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6.2普查与抽样调查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5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2普查和抽样调查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普查和抽样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也是市场调研、民意调查等实践工作中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将介绍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步骤,并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社会调查。
二、教学目标:1.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
2.掌握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常用方法和步骤。
3.能够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分析。
4.提高学生的调查意识和思维能力,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普查基本概念主要介绍普查的定义、分类、特征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普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抽样调查基本概念主要介绍抽样调查的定义、分类、特征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
3. 社会调查的常用方法和步骤主要介绍社会调查的常用方法和步骤,包括问题定义、研究设计、样本抽取、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步骤。
并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社会调查。
4. 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主要介绍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设计问卷和进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件、PPT等方式讲解普查、抽样调查和社会调查常用方法和步骤等知识点。
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实践操作。
3.讨论研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调查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报告。
2.课堂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
3.考试和期末作业。
六、教学时间:共计4学时。
七、教学资源:1.课程PPT。
2.实际案例。
3.调查问卷编制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
八、教学反思:普查和抽样调查课程是一门实践型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同时,注重培养其实践操作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调查问卷设计的规范性和数据分析结果的精确性,为学生提供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训练。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普查和抽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普查和抽样》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普查和抽样的概念、特点和区别,以及如何选择普查和抽样。
同时,通过实际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普查和抽样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普查和抽样的概念和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普查和抽样的概念和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普查和抽样的概念、特点和区别。
2.让学生掌握普查和抽样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普查和抽样的概念、特点和区别。
2.如何选择普查和抽样。
3.普查和抽样的方法和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普查和抽样的概念和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普查和抽样的概念。
2.讲解:讲解普查和抽样的概念、特点和区别。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的普查和抽样案例,让学生理解如何选择普查和抽样。
4.方法讲解:讲解普查和抽样的方法和技巧。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普查和抽样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解决。
6.总结:对普查和抽样的概念和方法进行总结。
7.练习:布置一些实际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普查和抽样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解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普查和抽样普查:对全体对象进行。
抽样:对部分对象进行。
普查:数据全面、准确,但工作量大、成本高。
抽样:数据近似,但工作量小、成本低。
普查是对全体对象进行,抽样是对部分对象进行。
普查的数据全面、准确,但工作量大、成本高,抽样的数据近似,但工作量小、成本低。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普查与抽样调查》教案一. 教材分析《普查与抽样调查》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了解不同调查方式适用的场合。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两种调查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生活中的数据和统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种调查方式。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2.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和联系。
3.如何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同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数据。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如果想知道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情况,你会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实例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普查和抽样调查的过程和结果。
通过实例的呈现,引导学生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例如:选取一部分学生进行身高调查,或者对一组数据进行抽样调查。
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特点和应用。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判断一些实际问题应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并解释原因。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案一. 教材分析《普查和抽样调查》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了解不同调查方式的选择。
通过学习本节课,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对于调查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本质区别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还不清楚。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际调查过程和方法的认知不足,需要通过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选择。
2.难点:对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2.讲授法:讲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特点及选择方法。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际调查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调查数据。
2.设计好分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3.准备调查工具(如问卷、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如了解某班学生的身高情况,可以采用全面调查(普查),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
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种调查方式。
2.呈现(10分钟)讲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特点及区别。
普查是对全体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数据全面,但工作量大;抽样调查是针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数据较为近似,但工作量相对较小。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讨论如何进行普查或抽样调查,并说明选择的原因。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普查与抽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普查与抽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普查和抽样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普查是对整个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而抽样则是在研究对象中选取一部分进行,以代表整体情况。
这一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于数据的初步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普查和抽样的概念和原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普查和抽样的方法和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普查和抽样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体验和理解普查和抽样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普查和抽样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普查和抽样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2.难点:普查和抽样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活动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普查和抽样的方法和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普查和抽样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普查和抽样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实际操作普查和抽样的过程,加深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4.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5.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采用流程图和等形式,清晰地展示普查和抽样的过程和方法,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普查和抽样调查》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6.2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掌握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能够运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和特点。
2.普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2.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例如:学校要了解七年级全体学生的身高情况,应该采用普查还是抽样调查?2.呈现(10分钟)讲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通过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种调查方法的差异。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调查操作,如模拟进行一次抽样调查。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互相扮演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的角色。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理解。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情况下适合采用普查,哪些情况下适合采用抽样调查。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普查和抽样调查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在2008年的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小华学习小组为了解本地区大约有多少成年人吸烟,随机调查了1000个成年人,结果其中有150个成年人吸烟.对于这个关于数据收集与处理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的方式是普查B.本地区约有15%的成年人吸烟C.样本是150个吸烟的成年人D.本地区只有850个成年人不吸烟答案:B解析:解答:调查的方式是抽查,所以A错误;样本是1000个成年人的抽烟情况,所以C,D错误;抽烟的成年人所占的比例约是:1501000=15%,所以B正确.故选:B.分析:根据调查的情况可以判断是抽查,根据样本与总体的关系进行判断.此题主要考查了抽样调查,以及总体与样本的关系.2.下列事件中最适合使用普查方式收集数据的是()A.为制作校服,了解某班同学的身高情况B.了解全市初三学生的视力情况C.了解一种节能灯的使用寿命D.了解我省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情况答案:A解析:解答:A.人数不多,适合使用普查方式,所以A正确;B.人数较多,结果的实际意义不大,因而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B错误;C.是具有破坏性的调查,因而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C错误;D.人数较多,结果的实际意义不大,因而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D错误.故选:A.分析: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此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选用普查.3.下列调查方式合适的是()A.为了了解市民对电影《南京》的感受,小华在某校随机采访了8名初三学生B.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用于做数学作业的时间,小民同学在网上向3位好友做了调查C.为了了解“嫦娥一号”卫星零部件的状况,检测人员采用了普查的方式D.为了了解全国青少年儿童的睡眠时间,统计人员采用了普查的方式答案:C解析:解答:A.要了解市民对电影《南京》的感受,应随机抽查一部分市民,只采访了8名初三学生,具有片面性;B.要了解全校学生用于做数学作业的时间,应从全校中随机抽查部分学生,不能在网上向3位好友做调查,不具有代表性;C.要保证“嫦娥一号”卫星零部件的状况,是精确度要求高、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全面调查;D.要了解全国青少年儿童的睡眠时间,范围广,宜采用抽查方式.故选:C.分析:根据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特点作出判断.此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选用普查.4.下列调查中,适合用全面调查的是()A.了解某班同学立定跳远的情况B.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C.了解某种品牌奶粉中含三聚氰胺的百分比D.了解全国青少年喜欢的电视节目答案:A解析:解答:A.了解某班同学立定跳远的情况难度较小、工作量不大,故适合用全面调查;B.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适合用抽样调查;C.了解某种品牌奶粉中含三聚氰胺的百分比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适合用抽样调查;D.了解全国青少年喜欢的电视节目普查的难度较大,适合用抽样调查.故选:A.分析:分别根据普查和抽样调查适宜的条件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分析解答.此题考查的是普查与抽样调查的联系与区别.调查方式的选择需要将普查的局限性和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为了解全市1600多万民众的身体健康状况,从中任意抽取1000人进行调查,在这个问题中,这1000人的身体状况是()A.总体B.个体C.样本D.样本容量答案:C解析:解答:A.总体是全市1600多万民众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全体,错误;B.个体是所抽取的1000人中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错误;C.样本是所抽取的这1000人的身体状况,正确;D.样本容量是1000,错误.故选:C.分析:总体是指考查的对象的全体,个体是总体中的每一个考查的对象,样本是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在这个问题中,这1000人的身体状况是样本.正确理解总体、个体、样本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6.今年我市有4万名学生参加中考,为了了解这些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2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下列说法:①这4万名考生的数学中考成绩的全体是总体;②每个考生是个体;③2000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④样本容量是2000.其中说法正确的有()A.4个B.3个C.2个D.1个答案:C解析:解答:这4万名考生的数学中考成绩的全体是总体;每个考生的数学中考成绩是个体;2000名考生的中考数学成绩是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是2000.因此正确的是①④.故选:C.分析:总体是指考查的对象的全体,个体是总体中的每一个考查的对象,样本是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而样本容量则是指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在区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这四个概念时,首先找出考查的对象,从而找出总体、个体,再根据被收集数据的这一部分对象找出样本,最后再根据样本确定出样本容量.总体、个体与样本的考查对象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范围的大小;样本容量是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不能带单位.7.为了了解某校300名初三学生的睡眠时间,从中抽取30名学生进行调查,在这个问题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00名学生是总体B.300是样本容量C.30名学生是抽取的一个样本D.30是样本的容量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中总体是某校300名初三学生的睡眠时间,样本是抽取的30名学生的睡眠时间,因此样本的容量是30.所以A,B,C都错,D对.故选:D.分析:样本的容量指一个样本所含个体的数目,即抽取学生的数量是样本的容量,不带单位.掌握总体,样本,样本的容量的概念.8.为了了解某校初三年级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查了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A.400名学生的体重B.被抽取的50名学生C.400名学生D.被抽取的50名学生的体重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题考查的对象是某校初三年级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所以总体是400名学生的体重.故选:A.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确定总体.解此类题需要注意“考查对象实际应是表示事物某一特征的数据,而非考查的事物”,关键是明确考查的对象.9.下列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是()A.利用当地的七月份的日平均最高气温值估计当地全年的日最高气温B.在农村调查市民的平均寿命C.利用一块实验水稻田的产量估水稻的实际产量D.为了了解一批洗衣粉的质量情况,从仓库中任意抽取100袋进行检验答案:D解析:解答:A.利用当地的七月份的日平均最高气温值估计当地全年的日最高气温,不具代表性,所以此选项错误;B.在农村调查市民的平均寿命,不具代表性,所以此选项错误;C.利用一块实验水稻田的产量估水稻的实际产量,不具代表性,所以此选项错误;D.为了了解一批洗衣粉的质量情况,从仓库中任意抽取100袋进行检验,具有代表性,所以选项正确.故选:D.分析:根据抽样调查的可靠性,分别分析得出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抽样的可靠性,利用抽样必须全面进而得出是解题关键.10.为了测量调查对象每分钟的心跳次数,甲同学建议测量2分钟的心跳次数再除以2,乙同学建议测量10秒的心跳次数再乘以6,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方法更具有代表性()A.甲同学C.两种方法都具有代表性D.两种方法都不合理答案:A解析:解答:∵要测量调查对象每分钟的心跳次数,由于2分钟远远大于10秒钟,∴甲同学建议测量的根据代表性,误差更小些;∴选甲同学的方案.故选:A.分析:甲同学建议测量2分钟的心跳次数大于乙同学建议测量10秒的心跳次数.根据样本容量越大,越具有代表性进行解答.选此类题的方案时,注意样本容量越大越具有代表性.11.下列抽样调查较科学的是()①小芳为了知道烤箱中所烤的面包是否熟了,取出一小块品尝;②小明为了了解初中三个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向初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做调查;③小琪为了了解北京市2005年的平均气温,上网查询了2005年7月份31天的气温情况;④小智为了了解初中三个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向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做调查.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解答:①和④的抽样调查符合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的标准,是较科学的;②要了解初中三个年级的情况,一个年级的学生不具代表性,不科学;③一年中不同季节气温变化是很大的,调查时只选了一天的情况,调查的对象太少,缺乏代表性,也不符合广泛性.故选:C.分析:抽样调查只考查总体中的一部分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但结果往往不如全面调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12.为了了解某校学生的每日运动量,收集数据正确的是()A.调查该校舞蹈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B.调查该校书法小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C.调查该校田径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D.调查该校某一班级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解析:解答:采用抽样调查,必须使样本具有代表性.选项A 、B 、C 都比较特殊,不具有代表性.选项D 某一班级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可以代表这个学校的每日运动量,因而收集的数据是正确的.故选:D .分析:采用抽样调查,所调查的对象都有被抽到的机会.注意抽样调查的样本一定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13.为了让人们感受丢弃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某班环保小组的6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中一个月内丢弃废电池的数量,结果如下(单位:个):7,5,6,4,8,6,如果该班有45名学生,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该月全班同学各家总共丢弃废旧电池的数量约为( )A .180B .225C .270D .315答案:C解析:解答:估计本周全班同学各家总共丢弃废电池的数量为:7564866+++++×45=270. 故选:C .分析:先求出6名同学家丢弃废电池的平均数量作为全班学生家的平均数量,然后乘以总人数45即可解答.此题主要考查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生产中遇到的估算产量问题,通常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14.某校七年级共320名学生参加数学测试,随机抽取50名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其中15名学生成绩达到优秀,估计该校七年级学生在这次数学测试中达到优秀的人数大约有( )A .50人B .64人C .90人D .96人答案:D解析:解答: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共有15名学生成绩达到优秀, ∴样本优秀率为:15÷50=30%,又∵某校七年级共320名学生参加数学测试,∴该校七年级学生在这次数学测试中达到优秀的人数为:320×30%=96人.故选:D .分析:随机抽取的50名学生的成绩是一个样本,可以用这个样本的优秀率去估计总体的优秀率,从而求得该校七年级学生在这次数学测试中达到优秀的人数.此题考查了用样本估计总体,一般来说,用样本去估计总体时,样本越具有代表性、容量越大,对总体的估计就越精确.15.为调查某校1500名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并结合调查数据作出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可估算出该校喜爱体育节目的学生共有()A.1200名B.450名C.400名D.300名答案:D解析:解答:∵喜爱体育节目的学生占1-10%-5%-35%-30%=20%,该校共1500名学生,∴该校喜爱体育节目的学生共有1500×20%=300(名),故选:D.分析:先求出喜爱体育节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百分比,再乘以总人数,得到答案.此题考查了用样本估计总体,关键是根据扇形统计图求出喜爱体育节目的学生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二、填空题16.为了了解一批圆珠笔心的使用寿命,宜采用方式进行调查;为了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宜采用方式进行调查.答案:抽样调查|普查解析:解答:了解一批圆珠笔心的使用寿命,调查过程带有破坏性,只能采取抽样调查,而不能将整批圆珠笔心全部用于实验,所以填抽样调查;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调查范围小,实施全面调查简便易行,且又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所以填普查.故答案为:抽样调查;普查.分析:要选择调查方式,需将普查的局限性和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普查和抽样调查的选择.在要求精确、难度相对不大,实验无破坏性的情况下应选择普查方式,当考查的对象很多或考查会给被调查对象带来损伤破坏,以及考查经费和时间都非常有限时,普查就受到限制,这时应选择抽样调查.17.一个样本,各个数据的和为515,如果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5,那么这个样本的容量是__答案:103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得:样本的容量是:515÷5=103.故答案为:103.分析:样本的容量=样本中各个数据的和÷样本的平均数,根据这个关系就可以求解.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包含个体的数目,没有单位,一般是用样本中各个数据的和÷样本的平均数,可以求得样本的容量.18.某商场在“十一”长假期间平均每天的营业额是15万元,由此推算10月份的总营业额约为15×31=465(万元),你认为这样推断是否合理?答:(填“合理”或“不合理”)答案:不合理解析:解答:不合理,因为抽样不具有代表性.分析:抽取样本注意事项就是要考虑样本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所谓代表性,就是抽取的样本必须是随机的,即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对象都要有所体现.抽样调查时抽查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数目不能太少.19.为了估算湖里有多少条鱼,从湖里捕上100条做上标记,然后放回湖里,经过一段时间待标记的鱼全混合于鱼群中后,第二次捕得200条,发现其中带标记的鱼25条,我们可以估算湖里有鱼条.答案:800解析:解答:设湖里有鱼x条,则20025,解得x=800.x100故答案为:800.分析:第二次捕得200条所占总体的比例=标记的鱼25条所占有标记的总数的比例,据此进行解答.此题考查的是通过样本去估计总体.20.在开展“国学诵读”活动中,某校为了解全校1300名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一周的课外阅读时间,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根据图中数据,估计该校1300名学生一周的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7小时的人数是答案:520解析:解答:该校1300名学生一周的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7小时的人数是1300×15550=520人.故答案为:520.分析:用所有学生数乘以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7小时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计算得到答案.此题考查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求得样本中不少于7小时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三、解答题21.请指出下列抽样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分别是什么?(1)为了了解某种家用空调工作1小时的用电量,调查10台该种空调每台工作1小时的用电量;答案:解答:(1)总体:该种家用空调工作1小时的用电量;个体:每一台该种家用空调工作1小时的用电量;样本:10台该种家用空调每台工作1小时的用电量;样本容量:10;(2)为了了解初二年级27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50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答案:初二年级27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每一名学生的视力情况|抽取的5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50解答:总体:初二年级27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个体:每一名学生的视力情况;样本:抽取的5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样本容量:50.解析:分析:总体是指考查的对象的全体,个体是总体中的每一个考查的对象,样本是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而样本容量则是指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在区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这四个概念时,首先找出考查的对象.从而找出总体、个体.再根据被收集数据的这一部分对象找出样本,最后再根据样本确定出样本容量.总体、个体与样本的考查对象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范围的大小.样本容量是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不能带单位.22.为了估计西瓜、苹果和香蕉三种水果一个月的销售量,某水果店对这三种水果7天的销售量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图所示:(1)若西瓜、苹果和香蕉的售价分别是6元/千克、8元/千克和3元/千克,则这7天销售额最大的水果品种是________;答案:西瓜解答:(1)根据统计图得:西瓜的销售额为250×6=1500元,苹果的销售额为140×8=1120元,香蕉的销售额为400×3=1200元,∴西瓜的销售额最大;(2)估计一个月(按30天计算)该水果店可销售苹果多少千克?答案:600解答:1407×30=600(千克)答:估计一个月该水果店可销售苹果600千克.解析:分析:(1)根据统计图得到每种水果的销售量,销量与单价的积就是销售额,由此比较大小;(2)首先从统计图中得到7天苹果的销售量,然后计算平均数,再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即可求出一个月(按30天计算)该水果店可销售苹果的销售量.23.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装有除颜色外都相同的5个白球和若干个红球,在不允许将球倒出来数的前提下,小亮为了估计其中的红球数,采用如下方法:先将口袋中的球摇匀,再从口袋里随机摸出一球,记下颜色,然后把它放回口袋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小亮共摸了100次,其中有10次摸到白球.因此小亮估计口袋中的红球大约有多少个?答案:45解答:∵小亮共摸了100次,其中10次摸到白球,则有90次摸到红球,∴白球与红球的数量之比为1:9,∵白球有5个,∴红球有9×5=45(个).解析:分析:小亮共摸了100次,其中10次摸到白球,则有90次摸到红球;摸到白球与摸到红球的次数之比为1:9,由此可估计口袋中白球和红球个数之比为1:9;进而计算出红球数.此题考查的是通过样本去估计总体,只需将样本“成比例地放大”为总体.24.小辰家买了一辆小轿车,小辰连续记录了七天中每天行驶的路程: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路程(千米)36 29 27 40 43 72 33 请你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1)小辰家的轿车每月(按30天计算)要行驶多少千米?答案:1200解答:(1)∵362927404372337++++++=40,∴40×30=1200.即小辰家的轿车每月要行驶1200千米.(2)若每行驶100千米需汽油8升,汽油每升4.74元,请你算出小辰家一年(按12个月计算)的汽油费用大约是多少元?(精确到百元)答案:5500解答:4.74×8×1200×12÷100=5460.48≈5500.即小辰家一年的汽油费用大约是5500元.解析:分析:(1)先求出七天中每天行驶的路程的平均数,再求一个月的行程进行解答;(2)求出一年行驶路程,需汽油以及费用列式计算求得.生活中常遇到的估算的问题,通常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25.小明家的鱼塘养了某种鱼2000条,现准备打捞出售,为了估计鱼塘中的这种鱼的总质量,现从鱼塘中捕捞了3次,得到数据如下:鱼的条数平均每条鱼的质量第一次捕捞15 1.6千克第二次捕捞15 2.0千克第三次捕捞10 1.8千克(1)鱼塘中这种鱼平均每条质量约是______千克,鱼塘中所有这种鱼的总质量约是______千克;若将这些鱼不分大小,按每千克7.5元的价格出售,小明家约可收入______元;答案:1.8|3600|27000解答:(1)(15×1.6+15×2.0+10×1.8)÷40=1.8(千克),1.8×2000=3600(千克),3600×7.5=27000(元);(2)若鱼塘中这种鱼的总质量是(1)中估计的值,现在鱼塘中的鱼分大鱼和小鱼两类出售,大鱼每千克10元,小鱼每千克6元,要使小明家的此项收入不低于(1)中估计的收入,问:鱼塘中大鱼总质量应至少有多少千克?答案:1350解答:设鱼塘中大鱼总质量应至少有x千克,由题意列不等式得10x+6(3600-x)≥27000,解得x≥1350.答:鱼塘中大鱼总质量应至少有1350千克.解析:分析:(1)根据平均数的公式求解,每条鱼的平均质量×总条数=总质量,总收入=总质量×7.5;(2)列不等式求解.考查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2普查和抽样调查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背景和意义调查与统计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掌握调查和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我们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问题以及综合判断和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作为初中生,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获取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6.2节课“普查和抽样调查”为基础,以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让同学们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帮助同学们培养独立思考、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本次课程设计还将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素质,加强团队意识,体会团队协作的力量。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1. 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介绍•普查:是对全体人口或物体进行统计的方法。
普查的优点是能够全面、具有代表性地了解某一现象或群体的情况,并能为决策和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抽样调查:是利用一定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统计的方法。
抽样调查的优点是能够用最少的时间、经费和人力,得到可靠的数据,适用于对总体进行统计分析的情况。
2. 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学生自主设计人口统计调查问卷,包括身份信息、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家庭收入等,并对调查问题进行分类和计分。
•学生根据所设计的调查问卷,自行进行调查并记录数据。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指标,并结合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同学们将数据结果进行展示和呈现,如制作图表、总结报告等形式。
4. 课件制作和展示•同学们将所学的知识和处理的数据呈现到PPT或Word文档中,展示给其他同学观看。
•收听和观看其他同学的展示,提高同学们的分析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评价和反思本次课程设计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推动了同学们对普查和抽样调查的认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