温进一步升高,并引起粮食霉变。
预防储粮发热霉变的各项技术1. 概述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粮食储存已经成为粮食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储粮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等因素容易引发粮食发热霉变问题,给粮食贮藏和保鲜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预防粮食发生发热霉变,提高粮食质量,各项技术应运而生。
2. 保持储粮环境适宜2.1 控制温度•确保储存仓库的通风良好,避免温度过高。
•利用风机进行通风降温,保持粮食库内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2.2 控制湿度•采用湿度控制装置,如湿度传感器、加湿设备等,保持储存环境的湿度适宜。
•定期检测仓库湿度,及时开展除湿处理,避免湿度过高导致粮食霉变。
2.3 防止虫害侵入•定期进行虫害检查,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消毒防治。
•安装虫害监测装置,及时发现虫害并采取措施。
3. 粮食质量检测技术3.1 外观检测•目测粮食外观,检查是否有发霉、腐烂等情况。
•使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对粮食外观进行自动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3.2 气味检测•嗅闻粮食气味,如果有异味或有糠麸味,可能是粮食发热霉变的迹象。
•利用电子鼻技术对粮食气味进行定量检测,提高精确度。
3.3 声音检测•敲击粮食袋或容器,听是否有过于浑浊或异常的声音。
•利用声音分析技术,对粮食的音响特征进行检测,判断是否发生了霉变。
3.4 化学检测•使用化学检测方法,如pH值、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等指标的检测,判断粮食是否已发生霉变。
•借助传感器技术,对粮食中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发热霉变的可能性。
4. 高效粮食贮藏技术4.1 大气调节贮藏技术•利用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进行调节,减缓粮食的新陈代谢和改善储存环境。
•利用贮粮袋进行大气调节和密封保存,有效防止粮食的发热霉变。
4.2 抗氧化剂应用技术•添加适量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减缓粮食的氧化反应,延缓粮食发热霉变的速度。
•控制抗氧化剂的添加量,避免对粮食品质造成负面影响。
4.3 微生物防控技术•使用益生菌或抑制菌等微生物制剂,抑制霉菌的生长。
储粮发热检查及处理(第二部分)粮食在储藏期间,粮堆温度不正常上升的现象,称为粮食发热。
1.储粮发热的原因与条件:储粮发热主要是粮堆内生物体-粮粒本身、微生物、害虫等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热量积聚的结果;这是由于粮食热容量小,导热性小的缘故;当粮堆内产生的热比散失的快时,粮温就会上升;而粮温上升,又为生物体更加旺盛的呼吸创造了条件。
(1)粮食的呼吸,粮食是活的有机体,正常成熟的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其自身的呼吸是非常微弱的;而有较高生理活性的粮食(如新收获而未完成后熟的、未成熟的、生芽的、水分高的、杂质大的等粮食),在一定的条件下,尽管呼吸强度大,但呼吸本身产生的热量是有限的,使粮温上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2)虫害:当粮食感染大量害虫(包括螨类),害虫的生命活动是引起储粮发热的一个重要的热源。
(3)微生物:粮食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是引起粮食发热的主要热源;因为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迅速;分解储粮有机物的能力强,呼吸强度大,放出的热量多;粮食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而其活动中自身利用能量比较少,产生的热量80%左右都释放到粮堆中。
2.储粮发热的鉴别:鉴别粮堆是否发热,一般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判定:(1)粮温与仓温比较:在气温上升季节,粮温随着气温上升是正常现象,如果粮温上升幅度超过日平均仓温3—5℃以上者;在气温下降季节,粮温不下降或下降慢甚至有上升的趋势,均为发热。
(2)粮堆各点的温度比较:在各点粮温上升时,粮温上升速度特别快的点可能是发热,如超过其他点3--5℃,在各点粮温下降时,若某点粮温不下降甚至有上升趋势的点视为发热。
(3)全面检查分析:粮堆出现发热时,粮食的水分、色泽、气味也有变化,常有虫霉发生;全面检查粮情,并与其它粮堆分析,能正确判定发热;必须指出:如暴晒,烘干的粮食和加工出来的热机粮,以及后熟期粮温的正常上升或“乱温”现象,虽然粮温较高都不属于发热;但这些粮食如不妥善处理,粮温继续上,则属于发热。
有关粮堆发热的常识有关粮堆发热的常识粮食在储藏期间,粮堆温度不正常的上升或粮温该降不降的现象,称为粮食发热。
粮食发热是粮食霉变正在发展的表现,所以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
一、储粮发热鉴别的基本方法(一)粮温变化与气温比较。
在气温上升季节,粮温也随之上升,如果粮温上升速度大于气温上升速度,应视为发热;在秋冬(9、10、11月份)季节,气温逐步下降,如果粮温长期不下降,甚至反而上升,这个现象,也是粮食发热。
(二)粮温变化比较。
1、将同类型粮堆进行比较。
检查粮温时,可将同类粮食,粮质相近和仓型基本相同的粮温进行比较,如甲仓高出乙仓粮温5℃以上,有可能是发热。
2、仓内各测温点同部位的粮温进行比较。
粮堆发热往往是从局部开始,如果某局部粮温高出其他部位粮温4℃以上,则有可能是发热,特别是背阳面的粮温如果高于向阳面的粮温时,则可能是发热。
(三)粮情记录进行比较。
粮仓内均有粮温检查记录卡,每次检查粮温时,应与上次检查之粮温进行比较,如果粮温突然增高,就是发热现象。
(四)扦取样品进行比较。
如对某部位粮温变化发生怀疑时,可扦取粮食样品与正常粮样进行比较,比较粮食的水分大小,比较粮食的色、香、味等。
若有甜、酸、霉味,粮粒湿润,局部成团结块等均属发热现象。
二、粮食发热的主要原因储粮之所以能够发热,必须有某些不正常因素,如:仓房条件差,仓外强烈照射,特别是阳光直射,导致粮食发热;仓房上漏下潮或雨水浸湿,引起粮食发热;粮仓各部位温差过大,粮堆结露引起发热;或粮堆水分通过湿热扩散而转移引起粮堆发热;害虫活动猖獗,引起粮食发热;但最主要的是粮食原始水分大,温度适宜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粮食发热。
粮食发热的形成,主要是粮堆内生物体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热量积累的结果。
其原因在于:第一,粮食本身及杂质、害虫都带有大量的微生物;第二,粮食微生物分解粮食有机质的能力强,呼吸强度大,放出热量多。
第三,粮食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三、储粮发热的过程粮食发热是个连续的过程,通常包括三阶段:出现→升温→高温。
粮食发热的鉴别、预防和处理
佚名
【期刊名称】《广西粮食经济》
【年(卷),期】1999(000)002
【摘要】一、粮食发热的鉴别粮食本身无固定的温度,它是随气温、仓温的变化
而变化的。
它的变化规律一般是春低、夏升、秋高、冬降。
因此,在保管粮食过程中,就是要根据粮温的变化规律,来鉴别粮食是否发热。
鉴别发热的现象有:1.在气温上升季节,粮温上升速度太快或超过气温上升速度;2.气温下降季节,粮温迟迟不降,甚至上升;3背阴面的粮温高于向阳面的粮温;4.同一部位不同
层的粮温变化不符合正常粮温层的变化规律,该降的反而上升;5.同一层点的粮温与前几次检查比较有突出上升现象。
这些都是粮食发热的征兆,必须特别加以注意。
二、粮食发热的预防要预防储粮发热霉变,总的要求是:增强粮食的抗毒能力,防止虫霉传播感染;严格控制温度、湿
【总页数】1页(P28-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7.11
【相关文献】
1.浅谈高大平房仓粮食发热的预防与处理 [J], 王兰花
2.高大平房仓粮食发热的预防与处理 [J], 王兰花
3.粮食初期发热及霉变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J], 韩孝强;韩孝勇
4.粮食初期发热及霉变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J], 王焕新;李鲜红
5.磷化氢熏蒸预防高水分大米发热及应急处理高水分发热大米的试验 [J], 周南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粮发热检查及处理
(第二部分)
粮食在储藏期间,粮堆温度不正常上升的现象,称为粮食发热。
1.储粮发热的原因与条件:
储粮发热主要是粮堆内生物体-粮粒本身、微生物、害虫等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热量积聚的结果;这是由于粮食热容量小,导热性小的缘故;当粮堆内产生的热比散失的快时,粮温就会上升;而粮温上升,又为生物体更加旺盛的呼吸创造了条件。
(1)粮食的呼吸,粮食是活的有机体,正常成熟的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其自身的呼吸是非常微弱的;而有较高生理活性的粮食(如新收获而未完成后熟的、未成熟的、生芽的、水分高的、杂质大的等粮食),在一定的条件下,尽管呼吸强度大,但呼吸本身产生的热量是有限的,使粮温上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2)虫害:当粮食感染大量害虫(包括螨类),害虫的生命活动是引起储粮发热的一个重要的热源。
(3)微生物:粮食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是引起粮食发热的主要热源;因为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迅速;分解储粮有机物的能力强,呼吸强度大,放出的热量多;粮食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而其活动中自身利用能量比较少,产生的热量80%左右都释放到粮堆中。
2.储粮发热的鉴别:
鉴别粮堆是否发热,一般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判定:
(1)粮温与仓温比较:在气温上升季节,粮温随着气温上升是正常现象,如果粮温上升幅度超过日平均仓温3—5℃以上者;在气温下降季节,粮温不下降或下降慢甚至有上升的趋势,均为发热。
(2)粮堆各点的温度比较:在各点粮温上升时,粮温上升速度特别快的点可能是发热,如超过其他点3--5℃,在各点粮温下降时,若某点粮温不下降甚至有上升趋势的点视为发热。
(3)全面检查分析:粮堆出现发热时,粮食的水分、色泽、气味也有变化,常有虫霉发生;全面检查粮情,并与其它粮堆分析,能正确判定发热;必须指出:如暴晒,烘干的粮食和加工出来的热机粮,以及后熟期粮温的正常上升或“乱温”现象,虽然粮温较高都不属于发热;但这些粮食如不妥善处理,粮温继续上,则属于发热。
3.储粮发热的类型
粮堆发热一般时从局部开始,然后逐渐扩散到其它部位。
发热类型大至为五种类型:
(1)窝状发热:粮堆中的某一部位的粮食,由于仓顶漏雨、墙壁渗水、潮湿粮混入、杂质积聚、虫螨群居等因素诱导而形成的局部发热的现象;
(2)上层发热:就是粮堆上层部位发热;由于季节转化,粮堆内外温差较大时,在粮面下30—50cm处形成结露,或因仓湿过大,
而表层吸湿,为粮堆生物体呼吸创造了条件,从而引起粮堆表面下的粮层发热;
(3)下层发热:就粮堆下层发热,主要原因时由于地坪防潮性差或因铺垫不善,以及下层粮食水分高,热粮入仓遇到冷地面而形成结露等,引起下层发热;
(4)垂直发热:就是粮堆的垂直方向发热;主要原因是墙、柱等周围的垂直粮层出现发热现象;主要是仓壁透潮或热、冷接触导致结露等原因引起;
(5)全仓发热:一般是上述几种现象未及时处理,任其发展扩大造成;特别是下层发热严重时,能迅速波及全仓;有时也因为整仓粮质差,如储藏的“三高粮“(高水、高杂、高温粮)更容易造成全仓发热;
4.处理: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局部药物杀虫或通风处理,经常翻动粮面和通风散发湿热;对局部采取人工打井整理高杂或高水分粮;加强仓房的地坪、墙壁防潮和隔热处理;对整仓储粮进行机械通风处理或进行全仓熏蒸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