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流派形态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宋明理学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的学派分别有多少本文导读: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但从总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两个主要的特点。
(一)思辨化的儒学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其所具有的三世因果的彼岸性深深吸引了儒学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佛教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
但相对而言,儒家的应变总体上是滞后的。
在唐一代,儒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李翱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佛道二教尤其是外来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但他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化,韩愈主张“人其人,火其书”,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法来禁止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李翱思考得相对深入一些,主张援道入儒、以儒包佛,来解决佛教文化的冲击。
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原始儒家大部分典籍失传,直到近代才出土大量竹简,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先秦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灾异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的阴阳灾异和神学化的论证则更显得粗浅,实际上已误入歧途。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列于“六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的道器观,孔子的“仁”学,《孟子》与《中庸》对于“性”与“天”的问题的探讨。
理学家们吸收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熹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等等。
宋明理学-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分支宋明理学 - 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分支免费编辑修改义项名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元朝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五子、南宋的杨时、朱熹、陆九渊、林希逸以及元朝吴澄、许衡、刘因、郝经、姚枢,廉希宪,张文谦,刘秉忠、赵汸、汪克宽、华幼武、吴海、戴良、李祁、张宪、梁寅、苏天爵等等、明朝湛若水、王阳明、朱得之等,广义上包含三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
他们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
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本词条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折叠编辑本段概述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
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嘉佑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
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潮之一,兴起于宋代,达到高峰于明代。
它融合了儒、道、墨、名、法等诸子百家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宋明理学知识点。
一、性理学说的基本观点宋明理学的核心观点是性理学说,它强调人的性与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在宋明理学中,性是人的根本特征,而理则是宇宙间的普遍原则。
人们通过修养和实践,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平衡的境界。
二、理学四大家派宋明理学主要由四个流派组成,分别是程朱理学、陆王理学、王阳明心学和李贽学派。
他们对于性理的理解和实践方法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1.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它由程颢、程颐兄弟以及朱熹等人所创立。
程朱理学注重实践和道德修养,强调“致良知”和“格物致知”,通过实践推行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
2. 陆王理学陆王理学由陆九渊和王船山创立,他们提出人的经验和智慧比追求抽象的理念更为重要。
他们强调实践的角度,将心性引入理学中,认为通过内省和反思实践,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
3. 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是明代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人心的直觉和内在的良知。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德。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 李贽学派李贽学派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对于理学中的问题提出批判性的看法,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践意义。
李贽学派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宋明理学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学术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对社会思潮和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社会道德观念的提升宋明理学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的提升使得社会道德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和情感,对于社会伦理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对政治的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明代。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自唐宋之际以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儒家学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形成了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是我们学习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一、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1、宋代儒学的兴起宋代可谓是中国儒学的全盛时期,不仅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儒家学说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重要的改进。
诸如程颐、朱熹等后来成为宋代儒学代表人物的学者,都在这个时期开始着手整理儒家经典,设立讲学,推广儒学思想。
2、朱熹的理学思想宋代儒学的发展到了宋理学的时期,朱熹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最高权威。
他提出了“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指针。
朱熹在《大学衍义》、《中庸章句》、《礼记集解》等多篇著作中,把儒家学说从道德伦理层面推向了本体论层面,成为儒家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明代,王阳明成为了理学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心学”思想,形成另一种儒家思想的流派。
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将“知”放在“行”之后,认为人的理性思维与心灵感悟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
王阳明倡导的“心即理,理即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哲学信仰。
二、宋明理学思想的内涵1、理、气、心三合一宋明理学思想提出“理气心”三合一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气是理的体现,而“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和源泉。
在宋代,朱熹对“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认为“理”是普遍存在的东西,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在明代,王阳明则进一步强调了“心”的作用,认为人的心是智慧的源泉,是寻求真理的阶梯。
2、知行合一宋明理学思想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回应当时朝廷官僚思想的应试教育和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知识和行为的逐渐统一,不仅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魅力,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3、正心诚意宋明理学思想强调了“正心诚意”的概念,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真理,是因为他们保持了纯真的内心。
概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学派。
其发展
脉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宋代的程朱理学和明代的王阳明心学。
宋代的程朱理学是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
程颐提出“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朱熹进一步发展了程颐的理学,强调
理的包容性和实践性,认为通过学习理可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目的。
程朱理学成为了宋代的官学,并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
远影响。
明代的王阳明心学是在程朱理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王阳
明强调人的心性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心中本具道德真知。
他认为人
们可以通过觉醒内心的良知和修身养性来实现人与理的统一。
王阳明
的心学强调了内在道德觉悟的重要性,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总的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可以看作是由程朱理学到王阳明心学
的演进过程。
程朱理学奠定了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基础,强调通过
学习理来实现人生的目标。
而王阳明心学则注重个体内心的觉醒和真
知相通,强调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这两个阶段的理学对中国思想史产
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学派。
《宋明理学》讲义一、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宋明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背景。
在社会层面,经历了唐末五代的长期战乱,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
人们渴望一种能够重建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思想体系。
政治方面,宋代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为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文化上,自唐代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构成了挑战。
儒家学者们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吸收佛道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和创新,从而催生了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1、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
他们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在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事物来探究其中的“理”。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天理行事,以达到道德的完善。
2、陆王心学陆九渊和王阳明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强调主观能动性。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就是通过内心的反省,恢复人固有的良知;“知行合一”则认为认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三、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1、理“理”是宋明理学的核心范畴。
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理是永恒不变的、超越时空的存在。
2、气与“理”相对应的是“气”。
气是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有理有气,二者相互依存。
3、心性宋明理学非常关注心性问题,探讨人的内心本质和道德修养的方法。
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可以达到与天理合一的境界。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宋明理学强调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
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对教育的影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知识的探究。
书院的兴起,为理学的传播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场所。
第2课宋明理学一、“理学”的概念: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二、理学兴起的背景:1、政治上:宋朝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要求加强思想控制。
(1)社会矛盾尖锐(2)周边环境险恶2、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冲击了传统的“三纲五常”3、佛、道思想广泛传播,出现“三教合一”局面三教合一:儒教、道教、佛教合一三、理学的两大流派:1、程朱理学(1)主要内容:二程:①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先有理而后有物②伦理观: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相联系(如三纲五常就是天理)③方法论:“格物致知”朱熹:①宇宙观:“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②修养观:“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人欲:人的各种欲望)(2)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2、陆王心学(1)陆九渊(心学创立者):“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2)王明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哲学范畴:主观唯心主义心即理:理来自自己心中知行合一:“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致良知:达到道德意识的最高境界四、理学的影响:1、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2、消极: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3、积极: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影响。
格物致知:(1)字面意思: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途径(2)本质意思:接触事物以获得天理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克己复礼: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周礼)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宋代主要是哪个学派主导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关学基本内涵①气本论:张载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气,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气散则无形可见。
在中国哲学史上,张载第一次完整地创立了气本论哲学理论体系,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②认识论:张载认为:事物是感觉之源,即物可穷理,他主张通过实践,通过多思方能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③“一物两体”辩证法:张载指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气化的原因在于其本身含有相互吸引和排斥的两方面,没有对立,也就不成事物,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宋明理学宋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宋明理学是宋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文化艺术繁盛,而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对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概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论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学的重要性。
一、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是指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与演变。
理学源于古代儒家学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主张通过修养道德以及推行君主专制来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
由于历史的变迁与学术的深化,宋明时期的理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思想体系,成为当时的主流哲学思潮之一。
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论1. 陆九渊(1046年-1100年)陆九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主张经世致用与格物致知,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应该通过观察物象,深入探索自然规律,从而真正了解天地之道。
2. 程颢(1032年-1085年)与程颐(1033年-1107年)程颢和程颐是北宋时期理学派别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分别被尊称为“程门立雪”的程颢和“二程”的程颐。
他们重视修身养性,提倡内观自省,通过塑造自身品德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程颢与程颐的思想让理学思潮由经验主义逐渐转变为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3. 王阳明(1472年-1529年)王阳明是明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强调心性理学,主张人人皆有良知,只要靠自省反思,即可达到心即理的境界。
他提出“致良知”与“格物致知”的理念,强调通过自我觉醒去探寻真理。
王阳明的思想在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明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宋明理学的重要性宋明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宋明理学为封建社会提供了一种道德伦理的指导原则,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其次,在学术层面上,宋明理学推崇格物致知,倡导通过实践与经验来认识世界,这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1.3宋明理学1.3 宋明理学导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所谓“理”,在自然界中就是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在人的身上,“理”就是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
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2)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3)主要的思想主张:“二程”: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仁者能获得“孔颜之乐”。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孔颜之乐”――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圣贤境界,与天地万物同体境界,与“理”合一的境界,与事功合一的境界,“性”“情”合一的境界。
天理:自然的法则。
程朱理学的“理”指什么?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很抽象的一个概念;二程:指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朱熹: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气关系(哲学思想、宇宙观)A、宇宙万物由“理”和“气”构成,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理是本原。
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修养论(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学问;B、“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理学的政治理论(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核心——“正君心”【如何评价程朱理学】(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宋明理学》讲义一、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宋明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在社会层面,宋代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城市繁荣,商业兴盛。
然而,社会的变革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道德沦丧、价值观念混乱等。
人们渴望一种能够规范社会秩序、重建道德伦理的思想体系。
在思想文化方面,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正统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应对社会现实问题时逐渐显得乏力。
同时,佛教和道教在隋唐时期的广泛传播,对儒家思想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佛道思想中的一些观念和思辨方法,也为宋明理学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此外,唐代的韩愈、李翱等人已经开始尝试复兴儒学,为宋明理学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宋明理学主要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
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
他们强调“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
在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的研究和观察来领悟天理。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进一步完善了理学体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达到恢复儒家道德规范的目的。
陆王心学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
陆九渊主张“心即理”,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强调人的本心就是天理。
王阳明则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可以实现良知。
三、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1、理“理”是宋明理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它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理是一种先于万物存在的本体,万物皆由理派生而来。
2、气气是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
理和气相互依存,理通过气来表现和实现。
3、心性宋明理学非常重视心性的探讨。
认为心性是道德修养的关键,通过修养心性可以达到天理的境界。
4、格物致知这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方法。
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积累知识,最终领悟天理。
5、致良知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强调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将内心固有的良知发挥出来。
宋明理学有哪些主要的流派及其理论形态?
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及理论形态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理本论一一程朱道学(理学)派。
理本论即主张以理为本。
程朱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事物的本质和人性的根据。
理本论的重心在于回答形而上的存在之理对形而下的气化世界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即理本论的内容体现在理气论的辨析之中。
朱熹坚持理本体对于世界的先在性,并通过理生气、理支配气、理气不离和理气二物几个基本观点和为人性论提供立论根据的“性即理”的原则而予以展开。
第二、心本论一一陆王心学派
心本论即主张以心(良知)为本。
陆王以心为宇宙的本体,重点在论证“心即理”或心理为一。
心与理虽然是同一的实体,但毕竟理源出于心,反对程朱的客观天理论。
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批评程朱的格物穷理是分心与理为二,通过“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的概念过渡,力求将心学的心即理与道学的性即理统一起来。
第三、气本论一一张王气学派
气本论即主强以气为本。
气学主张太虚一实,气化即道,王廷相、王夫之都对程朱的以理为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在认可理气不离的前提下,肯定气外无理,不是理为气本,而是理根于气。
并立足物质不灭的基础,论证了气化世界的绝对性和永恒性。
宋明理学对“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及思想倾向。
在格物致知学说上对后人影响较大的是宋明理学,其中主要可分为两派,程(颢、颐)朱(熹)一派和陆(九渊)王(阳明)一派。
程朱等人释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
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里的“即物穷理”,是要求人们运用已知的知识,深思客观事物,达到自己内心的豁然领悟。
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内省式的思考过程。
朱熹说:“《大学》设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格物,此为知之至也”。
显然,朱熹所追求的是通过“即物”,达到自己内心的豁然贯通,而不是对客观事物具体内涵、特征的掌握。
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
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
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
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
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
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
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
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并不在人心之外,
王阳明与陆象山认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