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学课程第一课——礼学的基本知识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1
学校入门礼仪知识点总结在学校里,良好的入门礼仪是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它不仅能够展现学生的教养和修养,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社交能力。
因此,学校入门礼仪知识点的掌握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从学校入门礼仪的不同方面进行总结。
1. 仪表仪容仪表仪容是学校入门礼仪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学生要注重自身的仪表仪容,穿戴整洁、得体,保持良好的形象。
在学校里,学生应该穿着整洁,服装要恰当、合体,颜色也要符合学校的规定。
同时,要保持面部清洁,注意口腔卫生,修剪指甲,保持发型整洁。
不仅如此,言谈、举止也是仪表仪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要保持自己的言行举止得体,不随意大声喧哗,不随地扔废弃物,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 礼貌用语在学校里,学生要学会运用礼貌用语。
与老师相互交流时,要用尊敬的语气和用语,避免使用粗鲁或不敬的语言。
例如,见到老师时应该说“老师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工作后要说“谢谢老师”,这些都是基本的礼貌用语。
与同学相互交流时,也要注意用语,尊重彼此,不说粗话,不恶作剧,不背后议论他人。
3. 礼仪规范学校入门礼仪中,礼仪规范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这包括了在校规校纪、校园环境和学习生活中要遵守的规矩。
学生要认真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不得违反学校的规定,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进入校园。
维护校园环境也是学生的责任,不得随意破坏学校的设施、花草树木。
在学习生活中,要遵守课堂纪律,不得迟到早退,不得在课堂上说话,不得玩手机等。
4. 人际交往学校入门礼仪中,人际交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学生要学会与师长和同学相处。
在与师长相处时,要尊重他们,听从他们的教导,不得对老师大声抗议或不礼貌。
与同学相处时,要友好相待,互相帮助,避免争吵和打架等不良行为。
5. 礼仪底蕴学校入门礼仪的培养也离不开礼仪底蕴的培养。
学生要注重文明修养,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
在学习过程中,要懂得尊敬知识,尊重老师的教诲,注重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注意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品质。
大学生礼仪课程内容和主要知识点在大学生活中,具备良好的社交礼仪是非常重要的,礼仪能够展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因此,许多大学都设置了礼仪课程,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社交礼仪水平。
本文将介绍大学生礼仪课程的内容和主要知识点。
一、课程内容大学生礼仪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仪容仪表•着装礼仪:教授学生如何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服装,注重色彩搭配和款式搭配。
•仪态仪表:培养学生优雅的坐姿站姿,让他们形成自信大方的仪表形象。
•仪表言谈:教授学生如何表达自己,包括语言的文明用语和表达方式。
2. 社交礼仪•宴会礼仪:学习餐桌礼仪、进退之间的技巧,懂得应对不同场合的用餐礼仪。
•交往礼仪:学会与不同人群的交往技巧,如面对长辈、同龄人和下属的不同表现方式。
•沟通礼仪: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包括面对面的交流、电话沟通和书面沟通。
3. 仪容修养•个人形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了解形象管理的重要性。
•个人卫生:教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日常清洁和修饰。
二、主要知识点1. 着装礼仪•不同场合的着装要求:正式场合、休闲场合和运动场合的着装区别。
•颜色搭配原则:明暗搭配、冷暖搭配等基本原则。
•穿衣技巧:如尺寸搭配、面料选择等。
2. 交往礼仪•礼貌用语:如对长辈的称谓、谦让之道等。
•互动技巧:如适时的微笑、眼神交流等。
•礼仪礼节:如合适的握手姿势、礼物的选择与赠送等。
3. 沟通礼仪•口头表达:清晰言辞、简洁明了的表达。
•身体语言:维持适当的距离、眼神交流等。
•礼仪用语:避免粗鲁、冷漠的用语,尊重对方。
通过学习大学生礼仪课程,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使自己在社交场合更加得体、自信,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展现出大学生应有的风采与迷人之处。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重视礼仪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交礼仪水平。
第1课课堂礼仪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礼仪常识
一、课前准备
课间做好课前准备,课本和文具盒整齐地摆放在课桌的左上角,保持正确的坐姿等待上课。
二、敬礼
1、上课起立立正,站姿标准,齐声向老师行队礼问好:“老师,您好!”下课起立,站姿标准,向老师鞠躬告别:“老师,您辛苦啦!”
2、队礼规范:右手五指并拢,直臂向前抬至与肩同高,掌心向左,右肘开始弯曲,腕不能有旋转或弯曲变化。
右手向额上方移动,大臂向右前上方抬起,成敬礼动作。
此时右手拇指根关节对准身体中线,并距额头一拳,掌心向左前下方,大臂向右约45度,向上约45度,礼毕时,按敬礼的相反动作还原。
三、坐姿
上身端正,与课桌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离,两臂自然平放在课桌上,不能仰靠在后边的课桌上。
下肢自然弯曲,两脚平放地上,腿不要乱摇。
四、发言
举手时小臂弯曲、肘关节平放桌上,五指并拢,不敲课桌。
得到老师允许后再站起来答问,不能乱嚷。
五、朗读
端坐朗读,双手捧书,眼离书一尺,默读时平放课本。
礼仪童谣。
礼仪课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礼仪知识点1. 礼仪的概念礼仪是人们在社交场合遵循的一套规范和规则。
它涉及到人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社交礼仪、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
礼仪的本质是尊重和关爱他人,是对他人的尊重和自己修养的一个体现。
2. 礼仪的作用礼仪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2)促进人际关系(3)提升个人形象(4)弘扬社会文明3. 礼仪的分类礼仪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交际礼仪(2)宴会礼仪(3)礼仪礼节(4)商务礼仪(5)公共礼仪(6)休闲礼仪4. 国际礼仪国际礼仪是指在国际交往中需要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礼仪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商务往来、外交活动等领域。
5. 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社会文明和人际交往的保障。
它能够提升个人形象,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6. 礼仪的基本原则礼仪有着一些基本的原则需要遵循,主要包括尊重、真诚、礼让、谦逊、友好、文明等。
7. 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人们在进餐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套规范。
包括用餐姿势、刀叉使用、言谈举止、服饰仪容等方面。
8. 礼仪小常识一些常见的礼仪小常识,比如如何行走、如何握手、如何礼让等方面。
9. 礼仪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的礼仪知识,比如礼仪座右铭、礼仪常识等。
10. 礼仪的学习方法学习礼仪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参加礼仪培训班、阅读礼仪书籍、观看礼仪视频等。
11. 礼仪的误区学习礼仪也需要避免一些误区,比如迷信形式、刻板印象、死板教条等。
12. 礼仪的实践学习礼仪知识之后,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
二、礼仪实践1. 礼仪在生活中的实践生活中有很多场合需要遵循礼仪规范,比如走路姿势、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
2. 礼仪在职场的实践在职场中,礼仪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职业形象和职业发展。
3. 礼仪在商务往来中的实践商务往来中的礼仪更加注重细节和规范,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准则。
礼仪课知识点总结礼仪课是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教育和培养礼仪修养的课程,通常会涉及到社交礼仪、餐桌礼仪、服装礼仪、行为礼仪等多个方面。
在礼仪课上,学生会学习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在不同场合展现自己的风采、如何穿着得体、如何谦和礼貌地交往等内容。
下面就礼仪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一、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指在社交场合中,人们需要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
包括初次见面礼仪、社交礼节、言谈举止等内容。
在初次见面时,要注意握手礼仪,用手轻轻地握住对方的手,不要用力过猛,也不要握得过松。
在社交活动中,要尊重他人,不要打断别人发言,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
此外,注意用语也是社交礼仪中的重要内容,不要说粗话、脏话,不要批评他人,不要随便透露他人的隐私等。
二、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指在用餐时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坐姿、用餐方式、使用餐具等内容。
坐姿要端正,不要摇晃腿、搁着手肘等。
用餐时不要嘴里大声吃东西、讲话不停,要保持优雅的用餐姿势。
使用餐具时要注意顺序,比如从外到内使用餐具,用刀和叉的正确方式等。
在用餐时,尽量不要发出嘈杂的声音,不要挑食、摆弄食物等。
三、服装礼仪服装礼仪是指穿着打扮方面需要遵守的规范,包括着装、化妆、配饰等内容。
在不同场合,要穿着得体,不同场合的着装要有所区别,比如正式场合需要穿着正式服装,休闲场合则可以穿着休闲服装。
化妆要淡雅得体,不要太过浓妆艳抹。
搭配配饰时要注意不要过于张扬,要与整体搭配和谐。
四、言行举止言行举止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包括待人接物、谦和礼貌、尊重他人等方面。
在交往中,要注意礼貌用语,比如请、谢谢、对不起等,要尊重他人的意见,不要咄咄逼人,不要过于自我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仪表,不要随意大笑、大声喧哗,要保持淑女或绅士的风度。
对于老人、孩子要尽量给予关怀和帮助。
五、传统礼仪传统礼仪是指传统文化和礼仪知识,包括传统节日、传统礼俗、宗教礼仪等方面。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需要按照传统习俗进行庆祝和祭祀,要尊重传统,不要随意改变或废弃传统礼仪。
礼仪第一课解读礼仪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记》古人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等古乐;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
"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算法(计数)数艺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各家对礼的言论文质彬彬孔子: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学礼仪知识点总结大全导言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遵循的规范和规则,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在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中,礼仪的内容和形式都各有不同,但礼仪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即增进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在现代社会,礼仪的重要性愈发显现,通过学习和遵循礼仪规范,可以增强个人魅力,展现文明素养,提升社交能力。
下面将对学习礼仪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礼仪的要领。
第一章礼仪的基本概念1. 礼仪的定义礼仪是指社会上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交往而制定的准则和规矩,包括言语、举止、仪容等方面的规范。
礼仪是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的表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2. 礼仪的作用礼仪能够提高人们的修养和素质,增进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提升个人形象。
礼仪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 礼仪的种类礼仪分为日常礼仪、职业礼仪、宴客礼仪、宴会礼仪等不同种类,每种礼仪都有其独特的规范和要求。
第二章日常礼仪1. 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使用礼貌用语来表达尊重和关怀。
比如对长辈说“您好”、“谢谢”,对朋友说“请”、“对不起”等。
2. 礼貌举止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保持礼貌、谦让和尊重。
比如遇到长辈要行大礼、与人交谈要注意言辞、队伍中不随意插队等。
3. 礼仪礼节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特殊场合需要遵循特定的礼仪礼节。
比如结婚、葬礼、拜访等场合都有其特殊的礼仪规范。
第三章职业礼仪1. 仪容仪表在工作场所,仪容仪表会直接影响到个人形象和职业发展。
要保持整洁、得体的着装,并注意言谈举止。
2. 沟通技巧在与同事、客户之间的交流中,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提问、回应等。
3. 合作协调在团队协作中,要遵循合作协调的原则,积极配合他人,尊重他人意见,做到顺应大局。
第四章宴客礼仪1. 客人礼仪在宴会上,客人需要遵循宴会礼仪,包括坐姿、饮食礼仪、言谈举止等规范。
2. 主人礼仪作为主人,需要做好接待工作,包括迎宾、引导、安排座位、主持致辞等。
第一章现代礼仪学的研究对象礼仪学的核心要领是“礼”的概念,其基本概念还有仪、礼仪以及礼貌、礼节等。
一节、礼和仪古代礼的概念:一、曲章制度:如:君臣等级;二、礼节仪式:如吉、凶、军、宾、嘉等五礼;三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翻译:1、《颜渊》篇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为:颜渊向孔子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恢复、周礼、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就会归顺你的统治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怎么会在于别人呢?颜渊又问:“请问实行仁德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乎周礼周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周礼的言论不听。
2、《阳货》篇记:“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己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译为“宰我对孔子说:“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
一个有德行的人三年不讲究礼仪必然败坏。
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必然荒废。
“三礼”:《周礼》是专谈古代政治制度的书,本书中的所谈的“礼”?上是指典章制度《仪礼》是礼节仪式的典籍《礼记》是广义的“礼”的概念“礼”的含义——指特定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传统而形成,从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道德规范及于之适应的行为方式。
“仪”的概念①法度、准则②典范、表率③形式、仪式④容貌、风度⑤礼物二节礼仪论述:为什么说“礼仪”的要领是以“礼”的要领为前提条件的?答:1、礼仪学的核心概念是“礼”的概念2、“礼仪”是礼仪学的基本概念3、“礼”的要领是?解和把握“礼仪”要领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礼仪”的要领是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指导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的总和。
礼仪学:是研究礼仪的性质、构成、规律和基本原则以及一般性的礼仪常识和礼仪规范的科学。
第二章:起源和发展第一节原始社会的礼仪原始社会的礼仪的特点:1、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2、礼仪各种崇拜突出3、礼仪具有明确的动机4、礼仪是民主、平等的第二节奴隶社会的礼仪奴隶社会的礼仪特点:1、原始全民意向被奴隶尊君观点取代2、原始的民主平等被奴隶的强制、不平等取代3、妇女得不到起码的尊重翻译:《商书·盘庚中篇》记载的“奉畜汝众”、“汝共作我畜民”中的“众”“汝”都是指“奴隶”第三节封建社会的礼仪封建社会的礼仪特点:1、尊君观点表现为——“君权礼授”2、强制性不平等性表现为——“三纲”、“五常”3、妇女地位下降表现为——“三从四德”4、增加了,偽善和封闭——显著特点第四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资本主义社会礼仪的特点:1、既文明(礼仪文明和水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2、又不文明(狭隘的民族性、军事、经济上残酷性)第三章礼仪的性质一节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美国人类学家F·普洛格和D·G·贝茨在从文化演进与人类和为》中提出:1、非法律规范的社会化过程2、强化非法律规范的社会压力二节礼仪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翻译:《八佾》记载,孔子曾说:“夏礼、吾能言文,杞不足徽也;殷礼、吾能言之。
礼学系列课程之第一课——礼学的基本知识礼学系列课程之第一课——礼学的基本知识作者:殘石散人(李冠云)整理人:姚近复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廿一日壬午耶稣2015年11月2日全国高校国学联盟诸君:受邀于今日与诸兄共同学习礼学,前几日也曾说过,本群在诸君未来之前,已经说过不少礼学内容了,但现在只有再次重新开始。
今天,我们涉及三个内容:什么是“礼学”?从古至今为什么这么多人穷首皓经研究礼学?以及礼学的大体历史传承。
——抛砖引玉,与诸君商榷。
礼者,履也,体也。
实践谓之履,即人生行为之法则;立本谓之体,乃民族、国家、人群之秩序。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法,是华夏文明所特有之人文内涵与形式。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她蕴含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政治于其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几乎所有面向。
中华文明之渊薮,一切莫不由是而发端。
儒家提倡道德礼治,反对专任刑罚,儒家所有的重要理念均是通过“礼”来体现。
这个问题在儒学元典里面随处可见。
那么,礼是什么?《礼记•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如前所说,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她蕴含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政治于其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几乎所有面向。
中华文明之渊薮,一切莫不由是而发端。
礼,在中国文化里面,非但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更是一切社会活动的规范准则、伦理准则。
《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此之谓也。
孔子删订六经,其中之一就是《春秋》。
是书在中国历史上尤其著名、尤其重要。
后世所谓“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俱”是也。
大一礼仪课知识点总结礼仪在社会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展示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大学生活中,大一礼仪课的学习对我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大一礼仪课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对大家的社交与人际交往有所帮助。
一、仪态端庄大方在社交场合中,一个人的仪态举止往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穿着得体:适时选择合适的服装,避免穿戴过于暴露或不合时宜的服饰。
避免过多的搭配与花哨的装饰,保持简洁、大方的形象。
2. 姿态端正:保持站立、坐姿的直立和舒展,避免低头垂肩或驼背的不良姿势。
这不仅能够显得自信、得体,还能有效地改善我们的体态。
3. 走路有度:走路时要保持轻盈、稳定的步伐,避免过于急促或拖沓。
同时,要注意行为举止的谦和与自信,既不要摆出过于拘谨的样子,也不要显得过于随意。
二、言谈得体得体日常交往主要通过言谈举止完成,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语言文明:在与他人交谈时,要使用文明、得体的语言,避免使用粗鄙、负面或冒犯性的语言。
同时,要尊重对方的感受,注意控制音量和语速,避免过于激动或拖沓的讲话方式。
2. 注意礼貌:在与人交流时,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有耐心地与对方进行沟通。
3. 接打电话的礼仪:在接打电话时,要注意面带微笑地回答,客气地询问对方需求,并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辞。
在电话结束时,要礼貌地道别。
三、社交场合的礼仪社交场合是我们快速提升自身社交能力的好机会,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礼貌问候:进入社交场合后,要主动与他人进行问候和介绍,展示出友善和热情的态度。
2. 礼仪用餐:在正式场合用餐时,要遵循基本的餐桌礼仪,如进餐时不发出噪音、不吹口笛等。
同时,要注意与他人的交流,避免过于沉默或独占对话。
3. 礼仪礼仪:在参加各类活动或会议时,要注意礼仪规范,如起立鼓掌、合适的行为举止等。
礼学系列课程之第一课——礼学的基本知识礼学系列课程之第一课——礼学的基本知识作者:殘石散人(李冠云)整理人:姚近复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廿一日壬午耶稣2015年11月2日全国高校国学联盟诸君:受邀于今日与诸兄共同学习礼学,前几日也曾说过,本群在诸君未来之前,已经说过不少礼学内容了,但现在只有再次重新开始。
今天,我们涉及三个内容:什么是“礼学”?从古至今为什么这么多人穷首皓经研究礼学?以及礼学的大体历史传承。
——抛砖引玉,与诸君商榷。
礼者,履也,体也。
实践谓之履,即人生行为之法则;立本谓之体,乃民族、国家、人群之秩序。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法,是华夏文明所特有之人文内涵与形式。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她蕴含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政治于其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几乎所有面向。
中华文明之渊薮,一切莫不由是而发端。
儒家提倡道德礼治,反对专任刑罚,儒家所有的重要理念均是通过“礼”来体现。
这个问题在儒学元典里面随处可见。
那么,礼是什么?《礼记•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如前所说,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她蕴含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政治于其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几乎所有面向。
中华文明之渊薮,一切莫不由是而发端。
礼,在中国文化里面,非但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更是一切社会活动的规范准则、伦理准则。
《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此之谓也。
孔子删订六经,其中之一就是《春秋》。
是书在中国历史上尤其著名、尤其重要。
后世所谓“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俱”是也。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最后写了一篇《太史公自序》,其间,有关于孔子为何作《春秋》之讨论,有兴趣者可以查阅。
太史公认为:孔子作《春秋》,本意在于以史为鉴、防微杜渐。
春秋之际,礼崩乐坏。
儿子杀父亲、弟弟杀兄长、儿子杀母亲,天下大乱,率兽食人。
孔子正是把这种现象这种悲剧记录下来,警惕后世。
而《春秋》这本书,体例与众不同,相信这里面接触过此书的不在少数,《春秋》记事极其简单,有的就是寥寥几个字、且述而不论。
给后人留下无限空间。
这就是著名的“春秋笔法”,文辞隐约、褒贬深寓,一字而不可更易。
——当然,也有相反意见者,就是那位著名的王介甫王安石,他说《春秋》“断烂朝报”、毫无价值。
唐昌黎先生韩退之,解释孔子作春秋时说,实则是孔子以“礼”,来“严夷夏之防”。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认为孔子的夷夏之防之说,就是在于“礼”,无论是以夏变夷还是以夷变夏,这是关乎到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与退化的关系。
这就是孔子作春秋的根本立场之所在。
先秦礼乐大师荀卿曾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礼乐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之间的三大关系而制定。
而在这“三本”之中,人,才是唯一的主导因素。
《礼记•曲礼》有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
”所以,“礼缘人情而作”,基于“人性”而制定。
尊重人性,这正是礼乐制度和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
——补充一句:在中国文化里面,“礼乐”二字,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代言词。
二者是相通的中国文化里的“礼”,绝不是单纯一个“礼貌”或“礼仪”所能解释的。
曾有人想将中国的“礼”介绍到西方去,但令所有译者苦恼的是,在西方语境中找不到任何一个与中国“礼”对应的词汇:有将其译为etiqutte(礼节)者;有译作ceremony(礼仪)者;有译作ritesandreg -ulations(典礼,习俗、规则)者,有译作manner(仪节)者,有译作ritual(仪式)者,甚而有译作custom(风俗)者。
这都只译出了“礼”的部分义项,而未能全面准确表述“礼”的内涵与真谛。
一代儒宗钱宾四先生说:“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
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正因为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其影响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
如果你要了解中国各地的风俗,你就会发现各地的风俗差异很大。
即使在无锡县,荡口的风俗也与我在战后任教的荣乡不同。
国家的这一端与那一端的差别就更大了。
然而,无论在哪儿,‘礼’是一样的。
‘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
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比如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征兵、签订和约和继承权位等等。
要理解中国文化非如此不可,因为中国文化不同于风俗习惯。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礼”为中华文化所特有,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语义。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人性论史》里说,“礼在《诗经》时代,已转化为人文的征表”,并且是“当时一切道德的依归”。
对于“礼”,著名礼学家钱玄在《三礼通论》中则以“上古文化史”概括之;有台湾学者如是总结:“礼学实际上是中国最古早的学术总成。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中间所有的人事,都是礼学的范围。
”与西方相较,中国的“礼”涵盖了伦理、道德、风俗、规范、法律等多个面向,而西方语境下的单一对应项(counterpart),是无法全面准确地传达出“礼”的含义的。
其实西方所谓的‘文明’和‘秩序’、乃至于教育、司法、税赋、兵役、民政等等名目,在古代中国皆属于‘礼’的范畴。
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礼”,岂是磕头行礼、山呼万岁那么简单?“礼”岂是一个“礼教”就能轻易概括的?“礼”又岂是一句“打倒旧礼教”所能轻易否定的?钱宾四先生说得好:“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文化之心。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及礼乐文明的道德内涵,正是贯穿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线,是抟聚和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
这一点,尤其重要,不可不察“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是整个人类文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如前所说,《礼记•曲礼》句:“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可以说已总括了“礼”对社会治理、人伦关系的功用。
先秦诸子在人性论、宇宙论、治国方略、历史观上容或有大的差异,但他们对“礼”的尊奉、肯定,是几无二致的——尽管对“礼”的解读,他们会有千门万户的差异。
《孟子•离娄下》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庄子•天下》说“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这便肯定了“礼”在治国方略和伦理规范中的奠基作用。
太史公司马迁作《史记》,也如是总结“礼”的意义: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早于太史公的董仲舒也曾说:“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这些,不仅呼应了“礼者,天理之节文”的说法,也把“礼”作为教育科目正式揭橥出来。
东汉郑玄则说“礼,所以节止民之侈伪,使其行得中”。
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治社会。
礼,是古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和伦理规则,更是自天子以至庶人的一切行为标准和要求。
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儒学典籍蔚为大观,无一不阐释着这个文化内涵。
传统之礼,对于古人来说,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疗疾”良方。
礼是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准则。
其对人的作用,可以变化气质,涵养德行,提升境界。
要想期于天下之大同,就必须把每一个人都教育成身心和谐的人,而这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密切相关。
诗经云:“周道如矢,其直如砥。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将“礼”的实践主体赋予具有贵族、道德、知识等多重身份的“君子”,正是我国古典时代独特传统之精髓。
1983年,一代儒宗钱宾四先生在对来访的美国学者邓尔麟谈中西文化之区别时,钱先生说,中国文化说到底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礼”!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礼者,敬而已矣。
”礼的精神、礼的核心要义,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敬”字,无敬则不成礼。
“诚于中,形于外”,内心诚敬,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就会恭敬。
人只有“动必以礼”,才能“不背於道”。
《礼记•曲礼》篇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可资前人用意之所在。
孔颖达疏亦说“毋不敬者,人君行礼无有不敬,行五礼皆须敬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记•曲礼上》)传统之礼,无不以敬畏、恭敬、谦卑和“自卑而尊人”为前提和出发点的。
钱宾四先生说得好:礼是以对方的存在并且心存敬意作为前提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在诸多原因之下,我们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优良传统,而这其中尤以“礼”的丧失,最为触目惊心!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在中国文化里,礼,可以“经国家,定社稷”,所以《礼记•哀公问》说“为政先礼,礼为政本”。
《左传》上内史过以礼为国干,荀子则说“国之命在礼”。
礼,是中国文化极端重要的一个内容,它不但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更使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不仅如此,礼还是古代法律的重要支撑。
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古代法系的一大特点。
儒家思想支配了一切中国古代法典,这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
古人所谓“明刑弼教”,说的正是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
所以,《礼记•仲尼燕居》上记载了孔子的说法“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在儒家看来,国之治乱,全系于礼之兴废。
礼有如此的社会实践的功能,足以维持儒家所期望的的社会秩序,而达到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所以儒家极端重视礼,欲以礼为治世的工具。
所谓礼治,断不是说仅凭一些抽象的伦理上道德上的原理原则来治世之谓,这是我们所应该注意而深思的。
五四以来,反传统者多侈言“打倒旧礼教”,他们确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百年以降,他们却并未建立起一套新的人们普遍尊奉、圆融无碍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
反倒是在“旧礼教”、“旧礼法”仍然大量遗存的华人国家和地区——如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北美侨界,我们仍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中“礼”的浓重痕迹,它们与所谓“现代社会”也无缝融合,并未产生抵牾枘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