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格律诗词中运用“起承转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绝句快速入门——浅说格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绝句快速入门——浅说格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绝句幅虽小,但要以小见大,以情感人,是许多诗词爱好者的首选。
写绝句是有章法的,不是能写出四句诗合律就算是绝句,绝句所用的章法是起承转合,本文参照有关资料,力图分析一下绝句的起承转合,希望能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要点是——: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有味。
下面我们通几首例诗来看一下绝句的章法。
例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细看这首诗的起承转合:起句:碧玉妆成一树高,非常自然;承句:万条垂下绿丝绦。
做进一步描写;转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用了一个问句;合句:二月春风似剪刀。
答的耳目一新。
再来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算是转得较暗,相当于:(但是)儿童相见不相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悲慨中不失爽朗之气,既写实,又浪漫;既伤感,又幽默,正是盛唐气象的最好写照。
通过一个“莫”字来转。
一个好的转结,能让全篇出彩。
关于起承转合,主要还是靠自己多读前人作品,细品而领悟。
这种章法的布局要求是:起要扣题,承要自然,转要新巧,合要点睛。
另外,像一些章法较好的作品对创作会有大的帮助。
王昌龄、王之涣的,都可以。
唐诗三百首中的七绝,大多是章法很好的作品,细品一下,必有收获。
一:起要平直。
“起”又叫起调、发端、起句、起手。
我们通常把绝句的第一句,称之为“起”。
“起”的首要任务是宣示主题,其次则是为全诗定调。
起句常用手法有:明起、暗起、景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1、明起: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
如: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题为【九日】,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又如:杜甫之【虢国夫人】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浅谈律诗的起承转合绝句是四句,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比较明显。
律诗是八句(四联),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一、二句,首联——“起”,三、四句,颔联——“承”,五、六句,颈联——“转”,七、八句,尾联——“合”。
[例]《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首联是起,以介绍景物、地点、时间来开头。
景物——“细草”;“微风”、地点——船上;时间——夜晚。
这个跟写抒情散文的开头有一些相似。
但是,不是每一首诗都是这样开头的,只是写以景抒情的诗,一般是这样开头的。
比如说前面讲过的一首七绝《学诗悟道》,就不是以写景开头。
直接写事由,写诗开头有多种方法,以后再讲。
再就是你所写的景要与抒发的感情色彩相符合,杜甫诗的前两句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颔联是承,就是承接首联写意,人在舟中,先看天幕,后看大江。
所谓承,就是承接首联的写意,进一步深入、细致,不能再停留在首联的写景上了,不然,就显得不利索,反复无常了,必须具体描述,给人有一种在意思上递进的感觉。
同时两句的意思不得合掌,一句写动,另外一句就写静,一句写远处,另外一句就写近处。
大家过细看:“星垂平野阔”,这一句就是写的静和远处;“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就是写的动和近处。
一静一动,一远一近,是避免合掌的。
这个是破解合掌的方法之一,我以后再讲。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如何写起承转合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以律诗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恰好对应起承转合四步。
王世贞说:“今人作律诗,多着意于中间四句,此大谬不然也。
第一要起得妙,起处得力,则下处全不费力矣。
第二要结得好,结处生动,则上面亦自然灵动矣。
”律诗是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代表起承转合,绝句只有四句,分别就代表了起承转合。
1、“起”是开头,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开头的形式多种多样,无奈哪种形式,要追求“平直”,忌讳拖泥带水,更不能风马牛不相及,王顾左右而言他。
1)以赋开头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的第一句直截了当地道出了“红豆”的产地“南国”。
这种“赋起”一开头,就直接告诉读者自己所写的对象,直接干脆,比较适合初学者采用。
2)以比开头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的第一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写回望长安时,长安就像锦绣堆成的一样,风景优美如画。
这里直接融入了作者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想象,一开头就很自然地拉开一幅奇妙的画卷,为接下来的“千门开”“妃子笑”“荔枝来”留下伏笔。
还有一种比喻句不明确告诉读者,却用暗示的方法巧妙地引出诗歌的正文。
比喻的开头表面上看好像不是比喻,但通过暗示巧妙地表达出作者比喻的寓意。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的第一句“荷叶罗裙一色裁”,描写了在那一片碧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罗裙象荷叶一样,融入荷塘之中,分不清哪为荷叶,哪为罗裙。
这种以比作为诗的开头,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也能更巧妙委婉地引出后面的文字,但要注意的是比喻一定要准确而有新意。
3)以兴开头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第一句以“空山不见人”,引出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一、起我们要写一首诗,想表达一种意境,一种情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好诗的“起句”呢?当然起句的写法很多,什么明起、暗起、陪起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抽象了一点。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两种简单的起的写法:一种是起句的“面式”写法;二是起句的“点式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种;“面式”:杨载的《诗法家数》云;“起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
地步一狭,譬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首联,起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颌联,承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颈联,转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尾联,合句)我们看起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这起句都包含了什么信息给读者啊?玉露伤枫树,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枫树叶,那么说明是秋天,地点;巫山巫峡附近。
气萧森;气氛沉闷苍凉。
从起句这些信息里面,我们看出,起句需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还有笼罩全诗的氛围(气氛),既然起句气氛萧森了,后面就不能写开心快乐的事。
我们看后文就知道,“萧森”一直笼罩整首诗。
至于起句的气势是一般,不大,平直。
另外从范围来讲,“巫山巫峡气萧森”,也不是具体的景物,也不是某一个点的景物。
而是比较笼统的比较全面的景物,下面的承句的景物都在这起句的笼罩范围之内,这种写法就是“面式”的起句写法。
看承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联的江间,是具体的景点,塞上,也是具体的景点,都在起句“巫山巫峡”的笼罩之下,所以起句是笼统的,比较大面的去写,情感的氛围也是笼罩全篇。
我们再看一首诗例;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我们看首联(起句):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这起句都讲什么?村边的水,村里到处是悠闲自在的样子,这里的“幽”,不单是幽静,还有“悠闲”的意思,那么这起句也交代了时间——夏天,地点——江村,也是比较全面地介绍江村的情况。
浅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所谓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展开来说,起承转合就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
“万事开头难”。
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等等。
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
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
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
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
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
格律诗是唐人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相对与古体诗来说,格律诗增设了许多附加的限制,它不仅在韵律上有严格的规定,在格式上也有严格的限制,不可越雷池一步,如果越了雷池,就不是格律诗了。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只要我们抓住古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从诗句之间的联系上去理解诗意,关节处往往会迎刃而解,正所谓起承转合皆关“情”。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前人将诗词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起”即一首诗的起句,即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
它是诗的精华,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绝句的起承转合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例如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起)名成八阵图。
(承)guo,tu,zhuan,wu江流石不转,(转)遗恨失吞吴。
(合)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起)夜泊秦淮近酒家。
(承)天,地,人,sha,jia,hen,hua 商女不知亡国恨,(转)隔江犹唱后庭花。
(合)以上的感觉是先远景(起),再近景(承),再是事情(转),合里再有一个动词(合,就是感情入物入景)。
有一点电影里拉镜头的感觉。
很合人的视觉感觉。
先整体,再细节,然后是人与事,交融。
动词很重要,一下就把静景变活了。
其他类型:(一)并列式:句句并列,内容不分高下。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词中起承转合在律诗中的作用,基本写法和注意事项广告诗词格律作者:***著当当广告诗词格律全集(精装)作者:张小燕,陈佳著当当和大家一起学习【诗词中起承转合在律诗中的作用,基本写法和注意事项】一、七个注意注意1:一般起句的景物写的不可太满,要留些余地给承句。
注意2:起句的前后分句可以是互补关系,可以是递进关系,可以是平行关系,可以是相连关系。
注意3:起句选取的景物要为转句的情服务,不要选取跟你表达的主题或感情无关的景物。
注意4:选取的景物一定要符合自然的逻辑。
注意5:如果是以景语开头,那么就要选用符合心情格调的景来写。
注意6:起句一定要扣题。
注意7:七律和记叙文有一个相同处,那就是时间、地点一般放在起句来交待二、承句注意事项: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起联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
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
接续起联,但不要和起联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
承联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
基本原则是跟着起句走,注意这个“跟”字,要跟的住。
说白了就是一个连贯性.承句不单要承接,还要扩展。
承接和扩展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三、转句的注意事项:诗的“转”非常重要。
转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
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
转的概念好理解,转的处理却需谨慎。
转要转得使诗为一振,精神起来,又不能转的脱离了主题。
总之呢要注意一下几点:1. 转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2. 不断裂。
3. . 形转而意不转。
这里的转,只是形上的转,并不是指意上的转,不是说从这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四、合句的注意事项“合”就是诗之收尾了,也称为“结”。
要注意一下几点:1.前分句要稍微总结下前面六句。
2.前分句要在语气上,逻辑上,为后分句做准备,以利于前后分句的衔接。
3.最好使用比,一般用比的时候都是用景结。
当然,合句可以情结,可以景结。
学诗笔记关于七律的起承转合学诗笔记七律的起承转合七律的起承转合诗人们总结格律诗的章法,无非是“起、承、转、合”四个字。
也就是说:如何开头,如何发展,如何变化,如何结尾。
【起】:破题开启全篇,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起句往往以写景为主,也有写情或议论的。
起句要注意:1、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先声夺人,或作大的笼罩,总要先占地步,为全诗提神。
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
2、起时为全诗定调子,严肃还是轻快,朴素还是华美,开笔就确定了。
各种起的写法,必须要紧扣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要对某种开头的方法削足适履、生搬硬套。
3、要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要突兀高远,造成一种不平凡的局面,使读诗开始阶段,就能被吸引。
当然,也有些淡淡而起的,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等。
动笔前必须先有所感,而后才要作诗。
如果尚无所感,就根本不必作诗。
4、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承】:紧承起句,是对起的延续、深化、补充或具体阐释。
提升、深入、扩展!写好承句,要注意:1、要注意对仗,平仄词性等。
2、要注意承接上联,气脉相通,意境相连。
3、承的方式多样,但都要保证内部联系,气不中断,意不偏离。
4、承句要对起句进行拓展,不能停留在原地。
注意:承句动词不可叠用。
5、承联的上下句,要用动词衔接起来,画面要生动。
6、承的讲究,重视律诗的层次与结构。
7、承句要和起句的节奏互补,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8、承句后三字,要为转句做准备。
【转】: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避免了诗词的平直,让诗意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
“转”要别开生面。
【合】:是全诗的结尾,往往具有收束全篇,点出主旨的作用。
在律诗中,合句一般是前三联诗意的最后合成,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
合的注意事项:1、要把握的是“速”字,这个速意思就是不要拖泥带水的、紧接转的内容,干净利落的关合全篇。
浅谈律诗的起承转合学诗不易,不是说了解了平仄、知道了押韵,写了几首诗,就以为自己是诗人了。
诗词是中华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最耀眼的明珠,诗特别是律诗有很多讲究,写诗容易,写好一首诗确实不易。
主题立意,布局谋篇,起承转合,语言倒装,语体省略,音韵顿挫,比兴手法,意境意象,情景交融等等,这都是我们特别是初学者要掌握的基本要素。
本文主要与诗友们探讨一下律诗的起承转合。
初学者甚至是写了大半辈子诗的诗友,不懂得起承转合,不讲究起承转合,不运用起承转合,不分主次,不讲章法,见景遇事,开笔就写,写到哪里算哪里,实在写不下去了,死拼硬凑,盘子喝水一一平拥,虽然高产,这不算会写诗,也是写不出好诗来的。
起承转合是律诗(含绝句)的基本骨架,是基本章法,也可叫结构规律或布局谋篇的方法。
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如此,绝句也一样。
写一首诗,也就是作一篇文章,必须是先有写作目的,想要写什么,怎么写,主题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想写好一首诗,写作思路要完整,脉络要清晰,要让读者读得明白,那就要安排好先交待什么,后交待什么,顺序不能乱。
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自己心中很清楚,可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自己心里昭昭,读者读后昏昏,不知所以然,这可能就是起承转合沒安排好。
所以说我们初学者一定要注意起承转合。
曹雪芹是文学大家,《红楼梦》里有很多好诗。
曹雪芹对起承转合有其精辟的见解。
在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有香菱学诗的情节,香菱欲拜林黛玉为师时,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的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实的对虚的,虚的对实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
可见起承转合是很关键的。
律诗共八句起,起句,一、二句,也叫首联承,承句,三、四句,也叫颔联转,转句,五、六句,也叫颈联合,合句,七、八句,也叫尾联七律、五律都是按起承转合这四部分来做的。
起承转合的关系清朝刘熙载《艺概•文概》中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起合也。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诗词的结构对于表达主题至关重要,其中起承转合是一种常见的形式。
起承转合能够将诗词的文字、内容和意境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特别是在格律诗中更为突出。
起”是开头,即通过一件事情引出这首诗的主题。
好的开头能够起到引领主题的作用,统领全篇。
而“承”则是承接连贯,要贯穿作品之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句与句之间,XXX之间要承接。
而“转”则是转折,表面上是岔开话题,但实际上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
转的技巧较高,需要着重练。
最后的“合”则是整合总结,把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深化意境,突出主题。
举个例子,唐代XXX的五言古诗《悯农》就采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
首句“锄禾日当午”描写农夫在田里劳作,起到引领主题的作用。
接下来的几句则承接起句,描写农夫辛苦的程度。
转折出现在第三句“谁知盘中餐”,离开劳动场面,转向餐盘。
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点明主题,表达劳动艰辛,果实不易。
南宋陆游的七绝诗《风雨大作》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
首句“僵卧孤村不自哀”描写困居荒村不为己悲,起到引领主题的作用。
接下来的几句则承接起句,点明想为国戌边的志向,说明不自哀的原因。
转折出现在第三句“夜阑卧听风吹雨”,用夜深风雨大作转换话题。
最后一句“铁马冰河入梦来”则表达了爱国情。
最后一个例子是唐代XXX的七绝诗《清明》,同样采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清明细雨景色,起到引领主题的作用。
接下来的几句则承接起句,表达人在雨中的愁绪。
转折出现在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提出避雨消愁的办法。
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则找到解决的去处,言尽意无穷。
总的来说,“起承转合”是一种常见的诗词结构形式,对于表达主题非常重要。
好的起承转合能够将诗词的文字、内容和意境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起承转合是诗词创作中的重要结构,其中“起”为开头,“承”为延续,“转”为转折,“合”为结尾。
起承转合的方式有顺承和转承,顺承是延伸上句内容,转承则为主题服务。
怎样在诗中完成起承转合一般来说,在一首诗中,起承转合是必不可少的四个部分。
不论是格律诗还是古体诗亦或长篇歌行,都是如此。
长篇歌行或者叙事长诗的起承转合更是不可少的,只是它们变化更大一些。
长篇古风更接近于文章的体裁,开头、故事的发展、波澜、结尾,更要环环相扣。
它们更需要明确线索,有的还不只是一条线索,有时是一明一暗,有的是两条明线。
没有线索的贯穿,不可能把一个复杂的事情写清晰。
而诗的起承转合,说到底其实就是线索的设置和安排问题。
律诗是八句,所以起承转合可以分别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来完成,可以娓娓道来,做到从容不迫。
其中的波澜不需要太大,精彩之处一般体现在中间两联上,大开大阖,主要以铺陈为主。
比如温庭筠的《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比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都是如此。
这些铺陈,不一定都以气势取胜,但却以气韵取胜。
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开合、跳荡,或绵绵荡荡,或惊心动魄。
而绝句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绝句则不然,绝句的章法千变万化,但主线是不可缺少的,起承转合也是不可缺少的。
因其只有四句,故而这个过程只能由四句分别来完成,其结构就必须显得特别紧凑,而字数少,腾挪的空间小,常常使人或失之于油滑,或空洞无物,或陈词滥调,或肤浅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没有内涵……凡此种种,往往都是绝句之弊,难以克服。
这就要求我们思维更加缜密,手法特别老道,遣词造句尤其精炼,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
那么,如何“起、承、转、结”呢?前人经验,“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绝句的篇幅短小,开端一般不能迂回曲折,或随意铺排,而应直入本题,从靠近诗的主旨着笔,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平平道来,从容承接。
“转”不仅是一般意义的转折,在绝句里,由人的活动到景物状况,由景物状况到人物行动或思想活动,由别人行动到自己行动、见闻,由过去的人事到如今的情景,由现在的情景想象到将来的情景,由眼前情景到产生的幻想,由叙述自己的爱憎到说明爱憎的原因等等,都可以是转,转通常在第三句,但也有特殊的情况。
律诗包括绝句的起承转合今天我们来讲解下可律诗包括绝句的起承转合能这个我们以前讲过,不过当时讲的很笼统今天主要具体的来讲解下,如何起句,如何承句,如何转句,和如何收尾格律诗使用最多的手法,就是起承转合这个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我们一般,把律诗的第一联,称之为起联,同时也把绝句的第一句,称之为起句起句的方式一般有六种方式我们先来看下这个一:明起---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
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题为【九日】,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明起是说,开头就直接破题,这个方法比较常用,比如说我的一首律诗,咏雪,直接第一联,就写雪雪似人生易别离,人生似雪苦参差这个就是起句的明起方式这个明起要注意,在起句的时候一般来说,就要奠定下来全篇的情感基调。
二:暗起—-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不直接点出题目,只是在暗中点出题来例如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样写呢,能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三:陪起—-借他事物引出本题,这个呢,一般来说,是先借其他事物来引出本题。
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首句不言【相思】,而言「红豆春发」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四:反起—--不从题目正面,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如钱起【送僧归日本】: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五:引起—--不先说题目,由眼中所见景物,引出正意。
这个也叫以景语起句如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格律诗快速入门––浅谈律诗的起承转合格律诗快速入门——浅谈律诗的起承转合律诗分五律、七律,虽篇幅小只有八句,但要以小见大,以情感人,这就要求作者切实把握好两点:写什么和怎么写。
一是写什么,一定要做到谋篇在先,动笔在后。
要先有写作的目的,也就是想写什么,主题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明确你要告诉读者什么。
诗言志,歌咏言。
你的作品是否能感染和打动读者,就要看你的作品是否贴近时代、贴近民生、贴近生活,你要为读者提供什么作品,这些事先都是要慎重考虑的。
我们常读杜甫李白的诗,他们的诗也都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环境、人或事。
远离生活、凭空臆造,自然写不出什么感人作品。
二是怎么写,要保证脉络清晰,不仅要让读者看得明白,更要让读者受到启迪共鸣。
这就需要精心安排章法,把握好起承转合章法。
起承转合的要点: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有味。
有关起承转合的具体内容,请参阅《星园吟草》的上一篇文章——《绝句快速入门——浅谈绝句的起承转合》。
再明确一下写律诗的要领:第一要谋篇在先,明确主题。
第二要在章法结构上下功夫。
笫三注意对仗的自然。
现在不少人写五律七律咏物写景多,未能情景交融,注意在颔联颈联对仗上下功夫,而转句无变化,合句平淡无味,这就忽略了格律诗章法结构的起承转合。
律诗的章法与绝句是相同的,只不过绝句只有四句,律诗有八句,变化会多一点,但万变不离其宗。
律诗的章法大致主要有三种:1、“起承转合法”——即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承)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合)2、“起承继转合法”——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继,就是接着颔联的意思继续发挥而不转折,把转、合的功能放在尾联的第七句第八句。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写诗词时应该如何运用好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中国诗文创作一直遵循的行文方法,它决定了诗文的结构层次。
一篇诗文结构层次分明,才能明晰地表达主题,给读者以清爽的阅读享受。
要想回答题中所提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叫“起、承、转、合”。
一、“起、承、转、合”释义“起”,是起因,即开头。
好的开头起到引领主题、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承”即承前启后,承接连贯,是事件过程。
“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
“转”不是脱离主题,而是形转意不转,为深化主题服务。
“合”,就是整合总结。
把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使意境更清晰,使主题更明确。
二、“起、承、转、合”的运用实例以下通过具体实例来体会“起、承、转、合”方法的运用技巧。
1、五言绝句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该五言古绝起句和承句均写种子,但承句显然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第三句笔锋一转,转到了田地上,但没脱离主题,而是为突出“悯农”这个主题作铺垫。
最后的合句是点睛之笔,使“悯农”主题最后凸现出来,起到“合”的作用。
即,尽管农夫种了许多田地,收了许多粮食,最终还是冻饿而死,从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2、七言绝句唐.杜牧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该七绝起句叙述了时间和天气,承句描写了行人在这样的天气和祭奠仙人的节日里疲惫及惆怅心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句很自然地描述了行人渴望找个地方歇歇脚和小酌怡情的心态。
合句以满足行人的愿望结束,但余味无穷。
3、七律唐.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该七律的起联开门见山地描绘了萧瑟荒凉的景象。
其承联(颔联)承上启下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悲戚之景,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上两联均写景,而颈联突然转到抒情——抒悲苍之情。
最后合联将自己潦倒不堪的根源归结到时世艰难,从而使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感跃然张上,凸现了该诗主题。
浅谈写律诗的启承转合前些天在县里诗歌朗诵会上幸遇长茅后裔老师,交流体会,得到老师诚心指点,结合自己心得,谈一下写作律诗的心得体会。
在此与初学律诗的诗友们分享。
同时在此对长茅后裔老致以诚挚的谢意。
律诗分为四联八句,每联两句,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通常也把这四联对应称作启联、承联、转联、合联。
一、找话说什么是启?启就是“找话说”,就像我们讲故事的开头一样,开头一定要开得好,开得妙才吸引眼球!开头没有开好,人家根本没有兴趣往下看,所以一首诗的首联是很重要的,启得好可以引人入胜。
二、接着说什么是承?承就是承接,通俗的讲就是“接着说”,接着第一联的意思。
再有一个升华,第二联颔联所表达的意思不能离开第一联太远,可以理解为进一步说,所谓进一步一定要有强化作用,要么更具体,要么更巧妙。
可与首联平行,但意思不可重复,尽管是接着说,但也要分开层次,最好不要与首联完全并列平行。
三、换一句话说第三联颈联是转联,转就是转折,什么意思呢?通俗的讲就是“换一句话”说。
这时要转换一个时间或者转换一个空间。
或者最少也要转换一层意思来说,这一联可以离第一联第二联远一点,但是也不能太离题了,最起码要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来做铺垫,如果远到与主题没有任何关联也是不行的,这样就显得太散了。
转也要转得有艺术,通常这一联是最能突出层次、时间、空间感的,要换一句话说。
四、综上所说第四联是合联,就是大总结!前面说了那么多,说了干什么呢?在这一联进行一个总结。
也就是我们写作文的中心思想和立意,这一联的难度极高,画龙点睛之笔也往往就在这一联,一般是用来表达作者的情绪和观点。
给整首诗作带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前面的三联都是为这一联做铺垫的。
这一联收得好,收高收底,往往决定了一首诗的含金量。
五、概括起来,写律诗千万不要一景到底,要分开层次,中间两联需要对仗是为了增加美感。
初学者可以把第三联弄成对仗的,第二联如果有难度的话,也可以不对。
(这两联不对仗的话也可以,但是你的内容一定要有吸引力。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只要我们抓住古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从诗句之间的联系上去理解诗意,关节处往往会迎刃而解,正所谓起承转合皆关“情”。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前人将诗词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起”即一首诗的起句,即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
它是诗的精华,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绝句的起承转合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例如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起)名成八阵图。
(承)guo,tu,zhuan,wu江流石不转,(转)遗恨失吞吴。
(合)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起)夜泊秦淮近酒家。
(承)天,地,人,sha,jia,hen,hua 商女不知亡国恨,(转)隔江犹唱后庭花。
(合)以上的感觉是先远景(起),再近景(承),再是事情(转),合里再有一个动词(合,就是感情入物入景)。
有一点电影里拉镜头的感觉。
很合人的视觉感觉。
先整体,再细节,然后是人与事,交融。
动词很重要,一下就把静景变活了。
其他类型:(一)并列式:句句并列,内容不分高下。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是诗篇的开头,⼀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承,是承接上⽂,要扣合⾸联,连贯⾃然;转,是诗意转折,把诗境向前推进⼀步,别开⽣⾯;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起、承、转、合四法,运⽤配合得好,可使全诗结构严密,波澜起伏,以避免松弛涣散、平铺直叙之病,学好这四法,对诗艺⽔平的提升,⼤有裨益。
清沈德潜评论王维的五律《观猎》说:“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
”我们来看王维的这⾸《观猎》诗,可为律诗起承转合的典范之⽂。
观猎【唐】王维风劲⾓⼸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暮云平。
此诗韵依⼋庚。
⾸联起笔点题,写出⼈物、地点、活动内容与紧张⽓氛。
“风劲⾓⼸鸣”,未及其⼈,却先写其声:风呼,弦鸣,风声与⾓⼸(⽤兽⾓装饰的⼸箭)声彼此相应。
“⾓⼸鸣”三字带出狩猎之意,声势俱⾜,再推出狩猎的主⾓“将军猎渭城”。
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
这⼀起笔,胜⼈之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恰“如⾼⼭坠⽯,不知其来,令⼈惊绝”(⽅东树语),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语)。
颔联承写驰射活动,虽未及⼈,但通过猎鹰骄马的⾏动,隐现狩猎者矫健的⾝影。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画⼀般,简洁、形象;“鹰眼”因“草枯”⽽敏捷,“马蹄”因“雪尽”⽽轻盈,物象描写极为精细。
写鹰眼不说“锐”⽽⾔“疾”,说明猎物很快被发现;写马蹄不说“快”⽽⾔“轻”,说明猎骑迅速追踪⽽⾄。
“疾”“轻”⼆字炼得妙。
上下两句对仗⼯稳,意脉如流,相承相谐,精妙绝伦,实不多见。
颈联转写归途,由动到静,以新丰美酒和汉代名将周亚夫治细柳营的典故,写出狩猎者轻松愉悦的⼼情及名将风度,从⽽别开⼀⾯。
“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距七⼗余⾥。
“忽过”“还归”,则见归途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之感。
尾联以在归途中回望出猎之地,呼应开头和中间两联,进⼀步展现狩猎者踌躇满志的开阔胸襟。
如何在格律诗词中运用“起承转合”
如何在格律诗词中运用“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写作手法,它在文学作品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把体裁结构、文字内容、表述意境连缀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在格律诗词中表现尤为突出,下边试分别举例说明。
“起”就是开头,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开头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和设问式几种。
直入式就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就是用的直入式开头。
陈述式是指从事物的时间、地点、环境或原因进行陈述而引起下文。
如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行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就是陈述式开头。
衬托式是指借对事物或环境的表述来作铺垫衬托,以增强气氛和突出主题。
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起联描述了当时国家动乱、遍地干戈之现状,而非本诗之主题。
可诗人却借此作铺垫衬托,增强了诗人慨叹自己坎坷遭遇和浮沉身世的气氛,突出了诗人正义而光明磊落的爱国情怀这一主题。
又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联也不是直写离别之情,而是写的别时所在地(三秦)和朋友要去之地(五津)的地理环境,
三秦之地护住了城阙,滚滚风烟挡住了眼睛,再也看不到朋友要去的地方。
这就更加激发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种衬托式开头更能增加诗意表达效果,喜为诗人采用。
设问式就是采用设问或反问的句式开头。
如鲁迅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用的就是这种开头。
“承”就是承接连贯的意思。
它在诗词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贯穿于整首作品之中,即句与句之间要承,联与联之间也要承。
承的方式大致可分为顺承和转承。
顺承是指随着上句或上联所述意思的发展延伸来承接。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一诗:
忽传剑外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之起联和颔联之中,其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都是顺承的。
即闻到消息则喜极而泣,看妻子同喜,则狂喜而收拾诗书,真是一脉相承,紧凑之极。
“转承”是指选择服务于主题而又区别于前边所述的内容来承接的方式,如上诗中的颈联用的就是转承,尾联用的是顺承。
整首诗让人读来,只觉高潮叠起,又一气呵成,确是一首脍炙人口之名作。
“转”就是转折的意思,这在上边转承中已说过,不再重复。
只强调一下在转中要注意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定要选择不脱离主题而又要服务于主题的内容来转,形象的说,就是不要刀断式转,而要藕断式
转。
否则,就会与上联脱节,与主题背道而驰,写成不知所云的作品了。
另一方面就是在什么地方转。
律诗一般认为是在颈联转,但这也不是固定的,根据思想内容表述的需要,既可以在颔联转、边转边承,也可以在尾联转、边转边合。
绝句皆在尾联转,词的转折均在下阙进行。
最后谈“合”。
“合”就是整合总结的意思,都用于尾联,因此,尾联又称之为合联。
合是突出主题、深化意境、晓喻事理的至关重要环节。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有概括式、抒情式、理喻式和设问式。
概括式是如纵上所述而得出结论之合。
如鲁迅的《题三义塔》“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即是。
抒情式是用感情的升华来作合,如李白的《赠汪伦》“挑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即是。
理喻式是用隐寓事理或揭示事理的方式来作合。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的就是理喻式。
设问式是用设问或反问的句式来作结尾,用这种形式结尾,意味深长又耐人回味,为古今诗人所喜用。
如孟郊之乐府诗《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杜牧之《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
毛泽东之《咏蛙》“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和《送瘟神》“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皆为用设问式结尾的典范之作,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起承转合”是运用于诗词创作中互为依存的有机结合体,无好起,则无好下文;不紧承,则显散乱;不转折,则显平淡;不整合,
则无意境。
以上所述,仅为个人在诗词习作中的点滴体会,恰当与否,敬希行家读者批评指正。
下边摘录我诗词习作中部分用设问式结尾的诗句,以供初学写诗者参考。
“应识方兄身外物,谁能携汝到黄泉?”《说钱》
“春风不与稚童便,孰步青云伴鸟飞?”《风筝》
“骨气清高能有几?至今犹忆介之公。
”《寒食》
“谁人学得易安体?大厦欲倾君可扶。
”《题李清照故居》
“借问观光游子客,扶贫济世有何人?”《立春偶成》
“尽道春光无限好,秋声入韵有何穷?”《秋韵》
“谁识耕夫终日累?披星戴月荷锄归。
”《秋日偶成》
“人生此难谁能料?我欲为之竟折腰。
”《汶川地震伤怀》
“谁怜鹊鸟终身累?吾盼天河水早枯。
”《七夕》
“花红易惹相思恋,试问王孙归不归?”《春咏》
“晓风残月斜阳里,纵有真情诉向谁?”《失恋》
“忍将血泪书青史,吾与谁来读此诗?”《哭细妹》
“世间儿女羞相问,谁奉双亲类此贤?”《宠物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