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60.00 KB
- 文档页数:5
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言与文言知识。
2.背诵《陋室铭》与《爱莲说》。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陋室铭》与《爱莲说》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1.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言与文言知识。
2.背诵《陋室铭》与《爱莲说》。
教学设想在背诵的基础上积累语言,理解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感情与情操。
通过仿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背诵理解《陋室铭》,并加以仿写。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X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某某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见X禹锡是从被贬之人,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X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了联贴在门上。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将X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X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X禹锡见这个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仿写作至今有愈演愈烈之势。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短文两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学情分析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在文中的含义;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关键教具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情景引入新授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一、整体感悟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预习抽检。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展示积累的诗词了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
252、默读全文三、探讨交流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定义和特点。
2.能理解短文并抓住主题,提炼中心意思。
3.掌握一定的短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初步了解短文的定义和特点。
2.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教会学生认识短文的特点,如何抓住主题提炼中心意思。
2.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短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式探究法2.小组讨论式学习法3.情境模拟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首先教师通过展示一篇有趣的短文,让学生快速阅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信息,然后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主题告诉给教师,教师让学生探讨“短文”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如何抓住主题提炼中心意思。
2. 明确目标: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短文阅读的技巧,学习如何抓住主题,提炼中心意思。
3. 学习中心:教师通过提供多种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温故知新:教师分析一篇已学过的短文,让学生重温自己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并提炼中心意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 巩固练习:教师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交流,然后给出相应的问题和答案,让学生自我评估和巩固提高。
六、教学资源:1.多样化的短文2.多媒体教学3.多样化的练习题七、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短文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阅读技巧,能够较好地抓住主题,提炼中心意思。
在以后的学习中,应不断加强阅读练习,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更好地掌握阅读技能,做到读懂、读通、读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设计《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包括《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部分内容作者从仰观、俯察、平视等不同视角,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川的美丽景色,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尾,既表达了对山川美景的赞美,又流露出自己能欣赏到这种奇景的自豪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仅84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因被贬谪而有闲情雅致夜游承天寺,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同时文中“闲人”一词,看似自嘲,实则蕴含着作者复杂的心境,既有被贬后的落寞,又有赏月的闲情逸致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这两篇短文在语言上都简洁精美,写景生动形象,情感表达细腻且富有深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经典之作。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篇短文,背诵《答谢中书书》。
2.积累文言词汇,如“歇”“颓”“与”“念”“遂”等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意境。
2.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如动静结合、视角转换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两篇短文所表达的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协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协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所以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水平。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个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能够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蝉》一、导入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
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
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长过程呢?蝉在每年7、8月份产卵,产下的卵在泥土里孵化3-5年,在土中完成幼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的幼虫在5-8月从土中钻出来,爬到灌木、杂草等地方,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成年的蝉。
实质上,蝉真正的寿命只有2-3个月,也就是一个夏天。
如此煎熬的成长过程,如此短暂的生命,它的生命又怎样体现出意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美文。
品味生命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请同学们将第11页注释1和第12页注释4,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者,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等。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诗人。
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⑴ 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⑵ 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2、教师准备:⑴ 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⑵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学习《陋室铭》,背诵并默写课文。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
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
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
《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
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二、整体感知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2、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3、齐读《陋室铭》,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千古名句,又在开头)⑵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操。
三、研讨品读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翻译原句并在小组中思考讨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3、“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进行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短文两篇》教案5、质疑问难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
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二、倾听山水之美同学们,陶弘景笔下的山水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给我们带来许多美的享受。
现在,请大家认真倾听配乐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在美文中感受山水之美。
1、有感情朗读文章。
同学们,优美的景色,精巧的文字,你是否被打动了呢?我们也来有感情朗读这篇文章,抒发内心的感动吧!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你会给文章划分朗读节奏吗。
点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品味一下文章的语句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拨:主要是四字短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句式整齐,声韵和谐,具有文字之美。
三、读懂文中之景同学们,作者描写了哪些山水之景呢?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这篇文章的意思,看谁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尽量合作解决。
听录音,感受作者感情。
给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听读、理解作者感情。
学会给古文划分朗读节奏。
感受文章的语句之美。
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4、了解张怀民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
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
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於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5、掌握字音6、质疑问难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
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二、聆听经典美文同学们,苏轼的这篇小品文描写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呢?我们首先聆听课文录音,在美文经典中感受一千多年前苏轼的人生感悟。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2)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课外文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