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0
审计假设理论概况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必须重视审计假设的研究,才能有助于使审计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成熟理论的学科。
这是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合理的假设前提。
所以,审计假设是审计赖以存在的前提,也是建立审计理论的基础。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审计假设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拟对这一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审计假设的意义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支撑审计理论大厦的基础,是整个审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首先,审计假设是认识审计对象,形成审计理论的基础,是对审计理论进行逻辑推理的起点。
所以,审计假设对审计理论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经受得住考验的审计假设能够为构建坚实的审计理论提供坚固的基础。
其次,审计假设是不能直接检验的公理。
它是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而存在的,是由它来推导审计理论的。
最后,审计假设面临着知识更新的挑战,应该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更新。
今天还有效和有用的假设到了明天就可能被验证是不适宜的,由其推出的理论可能会出现缺陷,因此要进行发展和完善。
二、审计假设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一)审计假设是对审计实践的高度抽象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审计理论的本源是审计实践。
作为审计理论起点的审计假设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并不是简单地对一系列审计经验和事实进行一般地概括,而是将其上升为理论的基础,进行高度提炼与归纳,是最高层次的抽象,因而是最简单、最抽象、最原始的概念或公理。
同时,其抽象程度越高,概念范围越广泛,普遍意义也就越大,适应性就越强。
(二)审计假设是对审计理论基础的精炼概括审计假设应当揭示审计产生并存在的原因、进行审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等一系列最基本的方面。
一旦离开这些基本的审计假设,不仅审计理论的建立失去了演绎的前提,而且审计活动本身也难以存在。
对审计假设的选择与表述应当体现精炼性。
对所有审计假设,不分主次的研究与罗列是不必要的。
假如一个审计假设对整个理论体系而言没有任何有用之处,则应该舍弃它。
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研究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研究一、国内外研究情况(一)哲学起点论 1961年莫茨、夏拉夫教授第一次以哲学的角度,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了审计理论结构,研究提出:审计理论是以抽象科学为核心,包含哲学、假设、概念、规则和实际应用要素的结构模式,即“哲学基础→公设→概念→规则→实际应用”。
审计理论发展初期,这种观点受到尊崇,指导人们从哲学角度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弥补了早期系统审计理论研究的空白,但随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观点的范围过于宽泛,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哲学与审计理论其他部分的关系模糊不清。
(二)审计假设起点论 1978年尚德尔教授认为审计理论应以审计假设为核心,由审计原则、审计标准、审计结构和审计定理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即“假设→定理→结构→原则→标准”。
假设是在长期审计工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不是审计实务的一般归纳总结,而是由定理、判断和推理构成的逻辑关系的高度抽象。
它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审计理其他理论要素连接的纽带,也是建立审计理论体系的基础。
审计假设即使在审计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并不能推断出审计本质和审计目标等其他理论部分,而且审计假设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因此,这种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的观点也是不合适的。
(三)审计对象起点论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建立审计理论,首先应明确审计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对象,才能区分审计与其他学科,进而才能进一步研究其他理论问题。
因此,他们主张将审计对象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但是对于审计对象本身,不同的学者可能有着不同的观点,即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此外,审计对象还受到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的限定,有鉴于此,将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不恰当的。
(四)审计目标起点论蒙哥马利提出以审计目标为核心,由审计准则、审计公设、审计概念和审计技术构成的审计理论体系结构模式,具体为:“目标→准则或标准→公设→概念→技术”。
审计目标是指审计审查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审计理论与实务作业1.你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为什么?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审计目标。
现具体分析如下:第一,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审计目标具有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首先,审计目标的确定并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它反映了审计过程中内在的必然联系,审计目标对审计这个人工系统的其他构成要素要决定或制约作用。
审计因为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但审计本质一经形成,就相对稳定。
审计目标的提出,应反映审计本质,并促进审计本质和职能的。
否则,就是不切实际的目标。
其次,审计目标属于审计理论结构并居于起点地位,决定和制约着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准则。
审计假设在于对审计系统,同时审计系统又通过审计目标去适应外部环境,退即审计目标制约着审计假设。
基本审计概念是为实现审计目标而界定的。
审计准则是人们为了保证审计目标实现而制定的用来指导和制约审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即审计目标是制定审计准则的制约因素。
由此可见,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的直接存在物,任何脱离审计目标需要而建立的审计理论结构及其要素是不科学的,再次,审计目标必须通过外部经济环境给予规定和说明,是审计发展的历史起点,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点。
最后,审计目标包含了审计活动的“基因”,是审计活动中一切矛盾的“焦点”,是审计系统运行的导向机制,是审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从系统论角度看,目标对行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按一定目标运行是一切系统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对审计这一人工系统来说,目标表明人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一系统,目标是人工系统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系统其他要素的基础。
因为人们只有有了某种需要才设计某一系统,为实现系统目标,必须以假设的形式对其环境进行抽象,以建立系统的教研运行机制。
系统在特定环境下向某一方向运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这就是原则(或准则)。
可见,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系统应使用的方法和程度,是引导和制约审计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缺乏明确的可供遵循的审计准则时,审计目标也是审计行为的判别标准。
一、审计理论(逻辑)起点:主要分为一元审计要素观和多元审计要素观。
一元审计要素观主要包括:1、审计假设观(审计假设导向型起点论):从审计假设出发,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审计原则,然后用它们来指导审计准则,审计假设和审计准则共同构成了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审计假设是构造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础,也是审计科学发展的前提”。
审计假设是建立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理论研究的基本要素,推理论证的原始命题。
](课件:审计假设是不能直接检验的公理。
它是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而存在的,是由它来推导审计理论的。
)2、审计环境观(审计环境起点论):审计环境起点论认为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和支配。
审计环境可分为审计外环境和审计内环境。
审计外部环境是指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对审计实践有影响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它决定了审计目标,从而决定了对审计报告的要求,进一步影响着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审计内部环境是指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审计人员价值观念、审计思想、审计文化、审计工作内容等。
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程序和方法。
[审计本质、审计职能、审计目标等最终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
] 3、审计对象论:审计之所以能独立成科,首先在于它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审计理论的研究只有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入手,才能体现审计对象与审计本质、职能、方法等之间的逻辑关系。
[明确审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决定审计理论的结构、内容,是进一步研究审计本质、母的、方法的前提条件。
] 4、审计本质论(审计本质导向型):从审计本质出发,根据审计对象、审计职能,演绎、归纳出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
[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本质——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原则——审计准则。
“只有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只要正确地确立了审计的本质,也就顺理成章地确立了审计理论结构。
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选择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称为理论结构或理论体系。
审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应有其可以运用的一系列概念以及由此构建而成的完整理论体系。
应用一定的方法把审计理论诸要素按逻辑关系排列组合起来,构造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有序性的审计理论体系,其关键性问题是要从诸多的审计理论要素中正确地选择一个要素,来充当构造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理论或逻辑起点。
对于应该选择哪个理论要素来充当逻辑起点,理论界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逻辑起点的特征及必备条件从哲学的角度讲,逻辑起点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的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也叫做上升的起点。
它是构造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或建基点,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审计理论结构是构成审计理论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组合,它本身就是一个逻辑系统。
审计理论结构正确与否及其对审计实践指导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它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1、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
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可知性是指,它是审计理论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现象,是进行审计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
如果逻辑起点不为人们所认识,便失去研究其他问题的基础,审计理论研究便无从开始,审计理论体系也无从构建。
2、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对审计理论的其他要素进行推理论证。
要构建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就必然要求能从这一个起点出发推导出其他的审计要素。
审计理论体系内部的其他要素均可以是逻辑起点的展开,不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逻辑起点本身的运动发展,能够解释审计发展进程的本质与规律,能够推算出其他未知的审计事项。
3、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结合起来。
审计理论是关于审计活动的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抽象与概括,它来自审计实务,反过来又指导审计实务,并在审计实践中得以验证,从而使审计理论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现实选择【摘要】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是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对审计这门学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先分析了国内外已有的逻辑起点论,然后提出以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审计环境不管什么学科在建立完整、严密的理论结构之前,都必须先要合理确定该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审计这门学科也不例外,因此,科学地确定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成为审计理论结构构建的关键问题。
如今,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选择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观点不一,始终不能达到一致的看法,本文就针对此问题谈谈个人的想法和建议。
一、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符合的特征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不能任意选择,它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首先,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审计理论体系中其他内容的起点和基础,并且这个概念是最基本、最概括、最简明的,易于理解。
2.此外,该逻辑起点可以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联系起来,并且能将审计体系中的其他要素同审计实践联系起来。
3.另外,该逻辑起点能够揭示审计理论体系中各要素的内在矛盾和审计体系的整体矛盾。
4.逻辑起点能推导论证所有其他有关的审计理论范畴。
[1]5.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当具有可知性和科学的预见性等特征。
[2]二、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各种观点评述1.以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以审计假设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观点代表人物是美国审计学家尚德尔(charles w.scandal),他在其《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一书中提出了以审计假设为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
该观点是从审计假设出发,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审计原则,然后用来指导审计准则。
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概念→审计准则→审计规范。
[3]以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有着其显著的优点,它可以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联系起来,但是这种联系是不容易做到的。
此外,审计假设是审计人员根据一些无法证实的现象推测出来的,它带有的主观性很强,并且它的存在是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为基础的,若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它也将不可避免的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缺乏稳定性,因此以审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是不合适的,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理论体系是不可能严密的。
以新审计职能观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构建审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求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审计原则和方法,对经济事项进行科学的监督和评价。
审计的实务性并不意味着审计理论不重要,反而说明了审计基础理论作为审计应用理论的基础有着更加深远重大的意义。
蔡春(2000)指出,所谓审计理论即是一套用以解释、指导(或预测)审计行为活动(即审计实践)的系统化和理性化的命题体系。
而审计理论结构是由结构中诸要素组合而成,并且组成要素之间通过内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
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起点,能否正确建立直接关系到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可靠性。
对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很长时间以来理论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
一、审计理论结构与其逻辑起点的现有研究成果西方国家对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多数学者认为,莫茨(Mautz)和夏拉夫(sharaf)的著作《审计理论结构》最先研究了审计理论与审计理论结构。
随后的半个多世纪审计理论研究相继出现了诸多观点,它们在解决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的逻辑起点、组成要素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中提出了各自的解释观点,现将国内外主要审计理论结构的观点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以上六种审计理论结构模式各具特点,它们共同推进了审计理论的发展,但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哲学起点论否定了“审计无理论”的观点,对审计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将哲学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范围过于宽泛,内涵具有不确定性。
审计假设是在长期的审计工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不是审计实务的一般归纳总结,而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但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所提出的假设只能适用于某一环境或时期。
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和实务的枢纽,指引着审计活动,但审计目标是从审计实务出发的,作为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将使具体审计工作起点与审计理论结构起点相混淆。
山东审计5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杨庆英理论探讨为了使审计理论研究整体化、系统化,有必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审计理论框架。
而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要构建一个足以支撑审计实务、由一系列概念构筑而成的理论结构,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到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问题,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出发,将会构筑不同的审计理论结构。
究竟以什么要素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较为恰当,中外学者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本文亦就此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设想。
一、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特征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它是审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审计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其它的体系构成要素是同质的;②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角度考虑,它应为其理论的基点;③它应该是审计中最简单、最普遍的现象,其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以此建立的审计体系可以和外部的环境有机地协调起来;④从矛盾论观点出发,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整个审计理论体系中一切矛盾的萌芽,其存在促进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的发展。
二、几种主要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介绍及评析以什么要素作为逻辑起点来构建审计理论体系,自莫茨和夏拉夫的专著《审计理论结构》问世以来,中外学者见仁见智,说法不一,现归纳如下:1.审计本质导向论。
英国审计学家汤姆李在《公司审计学》中建立了“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概念”的理论框架。
我国蔡春教授在《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一书中也提出“审计本质要素处于该结构的最高层次,起着驾驭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作用”,“只有准确地揭示并把握了审计的本质,才能把握住审计理论发展的方向”。
他们主张以审计本质作为基点来构建体系,认为只有在本质认识上有所突破、创新,才能给整个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带来质的发展。
笔者认为,审计本质属于纯粹理论性的范畴,它不具有把外部审计环境连接起来的特征。
以此为基点构建的审计理论体系有脱离实践之嫌,并且会导致审计理论体系缺乏开放性、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