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是
- 格式:docx
- 大小:36.68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航天成就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
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国一样,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2月,刚从海外归来的钱学森博士提出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简称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到1992年底中国共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
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应用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通信卫星、天文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
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
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
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
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
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
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
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
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
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800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简称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到1992年底中国共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
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应用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通信卫星、天文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
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
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
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
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
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
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
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
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
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800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
我国航天的成就
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和里程碑:
1. 东方红一号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2. 中国空间站:我国正在建设自己的空间站,并计划在未来实现空间站的长期驻留和维护。
3. 嫦娥探月工程:我国实施了嫦娥探月工程,成功发射了多颗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实现了对月球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
4. 火星探测任务:我国成功发射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实现了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并在火星上首次发现了水的痕迹。
5. 高超音速飞行技术:我国在2018年成功试飞了高超音速飞行器“星空一号”,实现了5倍音速的飞行速度,标志着我国在高超音速飞行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6.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我国自主研制了多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了从低地球轨道到高地球轨道、从近地空间到深空探测的多种发射任务。
7.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我国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全球卫星定位和通信服务。
总的来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了航天大国之一。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航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人类探索太空、促进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什么?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成功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介绍: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运行28天后,电池耗尽于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结束了其工作寿命。
不过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到2009年2月东方红一号还运行在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2075千米的轨道上。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叫什么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叫东方红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四国之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我国的通信卫星通称“东方红”系列。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20MHz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 年11 月26 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 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
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 和太阳同步轨道(SSO) 的长征系列火箭。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2 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 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 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在20 世纪末期至21 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 年11 月20 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 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 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 年1 月10 日1 时0 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 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 年1 月5 日晚上7 时许,“神舟” 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2002 年12 月30 日零时40 分,“神舟” 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步天远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跨向第三航天大国航天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和综合性高科技群体,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国防力量的重要标志。
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57年10月4日升空。
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卫星的发射开启了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以及人类的太空时代,前者在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表面时达到白热化。
斯普特尼克一号(/ˈspʊtnɪk /或/ˈspʌtnɪk /;“Satellite-1”或“PS-1”,ПростейшийСпутник1或Prosteyshiy 斯普特尼克 1,“Elementary Satellite 1”)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它送入椭圆形近地轨道,在电池耗尽之前,它在轨道上运行了三周,然后又静默了两个多月,最后又回到了大气层。
它是一个直径58厘米(23英寸)的抛光金属球体,有四个外部无线电天线来发射无线电脉冲。
它的无线电信号很容易被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探测到,它在轨飞行期间的65°倾角使得它的飞行路径几乎覆盖了整个有人居住的地球。
这颗卫星出人意料并成功引发了美国的人造卫星危机,从而引发了太空竞赛,这是冷战的一部分。
这次发射是政治、军事、技术和科学发展新时代的开始。
斯普特尼克这个名字在俄语中是配偶或旅行伙伴的意思,在天文学背景下是卫星的意思从地球上追踪和研究斯普特尼克一号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上层大气的密度可以从其在轨道上受到的阻力推断出来,而其无线电信号的传播则提供了电离层的数据。
“斯普特尼克一号”是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从哈萨克斯坦SSR 的第5秋拉塔姆区第1/5号地点发射的(现在称为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该卫星的飞行时速约为每小时2.9万公里(每小时1.8万英里,约为8100米/秒),每绕地球一圈需要96.2分钟。
它在20.005至40.002兆赫兹之间发射无线电波信号,可被世界各地的无线电操作员监测(包括业余无线电用户)。
信号持续了21天,直到1957年10月26日发射机电池耗尽。
哪些国家有独立发射卫星火箭的能力?各个火箭卫星系列的名称?能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有俄、美、法、日、中、英、印度和以色列。
1、苏联: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这是人类向宇宙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号”系列火箭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了“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对“月球号”火箭略加改进而构成的,主要是增加了一子级的推进剂质量和提高了二子级发动机的性能。
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号”宇宙飞船而得名,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联盟号”火箭是“联盟号”子系列中的两级型火箭,通过挖掘“东方号”火箭一子级的潜力和采用新的更大推力的二子级研制而成。
因发射联盟系列载人飞船而得名。
最长49.52米,起飞重量310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为7.2吨。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通用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与推力最大的火箭。
“天顶号”是前苏联的一种中型运载火箭,主要用来发射轨道高度在1500km以下的军用和民用卫星,经过改进的“联盟号”TM型载人飞船和“进步号”改进型货运飞船,“天顶号”2型是两级运载火箭,其一子级还被用作“能源号”火箭助推级的助推器。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第一种非导弹衍生的、专为航天任务设计的大型运载器。
“质子号”系列共有三种型号:二级型、三级型和四级型。
2、美国:把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送上太空飞行的,是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主持研制的丘比特C运载火箭。
1958年1月31日,布劳恩用丘比特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开辟了美国征服太空的新纪元。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