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3章
- 格式:pdf
- 大小:201.24 KB
- 文档页数: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目的和要求:(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商品理论(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方法(4)资本积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5)资本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运动形式不同。
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前者流通的内容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后者流通的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运动限度不同。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①资本总公式G—W—G′就是总公式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又要实现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首先,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结果只是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价值量不会发生改变。
◇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贱买或贵卖不产生剩余价值。
商品所有者是买者和卖者的统一。
而且,商品交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可以把商品贵卖给别人,别人也可以把商品贵卖给他;同样,他可以贱买别人的商品,别人也可以贱买他的商品,得失相抵,不能增殖。
既贱买又贵卖也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这种情况下,他个人是增殖了,但从全社会来看,价值总量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关系的总和,离开了流通,他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但不可能为自己创造出剩余价值。
二、劳动力商品理论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1)劳动力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劳动力价值取决于维持劳动力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3)劳动力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剩余价值的源泉第三节使用价值的生产方法第四节工资的本质与形式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一)商品流通:商品一货币一商品,即w—G—W(二)资本流通:G—W—G准确的资本流通公式应是G-W-G\其中V =G +AG ,增值的货币额AG就是剩余价值。
G—W—是资本总公式。
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共同点与本质区别1・在形式上的共同点:(1)都有商品和货币相互对立的两个阶段:W-G (卖)和G-W (买);(2)在每个对立阶段上,都是同样两个物的因素即商品和货币的对立;(3)两个流通公式同样都是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都是同样两个经济角色一一买者和卖者的对立;(4)两种流通形式都有三个当事人参与,一个卖者,一个是买者,一个既是买者又是卖者。
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和资本流通公式G—W—G有本质的差别(1)流通的形式不同:流通的次序相反,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不同,货币支出和流回的关系不同;(2)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价值,为了消费,而资本流通是为了交换价值,取得更多货币;(3)流通内容不同:商品流通公式的两端是经济形式上相同、价值量相等的两个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另一种使用价值;而资本流通公式的两端的经济形式相同,都是货币,但是在量上有差别。
(三)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资本总公式--- G一W—'这里的G即代表产业资本,也代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故称之为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同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相矛盾。
3.增殖来源的分析(1)增殖是来源于流通领域还是生产领域:1)单独的流通领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2)单独的生产领域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3)价值增殖的产生既在流通领域也不在流通领域。
(2)增殖是来源于商品还是货币:1)货币不可能增殖;2)特殊商品产生价值增殖。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一、市场经济1、自然经济(1)概念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是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非用于交换的经济形式。
(2)基础以小生产和自然分工为主(3)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自给自足•规模小、依赖自然•具有封闭、保守的特征•2、商品经济(1)概念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统称(2)存在条件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a.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被划分成相对独立化的各种不同的生产环节、行业和部门,使得生产专业化。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商品生产、海外贸易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生产与交换实现了经常化、商品流通从商品生产中分离出来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必要条件b.(3)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a.它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
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势市场经济b.当市场在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简单商品经济就发展为市场经济3、市场经济(1)概念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发挥决定性作用。
(2)基础社会化大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3)基本特征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2022年4月12日13:38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商品的生产与交换、资源的配置主要由市场来调节a.b.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商品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
c.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
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以要素的价格市场为前提,以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条件。
法治和信用成为交换关系的基础。
商品交换的基本要求是交换者的市场地位平等和权力平等。
d.只有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严格执法,才能保证商品交换的正常进行和市场秩序的规范。
信用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并为法律的有效运行提供条件。
e.经济的开放性。
开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章货币⒈解释下列概念: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简单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这些贵金属就成为货币商品。
货币拜物教:货币做为一般等价物,所有的商品都必须通过与货币的交换,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成为商品世界中至高无尚的权威,许多人拜倒在它的脚下,把它看作是决定自己命运的神秘莫测的力量,这种现象叫做货币拜物教。
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
二是商品价格水平。
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呈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呈反比,用公式来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能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足、流通量下降而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现象。
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作为度量指标。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用:是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三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3.1 货币转化资本一、资本总公式运动过程一定量的货币更多量的货币资本总公式为:G—W—G’G′=G+⊿G(剩余价值)1、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的比较(1)二者的流通形式不同:货币是W-G-W,为买而卖;而资本是G-W-G′,为卖而买。
(2)二者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W-G-W的本质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目的是为了取得新的使用价值;而G-W-G′的内容和实质则是全部为了使价值发生增殖,取得更多的货币。
(3)二者流通的趋势不同:W-G-W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目的达到后,商品生产者就退出流通,进入消费;而G-W-G′是为了价值增殖,价值增殖是没有止境的。
2、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资本首先是一种价值属性。
(2)这种价值属性具有增殖性。
(3)这种价值的增殖被冠以“剩余价值”,说明资本范畴实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价值决定规律资本总公式价值规律G—W—G’等价交换规律(一)矛盾解决前提条件1、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①等价交换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②不等价交换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2、离开流通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3、也不可能是G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必然在W上。
而且只可能在W的使用价值上,即对其使用价值的使用可以创造价值而且是比其价值更多的价值(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三、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
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并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能够自己支配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使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可能。
(2)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丧失生产资料,必须出卖劳动力,使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必然。
2、劳动力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为了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即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了保证劳动力的延续,劳动者赡养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为满足生产的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的费用劳动力使用价值:创造价值的源泉,使用价值的耗费就是劳动3.2 剩余价值的来源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一)劳动过程:1、概念:是劳动者有目的地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使用价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