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1)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重点)2.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3.初步体会到了探索数学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1.复习口算。
6×2=12 20×4=806×20=120 10×4=406×200=1200 5 ×4=202.导入:左列,这三个算式存在一定的规律,想知道吗?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因数”、“积”(规律中要使用这两个数学术语)再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积发生变化没有,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因数是怎样变大的?引出发现规律一规律一: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相同的数。
验证:从下往上看,20×4=8010×4=405 ×4=20刚才这三个式子,我们从上往下看:积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引出规律二规律二: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 除外),积也除以相同的数。
验证:从下往上看,6×2=126×20=1206×200=1200从这两组算式中,我们已经得到了两个规律,这就是“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我们能不能把以上两句话用一句话总结呢?积的变化规律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1.已知6×50=300,我可以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12×50=24×50=36×50=54×50=2.有一块长方形草地,宽2米,面积为160平方米,现在:这块长方形草地的宽要增加到6米,长不变,扩大后的草地面积是多少?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一起说说吧。
---------------------------------------------------------------最新资料推荐------------------------------------------------------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数形结合在问题解决中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常将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又可使学生学好抽象的数学知识,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 、数形结合,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原因,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运用,这样学生就能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倍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来看,我们知道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这一课时,先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倍,在帮助1 / 8学生进一步理解时,采用了数形结合,设计了三次摆一摆的活动。
第一次:第一行摆:两个棋子,第二行摆:是第一行的 4 倍。
在学生摆出第二行棋子后,老师又提出:你摆的能让人一眼看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 4 倍吗?通过第一次的操作,使学生感知到:2 的 4 倍就是 4 个 2 。
第二次摆:师:如果我把第一行的 2 颗棋换成 3 颗,也让同学们摆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 4 倍,你行吗?学生活动:按要求摆棋子。
汇报摆的结果和自己的想法。
师:这两题第二行的个数都是第一行的 4 倍,可是第二行的个数却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呀?学生回答,得出 2 的 4 倍和 3 的4 倍是不同的。
通过第二次的操作,使学生明确,是谁的几倍就以谁为标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0除外),积也会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两个因数都扩大时,积扩大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两个因数都缩小时,积缩小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缩小倍数的乘积。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0页例2及相关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让学生计算:如果每千克苹果的价格是5元,那么2千克苹果的价格是多少?如果每千克苹果的价格涨到10元,那么2千克苹果的价格又是多少?让学生发现,苹果的价格和重量的乘积在变化。
2. 探索积的变化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计算几组乘法算式,如:3 ×4 = 123 × 2 = 63 × 6 = 183 × 8 = 24引导学生发现,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0除外),积也会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引导学生探索两个因数都扩大或缩小时积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计算几组乘法算式,如:2 ×3 = 64 × 6 = 246 × 9 = 548 × 12 = 96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因数都扩大时,积扩大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两个因数都缩小时,积缩小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缩小倍数的乘积。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50页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
4.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积的变化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将这个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并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情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青岛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两数相乘时积会随着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重点: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
通过运用这几个运算定律使我们复杂的数学运算变得简便了,而且在给我们节约时间的同时,还降低了出错率。
我这里还有一种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的方法,大家想学吗?让我们就去认识这位能使计算简便的新朋友吧,它的名字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活动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观察第一组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6 × 2 =126 ×20 = 1206 ×200=1200根据上面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写两个算式:6 ×() = ()6 ×() = ()我发现的规律是: ( ) 2、再观察第二组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80 × 4 = 32040 × 4 =16020 × 4 = 80根据上面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写两个算式( ) × 4 = ( )( ) × 4 = ( )我发现的规律是:( )。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案《积的变化规律》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知道用计算器计算既快捷又准确,特别是数值比较大的计算更方便,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探索一条很重要的数学规律,那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这条规律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
二、教学新课1、口算2×5=10 4×3=12 2×50= 40×3= 2×500= 400×3=2×3=6 3×5=15 2×6= 6×5= 2×9= 12×5=2、猜想师:从以上这些计算,我们能找出一个规律,作一个猜想吗?3、刚才的数字比较简单,我们找一些比较繁的数字看一看,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规律,因为数字比较大,我们可以用已经学过的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1)指导填表先看表的算一行,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积,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1080乘几?我们再来看第二行,用计算器算下36×30是不是得1080。
再看第三行,先用计算器算出第二个因数,再计算出积。
积的变化一栏要求填1080×,横线上的数应该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因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160,一个因数是1080,求另一个因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再看第四行,自己算出积,积的变化应该如何计算,如何填写?(1080×10)第五行、第六行自己计算,填写。
(2)观察表格,再次发现规律先比较一、二两栏,再比较第四栏与第一栏或第二栏。
5、举例验正(1)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我们再举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何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下面每人也和例题一样,制个表,自己写出因数,凭借因数的变化规律用计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斗门镇八甲景胜学校:陈金燕内容:人教版教材第58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渗透德育教育)屏幕显示:去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四(1)班同学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心,捐钱购买了一些文具送给灾区的小朋友。
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个文具盒12元,买2个文具盒花多少钱?20个文具盒呢?一个书包24元,买20个书包多少元呢?(1)12 ╳ 2 = 24(元)(2)12 ╳20=240(元)(3)24 ╳20=480(元)一个书包24元,买2个多少元?买10个多少元?24 ╳20=480(元)24 ╳2=48 (元)24 ╳5=120(元)算完后师:我们班的孩子既有爱心又是非常聪明的孩子。
板书《积的变化规律》读课题二、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导语:想想,积的变化规律可能与什么有关呢?为什么?与因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观察1式和2式,1、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了。
2、一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乘以几,这个规律。
发现这个规律分两步完成从变到怎样怎。
三、自主探究,证实《积的变化规律》师;是不是每条算式都有这种规律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写几条算式,试试看?教师巡堂,指导。
抽两个同学的投影仪投影,并说一说,其余的在同桌交流。
师:经过验证明:乘法算式真的有这种规律,谁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板书: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乘以几()。
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和积不变的规律学生姓名:家长姓名:一、计算后大声读背规律:积的变化规律(1) 2×4=(2) 5×2=(3)15×3=20×4= 5×20= 30×3=200×4= 5×400= 15×30=从上往下看规律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从下往上看规律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总规律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二、计算后大声读背规律:积不变的规律已知18×24=432计算(1)18×24 (2)18×24=(18÷2)×(24×2)=(18×2)×(24÷2)====规律是: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就除以几(0除外),积不变。
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就乘几,积不变。
以上规律可总结为:因数怎么变,积就怎么变!三、实际应用(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积也()。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也()。
(3)、一个因数乘5,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
(4)、一个因数除以8,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
(5)、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乘4,积就()。
(6)、一个因数除以2,一个因数除以4,积就()。
(7)、一个因数乘7,另一个因数就(),积不变。
(8)、一个因数除以9,另一个因数就(),积不变。
(9)、小货车在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行驶()千米;小轿车行驶的速度是小货车的2倍,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驶()千米。
四、解决问题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16×50= 32×50= 8×25=4×25= 32×150= 2×25=2、先算出每组第一题的积,再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积和商的“变与不变”规律㈠、积的变化规律:⑴、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相应的乘(或除以)几。
字母表示:如果a×b=c ,则(a×3)×b=c×3举例:a×b=12 如果(a×3)则积就是12×3=36.⑵、一个数乘一个比1大的数,积比原数大;⑶、一个数乘一个比1小的数,积比原数小。
㈡、积不变规律: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相应的除以(或乘)几,积不变。
字母表示:如果a×b=c 则(a×5)×(b÷5)=c㈢、商的变化规律:⑴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商就相应的除以或乘几。
字母表示:如果a÷b=c ,则a÷(b×3)=c÷3举例:a÷b=12 如果(b×3)则商就是12÷3=4⑵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商就相应的乘或除以几。
字母表示:如果a÷b=c ,则(a×3)÷b=c×3举例:a÷b=12 如果(a×3)则商就是12×3=36.被除数大于除数,商就大于1;被除数小于除数,商就小于1.一个数除以一个比1大的数,商比被除数要小;一个数除以一个比1小的数,商比被除数要大。
㈣、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几,商不变。
[问题一]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除以12,积将有什么变化?想:如果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将扩大3倍;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12倍,积将缩小12倍。
积扩大3倍又缩小12倍,因此,积缩小了12÷3=4倍。
解:12÷3=4答:积缩小了4倍。
[试一试]1、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是否起变化?2、两数相乘,积是3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那么积是多少?3、两数相乘,积是72如果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那么积是多少?[问题二]两个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0倍,除数缩小6倍,商将怎样变化?想:如果被除数扩大30倍,除数不变,商将扩大30倍;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6倍,商将扩大6倍;商先扩大30倍,又扩大6倍,商将扩大30×6=180倍。
五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积的近似数一、积的变化规律:当一个非0的数×大于1的数时,积比这个数大;当一个非0的数×小于1的数时,积比这个数小;当一个非0的数×1时,积等于这个数。
例一:计算下面各题,再比较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然后根据第二个因数的特征,找出规律。
3.5×1.2 .0.5×0.8 3.5×1积的变化规律:当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b倍,积扩大到它的(a×b)倍。
例二:两个因数的积是15.8,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1.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4倍,积是多少?题1:两个因数的积是75.2,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6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它的1/2,积是多少?二、积的近似数: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近似数末尾的0,精确度就会发生题1:1.535×0.65保留两位小数的结果是多少?2、两个一位小数的积,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把它精确到十分位,它的近似数是 3.2,那么这个积最大是几?最小是几?还可能是几?3、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到百分位是1.65,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位后都是2.78,这两个数的差最大是多少?5、菜场优惠销售南瓜,每千克的价格是2.58元,妈妈买了1.2千克,需要付多少钱?(得数保留一位小数)6、大象的奔跑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38.6千米,长颈鹿奔跑的速度最快速度是它的1.33倍。
长颈鹿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7、一种钢管每根长15.5米,每米约重52.76千克,30根这样的钢管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四、解决问题:1、一个苹果的质量是0.15千克,6个这样的苹果重多少千克?2、布店的棉布12.5元/米,绸布3.7元/米,涤纶布3.8元/条,妈妈买每种布各5米,共花多少钱?3、一支钢笔18.5元,一本日记本11.5元,买4支钢笔和4本日记本共需要多少钱?4、列式计算:(1)5.79的3倍是多少?(2)7个5.6相加的和是多少?5、某种饮料每瓶的售价是2.88元,购买1箱(24瓶)需要付多少钱?6、两辆客车从同一城市出发,背向而行,背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76.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77.2千米,8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7、一个长方形果园的宽是0.24千米,长是宽的2倍。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数的几倍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90。
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数的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原数的一半,积是90
解析:
因数×另外一个因数=90
(因数×2)×(另外一个因数×1/2)
=因数×另外一个因数×2×1/2
=90×2×1/2
=90
拓展资料:
积的变化规律
(一)如果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扩大m倍.
(二)如果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缩小m倍.
(三)如果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四)如果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倍,那么,它们的积扩大(m×n)倍.
(五)如果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那么,它们的积就缩小(m×n)倍.
(六)如果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那么,当m>n 时它们的积扩大(m÷n)倍,当m<n时,它们的积就缩小(n÷m)倍.。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P51例3内容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于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经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灵活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口算卡、课件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好情景导入
口算训练
2×5= 4×5= 12×5= 12×25=
询问学生前2题用什么方法算出来?后两题呢?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算出来呢?引出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美好预学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积会怎样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小,积会怎样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
根据预学目标预习课本例题—提示学生预习重点。
三、美好知识
1、计算并观察各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1)8×6= (2)800×4=
8×60= 400×4=
8×600= 100×4=
1、在上面第一组算式中,从上往下观察,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不断变大,积有什么变化呢?
2、在上面第二组算式中,从上往下观察,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不断变小,积有什么变化呢?
四、美好交流
1、评讲美好知识,对难点进行点拨讲解。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4 ×
5 = 2 0 20 × 4 = 80
不×10 ×10 ÷2 不÷2
变变变变变
4 ×50 = 200 10 × 4 = 40
4 ×
5 = 2 0 20 × 4 = 80
不变变×11 变×11 变÷4 不变变÷4 4 ×55 = 220 5 × 4 = 20
4×(5×1234)=20×?4×(5×
小结: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2、回顾课本例题。
五、美好检测
1、用课堂本写课本“做一做”第1题
2、填空
(1)一个因数乘50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应()
(2)一个因数除以55,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应()
3、根据480×9=4320可得
(480×100)×9=4320×()= (480÷10)×)=()
4、判断对错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应该乘1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积也应该乘10()(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也一定扩大4倍。
()
六、美好拓展
1、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除以100,积会如何变化?
2、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积会如何变化?
七、全课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还存在那些疑惑?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4 ×
5 = 2 0 20 × 4 = 80
不×10 ×10 ÷2 不÷2
变变变变变变
4 ×50 = 200 10 × 4 = 40
4 ×
5 = 2 0 20 × 4 = 80
不变变×11 变×11 变÷4 不变变÷4 4 ×55 = 220 × 4 = 2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课题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平南县大坡镇中心小学陈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