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市情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8
四川泸州调研报告四川泸州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泸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
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泸州的经济发展情况、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情况。
二、调研内容及过程1. 经济发展情况泸州市经济以工业为主导,其中以化工、机械为主要产业。
在调研中了解到,泸州市的化工产业规模大,品种多样,产值逐年增长。
同时,泸州市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
调研发现,泸州市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创新能力不足等,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2. 旅游资源泸州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
在调研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泸州市的主要旅游景点,如江阳区的江阳寺、龙门山,龙马潭区的龙马潭风景区等。
这些景点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3. 文化底蕴泸州市是中国的白酒之乡,盛产泸州老窖和泸州市酱香型白酒。
调研中了解到,泸州市的白酒文化深入人心,泸州老窖更是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除了白酒文化,泸州市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口头文学等。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泸州市在文化底蕴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并且有望进一步发展这方面的传统文化产业。
三、调研结果与问题分析通过对泸州市的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泸州市的经济发展虽然势头良好,但仍然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产业结构。
其次,泸州市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在旅游开发和宣传方面仍有一些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
最后,尽管泸州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四、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四川省的区划调整,18个地级市之一,泸州市为何有7个区县?泸州市属于四川省18个地级市之一,人口400多万,总计下辖了7个区县。
一个问题出现了,泸州市7个区县的区划结构,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四川省的具体情况。
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粮食大省、经济大省,同时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
四川省属于盆地结构,气候适中,灌溉方便。
四川省的粮食产量很高,而且粮食种类非常丰富,例如水稻、小麦等等。
由于非常适合生活,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2021年,四川省的GDP总量达到了5.38万亿,达到了非常不错的水平。
四川省是我国管辖面积比较大的省份之一,下辖了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总计21个地级区划。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
其中,成都市是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也是西南地区综合实力非常强的城市之一。
泸州市属于四川省21个地级区划之一,下辖了3个区、4个县,分别是: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按照2020年七普统计的数据,泸州市总人口420多万人。
2021年,泸州市的GDP总量达到了2400多亿,处于非常不错的水平。
在四川省的规划中,泸州市属于区域核心城市之一。
同时,也是长江流域的内河港口城市。
至于泸州市7个区县的区划结构,与四川省的区划变动,属于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国四川省的地形结构非常复杂,属于盆地结构,标准的易守难攻之地。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旦中原王朝的统治崩溃,四川地区非常容易出现割据政权,例如蜀汉、成汉、后蜀、大西政权、明玉珍政权等等,基本上都控制了四川地区。
关于四川省的地形,唐朝大诗人李白称之为“蜀道难,难以上青天”。
在宋朝统治的初期,为了解决四川地区容易出现割据政权的情况。
宋朝把巴蜀之地划分为4个路,四川由此而来。
四川沪州简介
沪州,亦作“沪州”,今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辖镇,因古时
江边有一大片平坝而得名,属四川盆地。
境内多山,地形起伏,
山高谷深,气候温和湿润。
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至唐代末年,泸州属泸州都督府管辖。
公元805年(唐元和元年)升为泸州郡。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升为泸州路。
明太祖
洪武三年(1370年)设古蔺县。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改为
古蔺县。
民国22年(1933年),川黔公路通车后,正式命名为
古蔺县。
沪州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雨热同期;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冬暖夏凉;四季分明。
沪州境内属长江上游丘陵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山
峦重叠,沟壑纵横;森林覆盖率高达34.6%。
全市境内有林地面
积101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5.3%。
沪州是四川森林资源大市之一,全市现有活立木蓄积量近4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3.2%。
—— 1 —1 —。
泸州市房地产市场形势调查报告一、市场概况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是该省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截至目前,泸州市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着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泸州市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市场需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泸州市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主要来自三类人群:一是本地居民,他们对改善居住环境和提升生活品质有较高的需求;二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泸州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外来人员到泸州谋求生活;三是投资客群,他们看中泸州市房地产市场的潜力,希望通过购置房产进行增值。
三、市场供应四、房价水平泸州市的房价相对较低,这也是吸引不少投资客群的原因之一、根据调查数据,目前泸州市的房价在每平方米6000-8000元左右,相对于省会城市成都而言,显得较为亲民。
值得一提的是,泸州市的房价也在逐年上涨中,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
五、政策因素泸州市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调整,以引导和稳定市场发展。
其中包括限制购房人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政策、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与引导作用。
六、市场风险虽然泸州市房地产市场目前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
首先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如果市场供应量过大,可能导致房价下跌。
其次是市场的投机风险,投资客群的大量涌入可能导致市场资金过热,一旦市场出现调整,可能会对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
七、市场前景综合以上因素,可以预见泸州市房地产市场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泸州市吸引的外来人口将会增加,必然会带动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长。
其次,泸州市政府的政策调控逐渐成熟,将为市场稳定发展提供支持。
八、建议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向相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1.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供应,根据实际情况恰当调整土地供应和项目审批的速度。
2.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遏制市场投机行为。
2024年泸州市白酒市场发展现状
1. 引言
泸州市是中国著名的白酒产区之一,也是白酒市场的重要角色之一。
本文将对泸州市白酒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市场规模、品牌竞争、消费趋势等方面的情况。
2. 市场规模
泸州市白酒市场规模庞大,白酒产业链条完善。
目前,泸州市白酒市场年销售额超过数百亿元。
其中,泸州老窖、泸州牛酒等知名品牌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份额。
同时,泸州市白酒产品在国内外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青睐。
3. 品牌竞争
泸州市白酒市场的品牌竞争激烈,主要品牌之间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
泸州老窖作为泸州市的龙头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4. 消费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泸州市白酒市场的消费趋势也有了一些变化。
消费者对于白酒的品质和口感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端白酒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中青年消费者群体成为主要消费力量,对于白酒的品牌、包装和营销策略有着较高的关注度。
5. 发展机遇与挑战
泸州市白酒市场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泸州市作为白酒产区,拥有
丰富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可以进一步增强品牌竞争力。
另一方面,市场上新的白酒品牌不断涌现,竞争日益激烈,泸州市白酒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营销等方面,以保持竞争优势。
6. 结论
综上所述,泸州市白酒市场规模庞大,品牌竞争激烈,消费趋势向高端化和年轻
化发展,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泸州市白酒企业应该加强市场调研,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优化品牌形象和营销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泸州是哪里泸州是四川省的一座城市,位于中国西南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泸州的地理、历史、人文和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1. 地理特点泸州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平原。
泸州地处西南地区的外围地带,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泸州市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8°40′-29°48′,东经105°36′-106°57′。
市区地势呈碟状,海拔300米左右。
市区位于长江南岸,沿江呈条带状陆地,面积为5193.05平方千米。
境内有长江、杨森渡江两条大江。
2. 历史沿革泸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根据出土的考古文物和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泸州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泸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9年,当时是楚国的一个县。
随后,泸州先后属于秦、汉、唐等多个朝代。
唐朝时期,泸州成为了著名的黔中郡治。
宋、元、明、清时期,泸州先后成为重庆府、重庆直辖市的下辖地区。
3. 人文特色泸州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城市。
泸州是中国古老的酒都,以泸州老窖酒闻名于世。
泸州老窖是中国国酒,历史悠久。
每年的泸州国际酒文化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泸州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有汉、苗、白、侗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融合、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4. 经济发展泸州市是四川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泸州市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交通便利。
泸州市经济以工业为主,汽车制造、重化工、食品加工等是其主导产业。
泸州市还以泸州老窖等知名企业为龙头,形成了一系列相关产业链。
此外,旅游业也是泸州市的特色产业之一,泸州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综上所述,泸州是四川省的一座城市,地理位置重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底蕴。
泸州市发展迅速,经济以工业为主导,拥有知名的泸州老窖酒业和旅游业。
泸州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城市,有着独特的魅力。
泸州市是中国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和旅游胜地之一。
泸州市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一个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兼备的旅游胜地。
泸州市的自然风光非常优美,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泸县的泸县古城、江阳区的龙马潭、合江县的赤水河大峡谷等。
此外,泸州市还有许多美食,如泸州老窖、泸州火锅、泸州烤鱼等,是一个美食之旅的好去处。
泸州市的历史文化也非常丰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泸县的泸县古城、江阳区的江阳古城、合江县的赤水河古镇等。
此外,泸州市还有许多博物馆和文化遗址,如四川博物院泸州分馆、泸州市博物馆、泸州市文化遗址公园等,是一个了解四川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总之,泸州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是一个值得游客们去探索和欣赏的地方。
四川泸州市辖区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一、 泸州市市辖区简介泸州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边陲,身处川黔滇渝结合部区域(如图1),是长江出川门户之城。
其距省会成都约278公里,距离重庆仅203公里,深受重庆的经济辐射(如图2),若仅放在四川省内分析泸州市的产业局限性较大,放在成渝经济区内更适宜,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1-2020)》中对其发展定位为饮料食品、天然气和煤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市辖区是为直辖市和地级市划定的行政分区,是城市的重要部分,一般为中心城区,以第三服务业为主、人口最密集、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泸州市有三区四县,其中三个市辖区为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市辖区总面积 2,133平方千米,人口共145.1万人。
二、 泸州市市辖区产业现状分析1、 区域产业发展分析泸州市市辖区在地理上处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的丘陵地段,长江直传其境内,连接川渝滇黔四省市区域战略优势明显。
是长江出川门户之城,西南南北交通之要道。
在产业经济山,泸州市是西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圈中南部发展带之上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化工产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圈川南城市群重要的节点地区,在经济区基础设施、产业体系、资金、人才、土地供应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政策上可以享受成渝经济圈带来有机遇。
在国家层面,泸州市市辖区处于长江战略发展带的上游,依托于长江,其市辖区产业具有很好的对外开放性和吸引投资的优势。
其产业的临港性比较明显。
在市域层面,泸州市市辖区是泸州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区。
根据第五次全国普查数据,2010年,市辖区有常住人口137万人,占到泸州市域的32.5%。
2010年,泸州市辖区经济总量为369.49亿元,占市域的总量的51.7%。
市域人均GDP 为1,7万元,市辖区为2.7万元。
可以看出市辖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市域地区,是泸州市经济核心区。
其市辖区内化工、白酒、制造业三大优势产业在市辖区内优势十分明显。
四川泸州调研报告范文(标题)四川泸州调研报告(正文)一、背景信息四川泸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处于长江上游,地理位置优越。
泸州以丰富的特色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而闻名。
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泸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等方面的情况。
二、经济发展概况泸州是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也是四川省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在过去几年中,泸州市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稳定,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左右。
泸州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定制硅碳产业、航空产业、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等。
此外,泸州还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茶叶、烟草和水果等。
泸州市政府通过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三、旅游资源泸州是一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
四川泸州之所以被誉为“古蜀之乡”,是因为泸州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和历史遗迹。
例如泸州古城、江阳古镇和五钟山等,这些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景点。
此外,泸州还是川渝地区的“酒都”,家喻户晓的泸州老窖酿酒技艺也吸引了许多游客。
四、文化特色泸州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
泸州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各种各样的节日和庆典,如花灯节、农耕嘉年华和土家族的火把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泸州人民的乐观豪爽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也使泸州成为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五、问题存在与建议尽管泸州市在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泸州市的交通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方便游客的出行。
此外,泸州市在旅游服务质量和产品开发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泸州市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并推动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六、结论通过此次调研,我对泸州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泸州市具有许多优势,如石化产业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同时,我也意识到泸州市在交通网络、旅游服务质量和产品开发方面还有改进的余地。
目录泸州市概况 (1)行政区划 (1)江阳区 (1)龙马潭区 (5)纳溪区 (10)泸县 (12)合江县 (16)叙永县 (18)古蔺县 (20)政府工作报告 (23)泸州市概况行政区划江阳区江阳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沱江交汇处。
地理坐标东经105º8ˊ52"~105º40ˊ38",北纬28º26ˊ18"~28º54ˊ57",东西长5l.3千米,南北宽25. 4千米。
东连合江县,南接纳溪区,西邻宜宾市江安县、自贡市富顺县,北以沱江为界与泸县、龙马潭区相邻。
是中外闻名的“泸州老窖特曲”发源地,素有“川南重镇”、“酒城”等美誉,自古为云、贵、川、渝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是泸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GDP)达165.04亿元,是全市GDP 唯一上百亿元的县区,经济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5.7%,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全市水平7.0个、1.2个和0.5个百分点。
人均GDP达27283元, 高于全市水平13692元,人均GDP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同比增长15.0%。
区属GDP同比增长14.2%。
第二产业比重突破50.0%。
2009年我区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15亿元、93.71亿元和60.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21.4%、10.5%。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1.7%、70.8 %和27.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个、11.1个和4.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53.7:38.4调整为6.8:56.8:36.4,第二产业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2009年全区个体工商户达13846户, 其中新发展1296户,从业人员达1.6万人;私营企业1611户,其中新发展201户。
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81.7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达19.6%,高出GDP增速3.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8%,拉动全区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
泸州“156”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是泸州市未来5年“156”发展战略的“1”,即“一大战略目标”。
这一大战略目标,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立意高远,内涵丰富。
“五大战略任务”即到2016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个翻番。
“六大战略重点”即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构建大枢纽、繁荣大文化、推进大开放、改善大民生。
泸州市市情概况地理环境四川省辖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
地理坐标东经105°08′41″-106°28′,北纬27°39′-29°20′。
东西宽121.64千米,南北长181.84千米。
东邻重庆、贵州,南界黔、滇,西连宜宾、自贡,北接重庆、内江。
辖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幅员面积12243平方千米。
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低南高。
北部为河谷、低中丘陵,平坝连片,为鱼米之乡。
南部连接云贵高原、属大娄山北麓,为低山,河流深切,河谷陡峭,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海拔高度240-520米。
合江县九层岩长江江面海拔203米,为最低点。
叙永县罗汉林羊子湾梁子主峰海拔1902米,为最高点。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北部为准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南部山区气候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17.1℃-18.5℃,年平均降雨量748.4-1184.2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无霜期300-358天。
土地肥饶,物产富庶。
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交织成网。
境内长江航道133千米,入境水量2420.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691亿立方米。
近30年,长江最高洪水位18.86米。
历史沿革泸州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
夏、商时属梁州之域。
我的家乡——泸州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扼长江、沱江咽喉,控云、贵、川、渝要冲,为四川出海南通道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下辖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四县和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幅员面积12246.95 平方公里,2005 年末全市总人口(户籍人口)479.63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51 万人;常住人口423.29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3.96 万人。
泸州自西汉置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凭两江舟楫之利,历史上泸州就自然形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宋、明时期泸州即成为与成、渝鼎足而三的全国性商业城市和全国33个商业都会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泸州曾是川南行政公署和泸州专区治所,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
泸州现在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和四川西部化工城。
2005年,泸州市完成生产总值(GDP)284.9亿元,比上年增加38.7亿元同,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23 亿元,比上年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109.93 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02.75 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5.3%、13.6%和11.4%。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9.9:34.4:35.7调整为2005年的25.3:38.6:36.1。
2005年,财政总收入达20.98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含基金)12.20 亿元。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1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9.87亿元,增长14.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7。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3%以内。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79.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5万人。
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人口出生率为13.426‰,人口死亡率为6.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6‰。
泸州“156”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是泸州市未来5年“156”发展战略的“1”,即“一大战略目标”。
这一大战略目标,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立意高远,内涵丰富。
“五大战略任务”即到2016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个翻番。
“六大战略重点”即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构建大枢纽、繁荣大文化、推进大开放、改善大民生。
泸州市市情概况地理环境四川省辖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
地理坐标东经105°08′41″-106°28′,北纬27°39′-29°20′。
东西宽121.64千米,南北长181.84千米。
东邻重庆、贵州,南界黔、滇,西连宜宾、自贡,北接重庆、内江。
辖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幅员面积12243平方千米。
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低南高。
北部为河谷、低中丘陵,平坝连片,为鱼米之乡。
南部连接云贵高原、属大娄山北麓,为低山,河流深切,河谷陡峭,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海拔高度240-520米。
合江县九层岩长江江面海拔203米,为最低点。
叙永县罗汉林羊子湾梁子主峰海拔1902米,为最高点。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北部为准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南部山区气候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17.1℃-18.5℃,年平均降雨量748.4-1184.2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无霜期300-358天。
土地肥饶,物产富庶。
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交织成网。
境内长江航道133千米,入境水量2420.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691亿立方米。
近30年,长江最高洪水位18.86米。
历史沿革泸州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
夏、商时属梁州之域。
周代属巴国辖地。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春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泸州在内的大片土地。
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
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
西晋仍置江阳郡。
南朝刘宋、齐置东江阳郡,萧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
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
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5年,元属重庆路。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
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
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置永宁道,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解放泸县。
1950年1月设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相当于省级,1952年8月撤销)。
1949年12月设置泸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称泸县区专员公署,1952年3月改称隆昌专员公署,同年12月改称泸州专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泸州专员公署)。
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
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市。
国家荣誉称号1994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泸州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泸州市为"双拥模范城"。
1997年1月第二次批准命名,2000年1月12日第三次批准命名。
1995年12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批准泸州市为"国家卫生城市"。
2000年4月再次批准命名。
行政区划江阳区,区人民政府驻市府路、辖街道办事处4个,镇8个,乡6个;龙马潭区,区人民政府驻小市镇新街子,辖街道办事处2个,镇6个、乡1个;纳溪区,区人民政府驻安富镇友谊街,辖街道办事处1个,镇8个,乡5个;泸县,县人民政府驻福集镇,辖镇16个,乡8个;合江县,县人民政府驻合江镇百花亭,辖镇14个,乡15个;叙永县,县人民政府驻叙永镇南大街,辖镇11个,乡15个(民族乡5个);古蔺县,县人民政府驻古蔺镇府前街,辖镇12个,乡17个(其中民族乡4个)。
行政区划得名由来江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长江)洛(沱江)会(汇流)也.(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赵相苏嘉为侯国."江阳县(治今江阳区)属益州犍为郡。
建置历史2152年。
《春秋谷梁传·禧公二十八年》;"水北曰阳。
"因治所在长江之北得名。
泸州南朝萧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置泸州,领江阳郡。
江阳郡领:江阳县(治今江阳区)、汉安县(治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绵水县(治今长宁县北)、安乐戍(治今合江县合江镇).州、郡治今江阳区.得名历史约1456年.得名"泸水说"。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梁大同中置泸州,远取泸水为名。
"[清]李元《蜀水经》:"郡得名为泸者,盖始因梁大同中尝(曾经)徙(迁移)治马湖江口(金沙江、泯江汇流处)置泸州。
马湖(金沙江下游自雷波至宜宾市一段,因流经古马湖县得名)即泸水(雅砻江下游)下流,因远取泸水为名。
"泸县[民国]王禄昌、高觐光等纂修《泸县志》:"民国二年(1913年)改(泸州为)县,设泸县知事公署。
"治今四川省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址,属永宁道。
从泸州得名。
合江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设符县,治今合江县城南关,属益州犍为郡。
建置历史2116年,因符关(巴蜀入黔要隘,今合江城区南关)得名。
南朝萧梁文帝五年(564年)撤销安乐戍,设置合江县,治今合江镇,属江阳郡。
《永乐大典·泸州志》:"合江县……前方位在江(长江),右(西南方)枕安乐溪(赤水河),二水相合,因名其县。
"纳溪西汉至西晋本江阳县地,成汉(304-347年),时江阳郡为夷僚(少数民族)所据,江阳郡寄武阳县地(今井研县南),后寄治武阳县治(今彭山县东北),称西江阳郡,后复故土。
东晋穆帝(在位345-361年)于此(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置汉安县,初属江阳郡,后为东江阳郡郡治。
建置历史约1640年。
《永乐大典·泸州志》:"[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于纳溪口置军寨,元丰元年(1078年)徙都巡检使主之,绍定中(绍定五年,即1232年)升[纳溪]寨为县,县治距州城下流三十里。
"属泸州泸川郡。
《永乐大典·泸州志》:"纳溪,古寨名。
……昔诸葛武侯平云南,于溪右立寨[招]降。
……纳溪县,县名。
古之有溪,上控永宁界首,下注泸江,昔诸葛武侯平定云南,蛮夷(少数民族)纳贡而出此溪,因名纳溪,又曰云溪。
"叙永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于纳州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置羁縻蔺州。
近人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唐朝置羁縻宋州,州治今兴文县中城镇,领牁龙、牁支、宋水、卢吾四县。
以彝族首领为州刺史,属剑南道泸州。
建置历史1195年。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置永宁路。
明末置叙永同知,隶叙州府。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叙永厅升为叙永直隶厅,治今叙永镇,以贵州永宁县来属。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永宁县移治于古蔺场。
民国2年(1913年)改永宁直隶州为叙永县,治今叙永镇,属永宁道。
《叙永厅志》(清朝康熙年间著):"改土归流,以叙(州府)郡丞驻永(宁)治之号叙永厅,即以'叙州府'之'叙'、'永宁'之'永'为'叙永'。
"古蔺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于纳州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置羁縻蔺州。
约于同一时期,彝族扯勒部落二十七世不结布歹,在柏雅妥洪袭君长(彝称)职,属剑南道泸州。
建置历史1195年。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永宁县移治于十蔺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名古蔺县,治今古蔺镇,属下川南道永宁州。
古蔺得名:(一)蔺境为唐代羁縻蔺州地。
蔺州盛产蔺草(灯心草),唐宋之世地无珍重,每岁土人以草织花席,故名。
(二)"古蔺"与"永宁"同义。
民国余达父《且兰考》:"按蔺即宁之转。
"龙马潭[清]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四川通志》卷百六十八:唐朝王昌于梓州遇落魄仙,落魄仙姓张。
后王昌入泸州,落魄仙呼昌为"易元子",授以道术,取马送昌归至家,马化龙入潭。
昌后遂仙去。
1996年1月设置县级区。
从龙马潭得名。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面积12242.9平方千米,折算122.429万公顷,其中耕地47.14万公顷,林地41.88万公顷,园地3.1万公顷,草地3.71万公顷,水域6.74万公顷,城乡居民厂矿用地6.24万公顷,交通用地3.22万公顷,未利用地10.67万公顷。
重视综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工业、城镇、交通、商贸发展很快,促进多种经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水资源每年地表径流量55.8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10.625亿立方米,可开采地下水资源4.252亿立方米。
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为国民经济各产业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保证。
泸县流滩坝电航工程3台机组装机容量1.8万千瓦。
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煤43.32亿吨,天然气407亿立方米,硫铁矿32.17亿吨、方解石20.1万吨。
大理石计数亿立方米。
还有铜、金、石油、铀、镓、锗、铝土、耐火粘土、熔剂白云岩、盐、石灰岩、高岭土、玻璃用砂、陶瓷用粘土、石膏等20多种。
能源资源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2.8万千瓦。
可开发量25.2万千瓦。
无烟煤探明储量19.85亿吨,预测储量52.2亿吨;烟煤保有储量5296.2万吨,预测储量1.3067亿吨,近年天然气产量7.3亿立方米。
生物能源秸杆、沼气注意合理开发,充分利用。
气候资源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光热水资源组合好,作物生长季节长,积温有效性高,给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农业生产潜力大。
生物资源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门类齐全。
盛产水稻、糯高梁、荔枝、桂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