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粮食陈化及减缓粮食陈化速度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粮食仓储保管基础知识一、储粮基本概念1、什么叫粮食储备?粮食储备即粮食保管,是指粮食,油料和油脂在离开生产领域、尚未进入消费领域,而在流通领域的停滞过程,它是粮食流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如何做好粮食储藏工作?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要有良好的仓房和配套设施,二是要有一定储藏技术和管理方法,三是仓储管理人员较强的责任心。
3、粮食储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粮食储藏的基本要求就是“确保粮食安全、减少损失损耗、防止污染、延缓品质劣变”。
其基本含义就是营造良好的储藏生态条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储藏粮食的重量和质量损失,防止化学药剂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对粮食的污染,延缓粮食品质变化,从储藏的角度,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4、在现代粮食储藏中,主要应用哪些技术?主要储粮技术有:(1)粮情检测:利用计算机电子检测技术,为随时了解深层粮堆的储粮状况提供一种手段,这对掌握粮情变化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极为有利。
(2)干湿度控制:通过控制储粮的水分含量,创造一个不利于虫霉生长的低水分环境,如利用机械通风散湿。
(3)温度控制:通过控制粮堆温度,创造一个不利于虫霉生长的低温环境,如低温储粮、谷冷机冷却。
(4)粮仓空气含量控制:通过改变储粮环境的气体配比,达到杀虫、抑霉、保持粮食原有品质的目的,如低氧(1-4%)、高CO2(>36-40%)、高N2(>99%)等。
(5)化学药剂控制:利用药剂产生的毒气阻断虫霉正常的代谢过程,达到杀虫抑菌的目的,如药剂熏蒸、有机酸抑菌、防护剂保粮。
(6)综合保粮技术:我国储粮工作者在长期储粮实践中,开发出具有我国特色、利用多种储粮技术进行综合治理技术,如“双低”(低氧、低剂量)、“三低”(低氧、低剂量、低温)储粮。
5、什么是科学保粮?科学保粮就是用科学的方法保管好粮食。
按照粮食的变化规律,做到安全储存,避免或减轻虫、霉、鼠、雀危害造成的损失,抑制或减缓粮食陈化速度,减少粮食的损失损耗,降低保粮费用,减轻劳动强度,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等采取的一些安全、经济、简便、有效的保粮方法和措施。
粮食陈化解析摘要:禾谷类粮食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主要是淀粉),另外还有纤维素、维生素、色素、矿物质及其他微量成分。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其化学成分会呈现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是劣变。
劣变最快的是脂肪,其次是淀粉,而蛋白质的变化相对比较缓慢。
另外储藏方式不当,则会加快粮食化学成分的变化。
关键词:陈化粮、陈粮、新粮粮食在储藏期间,随着时间延长,虽未发热霉变,但霉活性减弱,呼吸强度降低,生活力减弱,物理化学性状改变,利用品质和食用品质变劣,粮食种子这种由新到陈,由旺盛到衰老的现象,称为粮食陈化。
一影响粮食陈化的主要因素:1)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霉活性增强,生理活动旺盛,加速陈化;反之,延缓陈化。
2)湿度:湿度大,粮食平衡水分高,酶由束缚状态变为溶解状态,导致生理活性强,加速粮食陈化;反之湿度小,延缓陈化。
3)通气状态:氧气充足,粮食呼吸旺盛,加速陈化;反之,氧气缺乏,二氧化碳积累,呼吸微弱,延缓陈化。
4)杂质和虫害:杂质含量多,虫酶易孳生,加速粮食成分分解,陈化速度加快;反之,粮食纯净度高,虫酶不易孳生,能延缓陈化。
5)储藏时间:储藏时间越长,粮食越容易陈化;反之,粮食新鲜度越高。
二粮食陈化后的感官特征:由于类胡萝卜素的异构化,及小麦籽粒内部发生非酶褐变和酶褐变,颜色从黄变红,陈麦及陈麦粉颜色一般暗红、灰红,颜色加深程度随陈化程度的加深而加深。
麦体无麦毛,腹沟深,表皮无光泽,用刀切开,硬质陈麦切面色泽暗红,无光泽;软质陈麦切面粉质化严重。
陈化小麦有一种难闻的陈宿味,夹杂酸苦味,随陈化程度加深而加深。
三粮食陈化后的特征表现:1)生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酶活性大大降低或丧失,生活力下降或消失,呼吸趋于停止或完全停止。
2)化学变化:小麦中的脂肪,在储藏期间发生了氧化和水解作用,导致脂肪分解,使游离脂肪酸增多,部分脂肪酸进一步氧化分解为戊醛、已醛或戊酮等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形成难闻的陈味。
粮食储藏期间品质变化规律分析粮食籽粒是有生命的有机体。
粮食在储藏期间,由于粮食籽粒的呼吸氧化作用和各种酶的作用,以及储粮微生物,储粮害虫的侵蚀等原因,虽然未发生发热,霉变,但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粮食将逐渐陈化。
研究掌握粮食品质的变化规律,及时了解储粮品质的变化情况,有利于不断改善和控制储藏条件,从而延缓粮食陈化过程。
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粮食在储藏期间品质变化规律。
(一)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碳水化合物是谷物粮食的主要成分,在储藏期间,由于新收获粮食的后熟作用,粮粒中的淀粉,戊聚糖含量逐渐增加,可溶性糖逐渐减少,后熟作用后,受酶的作用,淀粉可水解成麦芽糖,进而分解成葡萄糖。
但由于淀粉含量高,所以量的变化不很明显。
储藏期间淀粉性质变化具体表现为淀粉组成中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如大米、绿豆等)粘性随储藏时间延长而下降,糊化温度增高。
碳水化合物还有另一个变化,就是非还原糖含量下降,还原糖增加。
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水分,温度低、水分小,还原糖含量缓慢增加,而后逐渐下降;温度高、水分大,还原糖含量很快增加,随后很快下降。
高水分的玉米在储藏期间,非还原糖的含量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少,在较高的温度下,小麦的还原糖含量先是上升,但到一定时候又下降,上升是由于淀粉水解的原因,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小麦呼吸作用旺盛,消耗了大量还原糖,使其转化成CO2和H2O,还原糖的上升而再度下降,说明粮食品质开始劣变。
(二)在储藏期间蛋白质的变化粮食蛋白质含量是评定粮食营养价值的主要指标。
在储藏期间,由全氮量计算的粮食蛋白质总量一般是不变的,但是粮食蛋白质中的清蛋白、球蛋白、醇蛋白和谷蛋白在储藏期间将发生量与质的变化。
根据有关资料报导,在40o C和4o C条件下储藏1年的稻谷,总蛋白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水溶性蛋白和盐蛋白都已经明显下降。
储藏三年的稻谷,总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但储藏14个月时蛋白态氮下降,下降率达10—42%,水溶性和盐溶性蛋白也有下降趋势。
应对粮食危机的措施
应对粮食危机的措施
粮食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为了应对粮食危机,必须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以确保全球粮食安全。
首先,要制定政策,为农业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改善农业的生产能力,科学研究和落实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改善粮食供应状况。
其次,要加强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此外,要加强粮食价格的监管,防止粮食价格的过度波动,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减少民众的消费负担。
同时,要加强财政支出,投入更多的资金,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开展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还要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改进和完善农业技术,确保粮食安全。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应对粮食危机,确保全球粮食安全。
只有政府和农民积极采取行动,才能够真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粮食陈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粮食陈化的概念;2.掌握粮油陈化期间的变化;3.熟知影响粮油陈化的因素及延缓陈化的措施。
技能目标:1.能分辨出新粮和陈化粮;2.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延缓粮食陈化的措施。
3.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结合能力。
职业品质、社会与方法能力目标:1.文献资料阅读分析总结能力;2.小组学习沟通交流、知识分享能力。
主要内容:一、粮油陈化的概念二、粮油陈化的表现和变化三、影响粮油陈化的因素四、延缓粮食陈化的措施重点与难点:1.粮食陈化期间的变化;2.延缓粮食陈化的措施。
一、粮油陈化的概念粮食种子与所有的生物体一样都有一个生长、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粮食子粒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自身的生理衰退,子粒内部的酶活力下降,生活力减弱,种用品质和食用品质在不同程度地逐步降低。
这种由新到陈、由旺盛到衰老的现象称为粮食陈化。
粮食的陈化过程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
粮油籽粒陈化后,新鲜度和发芽率下降,食用品质和种用品质降低,商品的质量下降,价格也会降低。
因此,为了保证粮油的品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对长期储藏的粮油籽粒,应有计划地推陈出新,尽可能创造低温、干燥的储粮环境条件,延缓陈化的进程。
粮油在储藏期间,无论是有生活力的种子还是无生活力的粮油籽粒,在储藏期间虽未发热、霉变,但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粮油籽粒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都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使储存粮油发生由新到陈、由旺盛到衰老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研究粮油陈化,推陈出新,使储存的粮油籽粒始终保持良好的品质。
二、粮油陈化的表现和变化陈化主要表现为粮油籽粒在储藏期间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生理变化三个方面。
(一)物理变化粮油籽粒陈化时,物理性质变化很大,表现为:水分降低,粮粒收缩,千粒重降低,容重相对增大;粮粒组织硬化,柔韧性变脆;淀粉颗粒变硬,糊化能力降低,黏度下降;米粒破碎,口感变差,带有陈米气味;油料走油酸败,有辛辣味;面筋持水力下降,面粉发酵性能减弱,面包品质较差等。
浅谈粮食陈化及减缓粮食陈化速度的方法摘要:粮食在储藏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虽未发热霉变,但由于酶的活性减弱,呼吸降低,原生质胶体结构松弛,物理化学性状改变,生活力减弱,利用品质和食用品质变劣,这种由新到陈的现象称为粮食的陈化。
影响粮食陈化的因素很多,粮食陈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有效减缓粮食陈化速度,从而达到尽可能保持根食食用品质和种用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粮食陈化;减缓粮食陈化速度粮食的陈化,不论有胚与无胚的粮食均会发生。
含胚粮食的陈化,不但表现品质降低,而且表现为生活力的下降。
不含胚的粮食虽无生活力可言,其表现集中在品质的下降。
如大米陈化是无胚粮食的典型。
粮食陈化,既是粮食本身生理变化,又是粮食本身生化变化的自然现象。
粮种不同,陈化的出现也有差异。
总体来说,除小麦外,大多数粮食储藏一年,既有不同程度的陈化表现。
成品粮食比原粮更容易陈化。
大米的陈化,以糯米最快,粳米次之,籼米较慢。
小麦储藏一年,不但种用品质稳定,而且工艺与使用品质还逐渐改善。
在长期储藏中,小麦陈化亦比较缓慢,河南地下粮仓储藏5~7年的小麦,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尚未下降;生活力、面筋延伸度的变化亦极微。
1 粮食陈化的变化1.1 生理变化粮食陈化的生理变化无论是含胚与不含胚的粮食主要表现为酶的活性和代谢水平的变化。
粮食在储藏中,生理变化多是在各种酶的作用下进行的。
若粮食中酶的活性减弱或丧失,其生理作用也随之而减弱或停止。
随着陈化的进行粮食的生活力逐渐丧失,与呼吸有关的酶类,如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趋向降低,呼吸作用也随之减弱;而水解酶类,如植酸酶,蛋白酶和磷脂酶活性都增加。
粮食在储藏中由于自身代谢的有毒产物积累也导致粮粒衰老和陈化,如吲哚乙酸和阿魏酸的积累和一些脂类氧化产物的积累都将加速粮食的陈化的进程。
据报道,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分解游离基与其它脂类起反应,能使细胞膜结构破坏。
衰老的种子里,高尔基体散开并失水,溶酶体膜破裂,引起细胞的解体,同时细胞膜也丧失完整性而透性增强。
浅谈粮食陈化的原因及减缓陈化的对策作者:张蕾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11年第01期摘要:随着人们对营养丰富、口感好、食味品尝分值高的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贮存粮食和延缓粮食陈化,保持储粮品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粮食是有生命的物质,与其它物质不同,粮食在储存中有一个陈化变质的过程,粮食的陈化使其食用品质下降,商品价值降低,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影响粮食陈化的因素很多,本文就粮食陈化的原因及减缓陈化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粮食陈化原因对策粮食的陈化,不论有胚与无胚的粮食均会发生。
含胚粮食的陈化,不但表现品质降低,而且表现为生活力的下降。
不含胚的粮食虽无生活力可言,其表现集中在品质的下降。
如大米陈化是无胚粮食的典型。
粮食陈化,既是粮食本身生理变化,又是粮食本身生化变化的自然现象。
粮种不同,陈化的出现也有差异。
总体来说,除小麦外,大多数粮食储藏一年,既有不同程度的陈化表现。
成品粮食比原粮更容易陈化。
大米的陈化,以糯米最快,粳米次之,籼米较慢。
小麦储藏一年,不但种用品质稳定,而且工艺与使用品质还逐渐改善。
在长期储藏中,小麦陈化亦比较缓慢,河南地下粮仓储藏5~7年的小麦,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尚未下降;生活力、面筋延伸度的变化亦极微。
1影响粮食陈化的因素1.1 外在因素主要有:1.1.1 粮堆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是影响粮食陈化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温度高,一方面会促使粮食呼吸,加速内部物质分解t另一方面,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又会使蛋白质凝固变性。
水分是影响陈化的另一方因素,粮食含水量增加,呼吸加快,陈化速度加快。
水分还会与温度相互促进,加速陈化过程。
有研究表明,粮食在正常状态下储藏,温度每降5-10℃,水分每降1%,储藏时间可延长一倍。
因此,要想减缓粮食的陈化速度,首先要把粮食的温度、水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1.1.2 粮堆中的杂质。
粮堆中的杂质直接关系到储藏稳定性,有些杂质,如草子,体积小,胚占比例大,呼吸强度大,产生湿热多;有些杂质,如叶子、灰尘、粉屑等往往携带大量的微生物、螨、害虫等随粮食入库而进仓,而粉状细小的杂质往往又容易堵塞粮堆内的孔隙,影响粮堆的散热、散湿,是粮堆局部结露、霉变、发热、生虫的重要因素。
浅谈粮食陈化及减缓粮食陈化速度的方法
通常来看,对粮食进行储存时,即便粮食没有随着储存时间的加长而发生霉变,也会由于酶活性降低、原生质胶体松弛以及其他方面使得粮食的总体质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做粮食的陈化,使得粮食发生陈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对于粮食陈化的概念进行探析,同时对于粮食发生陈化的原因进行探究,最后提出了一些减缓粮食陈化速度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减缓粮食陈化速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标签:粮食陈化;减缓粮食陈化速度;方法
1.粮食陈化的概念分析
不管是有胚的粮食还是没有胚的粮食,都有可能发生粮食陈化的现象,有胚的粮食如果发生陈化,不仅仅会体现在粮食的品质方面,同时也会使得粮食的生活力降低。
而无胚的粮食本文就不具备生活力,所以无胚的粮食发生陈化时主要体现在品质方面。
无胚粮食的典型代表是大米,大米发生陈化的时候,就是大米本身的生理方面发生了变化,粮食的種类不同,发生陈化的现象也不同。
通常来看,除了小麦以外,其他粮食如果储藏的时间超过了一年,那么一定会出现一定的陈化现象,而成品的粮食则会陈化的更快些,例如糯米和粳米等。
小麦的抗陈化能力较强,一般来说,小麦储存一年左右基本能保证较高且稳定的品质,并且随着近些年来储藏方式的改良,使得小麦通常能够储存五到七年而不发生陈化的现象。
2.粮食陈化的原因探究
2.1粮食陈化的外在因素分析。
首先,粮食堆的湿度以及温度会对使得粮食发生陈化,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粮食的呼吸速度也会增加,从而使得粮食内部的物质加速分解。
同时,粮食内部的蛋白质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发生凝固。
另外,湿度的升高也会使得粮食的呼吸加快,从而提升了粮食陈化的速度。
如果温度和湿度都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那么粮食陈化的速度就会很快,所以想要降低粮食的陈化速度,就必须要把粮食存储的温度以及湿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其次,粮食当中的一些杂质也是造成粮食陈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粮食中的杂质会影响粮食储存环境的稳定,例如一些叶子、杂草等,它们会产生一定的水分,从而增加了粮食堆的湿度,同时也会对于粮食堆的散热和除湿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后,粮食堆当中的微生物和虫类会加速粮食的陈化,这里所说的微生物实际上就是指粮食发生的霉变,霉菌不但能够对粮食当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同时也能够产生有毒物质。
同时粮食中的霉菌也为粮食中的虫类提供了食物,从而为虫类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虫害不但能够加速粮食的陈化,同时也能够减少粮食的数量,非常容易引发粮食的发霉和变味,降低粮食的质量。
2.2粮食陈化的内在因素分析。
在通常情况下,小麦或者绿豆就是比较便于储存,其本身的特质也决定了它们不容易发生陈化的现象,而稻谷或者玉米自身的特质也决定了它们则是较为容易出现陈化的现象。
另外,粮食本身的质量好坏也决定了他们发生陈化的速度。
3.减缓粮食陈化速度的方法
3.1提高认识。
一旦粮食发生陈化现象,必然会给粮食企业甚至是社会形成一定的损失和负面效应,所以对于粮食陈化的减缓和预防就非常的重要。
粮食是影响着国家人民生活的重要商品,所以粮食企业一定要意识到依照国家规定进行粮食收购的重要性,在收购的过程中,也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方法,来确保粮食的安全储存,有效的减缓粮食的陈化现象,从而有效的降低粮食企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粮食种植行业农民的积极性,确保社会得到稳定的发展。
3.2科学保粮。
想要提升粮食的安全保障,首先要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的技术水平,第一是对粮食进行降水,降低粮食中的湿度是确保粮食不发生陈化的基本前提,降水的方式可以通过晾晒的方式、烘干的方式以及通风的方式,一定要确保粮食降水均匀,不要出现过火的情况。
第二是对粮食的储存温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应该采取自然低温或者地下的低温进行储存,如果有必要也可以采取制冷或者通风的方式来降低粮食的储存温度,充分的减少粮食的陈化速度。
第三是对粮食储存空间进行密闭,降低储存空间当中气体量以及含氧量,建立良好的粮食储存环境,方式霉变现象以及害虫出现,防止粮食的陈化现象。
第四,要及时的对粮食的品质进行检查,做好记录,为粮食的储存提供科学的依据。
最后,要对粮食储存环境进行认真的清理,防尘防虫防杂物,提升粮食储存环境的洁净程度,减少露天的储存环境,实现粮食的安全储存。
3.3综合防治。
首先,要积极的进行粮食销售市场的开拓,减少库存,粮食企业应该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促销,使得粮食的储存实现平衡,形成良好的运转。
避免出现陈化粮食越来越多的情况。
其次,要调整结构,加速内部转化,根据对于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来对于种植业的整体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最后要把责任落实到位,对于粮食发生陈化要对具体的责任人进行处罚。
结束语:粮食陈化的现象是很难去避免的,但是对于粮食陈化现象进行减缓是可以做到的。
利用科学先进的粮食储存方法来提升粮食的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粮食储存管理方式,有效的降低粮食陈化的速度,从而实现保证粮食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