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学原理

物理学原理

物理学原理
物理学原理

一、填空题、选择题

1. 有两束相干光, 频率为ν,初相相同,在空气中传播,若在相遇点它们几何路程差为r

2-r

1

则相位

差。

2. 光强均为I0的两束相干光相遇而发生干涉时,在相遇区域内有可能出现的最大光强是, 可能出现的最小光强是。

3. 如图,如果S1、S2是两个相干光源,它们到P点的距离分别为r1、r2和,路径S1P垂直穿过一块厚度为t1,折射率为n1的介质板,路径S2P垂直穿过厚度为t2,折射率为n2的另一介质板,其余部分可看作真空,这两条路径的光程差等于:【】

1

1

2

2

1

1

1

2

2

2

1

1

1

2

2

2

1

1

1

2

2

2

t n

t

n

)

D

(

;)

t n

r(

)

t

n

r()

C

(

];

t)1

n(

r[

]

t)1

n(

r[

)B

(

);

t n

r(

)

t

n

r()A

(

-

-

-

-

-

+

-

-

+

+

-

+

题3图

一、填空题、选择题

1. 试分析在双缝实验中,当作如下调节时,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将如何变化?

(A) 双缝间距变小: ;

(B) 屏幕移近: ;

(C) 波长变长: ; (D) 如图所示,把双缝中的一条狭缝挡住,并在两缝垂直平分线上放一块平面反射

镜: ;

2. 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SS 1 = SS 2用波长为λ的光照射双缝S 1、S 2,通过空气后在屏幕上

形成干涉条纹,已知P 点处为第三级明条纹,则S 1、S 2到P 点的光程差为 。

若将整个装置放于某种透明液体中,P 点为第四级明条纹,则该液体的折射率 。

题1图 题2图

二、计算题

3. 在双缝干涉的实验中,用波长nm 546=λ的单色光照射,双缝与屏的距离D=300mm ,测得中央明条纹两侧的两个第五级明条纹之间的间距为12.2mm ,求双缝间的距离。

4.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色光源S 0到两缝S 1、S 2的距离分别为l 1、l 2,并且λλ,3l l 21=-为入射光的波长,双缝之间的距离为d ,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D ,如图所示,求:

(1) 零级明纹到屏幕中央O 点的距离; (2) 相邻明条纹间的距离。

题4图

单元四(3)劈尖牛顿环

一、选择题

1. 如图所示,一光学平板玻璃A与待测工件B之间形成空气劈

尖,用波长λ=500 nm的单色光垂直入射。看到的反射光的干

涉条纹如图所示。有些条纹弯曲部分的顶点恰好与其右边条纹

的直线部分相切。则工件的上表面缺陷是:【】

(A)不平处为凸起纹,最大高度为500 nm;

(B)不平处为凸起纹,最大高度为250 nm;

(C) 不平处为凹槽,最大深度为500 nm;

(D) 不平处为凹槽,最大深度为250 nm

题1图

2. 如图所示,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在观察牛顿环的装置上,当平凸透镜向上缓慢平移而远离平面玻璃时,可以观察到这些环状干涉条纹:【】

(A)向右平移;(B)向中心收缩;(C)向外扩张;(D)静止不动;(E)向左平移

3. 在图示三种透明材料构成的牛顿环装置中,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在反射光中看到干涉条纹,则在接触点P处形成的圆斑为:【】

(A)全明;(B)全暗;(C)右半部明,左半部暗;(D)右半部暗,左半部明。

题2图. 题3图

二、作图题

4. 用波长为λ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图中所示的装置,观察空

气薄膜上下表面反射光形成的等厚干涉条纹,试在图中所示的

装置下方方框内画出相应的条纹,只画暗条纹,表示出它们的

形状,条数和疏密。

题4图

三、计算题

5. 一平凸透镜放在一平晶上,以波长为nm 3.589=λ单色光垂直照射于其上,测量反射光的牛顿环,测得从中央数起第k 个暗环的弦长为,mm 00.3L k =第(k+5)个暗环的弦长为mm 60.4L 5k =+,如图所示,求平凸透镜的球面的曲率半径R 。

题5图

单元五(1) 单缝衍射 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一、选择题、填空题

1. 一束波长λ的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到一单缝AB 上,装置如图, 在屏幕D 上形成衍射图样,如果P 是中央亮纹一侧第一个暗纹所 在的位置,则BC 的长度为 【 】 (A) λ; (B) λ/2; (C) 3λ/2; (D) 2λ

题1图 2. 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在宽度为4a λ=的单缝上,对应于衍射角为30o

的方向,单缝处波阵面可分成的半波带数目为 【 】 (A) 2个; (B) 4个; (C) 6个; (D) 8个;

3. 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若增大缝宽,其它条件不变,则中央明条纹 【 】 (A) 宽度变小; (B) 宽度变大;

(C )宽度不变,且中心强度也不变; (D) 宽度不变,但中心强度增大;

4. 通常亮度下,人眼瞳孔直径约3mm ,人眼的最小分辨角是____________。远处两根细丝之间的距离为2.0mm ,离开_____________恰能分辨。(人眼视觉最敏感的黄绿光波长550nm λ=) 二、计算题

5. 今有白光形成的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图样,若其中某一光波的第3级明纹和红光(nm 600=λ)的第二级明纹相重合,求此这一光波的波长。

单元五(2) 光 栅

一、选择题

1. 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在光栅上,当光栅常数(a+b)为下列哪种情况时,(a 代表每条缝的宽度),k=3、6、9等级次的主极大均不出现: 【 】

(A) a+b=2a (B) a+b=3a (C) a+b=4a

(D) a+b=6a

2. 一束白光垂直照射在一光栅上,在形成的同一级光栅光谱中,偏离中央明纹最远的是: 【 】

(A) 紫光 (B) 绿光 (C) 黄光 (D) 红光 二、计算题

3. 用一束具有两种波长12600,400nm nm λλ==的平行光垂直入射在光栅上,发现距中央明纹5cm 处,1λ光的第k 级主极大和2λ光的第(k+1)级主极大相重合,放置在光栅与屏之间透镜的焦距f=50 cm ,试问:

(1) 上述k=?;(2) 光栅常数d=?

题3图

4. 一衍射光栅,每厘米有200条透光缝,每条透光缝宽为3

210a cm -=?,在光栅后放一焦距f=1m 的凸透镜,现以600nm λ=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光栅,求:

(1) 透光缝a 的单缝衍射中央明条纹宽度为多少? (2) 在该宽度内,有几个光栅衍射主极大?

5. 波长为600nm λ=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光栅上,测得第2级主极大的衍射角为300,且第三级缺级,问:(1)光栅常数(a+b)是多少?透光缝可能的最小宽度a 是多少? (2)在选定了上述(a+b)与a 值后,屏幕上可能出现的全部主极大的级数。

单元六 光的偏振

一、选择题、填空题

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单色自然光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若在两缝后放一个偏振片则 【 】 (A) 干涉条纹间距不变,且明纹亮度加强 (B) 干涉条纹间距不变,但明纹亮度减弱 (C) 干涉条纹的间距变窄,且明纹的亮度减弱 (D)无干涉条纹

2. 光强为I 0的自然光依次通过两个偏振片1P 和2P ,

1P 和2P 的偏振化方向的夹角,30.ο

=α则透射偏振光的强度I 是: 【 】 (A) 0/4I ; (B) 03/4I ; (C) 03/2I ; (D) 0/8I ; (E) 03/8I

3. 一束自然光自空气射向一块平玻璃(如图),设入射角等于布儒斯特角i 0,则在界面2的反射光是: 【 】

(A)自然光;

(B)完全偏振光且光矢量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 (C)完全偏振光且光矢量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 (D)部分偏振光。

题3图

4. 自然光以600的入射角照射到某两介质交界面时,反射光为完全偏振光,则知折射光为: 【 】

(A)完全偏振光且折射角是300;

(B)部分偏振光且只在该光由真空入射到折射率为3的介质时,折射角是300; (C)部分偏振光,但须知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才能确定折射角; (D)部分偏振光且折射角是300。

二、计算题

6. 两偏振片叠在一起, 欲使一束垂直入射的线偏振光经过这两个偏振片之后振动方向转过了ο

90,且使出射光强尽可能大,那么入射光振动方向和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间的夹角应如何选择?这种情况下的最大出射光强与入射光强的比值是多少?

单元七相对论

1.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轻舟上的李白将一束红光沿真空通道照向前方,那么两岸的猿观测到该红光的速度为:[ ]

A.c+舟速B.c C.c-舟速D.条件不足,不好确定

2. 以下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同时可能是相对的B.先后也可能是相对的

C.因果先后是绝对的D.一切都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

3. 大观园中一棵树上的花开花落经历了18天,在速度为0.8c飞船上的宇航员观测,花期为:[ ] A.18天B.10.8天C.30天D.50天

4. 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翻过十万八千里,假如时间只花0.25秒,以这样的速度沿金箍棒长度方向相对于地面观测者作匀速直线运动,则1.5m长的金箍棒地面观测者测得的长度约为:[ ]

A.0.5m B.1.0m C.1.5m D.2.2m

5. 假如哪吒以0.999999999998c的速度将1公斤的乾坤圈掷向侵入钓鱼岛海域作恶的夜叉,则乾坤圈的相对论质量约为:[ ]

A.1公斤B.100公斤C.3万公斤D.50万公斤

6. 上例中,掷向夜叉的乾坤圈的动能约为:[ ]

A.4.49×1016J B.8.99×1016J C.2.25×1022J D.4.49×1022J

单元八 量子物理

1. 太上老君将齐天大圣孙悟空放在八卦炉中,用文武火锻炼七七四十九日。假定八卦炉热辐射的峰值波长为500nm ,则八卦炉的温度约为:[ ] A .3500 °C B .5500 °C C .5800 °C D .9500 °C

2. 光电效应中,电子从金属钠中逸出,至少需要2.29eV 的能量,则钠的红限波长为:[ ] A .718.3nm B .635.6nm C .542.5nm D .456.2nm

3. 基态氢原子获得13.056eV 能量后,跃迁到第二激发态,辐射出的光波波长是:[ ] A .435.3nm B .656.3nm C .1285.4nm D .4062.5nm

4. 设有大量处于-0.85eV 能态的氢原子向下能级跃迁,总共可以发射几种不同波长的光?[ ] A .3种 B .6种 C .10种 D .15种

5. 设粒子波函数为()() 0x x x a a

π

ψ=

<<,则在0

6. 单缝干涉衍射花样不隐含:[ ]

A .微观粒子的波动性

B .微观粒子的相干叠加性

C .微观粒子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性

D .微观粒子位置和动量的同时精确确定性

7. 原子中电子的量子态可用四个量子数(n ,l ,m l ,m s )来描述,以下可能的量子态为:[ ] A .(2,3,-1,1/2) B .(3,3,1,-1/2) C .(3,1,-1,1/2) D .(3,1,1,0)

8. 原子的M 主壳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目为:[ ] A .6个 B .8个 C .18个 D .32个

9. 原子的电子云图不反映:[ ]

A .原子中的电子是一团云雾状气体

B .原子中的电子具有不确定性

C .原子中的电子在空间中按一定的概率出现

D .原子中的电子没有确定的轨道可言

10. 铝离子光钟利用了铝离子两个能级间的跃迁,其电磁波振荡频率为 1.1210153932078574(7)×1015Hz ,它对应的波长和能量约为:[ ] A .267.429nm, 2.321eV B .267.429nm, 4.642eV C .534.858nm, 2.321eV D .534.858nm ,9.284eV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白永利)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绪论 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 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 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 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 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 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 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 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 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3 多解 性正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 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 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 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 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 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面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 谱特征 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 地磁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地磁场和地磁势。 古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电磁场理论。天然电场和大地电场 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 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有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由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 轴绕黄轴转动,方向自东向西。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 为地球的进动。 5.章动。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 的振幅在锥面内,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 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素。 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标准扁球体;3.地球内 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理论物理基础教程答案

理论物理基础教程答案 【篇一: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7】 7 -1 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瓶氦气和一瓶氮气的分子数密度相同,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也相同,则它们( ) (a) 温度,压强均不相同 (b) 温度相同,但氦气压强大于氮气的压强(c) 温度,压强都相同(d) 温度相同,但氦气压强小于氮气的压强 分析与解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k?3kt/2,仅与温度有关.因此当氦气和氮气的平均平动动能相同时,温度也相同.又由物态方程p?nkt,当两者分子数密度n 相同时,它们压强也相同.故选(c). 7-2 三个容器a、b、c 中装有同种理想气体,其分子数密度n相同,方均根速率之比 ?:??:?? 21/2a 21/2b 21/2c ?1:2:4,则其压强之比pa:pb:pc为( ) (a) 1∶2∶4 (b) 1∶4∶8 (c) 1∶4∶16 (d) 4∶2∶1 分析与解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为 2?3rt/m,因此对同种理想气体有 同时,得p1:p2:p3?t1:t2:t3?1:4:16.故选(c). 7-3 在一个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储有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温度为t0时,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为0,分子平均碰撞次数为0,平均自由程为0,当气体温度升高为4t0时,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分别为( ) (a) ?40,?40,?40 (b) ?20,?20,?0 (c)?20,?20,?40 (d)?40,?20,?0 碰撞频率变为20;而平均自由程? 1 ,n不变,则?也不变.因此正确答案为(b). 2 7-4 图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在相同温度下氧气和氢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如果(vp)o2和 (vp)h 2 分别表示氧气和氢气的最概然速率,则( ) (a) 图中a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且

大学基础物理学课后习题答案_含思考题(1)

大学基础物理课后答案 主编:习岗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思考题: <1-4> 解:在上液面下取A 点,设该点压强为A p ,在下液面内取B 点,设该点压强为B p 。对上液面应用拉普拉斯公式,得 A A R p p γ20= - 对下液面使用拉普拉斯公式,得 B B 02R p p γ= - 又因为 gh p p ρ+=A B 将三式联立求解可得 ??? ? ??-= B A 112R R g h ργ <1-5> 答:根据对毛细现象的物理分析可知,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与温度有关,毛细水上升的高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越低,毛细水上升的高度越高。在白天,由于日照的原因,土壤表面的温度较高,土壤表面的水分一方面蒸发加快,另一方面土壤颗粒之间的毛细水会因温度升高而下降,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土壤表层变得干燥。相反,在夜间,土壤表面的温度较低,而土壤深层的温度变化不大,使得土壤颗粒间的毛细水上升;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水汽也会因为温度下降而凝结,从而使得清晨时土壤表层变得较为湿润。 <1-6> 答:连续性原理是根据质量守恒原理推出的,连续性原理要求流体的流动是定常流动,并且不可压缩。伯努利方程是根据功能原理推出的,它的使用条件是不考虑流体的黏滞性和可压缩性,同时,还要求流动是定常流动。如果流体具有黏滞性,伯努利方程不能使用,需要加以修正。 <1-8> 答:泊肃叶公式适用于圆形管道中的定常流动,并且流体具有黏滞性。斯托克斯公式适用于球形物体在黏滞流体中运动速度不太大的情况。 练习题: <1-6> 解:设以水坝底部作为高度起点,水坝任一点至底部的距离为h 。在h 基础上取微元d h ,与之对应的水坝侧面面积元d S (图中阴影面积)应为坡长d m 与坝长l 的乘积。 练习题1-6用图 d h d F

《应用地球物理学》前言报告

《应用地球物理学》前言报告 岩石物理技术在石油应用: 岩石物理学就只一门以岩石为研究对象,以物理学位研究手段的新学科。岩石是构成地球的最重要的材料,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学性质必然与岩石的各种物理性质密切相关。岩石物理学是研究岩石在地球内部特殊环境下的各种行为及其物理性质的,针对油气勘探和储藏的岩石物理性质的研究是岩石物理学研究中较为成功的例子。 岩石或地质体中流体的运移,涉及到成岩作用、石油天然气开采等一系列问题,各国科学家都对这些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例:1:研究岩石中流体运移过程中由不同尺度研究问题组成的研究框架,是岩石物理学中正问题研究的典型例子。先从矿物尺度研究矿物及其晶粒的输运特性,从微观角度研究矿物的微结构和渗透性、矿物之间的孔隙以及矿物变形对这些输运过程的影响;然后研究岩石作为矿物集合体的输运特性,主要研究岩石内部微破裂和孔隙的发展、孔隙的几何情况、密度,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第三则集中研究那些连通的裂纹和孔隙,因为只有形成了连通网络的裂纹和孔隙才对输运过程有较大的影响。最后,将以上三个方面综合,可以得到作为岩体或地质体的输运特性,从而对其流体的流动情况做出估计。 例2:岩石的水压裂或岩石的热开裂。人们通过向地下注水,或者对地下岩石加热,改变矿物晶粒间以及岩石内部的微破裂状态,从而改变岩体或地质体的渗透性。这是将岩石物理学知识应用与实践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在石油开采方面曾广泛采取水压致裂技术,水压致裂是通过向岩石注入高压液体来改变岩石中裂纹的状态,但其主要作用是使原来的裂纹扩展长度,对增加裂纹密度所起的作用有限。岩石的热开裂则是岩石受热后,由于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热膨胀不同,导致矿物边界出现裂纹。热开裂能改变岩石内部的微观结构,既增加裂纹的长度,又能增加裂纹的密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明显改变岩石整体的输运特性,在石油开采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岩石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实验是岩石物理学的最基础的研究方法。其做法主要是:第一,采集各种有地质意义的岩石,在实验室中分别研究各种因素对其物理性质的影响,将大量的实验结果统计归纳得到经验关系式。第二,在建立合理而简化的数学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将由实验得到的经验关系外推到实际地球问题中去。因为若没有合适的模型,而只是简单地把实验室小尺度实验得到的结果外推到大尺度的自然界,常常会出现错误的结论。 其次,由于岩石物理学的研究涉及众多诸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油储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学科,也涉及众多的基础学科领域,如力学、声学、流体力学和电磁学等。岩石物理学是一门高度跨学科的学科分支,这就决定了岩石物理学中,对于所研究的岩石的不同物理性质,必然要用到上述相应的学科中对应的物理方法和手段。 岩石物理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计算岩石物理与勘探方法相结合,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其一,计算机模拟已经成为了物理实验并行的实验方法;其二,岩石各种性质与尺度有关,这在一般的物理学中是根本不会碰到的问题。矿物可以近似地看成是

大学物理近代物理学基础公式大全

一. 狭 义相对论 1. 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原理 2. 时空坐标变换 3. 45(1(2)0 m m γ= v = (3)0 E E γ= v =(4) 2222 C C C C v Pv Pv Pv P E E E E ==== 二. 量子光学基础 1. 热辐射 ① 绝对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辐射都能完全吸收的物体。 吸收比:(T)1B αλ、= 反射比:(T)0B γλ、= ② 基尔霍夫定律(记牢) ③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vt x C v = β

B B e e :单色辐射出射度 B E :辐出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辐射的能量 ④ 唯恩位移定律 m T b λ?= ⑤ 普朗克假设 h εν= 2. 光电效应 (1) 光电效应的实验定律: a 、n I ∝光 b 、 0 00a a a a e U ek eU e U ek eU e U ek eU e U ek eU νννν----==== (23、 4 三. 1 ② 三条基本假设 定态,,n m n m h E E h E E νν=-=- ③ 两条基本公式 2210.529o n r n r n A == 12213.6n E E eV n n -== 2. 德布罗意波 20,0.51E mc h E MeV ν=== 22 mc mc h h νν== 电子波波长:

h mv λ= 微观粒子的波长: h h mv mv λλ= === 3. 测不准关系 x x P ???≥h 为什么有?会应用解题。 4.波函数 ① 波函数的统计意义: 例1① ② 例2.① ② 例3.π 例4 例5,,设 S 系中粒子例6 例7. 例8. 例9. 例10. 从钠中移去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是2.3eV ,①用680nm λ=的橙光照射,能否产生光电效应?②用400nm λ=的紫光照射,情况如何?若能产生光电效应,光电子的动能为多大?③对于紫光遏止电压为多大?④Na 的截止波长为多大? 例11. 戴维森革末实验中,已知电子束的动能310k E MeV =,求①电子波的波长;②若电子束通过0.5a mm =的小孔,电子的束状特性是否会被衍射破坏?为什么? 例12. 试计算处于第三激发态的氢原子的电离能及运动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例13. 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12.5eV 的能量后,①所能达到的最高能态;②在该能态上氢原子的电离能?电子的轨道半径?③与该能态对应的极限波长以及从该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可能辐射的光波波长?

初中物理学习资料:中考物理必须知道的150句话!易错点整理,建议收藏

初中物理学习资料:中考物理必须知道的 150句话!易错点整理 中考物理必须知道的150句话,物理老师教学经验整理,很多同学最容易错的知识点总结,建议为孩子收藏! 力学: 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刻度尺读数需要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4.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5.量筒不但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还可以用“排水法”测量固体的体积6.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7.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8.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9.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10.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11.平均速度表示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而瞬时速度表示某一位置或某一时间点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12.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 1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4.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15.乐音和噪声没有严格的界限,与地点、时间、环境及人的心情都有关系16.乐音三要素:①音调(声音的高低)②响度(声音的大小)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17.防治噪声三个环节:①声源处②传输路径中③人耳处 18.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1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0.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1.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2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3.力的示意图是简单的画法(不用分段) 24.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这一原理制成的。

固体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学科代码:070801)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地球物理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固体地球物理学和与其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够适应二十一世 纪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并具有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较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具有独立从事该学科领域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人 才。 二、研究方向 1. 地震学、 2. 地球动力学、 3. 岩石物理、 4. 应用地球物理学、 5. 城市地球物理学 三、学制及学分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四、课程设置 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如下所列。 基础课: GP15201★地球内部物理学★(4) GP15202★ 地球动力学★(4) GP15203★地球物理反演★(4) 专业课:

GP14201 计算地震学(3) GP14202 地球物理学进展(4) GP14203 地震学原理(4) GP15210 地震勘探(3) GP15211 定量地震学(4) GP15212 地震偏移与成像(4) GP15213 工程地震学(4) GP15214 岩石本构理论(4) GP15215 应用地球物理学(3) GP15216 地球内部电性与探测(4) GP15218 现代计算机与网络应用(3) GP15219 固体力学(4) GP15220 城市地球物理学(3) GP15701 地球物理高级实验(2) PI05204 工程中的有限元法(3) GP16201 固体地球物理理论(4) GP16202 地球科学中的近代数学(4) GP16203 地球科学前沿讲座(4) 备注:带★号课程为博士生资格考试科目。 五、科研能力要求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六、学位论文要求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物理学的内容

物理学的内容 物理学是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性质、运动和转化、内部结构等方面,从而认识这些结构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物理学的各分支学科是按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不同运动形式划分的。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来自于实践,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入,物理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入。 随着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人们发现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不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联系,于是各分支学科之间开始互相渗透。物理学也逐步发展成为各分支学科彼此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 物理学家力图寻找一切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从而统一地理解一切物理现象。这种努力虽然逐步有所进展,但现在离实现这—目标还很遥远。看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研究是无穷无尽的。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物体做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宏观是相对于原子等微观粒子而言的;低速是相对于光速而言的。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称为机械运动。人们日常生活直接接触到的并首先加以研究的都是宏观低速的机械运动。 自远古以来,由于农业生产需要确定季节,人们就进行天文观察。16世纪 后期,人们对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进行了详细、精密的观察。17世纪开普勒 从这些观察结果中总结出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条经验规律。差不多在同一时 期,伽利略进行了落体和抛物体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关于机械运动现象的 初步理论。 牛顿深入研究了这些经验规律和初步的现象性理论,发现了宏观低速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亚当斯根据对天王星的详细天文观察,并根据牛顿的理论,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以后果然在天文观察中发现了海王星。于是牛顿所提出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被普遍接受了。

物理化学知识点(全)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容摘要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简单变化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化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 U Q W ?=+ d U Q W δδ=+ 适用条件:封闭系统的任何热力学过程 说明:1、amb W p dV W '=-+? 2、U 是状态函数,是广度量 W 、Q 是途径函数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简单变化中的应用----常用公式及基础公式 2、基础公式 热容 C p .m =a+bT+cT 2 (附录八) ● 液固系统----Cp.m=Cv.m ● 理想气体----Cp.m-Cv.m=R ● 单原子: Cp.m=5R/2 ● 双原子: Cp.m=7R/2 ● Cp.m / Cv.m=γ 理想气体 ? 状态方程 pV=nRT

? 过程方程 恒温:1122p V p V = ? 恒压: 1122//V T V T = ? 恒容: 1122/ / p T p T = ? 绝热可逆: 1122 p V p V γγ= 111122 T p T p γγγγ--= 1111 22 TV T V γγ--=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化中的应用----可逆相变化与不可逆相变化过程 1、 可逆相变化 Q p =n Δ 相变 H m W = -p ΔV 无气体存在: W = 0 有气体相,只需考虑气体,且视为理想气体 ΔU = n Δ 相变 H m - p ΔV 2、相变焓基础数据及相互关系 Δ 冷凝H m (T) = -Δ蒸发H m (T) Δ凝固H m (T) = -Δ熔化H m (T) Δ 凝华 H m (T) = -Δ 升华 H m (T) (有关手册提供的通常为可逆相变焓) 3、不可逆相变化 Δ 相变 H m (T 2) = Δ 相变 H m (T 1) +∫Σ(νB C p.m )dT 解题要点: 1.判断过程是否可逆; 2.过程设计,必须包含能获得摩尔相变焓的可逆相变化步骤; 3.除可逆相变化,其余步骤均为简单变化计算. 4.逐步计算后加和。 四、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1、基础数据 标准摩尔生成焓 Δf H θm,B (T) (附录九) 标准摩尔燃烧焓 Δc H θ m.B (T)(附录十) 2、基本公式 ?反应进度 ξ=△ξ= △n B /νB = (n B -n B.0) /νB ?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Δr H θm.B (T)= ΣνB Δf H θ m.B (T) ?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Δr H θ m.B (T)=-Σ νB Δc H θ m.B (T) (摩尔焓---- ξ=1时的相应焓值) ?恒容反应热与恒压反应热的关系 Q p =Δr H Q v =Δr U Δr H =Δr U + RT ΣνB (g) ?Kirchhoff 公式 微分式 d Δr H θ m (T) / dT=Δr C p.m 积分式 Δr H θm (T 2) = Δr H θ m (T 1)+∫Σ(νB C p.m )dT 本章课后作业: 教材p.91-96(3、4、10、11、16、17、38、20、23、24、28、30、33、34)

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理论物理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理论物理学科内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达到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以及写作专业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场论与基本粒子 2、量子信息 3、原子、分子物理 4、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 5、非线性理论 6、计算物理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见下表) 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分(含政治课2学分,外语课2学分),专业必修课5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五、学位论文 第一学期完成主要课程学习,第二学期根据研究方向选修部分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与导师共同商定论文题目。攻博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分阶段完成以下工作。提交读书报告、综述报告、研究报告和开题报告,提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计划,并向博士生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文献阅读量不得少于100篇,其中课题相关论文不得少于50篇。开题报告由导师组织五位同行专家进行评审,经讨论认可后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论文的选题应属本学科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理论及其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及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以及研究计划等。要求研究方案科学、合理、具体、可行;研究内容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意义;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开题报告前需检查学分及级点是否达到要求,并进行综合评估,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步工作。

什么是物理学

绪论 一、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的科学。 注:1、physics 源于希腊文——自然 2、“物”指物质的结构、性质;“理”指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1、物质世界:已经观测到的宇宙 1053kg 太阳 2×1030kg 地球 6.0×1024 kg 人 6.0×101 kg质子 1.7×10-27 kg 质子 1.7×10-27 kg 电子 9.1×10-31 kg 基本粒子:轻子、夸克、光子、等 注:构成了物质世界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2、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3、运动是永恒的——复杂的运动是由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构成的。 4、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舞台,同时也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2)对时空的认识是从量度开始的,历经了牛顿的经典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的转变。 空间:微观粒子的尺度10-15m~宇宙的尺度1026~27m(哈勃半径约200亿光年) 时间:微观粒子的寿命10-24s~宇宙的年龄1018s(约200亿年) 极限空间的长度:普朗克长度 10-35m 极限时间的长度:普朗克时间 10-43s 5、物理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是寻找各种:序,对称性与对称破缺守恒律或不变性。 6、物理与其它科学的关系 物理学最基本、最古老、发展最快、提供最多、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手段的科学。

最基本表现在:(1)天文学、地学、化学、生命科学都包含着物理过程或现象。 (2)任何理论都不能与物理学的定律相抵触。 7、物理学的发展: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学 (1)关系与区别 (2)经典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仍然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石:力学中所用的概念、量和方法在物理学的其它分支或其它学科中常常被直接运用或作为参数,这主要是因为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另外也是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物理学中最重大的基本理论有: a、牛顿力学或经典力学: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 b、热力学:研究温度、热、能量守恒以及熵原理等等; c、电磁学:研究电、磁以及电磁辐射等等; d、相对论:研究高速运动、引力、时间和空间等等; e、量子力学:研究微观世界。 目前,物理学已经形成实验物理、理论物理、计算物理三足鼎立的科学。 二、物理学的发展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十七、十八世纪:牛顿力学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 热力学发展 十九世纪: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十世纪:相对论、量子力学——推动了半导体、激光、核磁共振、超导、红外遥感、信息技术——使人类进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激光、空间科学等高新技术时代 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理论——实验——新的理论 1、通过观察、实验、计算机模拟得到事实和数据 2、用已知的可用的原理分析事实和数据 3、形成假说和理论解释事实 4、预言新的事实和结果 5、修正更新旧的理论,形成新的理论

中科院地球物理学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 本“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固体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球物理学”是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学、重力与固体潮、地磁学、地热学及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及一般应用。 一、考试内容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弹性介质、应力与形变 2.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 3.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 4.界面的影响 5.射线理论 (二)地震学基础 1.断层错动和地震波激发 2.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地震的烈度、能量和震级 3.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基本确定方法 4.地震体波的走时、振幅与理论地震图 5.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走时和地球内部基本构造 6.各种常见震相标示规则及其射线路径 7.地震面波的波动方程、频散方程和上地幔结构 8.地球的自由振荡 (三)地球势理论基础 1.地球重力位与地球形状 2.地球重力异常与地球内部构造 3.地球的固体潮 4.地球磁场的一般性质 5.岩石磁性与古地磁 6.地磁成因 7.地磁感应与地球内部的电导性 (四)热流与地球内部温度 1.热传导、热对流与热辐射 2.大地热流

3.热流方程的简单应用 4.地球内部温度 (五)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与洋底扩张学说 2.板块构造与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地幔对流的基本理论 二、考试要求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弹性介质理论基础:弹性力学对介质的四个基本假定,应力与形变的基本定义,应力方程的推导过程以及包括杨氏模量与泊松比在内的五个弹性常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熟练推导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掌握纵波与横波的传播特征,了解其速度与密度及相关弹性常数的相互关系; 3、掌握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的传播特征,特别是在简谐波情况下的振动与传播特征的异同; 4、了解界面的存在对入射纵(横)波、反射纵(横)波及折射纵(横)波的影响,并且掌握平面纵(横)波转播过程中折射系数与反射系数、转换系数的推导; 5、了解地震波射线理论中的费马原理,Snell定律,射线常数、本多夫定律、首波路径、首波临界角等基本概念。 (二)地震学基础 1、了解天然地震基本成因和断层错动激发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了解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烈度、能量和震级的基本定义;掌握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测定原理与基本方法; 2、对于单个水平界面、单个倾斜界面及多层界面,掌握直达波、反射波与首波的走时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非匀速介质中迴折波参数方程形式的走时公式的推导,了解在不同速度分布函数的形式下,走时曲线的特征;了解平面层中体波的能量与振幅的关系并掌握在平面简谐波情况下的推导,了解直达波、迴折波、反射波与首波情况下,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发散过程,以及自由界面对入射平面波的能量分配过程的影响等;简单了解地震体波的振幅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利用广义射线理论求解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 3、掌握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射线参数方程与本多夫定律等的推导,不同的速率—深度分布曲线情况下对应的地震射线及其走时方程的推导,并了解正常及特殊情况下的走时曲线特征,掌握走时反演的古登堡方法与赫格罗兹—贝特曼—威歇特方法的一般原理与推导过程; 4、了解并掌握常用地震震相的标示规则及其传播过程中的射线路径、走时及振幅特征; 5、了解地震面波与地震体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异同点,掌握洛夫波与雷利波的传播特征及在一些简单模型下的波动方程和频散方程;了解地震面波的频散方程及其所反映的地球内部构造,了解并掌握群速度与相速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推导与计算方法;

150个物理现象与原理

物理学: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物理学充分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是指物质的形态、大小、结构、性质(如高度,速度、温度、电磁性质)等的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现象,是物理变化另一种说法。换句话说,物理现象是指可直接感知的物理事件或物理过程,而不同于物理本质,物理本质是对同类物理现象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 光与微粒: 物理现象中光与微粒 光射到微粒上可以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当微粒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时,发生光的反射;二是微粒直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发生光的散射,散射出来的光称为乳光。丁达尔效应指光经过胶体(例如乳剂、混悬剂)时产生散射。 当光射向溶液时,光受到的散射较少,大部分光都能通过溶液。

但射向胶体时,胶体的粒子散射光,使得那些粒子有被散射的光的颜色。 维基中的讲: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 这是因为胶体微粒较大,对光线产生散射而形成的(溶液无此现象——可用以区别)。 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1820~1893年) ,首先发现和研究了胶体中的上述现象。这主要是胶体中分散质微粒散射出来的光。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之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 由于溶胶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00 nm ,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 ~700 nm ),因此,当可见光透过溶胶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类似这种自然界的现象,也是丁达尔现象。这是因为云、雾、烟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

绪论 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 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Z间的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3多解性止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屮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而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谱特征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 地磁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地磁场和地磁势。 占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电磁场理论。天然电场和大地电场 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 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冇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屮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曲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口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轴绕黄轴转动,方向门东向曲。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为地球的进动。 5. 章动。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的振幅在锥面内,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 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索。 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标准扁球体;3.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冋转椭球体

对理论物理研究的几点感想

对理论物理研究的几点感想 赵存良 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地税局(退休干部) 014100 摘要:谈本人在科研经历中的感想体会,对理论物理研究中的一些疑问,提出本人的理解。 关键词:科学研究;理论物理;感想;不同理解。 经过十几年研究,写出了一组《探讨自然界奥秘研究物理学原理》的理论物理论文。根据本人的研究经历,下面想谈淡对科学理论研究的感想。同时对理论物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疑问,提出本人的一些理解。供理论物理研究人员和科学爱好者参考。有不同观点希望提出来讨论。 科学理论研究是艰难的,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要有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收集积累大量的相关知识,还要善于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去伪存真。科研的成功率很低,即使研究不成功,论文不能发表,也不必懊悔,因为自己也学到不少知识。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是人比其它动物知识多,有创造性劳动。一个人如果只是追求钱财和吃喝玩乐,不算一个高级的人。知识越多创造性劳动越多越高级。科学理论研究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还要结合已知的多种自然现象和物理学知识进行研究。后人站在前人的肩上,要高于前人,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已经公认的科学理论,也不一定都是终极真理,还可以向前发展。自然界奥秘无穷,科学研究无止境。有些理论有局限性。例如哥白尼关于天体运行的理论,用太阳中心说取代了地球中心说,只是局限在太阳系内。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的一小部分,银河系以外还有许多星系。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只是指出了现象,为什么会有引力,还没有找到根源。万有引力公式没有涉及引力场的作用,也有局限性。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只是局限在能量范围,就能量论能量,没有把能量与物质引力电磁场等联系起来,也难免局限性。科学研究可以大胆设想,然后进行科学严密的分析论证,如果发现设想是错误的,就抛弃它。科研要有奉献精神,要为科学事业做贡献,不是为了谋取私利。科学理论研究成果,是大众无偿共享的。研究人员往往得不到什么报酬。 自然现象形形色色纷繁复杂,但是其根本原理是简单的。研究自然界物理学根本原理,要朝着简单化的方向进行。然而现在理论物理的研究却背道而驰,越来越复杂,众说纷纭,理论非常混乱,真假难辨。例如微粒的研究,发现了300多种昙花一现极不稳定的微粒,还在继续寻找新的微粒,可能还会发现几百种甚至更多的微粒,但是没有搞清其内在联系和层次结构。其实众多的微粒都是以正负电子为基础的量子纠缠而成的不稳定结构。不同数量的量子可以组成多种多样的微粒,所以不只是已经发现的300多种微粒,还可以发现更多不稳定的微粒。只有以正负电子为基础的量子纠缠而成的中子质子是稳定的粒子(粒子内部的引力斥力达到总体平衡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它们是组成原子核的主要材料。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子也是稳定结构。而那个并不独立存在的夸克,只是质子中子旋涡轮上的某一段。什么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夸克,底夸克,顶夸克,魅夸克,虚夸克,反夸克等等都是些莫名其妙的抽象的名称概念。还有什么蓝绿红等色荷;还有分数电荷。把个并不独立存在的东西搞得很复杂。中子质子非常小,人眼看不到,用仪器也很难观测到它们的内部结构。打个比方就容易理解了。比如黑白两色珠子,用一根线把它们交替串成一根长串,取其中一段,3个珠子中有两个黑色一个白色或者两个白色一个黑色。就好比所谓某一种夸克中有三分之一正电荷,三分之二负电荷,或者三分之二正电荷,三分之一负电荷。如果某一段有两个正电子两个负电子,就不会显示电荷。某一段串珠,可能是由若干个黑白两色珠子交替组成。这就好比有多种多样的夸克。串珠中间某一段都不容易取下来,如果硬要取下来,不但这一段会解体,剩下的那两段也会解体。这与夸克不能从中子质子上取下来同理。如果把中子或质子中间某一段正负电子取下来,这一段立即解体,剩下的两段也会解体,因为其内部引力和斥力失去总体平衡。串珠是用线串起来的,而质子中子中的正负电子不用线来串,是

八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鼓面碎纸屑跳动; 吊着的小球被振动的音叉弹开 (碎纸屑、小球的作用为把不易观察到的微小现象放大成明显、易观察的现象,这种方法叫做放大法或者转换法) 2、传播:声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传播 3、介质 分类: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举例:宇航员在太空不能直接对话 从玻璃罩中抽出空气,闹钟声音逐渐变小直至消失4、声速 声速与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 ↓↓ V固>V液>V气空气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15℃空气,声速:340m/s 回声测距计算:s=vt/2 声波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的现象叫回声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听到声音的两个途径: 通过人耳:物体振动产生声波→介质→骨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声:物体振动产生声波→骨头→听觉神经→大脑 说明固体能够传声,且传音效果比空气好举例:贝多芬失聪后利用骨传声创作乐曲; 咀嚼口香糖、饼干觉到的声音比周围人感觉到的更大 2、双耳效应:声源到两耳距离不同,导致声音传入两耳的时刻、强弱、步调不同 双耳效应是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其他应用:双声道立体声 第四章、声音的特性(超级超级重点) 1、乐音三要素: 音调:声音高低称为音调,频率大则音调高(每秒振动次数称为频率,单位:赫兹,符号:Hz,人耳听觉频率 可听范围20~20000Hz,低于20Hz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为超声波) 响度:声音强弱叫做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 (振动幅度的大小称作振幅) 音色:与发声体材料、结构有关 例: 音调:小提琴改变琴弦松紧(定弦),改变音调吸管长度不同,吹气音调不同 养蜂人区分蜜蜂是否采蜜 暖水瓶灌水声音变化 一玻璃杯先后倒入不同量的水,细棒轻敲,频率不同 医生检查病人腹部积水 女高音音调高于男低音 响度:男低音响度大于女高音 震耳欲聋 音色:人耳能区分出不同乐器的声音、声纹锁的原理、只闻其声便知其人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来源: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 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 2、噪声强弱:听觉下限0dB,理想安静环境30-40dB,超过50dB影响休息,超过70dB影响学习工作,超过90dB影响听力,150dB失听力 3、控制噪声的途径(重点) 声源处减弱(例:消声器、无声手枪、禁止鸣笛等) 传播过程中减弱(例:远离噪声源、隔音板、关闭门窗、设立屏障或植树等) 人耳处减弱(例: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 第五节、声的利用 1、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的特点 1)声能传播信息: 举例回声定位(蝙蝠利用超声波夜飞、声呐测距、超声波检测物体) B超(是超声波) 2)声能传播能量: 举例,超声波清洗污垢、超声波治疗结石、 声波熄灭烛焰、造成破坏、超声波除尘、 超声波焊接 3、次声波 火箭发射、飞机飞行以及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地震、海啸、台风、雷电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传得很远,很容易绕开障碍物,且无孔不入

理论物理专业070201培养方案

理论物理专业(070201)培养方案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Theoretical Physics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将物理理论与实际问题关联起来的、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研究与应用性专业人才。 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 硕士研究生应达到的要求: (1)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能广泛获取各类相关知识,对科技发展具有敏感性。 (2)具有项目组织综合能力和团队工作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3)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流利阅读专业文献,有较好的听说写译综合技能。 (4)获得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结果。 5. 本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有:高等量子力学,群论,广义相对论,统计物理和多体理论,量子场论,宇宙学,物理中的数学方法,激光物理,光电子物理,计算物理,专业英语等课程,另外还要参加教学实习,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撰写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硕士生毕业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中学教学以及在相关企事业任职。 二、学习年限 1.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培养年限总长不超过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与导师 (一)研究方向 1.引力与宇宙学,导师主要有翟向华教授、冯朝君副研究员、奚萍副研究员等。 2. 量子宏观效应与量子场论,导师主要有刘道军研究员、张一副教授、Sven Ahrens 副研究员等。 3.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导师主要有张敬涛研究员、冯勋立研究员等。 4.计算物理,导师主要有叶翔研究员。 (二)导师简介: 翟向华,女,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69年7月生,1998年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上海市启明星学者,主要在宇宙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