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辨证3
- 格式:pdf
- 大小:441.10 KB
- 文档页数:12
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
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病辨证。
中文名气血津液类型生理活动关联器官脏腑病变危险大气病辨证气病的常见证候,可以概括为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和气逆证。
气虚证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出现的证候。
症状: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
病因病机:多由久病、饮食失调、或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气陷证是气虚病变的一种,以气虚无力升举为主的证候。
症状:头昏眼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气虚则脏腑功能衰减,出现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升举无力,内脏下垂。
气滞证指体内某些部位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引起的病变证候。
症状:闷胀、疼痛、时重时轻、走窜不定,得暖气或矢气后胀痛减轻。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或跌仆闪挫等皆可引起气机不畅,出现气滞证。
气逆证指气上逆不顺而出现的病变证候。
一般多见肺胃肝之气上逆如肝气上逆。
症状:肺气上逆主要以咳嗽喘息为特征;胃气上逆主要以呃逆、嗳气、恶心呕吐为特征;肝气上逆主要以头痛、眩晕、昏厥、呕血为特征。
病因病机:外邪犯肺,或痰浊壅肺等致肺失宣降,故上逆为咳喘。
外邪犯胃,或饮食积滞,或气郁等而致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呃逆、嗳气、呕吐。
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上逆,火随气升,故头痛、眩晕、昏厥、甚则呕血。
血病辨证血病的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证、血瘀证和血热证。
血虚证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症状。
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色淡白、神倦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经量少、衍期甚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病因病机:久病耗伤、或病失血(吐、衄、便、溺血、崩漏等),或后天脾胃虚弱,生化不足等诸因皆能令人血虚。
气血津液辩证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所反映的各科病证的一种辨证诊病方法。
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
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
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
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一、气病辩证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
但气病临床常见的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一)气虚证气虚证,是指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
由于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而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
(二)气陷证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征候。
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器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
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诊断依据。
气虚机能衰退,故少气倦怠。
清阳之气不能升举,所以头晕目花。
脾气不健,清阳下隐,则久痢久泄。
气陷于下,以致诸脏器失其升举之力,故见腹部坠胀、脱肛、子宫或胃等内脏下垂等证候。
气虚血不足,则舌淡苔白,脉弱。
(三)气滞证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情志不舒,或邪气内阻,或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因素导致气机阻滞而成。
气血津液辨证人体的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生成于脏腑。
所以,脏腑发生病理变化,就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变化,也必然会影响某些内脏。
掌握气血津液变化的规律,有利于脏腑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就是分析气、血、津液各个方面的盛衰虚实,从而辨明疾病的各个不同的症候。
(一)气病辨证1.气虚症:久病体弱,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营气虚不能上达,故头晕目眩、舌淡;卫气虚弱,肌表不固,故自汗;气虚血行无力,故脉虚。
2.气陷证:气的升举功能衰退,故少气倦怠;清阳之气不能升举,故头目眩晕;气陷于下,故腹部坠胀、脱肛、子宫或胃下垂等。
3气滞证: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因外伤而致气滞,故局部闷胀疼痛,发作时轻时重,部位常不固定,嗳气或矢气后减轻,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4气逆证:感受外邪,痰浊雍滞,肺气不得宣降而上逆,故咳喘;胃寒积饮,或痰食阻滞,或外邪犯胃,使胃气上逆,故呃逆、嗳气、呕吐、反胃;郁怒伤肝,升发太过,气火上逆,故头痛、眩晕、昏厥、吐血。
(二)血病辨证1.血虚证:血虚不能滋养头目、上荣于面,故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血不养心,故心悸、失眠;经脉失于濡养,故手足发麻;血虚不荣于舌,故舌淡;血虚不足,故脉细无力。
2.血瘀证:血瘀可停阻于脏腑、经络、骨节等部位,可引起内、外、伤、妇各科疾病,其症候也有寒热虚实之别。
(1)血瘀兼气虚证:因气虚运血无力,血行淤阻,故疼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同时出现乏力、少气、自汗等气虚症候。
(2)血瘀兼血虚证:淤血阻滞,新血不生,以致血虚,故头目眩晕、心悸失眠、舌淡、脉细;血行淤滞,故舌上有瘀斑、脉涩,或有肿块、疼痛拒按、痛处固定。
(3)寒客血脉证:寒邪客于血脉之中,血凝不行,故妇女宫寒而血瘀、少腹冷痛、肢冷畏寒、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色暗淡而有血块。
(4)血热搏结证:热与血相搏,故发热;热伤血络,故出血;血热互结于肠胃,故大便干;淤血混于粪便之中,故大便色黑;热结于下焦血分,故少腹急结;淤热上扰心神,故发狂;热入血室,神志不宁,故入夜谵语;久淤于内,血液粘少,故骨蒸潮热、皮肤生屑、妇女经闭。
气血津液辩证气血津液辨证是中医六大辨证之一,主要通过分析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辨证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
气血津液是脏腑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因此,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
相反,气血津液的病变,必然影响到脏腑功能。
第一节气病的辨证中医学的“气”,泛指一切无形的物质,如外感六淫及其他致病因子,称为邪气;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称为谷气;胃肠道所产生的气称之矢气等等,这都不是本节要讨论的内容。
这里所称的“气”,主要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如元气、真气)和五脏六腑活动功能(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肾气、肝气……),气的病变很多,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气虚证]气虚证是指全身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于年老体弱、慢性疾病以及急性病重症恢复期,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元气不足,引起脏腑机能衰退。
现代医学相当于神经一体温调节功能因衰老或致病因素损害而减退。
1.主要证候: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
2.治疗参考:补气,方如四君子汤。
[气陷证]气陷,常为气虚证的一种,中医认为是气虚机能衰减,举升无力为其主要特征。
以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为主要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与先天性发育不良如胃壁肌肉、盆腔肌肉薄弱、松弛或韧带过长、腹膜反折过低、骶骨弯曲过直以及腹腔神经或盆腔肌肉损伤所致。
1.主要证候:头目昏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及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的表现,舌淡苔白,脉弱。
2.治疗参考:益气提升,方如补中益气汤。
[气滞证]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中医认为气滞常由精神因素、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用力努伤、闪挫等因素引起气机阻滞所引起,阻滞的部位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同,例如由于精神因素、受凉或饮食不调所引起的肠痉挛等,表现为腹部绞痛,肠鸣音亢进;由于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等外邪引起的痢疾,也表现为腹痛、肠鸣、里急后重;由于血液和子宫内膜中的前列腺素F:升高引起痛经或腹痛,腹胀均列为气滞。
中医气血津液辨证,中医治病法则,中医治病核心理论气血津液辨证,是根据临床病情资料,联系气血津液生理功能,结合八纲、脏腑分析,找出气血津液病变的辩证方法。
中医气血津液辨证,中医治病法则,中医治病核心理论。
津气血同源: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生气,血能载气,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气血津液,生理上,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的产物。
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又必然影响到某些脏腑。
故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不能离开脏腑而存在的。
掌握气血津液病变的一般规律,为辨证论治打下基础。
先天之精气,肾中藏。
自然之精气,菲中藏。
水谷之精气,脾胃藏。
人体之气,源和为贵。
一、气的病证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和气逆四个方面。
1、气虚:是指全身或某一脏腑出现机能衰退的病理现象。
(1)症状: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动则气喘,自汗、舌淡苔少,脉细弱。
(2)分析:常见于某些慢性病,急性病的恢复期,或年老体弱,多因邪气耗损正气,或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所致。
由于气不足,故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无力,故动则气喘。
正气虚弱,肌表不固,故自汗。
气血虚少,则面色白;舌淡苔少,脉虚弱。
(3)治法和方剂举例:补气。
四君子汤加减。
2、气陷:是指脾气不升,清阳下陷的病理现象。
(1)症状:头目昏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内脏下垂,久泄脱肛,舌淡苔少脉虚弱。
(2)分析:多由久病虚损,劳倦伤脾,脾气不升,清阳下陷所致。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气上扰清窍,故头目昏花。
脾气下陷,升举无力,则脘腹坠胀、内脏下垂、久泄脱肛。
气少倦怠,舌淡苔少,脉虚弱,均为气虚之象。
(3)治法与方剂举例:益气升提,补中益气汤加减。
3、气滞:是指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发生气机阻滞,运行不畅的病理现象。
(1)症状:胸腹胁肋闷满,疼痛、痛无定处。
(2)分析:气滞常由情志不畅,饮食失调,感受外邪,外伤等因素,引起脏腑、经络气机运行不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