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7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本事,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本事、写作本事和口语交际本事,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本事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本事,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情景分析:1、教材教学: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高一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还新增了诗词、小说等阅读单元。
写作上则要求学生较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和应对话题作文的本事。
2、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
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本事还有待加强。
三、工作重点:1、提高备课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本事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抓手,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
3、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名言诗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等。
4、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本事,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学期语文教学,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外,要异常注意选修课的教学安排,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事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就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审美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
教学中,要加强积累,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名句名篇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上、表达交流本事的积累等,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本事和语感。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系统复习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2. 深入理解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课文复习:选取高考中常出现的经典课文进行复习,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古文阅读等。
(2)篇章复习:通过对不同文体的篇章进行复习,提高学生的篇章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文言文复习:对高考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式和词语进行复习,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4)修辞手法复习:通过选取经典的修辞手法进行复习,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2)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3)阅读分析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步骤与重点难点:1. 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通过问答、图片或音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准备进入复习状态。
(2)知识点讲解:根据复习内容,逐个讲解重点知识点,解释说明相关概念和技巧。
(3)例题分析:选择一些经典例题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4)训练练习:提供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或集体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学生互动:学生之间分享和讨论答案和解题方法,通过互动激发学习动力和思考能力。
(6)小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重点难点:(1)重点:课文理解和分析、篇章阅读与写作、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修辞手法的鉴赏和应用。
(2)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解析,篇章的整体理解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的积极性,对问题的回答和解决能力。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案第一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备考攻略知识储备一、科学类文章的设题规律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说:1.选材内容自然科学类文章中,能体现新知识、新概念、新信息,反映人类社会中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与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更受命题者的青睐。
社会科学类文章中,能体现时代性、人文性、传统文化特色等的文章,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或当今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等)的文章,反映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或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内容的文章,更容易成为命题者选择的对象。
2.设题技巧纵观近几年高考科学类文章的命题,对于“错误”选项的设置,命题者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无中生有。
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暗示信息,目的是考查考生阅读文章的细心度。
这是近年来最常见的设题方式,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2)曲解原文。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故意作出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文中相关信息的理解。
(3)偷换概念。
命题者有意将原文中的词语(概念)用具有一定干扰作用的非等值词语(概念)替换下来,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查考生对词语(概念)的理解。
(4)时态、模态错乱。
命题者在选项中将原文中的有关信息,已然表述为未然,未然表述为已然;或然表述为必然,必然表述为或然。
命题者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时态的把握。
(5)答非所问。
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毫不相干,目的是考查考生审题的认真、细心程度及正确理解题目的能力。
(6)张冠李戴。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对象A,与对象B的属性对接,造成对象与属性的错位。
(7)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目的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逻辑思维能力。
2024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高三语文知识的系统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高中语文的基本知识点,包括文学常识、阅读理解、写作技巧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写作技巧和文学常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古文翻译的准确性、现代文深层次理解、作文的创新性和个性化表达。
三、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与巩固回顾高中语文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精选文言文篇目,进行深度阅读。
分析文言文句式结构和词汇特点,提高学生翻译的准确性。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
现代文阅读与解析选取典型现代文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
培养学生的深层次理解能力,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
作文写作训练分析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写作要求。
通过范例讲解,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和题材的写作技巧。
组织写作练习,强调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
文学常识拓展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基础知识。
结合影视作品和现代文化现象,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开展文学主题研讨会,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每节课后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每周布置一次大作文和一次文言文翻译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翻译能力。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一、复习准备1.心理准备。
复习的过程是比较枯燥乏味的,甚至可能会有挫败感和焦虑感,所以考生需要在开始复习前进行良好的心理建设。
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实力,整好心态才能更好的复习。
2.复习资料。
复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复习资料。
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语文复习书籍或者资料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向学长学姐咨询,或者老师推荐一下好的资料。
3.复习计划。
要有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明确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有规划性的复习,可以更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二、复习方法1.注重阅读。
高考语文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选词填空等等。
所以,在语文复习过程中,阅读是重点。
除了阅读理解外,可以多看一些文学名著,提高自己的阅读力,在严密的分析之后进行自由发挥,打好阅读基础。
2.结合历年真题进行复习。
高考语文的试题大多都采用的是真题命制,因此,历年高考真题的分析和解答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历年真题的题型和考点,有助于提高应试能力。
3.提高写作水平。
高考语文的写作考试一般都要求考生写作一篇文章,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平时多练笔,多看范文,在写作时要注意结构和语言的运用,多去参加语文作文辅导班,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三、注意事项1.合理安排时间。
复习一定要有计划,每天都应该有明确的复习安排,按照计划进行。
同时也要注意适度休息,不要让自己过度疲劳。
2.外在环境要有良好的氛围。
在复习时,要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有专心致志、静心学习的精神。
3.放松心态。
因为语文复习过程可能令人压力倍增,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让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
与亲友朋友进行交流及放松运动等都有助于情绪的稳定。
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中,良好的心态、合理的复习计划以及注重阅读、结合历年真题和提高写作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加上一定的耐心和毅力,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翻译总体教学构想教学目标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二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1、标准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5篇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1教学目的一、诵读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重点一、课文的思想内容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教学设想一、诵读的准备指导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设计说明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
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
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幻灯片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预习准备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3、参照课__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
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
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
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
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新沂市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示范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
3.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高考作文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内容1.古诗文阅读2.现代文阅读3.作文写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写作2.教学难点:古诗文阅读中的鉴赏题、现代文阅读中的分析综合题、作文写作中的立意和构思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即将进入高三第二轮复习,这一阶段我们要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今天,我们就从古诗文阅读开始。
2.古诗文阅读(1)回顾古诗文的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2)讲解古诗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3)举例分析古诗文中常见的鉴赏题、分析综合题。
(4)课堂练习:选取一篇古诗文,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然后进行讲解和讨论。
3.现代文阅读(1)回顾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2)讲解现代文阅读中的分析综合题、推理判断题、归纳概括题等。
(3)举例分析现代文阅读中的重点文章,如议论文、说明文等。
(4)课堂练习:选取一篇现代文,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然后进行讲解和讨论。
4.作文写作(1)回顾作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如立意、构思、选材、表达等。
(2)讲解作文写作中的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3)分析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和评分标准。
(4)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题目或材料,进行作文写作。
(2)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完成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练习题。
2.根据课堂讲解,整理作文写作的笔记。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复习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写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课堂讲效率训练抓重点——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建议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高三语文学科已陆续进入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是语文科目各考点知识、能力、技巧熟练掌握、形成和运用的关键时期。
为使二轮复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我校以及个人多年的高三教学的经验,对二轮复习备课提出粗浅的建议。
1、落实课堂有效教学注意四点①程序知识尽量不讲②方法性知识尽量少讲③阅读类文本尽量精炼④知识类考点尽量多看2、查漏补缺,明确目标一轮复习侧重在梳理和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它突出了一个“全”字,各考点全面铺开,无一遗漏。
而二轮复习则要突出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
二轮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善于瞻前顾后,完善知识系统,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
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指导考生重点查看前段做过的试卷,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摸排盘点哪些题做得最顺当,哪些题最头痛,哪些题经常失分,然后要学生明白题目要求,清楚做题要领,集中精力,及时归纳,找出良策,章法不乱地进行大量的实际训练。
要把“会做”、“做透”作为二轮复习的原则,力求在难度低的试题中少失分,在难度高的试题中多得分,以期全面提高得分率。
3、精心选题,质量求上我们手上的各种复习资料不可能全都讲透讲到,教师要学会有选择地利用其中有典型意义的题,不做简单费时的机械重复,因为,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备考的质量,题不在多而在精。
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历年的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用高考真题,可以体验高考、解读高考和熟悉高考,实现与高考零距离接触,可以研读命题角度,从而把握过去考过什么以及未来考试的思路。
也可借鉴各地市模拟题中的新题,譬如语言运用这块试验田里的新题型,多见些新面孔。
当然,也可利用已练过的旧题中的典型试题,可以收到温故知新的特殊效果。
4、偏科学生学生,强化训练有不少学生数理化、英语等科成绩都不错,而语文却是薄弱科目,临近高考,学科“补短”刻不容缓。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阅读理解专题。
一、教师授课部分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相关技巧和方法,熟悉常见的题型,能够独立解决经典题,提高文化素养和语文水平。
2.教学过程(1)讲解阅读理解的概念和意义,以及高考阅读理解的分值和题型。
(2)介绍常见的阅读理解题型和题目解答方法。
包括细节理解题、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阅读填空题、图表材料题。
在讲解各题型解答方法时,需要充分讲解一些技巧,如摆脱干扰、读题技巧等。
(3)进行总体培养。
在此步骤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作文和文章阅读,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深度阅读和领会,帮助学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进行具体练习。
在此步骤中,应提供较多的经典篇章阅读材料,如社会文化类、科技文献类等,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际能力。
3.教学评估在教师授课部分结束后,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测试。
通过测试,可以考察学生对阅读理解的理解和掌握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知道自己掌握情况,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二、学生自主学习部分在学生自主学习部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掌握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对阅读理解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切入阅读理解,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处理。
同时,学生需要进行自主练习,进行满足自己需求和实际情况的学习。
三、注意事项在制定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阅读理解专题时,请注意以下事项:(1)教案应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理解。
(2)教案的内容应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注重细节。
(3)教案的制定应全面,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
(4)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合适的解答和指导。
在制定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阅读理解专题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授课,帮助学生加强文化素养和语文水平,提高应试能力,更好地备战高考。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一、课堂导入文本的意蕴一般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而深层意蕴则既包含文本的深层含义,更指向哲学、美学、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以及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
要挖掘出这些纵深层次的东西,除了具备较深厚的语文素养外,“由表及里”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所谓“表”,是指探究题涉及的文本中的基本内容,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涉及文本所写的丰子恺画风与染坊、染缸的关系,这是向文本纵深开掘的依据与基础,以此为立足点,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意蕴开掘。
这深处挖掘该怎么“挖”呢?二、复习预习1.深层次挖。
“深层次”一般有两个方向。
第一,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有: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主静,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⑦知足常乐,吃亏是福。
“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核心是人的关怀。
文本深层意蕴最终会指向这些内涵,至于指向哪个具体内涵,可据“表”向这些内涵上靠。
第二,学科理论与认识,这里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
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最深层次的意蕴就是阐明了艺术家创作、成长与故乡的关系,它最终归结到这一条文学基本原理:创作离不开生活。
因此,有的文本深层意蕴最终指向这些学科理论与认识。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可引李白诗:“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体会人生苦短,韶光易逝的叹息;再引南唐李煜的诗:“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理解他的无奈,消沉;后引华罗庚的“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诗句,感受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人生进取精神。
由上述诗句,自然转入对“人是什么”的主题。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非常重要,而我们有些老师注意不够,总认为这一环节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其实大不然。
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比较异同分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比较异同分析【备考建议】信息类阅读是由多则不同材料构成的,比较材料的异同自然成了应有之义。
这类题实际上还是考查信息的概括,只不过是侧重材料整体上的异同比较。
而这正体现了信息类阅读中不同侧重点的材料围绕一个共同主题组合的特点。
考查内容一般有比较材料的角度、重点内容及表达方式,材料的侧重点、角度的异同是题目常比较的内容。
【关联教材】本专题关联必修上下册,选必上中下五册教材中实用性文本、新闻类文本、思辨性文本、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本类题型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1.整合能力:能够将提取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对文本的全面理解。
2.比较能力:能够在不同文本之间进行信息对比,识别异同。
3.分析能力:能够分析文本的逻辑结构,理解作者的论点和论据。
【解题策略】对于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比较异同分析,解题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比较的内容,是材料的角度、重点内容、表达方式,还是材料的侧重点、角度的异同。
同时,也要注意比较的范围,是整体上的异同还是某个具体方面的异同。
2. 提取信息:在理解每则材料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包括主要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
注意要提取的信息应该是与题目要求比较的内容相关的。
3. 对比分析:将提取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材料之间的异同点。
在比较时,可以采用表格或列表的方式,将每则材料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对比,这样更加直观清晰。
4. 整合答案: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整合出对题目要求的回答。
在整合答案时,要注意答案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尽量做到言简意赅、清晰明了。
5. 检查答案:在得出答案后,要仔细检查答案是否准确、全面、符合题目要求。
如果有遗漏或错误,要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
【示例分析】以一道典型的信息类文本阅读比较异同分析题为例,进行分析和解答:题目: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教案标题: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全面复习高中语文知识,巩固基础,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2. 强化学生对语文考试的策略和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重点复习高中语文各个模块的知识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古文等。
2. 重点训练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辅助教材、习题集等。
2. 多媒体设备: 电脑、投影仪等。
3. 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总结笔记等。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复习诗歌和散文1. 导入:复习上学期学过的诗歌和散文,回顾重要知识点。
2. 梳理重点:根据教材和复习提纲,总结诗歌和散文的重点知识点,包括鉴赏技巧、文学常识等。
3. 练习巩固: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答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第二课时: 复习小说和古文1. 导入: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小说和古文,回顾重要知识点。
2. 梳理重点:根据教材和复习提纲,总结小说和古文的重点知识点,包括阅读技巧、文学常识等。
3. 练习巩固: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答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第三课时: 语文考试策略和技巧1. 导入:介绍语文考试的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了解考试的目标和评分标准。
2. 策略分享:分享应对语文考试的策略和技巧,包括时间管理、题型解题技巧等。
3. 模拟演练:进行一次模拟考试,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试卷,并进行答案讲解和评分。
第四课时: 文学鉴赏与批判思维1. 导入:介绍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分析讨论:选择一篇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主题、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作品鉴赏:选择一篇文学作品,给学生一定时间阅读,然后进行作品鉴赏和讨论。
教学评价:1. 在每节课结束时,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高三语文第二轮总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备课组 )1.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解析2.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3.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4.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表达技巧汇总5.姜冰徐广之王常婷黄雅雅杨金兰第一讲: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解析教学目标:回顾并巩固第一轮复习过的诗歌鉴赏内容通过题型解析让学生了解掌握我省诗歌近几年的考法教学重点:诗歌考试题型细致分析并作分类处理教学设计:以课堂训练加讲解归纳为教学主要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功能进行授课;印发学案。
课时安排:约一周,共5课时左右。
-------------------------------------------------------------------------------------------------------(一)把握作者的感情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
今年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1)借景抒情。
抽取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
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
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是为备战 2023 年高考而设计的一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掌握高考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特点:本课程特点鲜明,针对性强。
根据历年语文高考命题的特点,深入剖析考点,剖析命题,把握大纲,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课程设置阅读理解、填空、改错、翻译、作文等模块,全方位涵盖高考命题类型,让学生掌握高考考试特点,熟悉复习的内外在规律。
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 PPT、教材解析、课堂题解等,让学生易于理解,灵活运用。
课程目标:1、了解 2023 年新高考语文考试内容,掌握新高考出题规律;2、深入了解各个考试模块的难点和解题技巧,并且结合历年真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和把握高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3、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表达能力等,提高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安排:第一章:选词填空1.选词填空的基本原则2.典型考题解析3.考点预测4.真题讲解与示范5.课后练习与答案解析第二章:改错1.改错的考试特点和基本方法2.典型考题解析3.考点预测4.真题讲解与示范5.课后练习与答案解析第三章:翻译1.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2.典型考题解析3.考点预测4.真题讲解和指导5.课后练习与答案解析第四章:阅读理解1.阅读理解的基本原则和技巧2.典型考题解析3.考点预测4.真题讲解和指导5.课后练习与答案解析第五章:作文1.作文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2.大范文范例及点评3.考点预测4.真题讲解和指导5.课后练习与答案解析教师介绍:本课程由国内知名中学语文教师授课,教师风格幽默风趣,授课内容丰富详尽。
教师通过深入剖析高考语文考试的出题规律,把握大纲,对学生进行重点难点知识点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高考复习的精髓,掌握出题思路,轻松应对语文高考。
学生评价:1、非常适合我们这个阶段的学生,节奏紧凑,效果显著。
第十二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知识梳理】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弗怠之) (《送东阳马生序》)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操何) (《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唯利是图(图利)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之)斗卮酒。
(《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4.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
如:(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指南录>后序》)"臣,海安、如皋"都是宾语,"私、道"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2)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促织》)"乃、细"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如:(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廉颇蔺相如列传》)"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2.名词做状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
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
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南指"相当于"向南指"。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如:(1)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援、救"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过秦论》)"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贤人",可见它已经名词化了。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如: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苦"后面带上了"秦"做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四)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词了。
如: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崤之战》)"勤民"是"使民劳累",是使动用法。
(五)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
如:"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荆轲刺秦王》)"迟之"是"认为这件事办得太迟",是描写心理活动。
【考题例析】2006年广东卷杜环,字叔循。
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
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
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
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
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
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
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
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
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
"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
环令媵女从其行。
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
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渭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环归半岁,伯章来。
母少子,相持大哭。
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
环奉母弥谨。
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
后三年,遂卒。
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导析】A。
本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认知和辨析的能力,能力级B。
考点是宾语前置,题行是客观题,在题干中给出"标准",必须首先对这个标准作出准确的判断,弄清它"是什么",然后找答案。
题干中的例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介词"为"的宾语"何"前置。
A句"何以"中的"以"是介词,"何"为宾语,前置。
与题干给定的句式一致。
B句D句属非宾语前置句,C句是动词"有"的宾语"何厌"前置,而不是介词宾语前置。
【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不是判断句式的一项是A.陈胜者,阳城人也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C.沛公之参乘樊哙也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2.下列不是被动句式的一项是A.而君幸于赵王 B.其印为予群从所得C.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所用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3.下列不是倒装句式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夫晋,何厌之有C.时人莫之许也D.相如每朝时,常陈病4.下列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时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C.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范增数目项王C.沛公军霸上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6.下列省略的成分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