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的风土人情
- 格式:doc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13
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泸州的特有文化传统,包括习俗、风俗、传统技艺、音乐舞蹈、口头文学、宗教信仰、传统医药等。
泸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其中代表性的有:泸州传统服饰——灯笼米酒服饰、青花袈裟、仿古绣花腰带、龙钗、绣花布袍等;手工艺类——编织、雕塑、刺绣等;结社习俗——竹林会、文苑会、翰林会、玉英会等;传统节日——灯会、九月九节、油菜花会等;口头文学——泸渝舞动口语、宋元叙事诗、楚词歌曲等;传统音乐——渝色山歌、古筝曲等;宗教信仰——孔子祠、观音菩萨庙、大佛寺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泸州人的民族特色,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 1 -。
泸州家乡演讲稿
泸州,这座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城市,是我的家乡,也是我深爱的地方。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心中的家乡泸州。
首先,泸州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
作为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泸州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里,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品、民俗文化等无不展现着泸州独特的魅力。
泸州人民勤劳智慧,他们创造了泸州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得泸州成为了一座文化名城。
其次,泸州的自然风光也是令人心驰神往。
泸州地处长江上游,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尤其是泸州的竹海、花海等自然景观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泸州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春暖花开,夏日清凉,秋高气爽,冬日雪景,每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的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再者,泸州饮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
泸州以美食而闻名,尤其是泸州老窖,更是享誉中外。
泸州老窖历史悠久,酿造工艺精湛,酒香浓郁,是中国白酒的代表之一。
此外,泸州的小吃也是应有尽有,美味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泸州人民勤劳善良,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帮助是泸州人的传统美德。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泸州人民都以勤劳、朴实、善良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友谊。
泸州,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更有着勤劳善良的人民。
我深爱着这座城市,它是我生长的地方,也是我永远的家乡。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泸州这座城市更加美丽,让泸州的文化更加璀璨,让泸州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谢谢大家!。
四川泸州的文化故事摘要:一、引言1.介绍四川泸州的文化背景2.阐述泸州文化的独特性二、泸州的历史渊源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历代统治者的重视3.文化底蕴的积累三、泸州的民间风俗与文化1.泸州酒文化2.泸州民间艺术3.传统节日与习俗四、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泸州老窖酒酿造技艺2.泸州雨坛彩龙舞3.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泸州市井文化的发展与传承1.当代泸州市井文化的特点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泸州市井文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六、结论1.总结泸州文化的特点与价值2.强调传承与发展泸州文化的重要性正文:四川泸州,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位于长江和沱江交汇处,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道、商贸繁荣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故事,展现了泸州独特的文化风貌。
泸州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历经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统治。
在各代统治者的重视下,泸州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汉代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为泸州文化赋予了独特的内涵。
泸州的民间风俗与文化丰富多彩。
泸州酒文化历史悠久,美酒飘香千里,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泸州民间艺术独具特色,如泸州雨坛彩龙舞,充满喜庆与活力。
此外,传统节日与习俗在泸州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展示了泸州民间文化的魅力。
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泸州老窖酒酿造技艺和泸州雨坛彩龙舞。
泸州老窖酒酿造技艺传承千年,为我国浓香型白酒的典范;泸州雨坛彩龙舞独具特色,展现了泸州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
除此之外,泸州还有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泸州石刻、泸州杂技等,均为泸州文化的瑰宝。
在当代,泸州市井文化蓬勃发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泸州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泸州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等传统文化形式在市场中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成为泸州市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沪州简介
沪州,亦作“沪州”,今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辖镇,因古时
江边有一大片平坝而得名,属四川盆地。
境内多山,地形起伏,
山高谷深,气候温和湿润。
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至唐代末年,泸州属泸州都督府管辖。
公元805年(唐元和元年)升为泸州郡。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升为泸州路。
明太祖
洪武三年(1370年)设古蔺县。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改为
古蔺县。
民国22年(1933年),川黔公路通车后,正式命名为
古蔺县。
沪州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雨热同期;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冬暖夏凉;四季分明。
沪州境内属长江上游丘陵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山
峦重叠,沟壑纵横;森林覆盖率高达34.6%。
全市境内有林地面
积101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5.3%。
沪州是四川森林资源大市之一,全市现有活立木蓄积量近4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3.2%。
—— 1 —1 —。
牛王节旧历十月初一,农村习尊为"牛王菩萨生日"。
节间,或举行大会,故又称"牛王会"。
农村要打新米糍粑以慰耕牛,人吃牛也吃,并在牛角尖各悬一块,以让牛吃水时,于水中照见角上糍粑,领会主人厚意。
云峰庙会纳溪云峰寺素有川南第一名山之称,册上有云峰禅院及中云峰、老云峰、宝寺等庙宇,统称云峰寺。
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祖诞辰日,沿长江下至重庆、江津、合江、泸州来朝山进香,人群从江边直排到云峰寺,逶迤近十里,场面十分壮观。
历代文人在山上留下不少墨宝和诗词。
云峰庙会1949年后停办,1982年后恢复,1984年后每年庙会进山人数有2-3万人之多。
中元节旧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
多数人要备香烛、烧袱纸和金银钱、供水饭,敬亡魂。
行会、宗祠和宗教、慈病况机构团体,要举办"盂兰会"超度无亲无属的孤魂。
至晚,古蔺小孩则用竹竿穿大木柑,柑体遍插燃香签,持杆嘻笔逐戏,称"耍香宝"。
乡镇人则将木柑雕空,内塞燃烧纸钱于地上滚玩。
解放后自行消失。
1979年后,旧习复生,是时民间渐有为已故亲人烧袱纸习俗。
踩山节古蔺、叙永和合江九支区苗族久沿踩山习俗。
古蔺境内22个乡镇有踩山场23处,其中14处已形成集市。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选定一日或数日为踩山节,届时,踩山处竖立花杆,成百上千苗族男女,穿着节日盛装,齐集山间吹芦笙、跳舞、对歌。
青年未婚男女则觅幽静处,以彩色腰带互换定情或以竹歌定情。
踩山中立杆和倒杆时尤为热闹。
80年代踩山一习增加汉苗经济文化交流内容。
1986年,叙永合乐乡宝瓦山踩山参加者上万人。
赶场节每年春秋两季,都有苗族传统的赶场节日,具体时间因地而异。
合乐、西湖、震东及古蔺县邻近的苗族,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赶三岔河场,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赶震东场;寨和、海风、赤水河及古蔺、毕节两县邻近的苗族,农历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赶麻城场,二月初三、七月初三赶摩尼场。
逢场这天,苗族青年男女,穿上漂亮的服饰,汇集场上,成群集队,手牵着手,吹奏着芦笙,笑语欢声在场上尽情欢娱并借机会亲访友。
我的家乡泸州演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泸州人,我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泸州的故事和特色。
首先,让我们从泸州的历史开始说起。
泸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泸州曾经是蜀国的都城,也是宋代的名城之一。
因此,泸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文物、传统节日等等。
其次,泸州以美丽的自然风景而闻名。
泸州位于四川盆地的南端,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这里有壮丽的江河和山脉,如峨眉山、剑阁、九龙江等等,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
此外,泸州还是中国国酒茅台的产地,茅台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而驰名世界。
泸州的文化底蕴也是令人瞩目的。
这里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如川剧、川曲等艺术形式,体现了泸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此外,泸州还是中国优秀作家郭沫若的故乡,他以其高尚的文学成就和爱国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当然,除了这些文化特色,泸州还是一个繁荣的经济城市。
近年来,泸州市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企业来投资兴业。
泸州正在逐渐转型为现代化的工业和商业中心,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活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泸州的人民也是这个城市的骄傲。
他们勤劳、热情、有着 strong>豪爽的性格。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他们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
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泸州的发展而奋斗。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以上就是我对泸州的介绍。
我深深热爱着我的家乡,我为泸州的进步和发展感到骄傲。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泸州的明天添砖加瓦!谢谢大家!。
四川泸州的民间文化1、踩山节踩山节是苗家人的传统节日,现泸州南面山区的叙永、古蔺县苗族聚居区每年春节期间年举办。
据史书记载,从苗族祖先蚩尤起便开始流传,最初是姑娘小伙笙歌定情、交换信物的好日子,而今演变为苗家人交流情感的一次盛会。
踩山节这天,男女老少身着本民族的节日盛装,十分耀眼,姑娘和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
鞭炮声齐鸣,芦笙悠悠,男女老少在悠扬的芦笙音乐中,跳起蹬脚舞,耍狮灯等,一派欢腾的景象。
吹芦笙者有的边徜吹边舞,有的对吹对舞,或边跳边吹,或作半蹲状吹跳,姿势丰富多样。
舞蹈结束之后,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拉家常,谈农活,青年男女一群一对地向树林中或山坡上走去,或对歌,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到晚上,山上燃着篝火,人们围在篝火旁喝酒谈天,通宵达旦。
在踩山活动中,男女青年通过交往,产生感情的,回去禀报父母后,结成终生伴侣。
踩山节具有浓郁的苗族民族特色,又兼有商贸、旅游价值的民族文化节日,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开放及地域经济的发展。
2、泸州雨坛彩龙泸州雨坛彩龙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历史悠久,原为古代设坛耍龙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雨坛由此得名。
雨坛舞龙盛行于明末清初,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凸出能动,下颌开合自如。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
表演时,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宏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鉴于此,“雨坛彩龙获得“东方活龙的美誉。
雨坛彩龙表演中造型精彩,套路丰富,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脱宝、“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等数十个动作。
整个表演以热烈且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听性,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恢弘气势。
据考证,古蔺花灯是中国花灯的发源地,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四川泸州简介
四川泸州简介
四川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泸州市总面积17,000平方公里,辖14个县市区,人口约550万。
泸州市地处长江上游、岷山南麓、四川盆地东部。
境内山河壮丽,自
然风光秀美,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泸州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
候和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8℃左右。
泸州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泸州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商贸和文化中心。
在唐代
时期,泸州曾经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和军事要塞。
宋代时期,泸州
成为了“嘉陵江上一大都会”,并被赞誉为“天下第一嘉陵”。
泸州是中国文化名城之一,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泸州古城,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拥
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景观。
泸州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文化景点,
如江阳古镇、五福塔、白鹭洲公园等。
泸州还以美食闻名于世。
泸州是中国著名的白酒产地之一,其特色美食包括泸州老窖、豆瓣鱼、烤全羊等。
此外,泸州还有许多其他的美食,如火锅、川菜等。
总之,四川泸州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美食文化。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那么来到泸州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泸州是哪里泸州是四川省的一座城市,位于中国西南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泸州的地理、历史、人文和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1. 地理特点泸州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平原。
泸州地处西南地区的外围地带,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泸州市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8°40′-29°48′,东经105°36′-106°57′。
市区地势呈碟状,海拔300米左右。
市区位于长江南岸,沿江呈条带状陆地,面积为5193.05平方千米。
境内有长江、杨森渡江两条大江。
2. 历史沿革泸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根据出土的考古文物和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泸州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泸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9年,当时是楚国的一个县。
随后,泸州先后属于秦、汉、唐等多个朝代。
唐朝时期,泸州成为了著名的黔中郡治。
宋、元、明、清时期,泸州先后成为重庆府、重庆直辖市的下辖地区。
3. 人文特色泸州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城市。
泸州是中国古老的酒都,以泸州老窖酒闻名于世。
泸州老窖是中国国酒,历史悠久。
每年的泸州国际酒文化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泸州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有汉、苗、白、侗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融合、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4. 经济发展泸州市是四川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泸州市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交通便利。
泸州市经济以工业为主,汽车制造、重化工、食品加工等是其主导产业。
泸州市还以泸州老窖等知名企业为龙头,形成了一系列相关产业链。
此外,旅游业也是泸州市的特色产业之一,泸州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综上所述,泸州是四川省的一座城市,地理位置重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底蕴。
泸州市发展迅速,经济以工业为主导,拥有知名的泸州老窖酒业和旅游业。
泸州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城市,有着独特的魅力。
介绍泸州的句子泸州,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以下是关于泸州的介绍:1.泸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古代的巴蜀文明到近代的抗日战争,泸州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
2.泸州以美酒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白酒之乡”。
泸州老窖、剑南春等著名的白酒品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3.泸州是一座山水相依的城市,境内拥有诸多自然景观。
如雾凇岛、江阳山、江口石门等,都是游客们喜爱的旅游胜地。
4.泸州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特别是川剧艺术。
川剧是四川地方戏曲的代表,泸州的川剧团体屡获殊荣,是川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5.泸州还有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火锅、串串香、酸辣粉等各种川菜特色小吃,让人们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6.泸州的人民热情好客,善于交际。
在泸州的街头巷尾,你可以随处听到悠扬的川腔,感受到泸州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7.泸州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拥有多个工业园区和科技企业。
特别是在酒类、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泸州有着很高的产值和知名度。
8.泸州还是一座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这些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泸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泸州的交通便利,有着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网。
高速公路、高铁以及泸州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泸州与周边城市联系更加紧密。
10.泸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不仅有自然景观,还有历史古迹和人文景点,让人们在泸州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1.泸州的城市发展蓬勃,不仅有现代化的建筑和商业中心,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街区和建筑,展示了泸州的历史底蕴。
泸州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它以美酒、自然景观、川剧艺术和美食文化而闻名,并拥有发达的经济和教育资源。
泸州的人民热情好客,城市发展蓬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无论是历史文化追溯,还是美食体验,都让人们流连忘返。
泸州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它将给你带来难忘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
泸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泸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认定和登记,建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泸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关内容。
一、背景介绍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泸州形成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节庆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市对其进行了认定和登记,建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认定标准泸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严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价值,能够反映当地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
2.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包括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如传统造纸、织绣、雕刻等技艺。
3.传统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包括传统的表演艺术,如戏曲、歌舞、民间艺术等。
4.传统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包括传统的节庆活动,如传统的民俗节日、庙会等。
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泸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多个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如下:1.传统技艺类(1)泸州竹编技艺:泸州竹编技艺是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主要包括竹编家具、竹编篮具等制作工艺,成品精美、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泸州蜀绣:泸州蜀绣是泸州市的传统手工绣品,以精湛的刺绣工艺、丰富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
2.传统表演艺术类(1)泸州花灯表演:泸州花灯表演是泸州市的传统表演艺术,已有数百年历史,其造型美观、灯彩瑰丽、富有地方特色。
(2)泸州川剧:泸州川剧是四川川剧的一种,流传于泸州市及周边地区,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
3.传统节庆活动类(1)泸州火把节:泸州火把节是泸州市的传统节庆活动,活动中人们手持火把,绕行街巷,炫烂烈火,场面壮观。
我的家乡秀丽的泸州泸州,这座位于中国四川盆地的城市,是我美丽的家乡。
在这个雅致而古老的地方,河流蜿蜒流过,山峦起伏,郁郁葱葱的植被使其成为了一幅自然的画卷。
每当我回到这片土地时,我都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让我陶醉其中。
泸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川渝地区的重要城市,泸州曾是古羌族、古蜀国的重要都市,历经商道和文化的交汇,吸引了许多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的融合。
泸州盛产美酒,以泸州老窖而闻名天下。
每一口醇厚香醇的泸州老窖,都带着家乡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品质的坚持。
泸州的自然景观也是令人陶醉的。
家乡的泸州河穿梭于城市中心,河水从高山流下,奔流到泸州平原。
我小时候常常去河边,捉螃蟹、划船、放风筝,那是无忧无虑的时光。
泸州还有许多温泉,如江阳温泉和龙马温泉等,它们是我家乡人民疗放身心的好去处。
水和温泉成为了我家乡人民独特的骄傲,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味。
在泸州的大街小巷里,有着许多传统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我最喜欢的是泸州的巴蜀民居,它们是由木材和青砖建成的,展现了巴蜀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每当我站在这些古老的建筑前,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繁荣繁华。
除此之外,泸州还有许多博物馆和艺术中心,展示着家乡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
这些地方不仅让我了解到家乡的丰富文化,也让我更加自豪地向他人展示我的故乡。
我的家乡还有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民。
他们勤勉耕耘,将家乡变得更加富庶。
无论是农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还是工人们在工厂里辛勤工作,他们的付出使家乡发展得更加繁荣。
思念家乡的那段时间,我想起了儿时那些勤劳的场景,他们是家乡最宝贵的财富。
泸州的美景,丰富的文化和勤劳的人民都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每次离开家乡,我都会怀念这里的一切,一直想象着自己再度回到这个心灵的故乡。
泸州,这座小小的城市,有着无穷的魅力,它是我永远的家乡。
泸州的风俗
泸州的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民俗文化: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其丰富的
民俗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舞蹈、音乐、戏曲等。
2.饮食文化:泸州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如火锅、剁辣椒、豆瓣酱等,还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如泸州老窖酒、泸州鱼等。
3.婚俗文化:泸州的婚俗文化也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结婚礼仪、婚
礼习俗等方面,如喜饼、拜堂、闹洞房等。
4.社交文化:泸州人热情好客,喜欢结交朋友,重视互相帮助和支持,这种社交文化在泸州很常见。
5.宗教信仰:泸州的宗教信仰多样,主要有佛教和道教,还有众多的
民间信仰和宗教节日。
其中,大观音庙、道教寺庙等是比较有名的宗教场所。
四川泸州的民间文化走进泸州,体验泸州民间文化,跟着小编一起吧。
1、踩山节踩山节是苗家人的传统节日,现泸州南面山区的叙永、古蔺县苗族聚居区每年春节期间年举办。
据史书记载,从苗族祖先蚩尤起便开始流传,最初是姑娘小伙笙歌定情、交换信物的好日子,而今演变为苗家人交流情感的一次盛会。
踩山节这天,男女老少身着本民族的节日盛装,十分耀眼,姑娘和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
鞭炮声齐鸣,芦笙悠悠,男女老少在悠扬的芦笙音乐中,跳起蹬脚舞,耍狮灯等,一派欢腾的景象。
吹芦笙者有的边徜吹边舞,有的对吹对舞,或边跳边吹,或作半蹲状吹跳,姿势丰富多样。
舞蹈结束之后,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拉家常,谈农活,青年男女一群一对地向树林中或山坡上走去,或对歌,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到晚上,山上燃着篝火,人们围在篝火旁喝酒谈天,通宵达旦。
在踩山活动中,男女青年通过交往,产生感情的,回去禀报父母后,结成终生伴侣。
踩山节具有浓郁的苗族民族特色,又兼有商贸、旅游价值的民族文化节日,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开放及地域经济的发展。
2、泸州雨坛彩龙泸州雨坛彩龙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历史悠久,原为古代设坛耍龙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雨坛由此得名。
雨坛舞龙盛行于明末清初,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凸出能动,下颌开合自如。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
表演时,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宏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鉴于此,“雨坛彩龙”获得“东方活龙”的美誉。
雨坛彩龙表演中造型精彩,套路丰富,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脱宝”、“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等数十个动作。
整个表演以热烈且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听性,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恢弘气势。
四川泸州的风土人情第一篇:四川泸州的风土人情初旭泸州古称江阳,地处四川南部边陲,其市区位于沱江、长江交汇处,自公元前135年设江阳郡至今,古老的泸州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留下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和反帝反封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纪念地。
在这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生活,是一部活生生的人文历史。
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再次聚焦泸州民俗,意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从中挖掘出更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东西。
古蔺花灯四川素有天然盆地之称,而四川古蔺便是盆地中的盆地。
走进古蔺,犹如走进世外桃园,深感乡风之纯朴,文化之幽深。
且不说那“四渡赤水”的光辉业绩,空杯留香的古蔺郎酒,单说那古蔺花灯也让人骄傲和激动。
古蔺是花灯的故乡,花灯在乡民中的位置,比起说财神,唱猴戏,更加根深蒂固。
如果从人群中随意拉出一个孩子,给他点上几段花灯调,他就会如数家珍,让你啧啧赞叹不已。
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然而多少年来,它就像一位迷人的少女,长在深闺人未识,名不见经传,鲜为国人所知。
其实,古蔺花灯起源较早,相传源于唐宋,一直泛流民间,据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
逢年过节,请上一班花灯,从晚上六七点到第二天六七点,整整一晚上,热闹非常。
那情趣妙不可言,或幽默,或诙谐,或粗犷,或豪放。
那气势直勾得你情绪昂扬,抑或笑得热泪盈眶。
古蔺花灯程序复杂,除起灯、罢灯外,有“过路灯”、“插灯”之别。
“过路灯”顾名思义,是途中耍灯的一种形式。
“报子”到了“主家”,说“吉利”恭贺新禧。
“先锋”执棍“开路”,若遇主家有决心逗趣,则要“盘灯”,“盘灯”不胜者,不得进主家之门。
进门后要参神,然后“唐二”(男主角)唱些祝贺的段子,引“幺妹”(女主角)上场,用手和纸扇作道具,载歌载舞,其间“打岔老者”(男丑)不时插科打诨,皆大欢喜。
初旭泸州古称江阳,地处四川南部边陲,其市区位于沱江、长江交汇处,自公元前1 35年设江阳郡至今,古老的泸州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留下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和反帝反封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纪念地。
在这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生活,是一部活生生的人文历史。
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再次聚焦泸州民俗,意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从中挖掘出更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东西。
古蔺花灯四川素有天然盆地之称,而四川古蔺便是盆地中的盆地。
走进古蔺,犹如走进世外桃园,深感乡风之纯朴,文化之幽深。
且不说那“四渡赤水”的光辉业绩,空杯留香的古蔺郎酒,单说那古蔺花灯也让人骄傲和激动。
古蔺是花灯的故乡,花灯在乡民中的位置,比起说财神,唱猴戏,更加根深蒂固。
如果从人群中随意拉出一个孩子,给他点上几段花灯调,他就会如数家珍,让你啧啧赞叹不已。
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然而多少年来,它就像一位迷人的少女,长在深闺人未识,名不见经传,鲜为国人所知。
其实,古蔺花灯起源较早,相传源于唐宋,一直泛流民间,据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
逢年过节,请上一班花灯,从晚上六七点到第二天六七点,整整一晚上,热闹非常。
那情趣妙不可言,或幽默,或诙谐,或粗犷,或豪放。
那气势直勾得你情绪昂扬,抑或笑得热泪盈眶。
古蔺花灯程序复杂,除起灯、罢灯外,有“过路灯”、“插灯”之别。
“过路灯”顾名思义,是途中耍灯的一种形式。
“报子”到了“主家”,说“吉利”恭贺新禧。
“先锋”执棍“开路”,若遇主家有决心逗趣,则要“盘灯”,“盘灯”不胜者,不得进主家之门。
进门后要参神,然后“唐二”(男主角)唱些祝贺的段子,引“幺妹”(女主角)上场,用手和纸扇作道具,载歌载舞,其间“打岔老者”(男丑)不时插科打诨,皆大欢喜。
临行前,主家照例赠送一些“喜钱”,谓之“插灯”。
若遇风雪所阻或其它原因,不能的,则要举行“掩灯”仪式,以表暂告段落。
农历正月十五以后,择吉日“罢灯”之时,则有一番隆重、严肃的礼仪,并在当天要将该花灯班子在春节期间所演过的“折子”重演一遍(该戏的一部分)。
然后把花灯的道具全部烧掉,一年一度的花灯才算告终。
纵观古蔺花灯,可以看出它有歌舞,说唱,发展为戏剧的轨迹。
它像一颗散发出浓郁泥土芬芳的灿烂明珠,始终保持着和山里人一样的幽然、诙谐、纯朴和粗犷。
备受山区人民的喜爱和青睐。
我离家已经好多年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渐渐淡漠了。
唯有那花灯,却时时揪扯起一种浓酽的思乡之情。
泸州山歌川南泸州,有山有水,水里有数不清的鱼儿,也有数不清的船儿,有船就有船工,于是长江、沱江岸边就长出不少渔歌,那些嶙峋的礁石上就刻下了一道道血红的勒痕,就有一曲曲长江号子的产生。
水边是山,就在那高高的山上,长着数不清的树木林子,山中有叫不出名儿的鸟儿、蝉儿。
山里人天天在深山里与流云、小溪、山花作伴,高兴了、忧愁了、有什么隐秘、或有什么衷情,便坐在石头上,唱起无曲的山歌来。
这些山歌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近听字字珠玑,远听似春雷碾过黄土高坡。
相传山歌起源于秦朝,与秦始皇有关,相传,秦始皇在修筑万里长城时,繁重的劳役,压得民工们喘不过气来,整个工地死气沉沉的,下面的监工向秦始皇启奏,秦始皇就号召民工自编山歌来唱,以解忧闷,那些民工就编一些浑山歌来唱,一唱就遭到当地女人的咒骂,秦始皇听后,就大开金口:就以我秦家来唱,看谁人敢骂,所以山歌也叫“情歌”。
打开窗户,或一条小溪缓缓流去,或是一片红枫如火如荼;或山岚,或花香;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无处不是一片田园风光。
深山老林里,幽谷小河边,万籁俱寂,只听山歌袅袅,那是山里人的爱情在悄悄地抽穗扬花。
泸州人追求时尚,也不拒绝传统。
男女相互倾慕,也常常不便启齿。
但他们不喜欢媒婆从中摇唇鼓舌,搬弄是非。
于是,便用山歌搭起了青年男女恋爱的桥梁,二人把满腔的情与爱倾泻在声声的山歌中,难怪男人唱:高山种荞不用灰,情哥探花不用媒,不要猪羊不要酒,唱首山歌迎妹回。
男人唱了,女人也唱:千两金来万两银,难买情妹一颗心,媒婆嘴巴磨出血,抵不着情哥山歌情。
泸州山歌,优美动听,感情朴实,千百年来,一直为泸州人所爱所唱。
在新的时代,伴随着悠扬的山歌,必将产生泸州人新的爱情传奇故事,你听,你听,纳溪那曲悠扬的《撵野猫》正在西部的天空萦绕……福宝唢呐山歌是山里人表达爱情的方式。
那么,唢呐则是山里人生离死别的另一种表现。
唢呐有七孔,人也有七窍,实际上唢呐就是人的浓缩,人的另一种心声。
合江福宝是典型的山地:高高的峰巅,低低的峡谷,峰连峰,谷衔谷,形成波澜壮阔的大山气派。
在野山上盘旋,在峡谷间行走,人如蚁蝼,不管你怎样地奔突和呐喊,撞击出来的仅仅是空谷回音,山里人便选择了唢呐这种喷发感情的工具。
真正出名的唢呐要数合江的唢呐队伍。
福宝唢呐队正式形成约有10年的历史。
作为川南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其表演风格和演奏技巧自成一体。
它在制作上十分考究,每支唢呐由三部分构成,多选用枇杷树或硬杂木雕杆,下部由竹编成唢呐状漆上黑漆,嘴部用铜,由乐师自制,分头堂、中堂、小唢呐、叽叽唢呐(超小唢呐)四个大类,其中小唢呐是表演中最常用的。
每个唢呐队要有竹节鼓邦(盒鼓)、堂锣、钵、马锣等乐器伴奏。
演奏时以竹节鼓手为指挥,唢呐和伴奏乐器全根据鼓点的轻重缓急演奏。
福宝唢呐最令人叹绝的是“隐形法”吹奏技巧。
吹奏者先用鼻吸气,然后从口中吹出,使唢呐音韵绵延不断,表现山野风光的高远辽阔,表现动物情态的活泼机警,表现人物情绪的热烈欢快、凄婉缠绵,能让人哭,也能让人笑,把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谁家婚丧嫁娶,锣鼓可以缺,香蜡可以缺,唯独唢呐不能缺。
少了,就像一个人掉了魂,一桩事没有了中心。
唢呐的吹奏很讲究:娶亲吹的是迎亲调;嫁女吹的是离娘调;死人吹的是将军令、道土令;过山有过山调;过河有过河调;善于想象的山里人就是这样:赋予不同场合不同的唢呐调子,不同的唢呐旋律。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壮大,如今福宝唢呐队已拥有近千吹奏者,遍及合江城乡。
平时三五人一队,为乡村农户婚嫁喜庆演奏,每逢重大喜庆活动,便迅速集合成上百人的队伍登台演出。
随着其曲目和演奏技巧的不断改进完善,福宝唢呐已演变成为了一种带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被推上舞台,深受人们喜爱。
大山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山里人的日子也一天天地新鲜,古铜色的唢呐也早已不再吹那些陈词老调,走进山里,一曲曲“春天的故事”格外悦耳动听。
苗族踩山苗族的踩山,是苗族同胞情感交流,爱情张扬的盛大集会。
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十这几天,是苗族的踩山节。
据古蔺旧县志记载:“苗族种类不一,有花苗、青苗、雅省苗之别,佃地耕种,就所佃地结草房而居,……每于正月初旬,椎牛角酒,约会高处,名曰踩山,夜聚曰跳月。
”考其来历,主要是宋、元时期,苗族先民早于汉族迁来川滇黔边境地一带的崇山峻岭间,地广人稀,山阻水隔。
为了团聚,每年选定日子,使分散居住的苗族居民得以欢乐聚会,畅叙乡情。
到时,苗族聚居的各个村寨,议定一座适中的高山,如在叙永的合乐营,古蔺龙山的斯栗杠,箭竹乡徐家林的踩山包,石屏的扎山坝等地,立起花杆,开展集市贸易。
周围几十里内的苗汉人民,身着盛装,兴高采烈赶来赴会。
老年人与亲朋互致问候,闲谈一年来生产生活情况;青年男女则三人一堆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吹起芦笙,载歌载舞。
节日气氛最浓的是“立花杆”,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将一根饰有五色花纹的木杆,竖立于地,杆端飘动着一面红旗。
主持人手持红伞,开场道白,领唱苗歌。
人们围在花杆四周,聆听歌手唱《团结歌》和《踩山歌》,男男女女即兴而歌,彼唱此和。
最后,主持人唱《告别歌》,礼仪即告结束。
男青年随即吹起芦笙,翩翩起舞,边唱边跳;姑娘们身着精工刺绣的花色衣裙,手撑花伞,笑逐颜开,酬唱应和,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男女青年彼此情投意合,则追逐林中,调换腰带,互赠礼物,以为定情。
周围一带的汉族人民,也从数十里外赶来参加盛会,同享节日的欢乐。
农历二月初三到初五,七月初一到初五,苗族男女同样盛装赴会,不过不是爬上山,而是在县城、白沙、回龙场,观文、护家、马嘶、大村、石宝、麻城、摩尼等地赶苗场。
除了尽情欢聚歌舞外,还购置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交易农副土特产品,到了日头偏西才尽兴而归。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踩山节已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它不仅是人们信息交流的场所,更是男人女人喷发情感的露天广场。
川黔“哭嫁”在川黔接壤的古蔺、叙永、仁怀一带,在热热闹闹的婚礼上,至今还保留着姑娘“哭嫁”的传统习俗。
姑娘出嫁一般在出嫁前就开始哭,少则一天一晚,多则五六天。
哭嫁还有歌,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的形式有哭“十二月花”者,有哭“四季花开”,有把哭的内容用数字连缀起来哭的,也有想到哪里哭到哪里的。
哭的内容有长有短,押韵而且朗朗上口。
如哭叔叔的哭嫁歌“月亮出来明又明,照见叔叔进省城,北京城内请银匠,南京城内请匠人,两头匠人一齐拢,侄女首饰打得成,一打双龙来戏水,二打童子拜观音,三打状元金杯子,四打狮子拜麒麟……”等就是其中之一。
姑娘的朋友也提早几天成群结队来到她家,帮助缝衣、办米、卫生大扫除等工作。
并从中挑选出几个热情、活泼、能说会道的姑娘或妇人,称之为“跑演堂”或“跟腿”。
她们手拿一张长方形的小红纸,上书“请帖”二字,经常侍候在出嫁的姑娘身边,搞“侦察”工作或请客人。
她们在外巡视,一发现有客人到来,便将“情报”报告给出嫁的姑娘,姑娘便根据“情报”进行哭泣。
姑娘一开始哭,就由这群“跑堂”去将那人请来。
如果是女客,“跑堂”便到客人面前作鞠躬礼,客气地说:“伯娘(或什么的),你想得周到来看望你的侄女(或其他)一眼,现在她正哭你,请你去将她劝着声”,其他也跟着附和,推的推,拉的拉,将那人拽到姑娘面前,伴哭一场。
如果不哭,别人就会谴责你,说你不懂礼貌。
如果是男客,“跑堂”也如法炮制一番。
如果被请的人说:“算了,你们去将她劝着就是了!”那跑堂就说:“没那么简单,哭着谁,谁就要亲自去劝!”这样,双方一阵唇枪舌剑之后,被请到的人无法推托,只好道:“我拿点钱(或毛巾等),请你们将她劝着好吗?”于是做一个掏钱的动作,其实摸出的只是烟盒、火柴之类的破烂。
这样一番玩笑之后,被请到的人才摸出钱。
这些钱是早已做好了准备的,大部分人都准备了一把一分的纸币,这种钱看上去多,实际上不过三两面三刀块而已,这就是“眼泪钱”。
关于此种“哭嫁”习俗由来已久,据说是随买卖婚姻的产生而形成的。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哭嫁时至今日,也只是一种民间习俗,哭的内容也被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