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1.30 KB
- 文档页数:4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并称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要的资产阶级改革之一。
它不但是俄国历史开展的转折点,也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尤其是对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进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学习本课,在背景、过程、措施、结果等方面要结合中国近代史进行学习,将会有很大的裨益。
课程标准:深刻理解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掌握改革的主要举措及深远历史影响;史论结合,分析历史开展的大势及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三观教学:理解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学论断;认识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开展的重大推动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开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教学难点: “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课时安排:-课时教学方法: 资料阅读评议,视频教学;小组讨论,撰写论文等。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观看视频,俄国农奴的悲惨境遇,体会农奴制的罪恶及对资本主义的严重阻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改革发生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政治:俄国农奴制下,农奴暴动不断,阶级矛盾日益激化;(2)经济: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经济开展的阻碍;(3)思想: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展开剧烈的争论,俄国思想界新思潮涌动;(4)军事: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国家矛盾激化,迫使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直接原因)二、改革的目的与性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的性质:是1861年沙皇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主持下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实质: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
三、改革的内容:公布“二一九法令”(1)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2)经济:A、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B、农民获得份地数量低于改革前耕种的土地量;获得是贫瘠的土地;付出的赎金远远高于当时的地价。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教案设计教案标题:俄国农奴制度改革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了解俄国农奴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分析农奴制度对俄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3. 探讨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原因和过程。
4. 评估农奴制度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俄国农奴制度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
2. 学生能够分析农奴制度改革的原因和过程。
3. 学生能够评估农奴制度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俄国农奴制度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
2. 农奴制度改革的原因和过程。
3. 农奴制度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和幻灯片。
2. 俄国农奴制度相关的教材和资料。
3. 学生手册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俄国农奴制度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农奴制度的了解和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农奴制度的问题。
知识讲解:1. 通过讲解幻灯片或板书,介绍俄国农奴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分析农奴制度对俄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包括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农业生产的限制、社会动荡的原因等。
讨论与分析: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农奴制度改革的原因和过程。
2.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和比较。
案例研究:1. 提供一些农奴制度改革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
2. 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对农奴和地主的影响,以及对俄国社会结构的改变。
评估: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考察他们对农奴制度和改革的理解。
2. 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让学生评估农奴制度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总结:1. 总结农奴制度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强调其在俄国历史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农奴制度改革对其他国家和社会的启示。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研究资料,深入了解农奴制度改革的更多细节。
2. 提供学生自主研究或小组项目的机会,让他们深入探究农奴制度改革对俄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俄国农奴制改革射阳县高级中学马枝华一、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和农奴制面临危机的表现,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了解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情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文字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
课上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讲解为辅。
组织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合作探究,交流想法,总结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会亚历山大二世在农奴制改革中的政治智慧,勇于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敢于变革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难点:探讨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链接俄国历史)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
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
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
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
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
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
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
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
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被镇压。
专题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标准: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克里米亚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教学过程:【知识疏理】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军事上: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二、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1、时间:1861年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3、主要内容:(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
在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
4、评价: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1)进步性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2)局限性(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1、目的:使俄国专制制度逐渐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教案标题: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目标:1. 了解俄国农奴制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过程和影响;3. 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俄国农奴制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的历史教科书或资料;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学生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章。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兴趣;2. 提问学生对农奴制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农奴制的定义和特点。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俄国农奴制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包括农奴的地位、权益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2. 分析俄国农奴制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包括农奴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等;3. 介绍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过程,包括改革的动因、改革者的思想和行动,以及改革的成果。
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2.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农奴制改革的影响;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以及人们的反应和态度。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总结农奴制改革的过程和影响;2. 提问学生对农奴制改革的评价,并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2. 鼓励学生查找更多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章,拓宽对农奴制改革的了解。
第17课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中对俄国的改革一课的要求是: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结合当时整个世界的大潮流、大趋势,俄国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我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定为: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带来社会的进步,但不能真正注重民生的改革又注定不能长久。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统治者在世界潮流下为维护统治所采取的手段,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奴,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等要素,但实质是对农民的剥削,也未改革政治制度,结局令人唏嘘和反思。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俄国历史上有位沙皇叫做亚历山大二世,中国人说起他,只有一个“恨”字,因为正是他在位时期俄国侵占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美国人说起他,只有一个“爱”字,因为正是他将阿拉斯加地区贱卖给美国,而后者在那里发现大量石油等矿产。
俄国人说起他,真是“爱恨交织”,有人称他为伟大的“解放者”,也有人一生致力于杀死他,以至于他得了个很囧的称号——“遇刺之王”。
到底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他主持了一场改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课,了解背后的真相。
【设计意图】亚历山大二世是本课的主人翁,以这样的方式出场,一是将他同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二是创设悬念,增加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俄国人对他“爱恨交织”的感情也为后面评价这场改革做铺垫。
一、潮流与阻碍教师:改革必须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1.【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结合所学,说一说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俄国的发展情况,完成下表。
得不为,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理解当时世界发展潮流与俄国的落后,理解改革的时代推动力。
2.百年前的先行者:彼得一世改革教师:其实早在18世纪初期,沙皇彼得一世就敏锐观察到了西欧世界的急剧变化,他顶着巨大压力,在俄国进行了最早的一场近代化改革。
【自主探究】阅读课文,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生归纳:①政治上,设立参政院;②经济上,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实行重商主义政策;③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和海军;④发展文化教育;⑤改革社会习俗。
第23课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设计【内容标准】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俄国的农奴制危机,知道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和性质,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俄国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教学要点】重点: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理解1861年改革的性质。
【导入新课】【新课探究】一、农奴制危机(背景)讨论明确:1、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有一定的发展,工业革命也开始进行。
2、但由于封建农奴制的存在,农奴生活贫困,导致俄国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3、俄国对外扩张战争失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4、新思潮的涌动是改革的重要原因。
5、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挽救统治危机,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总言之,俄国农奴制出现严重的危机。
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二、俄国1861年改革(农奴制改革)1、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农奴制改革的法令和宣言。
规定:农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享有拥有财产、从事工商等经济活动、参加选举等自由权利;地主不得买卖农民或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交纳一定的赎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和宅园地。
(教材P152)2、讨论:如何理解:“农民获得自由时,已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列宁相关材料:“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解放农奴为好。
”“诸位会相信。
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
” (亚历山大二世说其改革初衷)在改革中,地主把最好的土地留给自己。
农奴得到土地,按当时市价算仅值5亿多卢布,而实际付出的却不少于20亿卢布。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教案教案标题: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俄国农奴制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3. 探讨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罗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适用对象: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1. 俄国农奴制的形成和发展a. 了解农奴制的定义和基本特征b. 探讨俄国农奴制的历史背景和起源c. 分析农奴制对俄罗斯社会和经济的影响2. 影响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因素a. 研究欧洲启蒙思想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b. 探讨农奴制改革在俄国社会中引起的不满和反抗c. 了解农奴制改革的经济和政治动因3.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过程和影响a. 分析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政策和举措b. 探讨农奴解放的影响和后果c. 评价农奴制改革对俄罗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农奴制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2. 视频观看: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了解俄国农奴制的实际情况和改革过程。
3. 辩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农奴制改革对俄罗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背景知识。
2. 视频资源:选择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历史纪录片。
3. 互联网资源:提供学生进行研究和资料查找的途径。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程度进行评估。
2. 辩论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在辩论活动中的表现和论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3.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的短文,评估学生对该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拓展活动:1. 研究其他国家的农奴制度和改革经验,进行比较分析。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农奴制改革时期的不同社会群体的观点和立场。
教学反思:在教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教案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辩论和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农奴制改革对俄罗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俄国农奴制改革射阳县高级中学马枝华一、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和农奴制面临危机的表现,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了解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情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文字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
课上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讲解为辅。
组织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合作探究,交流想法,总结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会亚历山大二世在农奴制改革中的政治智慧,勇于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敢于变革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难点:探讨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链接俄国历史)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
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
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
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
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
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
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
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
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被镇压。
教学活动设计
、出示: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比较表
学生思考:以上表格反映了俄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经济上:俄国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
3、展示材料:
材料一: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颁布《法律大全》,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
图片:“农奴的房屋”、“地主在毒打农奴”
学生思考:综合材料一及左图表说明农奴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政治上:俄国农奴制激化了社会矛盾,农奴暴动不断。
、出示材料及“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图片
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
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学生思考:从材料中可以说明俄国什么社会现实?
学生回答:思想上:国内反对专制、要求民主的新思潮出现。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
高中历史选修一改革史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时间课题年月日第周授课时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通过对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状况,理解农奴制的存在是导致俄国全面落后的根源,认识俄国改革农奴制的必要性。
2)通过对改革的酝酿过程的了解,认识XXX推进改革的目的。
3)识记解放农奴法令,理解废奴法令的作用。
4)对“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及其实施予以全面评价。
1)通过创设情境,分析探究19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困难来认识及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过程与方法碍作用。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及其作用。
3)通过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全面评价“二一九法令”,认识改革的前进与局限。
情感态度价值观重点难点1)落后的制度是社会出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2)改革是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的认识及其评价。
1)农奴制对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2)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教学一、缺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改革如:XXX改革、商鞅变法、XXX改革、XXX变法以及宗教改革,比较其性质及方式。
二、在改革的影响内容阐发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近代化的观点”。
通过对“近代化观点”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去阐发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如何推动俄国近代化进程的。
所谓的近代化就是:是指以近代产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产业社会的大转变。
它包孕经济的产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头脑的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的城市化。
反XXX教学内容及过程导入新课]概念解释:农奴制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地租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
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识记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落后。
2、政治的缓慢变革:识记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历史作用。
3、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识记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软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民粹派的形成;亚历山大被刺身亡。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了解1861 年后俄国在政治方面变革的具体情况,分析政治改革的影响。
3、了解改革后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导致俄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学论断。
2、认识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促进作用。
3、理解为什么在相对落后的俄国会爆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重点
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教学难点
“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近代化)
1、原因:1861 年农奴制改革是推动俄国封建经济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2、表现:
(1)农业:
①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增加
③农村社会分化加剧
④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2)工业:
①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和扩大的市场:
②政府扶植工业的发展:
③机器生产占统治地位
④工业部门增加
3、问题:即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就总体而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较西欧、美国仍然落后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二、改革的拓展
1、措施:
(1)政治体制的变革:(政治近代化)
1 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特点:①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
②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③自治机构在卫生、教@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④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
2)司法制度的改革:废除原来按登记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2)军事方面的改革: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军事近代化)
(3)教育方面的改革: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教育近代化)
2、成果:
(1)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沙皇专制政权逐渐成为俄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2)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出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改革的评价:
(1)性质: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根本目的)
防止革命爆发,缓和社会矛盾和危机,维持沙皇专制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主观目的)
(3)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
2、新的社会矛盾:
(1)新兴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
(2)农民阶级: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生活贫困,反抗斗争不断。
(3)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形成民粹派。
主张:①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
②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残余;
③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分化后的民粹派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展开对沙皇的暗杀行动。
3、沙皇遇刺:
经过:1881 年3 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
影响: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并最终导致了1905 年革命。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俄国1861 年农奴制改革与近代化的关系。
应作如下归纳: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单元小结与反思】
19 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逐步发展起来。
1853 年~1856 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
全国各地的农民反抗斗争层出不穷,愈演愈烈。
沙皇统治岌岌可危,为了防止革命爆发,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即位不久的亚历山
大二世不得不废除农奴制,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1861 年3 月3 日(俄历2 月19 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
农奴制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迅速发展。
但是,改革后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又在政治、司法、军事、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