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性质2
- 格式:pdf
- 大小:156.01 KB
- 文档页数:8
通用技术学案2 姓名一、知识梳理:技术的性质复习:1.技术的性:技术活动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要。
技术的双重属性⑴属性: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⑵属性: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2. 技术的性: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因而它是直接生产力,具有性。
3.技术的性:技术是直接生产力,具有实践性。
只有利用技术这个中介,科学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因而技术具有性。
新课:1.技术的性:(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
(2)技术创新的两种形式:技术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技术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
2.技术的性: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3.技术的性:技术的应用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
用“”的观念引导发展新技术。
4.技术的性:(1) 是指智力的创造性劳动取得成果后,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包括权、权、权和权。
知识产权的内容有:公民、法人享有的权(版权)、权、权、权和其他权。
(2) 是专利权的简称,是国家按专利法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专利具有三个特性:性、性、性。
专利的种类:专利(20年)、专利(10年)和专利(10年)。
专利有原则。
专利的申请流程:写好专利文件——递交专利文件并缴纳申请费——专利局审查文件——批准专利——领取专利证书并缴纳年费及证书费针对性练习1、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必然要受到大自然报复”。
从技术角度来理解,技术具有:()A、综合性 B专利性 C两面性的 D创新性2、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1973年培育出杂交水稻,使产量提高了20%,这成果轰动了世界。
第二节《技术的性质》表格式教案第二节《技术的性质》教案课题2技术的性质课时授鹿xx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运用多种知识。
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经历洗衣技术的发展的历程,体验技术创新的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参与课堂讨论,感受技术的两面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技术创新的艰辛和曲折,感受技术的脸米纳性,形成专利保护的意识,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运用多种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运用多种知识。
教学内容分析“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性质”是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章第二节的内容。
章《走进技术世界》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它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进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承接了节“技术的价值”的内容,围绕技术的5个性质,即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展开,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力求让学生理解、内化,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并贯穿于整个通用技术的学习全过程。
本节的内容设置为2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通过前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学习后,学生们开始走进了技术的世界,发现了人类的创新活动和技术发展给世界带来的繁荣和异彩,激发了投身技术创新行列,实现人生价值的热情,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技术的性质识记并不困难,关键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马上行动等活动,能对技术的性质实现理解、内化,形成和提高理解技术、评价技术以及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策略和方法本节课的内容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学生参与思考分析为课堂教学主线,以学生比较熟识的“移动通信技术”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隆阳一中“435”模式教学设计表第 1 页2018年月日参考文献材料1:“月球城市”:(采用两人对话:)甲:月球城市”有多大乙:那时,你会到“月球城市”去吗甲:你乘什么上月球乙:宇宙飞船甲:听说:乘“天梯”更好呢乙:“天梯”是什么呀甲:通往太空,连接空间站和地球的铁路、缆绳,将航天器和旅游者带到太空去。
乙:奥,这么神奇呀。
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乘上“天梯”呢甲:科学研究所爱德华兹说:“2022年”。
天梯研发报告称:“建成少则15年,多则50年后”。
不过得是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
背景资料:近年来,科学家提出的有关天梯的设想,以其诱人的前景和较现实的可行性,吸引了整个航天界。
因为,天梯一旦建成,它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可以24小时运转,将航天器和旅游者带到太空去。
由于天梯的运输费用将比火箭小两个量级,从而,人类将进入真正的“太空时代”。
从幻想到现实这种大胆的设想首先是俄罗斯著名的航天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895年提出来的,他被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所激动,提出建造一个塔通向太空。
他设想在一个纺锤形的缆绳的终端放置一个太空城堡,这个城堡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
材料2:以其全球独有的“蒸汽洗涤”功能,受到与会者的普遍关注。
“蒸汽洗涤”功能的应用,从洁净、健康、防磨损、除皱等多方面,实现“全程呵护”。
洗涤过程中,蒸汽渗透到衣物的每个角落,轻松实现深层洁净,同时让衣物纤维得到自然舒展,使衣物的透气性得到了增强,提高了穿着的舒适度。
此外,蒸汽能够有效抑制衣物表层及深层细菌,让衣物得到更彻底的清洁,也给用户健康提供了保证。
在环保方面,与普通滚筒洗衣机相比,更是提高了20%以上的洗净度,节省44%的用水。
材料3: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 第一颗原子弹" 瘦子" 爆炸。
" 瘦子" 爆炸时, 瞬时闪光照亮了16公里以外的山脉, 随后产生的蘑菇云上升到了万米高空, 发射钢塔被高温完全蒸发了, 爆炸地点周围700米的沙漠表面被炙热的火焰熔成了一片玻璃体, 发射地面形成了一个直径1000 米的巨大弹坑。
一、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4.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理解技术的两面性.5.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技术的性质包括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
2.知道创新的形式包括发明和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知道知识产权的内容。
知道专利制度的含义,能说出申请专利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的目的性即是技术“因人而生,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具体体现。
2.通过讨论及案例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作用。
3.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4.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5.理解知识产权及专利制度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交流、讨论,养成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及创新的神秘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2.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难点:理解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四、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对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的价值”的学习,学生对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对学习技术课程的欲望和兴趣。
但是对技术仍有一定的神秘感,对技术的内涵,即内在特性还不够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材分析:这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后的第二节内容,在前面一节的学习中,学生感悟了技术的价值和魅力,对技术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 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这一节要学习技术的基本特性,这里讲的基本特性并非是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是指诸多技术基本性质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特性,这里要加以区别,教材中讲述了5种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到,这一节由两个需要学生理解的性质是综合性和两面性,其他的性质只要求指导和了解既可,所以教学是要有所侧重。
教材在最后的思考题是:你认为技术还有那些特性?请作具体说明。
通过这个思考,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将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拓展空间,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技术的创新性,教材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在原因。
教材的“小辞典”包括随后的“讨论”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创新的概念,告诉学生: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关键是突出一个“新”字。
然后教材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并利用“瓦特蒸汽机”的例子说明技术发明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老师可以补充像“超导技术”、“纳米技术”等,也可以让学生举一些身边发生的案例来进行说明。
教材中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培养自己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不怕困难、追求创新的良好态度与品质;技术创新没有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这也正是创新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魅力所在。
技术的综合性,教材分成了三块进行了阐述:一是技术具有跨学科性,每项技术都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教材举了小板凳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常用物品加以阐述;二是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技术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无意识的混淆起来,所以教材先从概念上、研究的方法上等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说明,然后通过实例来让学生理解。
最后通过“联体婴儿”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总是紧密联系,谁也离不开谁。
第三块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里主要是阐述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技术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在这里不能只讲关系而不讲区别,初学技术设计的学生在产品设计时,很多都是在进行艺术设计,如外观的设计,色彩的设计等,所以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是,最好能针对几件物品进行实际分析,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对技术产品的设计的作用在那里,这对学生今后的技术设计是大有帮助的。
技术的两面性,教材从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得出,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带来危害。
然后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然后又从技术的实用性若被少数人盲目地追求,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危害。
这是本节的又一重点,技术的本意是要为人服务的,在技术发明和使用的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目的不良、使用不当的情况发生,始终坚持技术造福人类的信念。
这是所有关于这一部分案例分析的主旋律,要采取客观分析,积极引导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一次次地受到挑战,关于这一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引起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深入而负责任的思考。
对技术的专利性,教材用的篇幅虽然最多,但它并不是本节的重点,只要求学生知道和了解即可。
教材从技术是技术发明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说明技术发明者应当享有一定的权益,引出知识产权的概念,并用“小辞典”的方式对其内涵进行完善。
再通过“复印机”的案例让学生体会专利的保护作用。
这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认为施乐公司太坏了,专利制度不好。
教材随后就指出了专利制度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最后通过流程图的形式介绍申请专利的过程和方法。
并通过“马上行动”让学生现场模拟,化抽象枯燥为形象有趣,从而加深印象。
七、教学用具圆珠笔、假冒清华紫光的优盘、盗版书籍、盗版光盘、专利证书、多媒体等。
八、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案例引入,小组讨论,理论解析,探究与练习、课内外调研。
九、教学构思与流程以课程的标准相关内容为依据,重点突出教材的“以人为本的”的技术设计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构思如下:1.投影助听器的图片,从助听器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引出技术的目的性。
2.学生举例空调、洗衣机等等,这些技术是为了达到人们的什么目的?再次强调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
3.提出问题:“现在还有人买单缸或者双缸洗衣机吗?”得出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
4.通过阅读课本 “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的案例得出:人的愿望没有极限,创新也就没有极限。
请学生发挥想像:你希望将来的电视机是什么样子。
5.技术具有综合性,让学生通过“马上行动”对小凳子的分析,理解技术的跨学科性。
6.提问学生“谁知道科学与技术有何不同?”看书后“马上行动”让学生举例。
至于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可在课本基础上举两个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简要介绍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7.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老师先举两例,然后由学生填写“马上行动”,然后交流。
8.通过一个小案例引出技术的专利性,请学生说一说专利保护制度的作用。
再从我国经济发展大多数企业都是加工生产,没有知识产权。
进一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看书然后说一说如何申请专利权。
9.总结技术的特性,并思考技术还有哪些特性。
10.课堂练习11.教学反思。
12.作业十、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技术的价值,大概了解了什么是技术,知道了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是技术有其丰富的内涵,有其自身的基本特性。
了解了这些基本特性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技术,开发技术。
请看图片上:某人通过助听器在说话。
讨论(1)本案例从什么具体的目的出发?(使听觉不太灵敏的人能听到外界的声音,正常地与人交谈。
)(2)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问题?(将声音放大传入耳中,体积小,便于佩戴)(3)满足了什么具体的要求?(满足了听觉不灵敏的人很方便地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的需要)1.技术的目的性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
它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要。
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其它技术产品,如空调、洗衣机、电饭锅等,它们分别满足了人们的什么要求?提出问题:“现在如果你们家要买洗衣机,你会买什么样的?”再看助听器有了下面图中的小巧的助听器,你还会买前面抱在手上的助听器吗?引出技术的又一特性:2.技术的创新性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新的技术总是不断地取代旧的技术。
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一些重要的技术发明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看12页案例分析“瓦特蒸汽机与第一次技术革命”,并讨论蒸汽机的发明是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
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技术的创新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看课本13页的的案例分析“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
(1)思考:电视机的创新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技术革新阶段?(2)讨论:你希望将来的电视机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会实现吗?3.技术的综合性(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通过对教材14页“马上行动”中小凳子的分析,得出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再让学生分析手中的圆珠笔,谈谈小小圆珠笔上用到了哪些学科的知识。
(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美学、人机关系等等)(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科学技术概念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侧重点认识自然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目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研究方法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举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联系:科学研究为技术发展拓展空间,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举例: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不可能有现在的航天技术。
没有低温超导现象的发现,就没有磁悬浮列车的技术。
技术的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与延伸。
举例:超导现象的发现就借助了低温技术。
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各种精密的测量技术,为科学的发现插上了翅膀。
讨论:有人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喻成一对“联体婴儿”,你怎样评价?结论:科学与技术关系密切,谁也离不开谁,(3)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技术与艺术的关系:a.技术不同于艺术:技术常常涉及工具、材料、技能、工艺、程序等,艺术则涉及人类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等。
b.技术离不开艺术:在技术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产品的外观、色彩、造型等都是艺术设计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