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i+1”理论与分级教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i+1”输入假说下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研究发布时间:2022-04-24T02:14:22.21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期作者:张佳宁[导读]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旨在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张佳宁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24摘要: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旨在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如何在i+1理论指导下开展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每一位大学英语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在80年代初期提出的“语言输入说”即“i+1”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分析了其在我国英语分级教学中的运用,但也应看到该理论的不足。
关键词:i+1理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研究一、引言大学英语课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
自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由于学生生源分布广、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悬殊等特点造成让老师困惑的“教师费大力,学生受益少”或“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教学局面。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推行分级教学,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组织教学,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二、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教授克拉申提出的语言监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领域,是国际公认影响最大的。
其中“i+1”输入假说(即i+1理论),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
也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克拉申认为,提供i+1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语言输入必须是大量的语言输入的数量是语言习得发生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有语言习得,也就是大量地听或读,或者两者并重。
教学实践Serial No.682014No.1基于“i+1”输入假说多维理论的大学英语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研究施玲1(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本研究拟从调查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现状入手,解析“i+1”输入假说多维理论的交互作用,构建“以人为本”的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实证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的促进作用,以期部分解决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显性分层教学中的弊端。
关键词:“i+1”输入假说;大学英语;分层教学1.引言目前,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多以显性分层为主,其教学实施大多趋于形式化,出现负面效应较多,同时独立学院具有其教学独特性,因此很有必要对独立学院现有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展开深入地调查和分析。
本研究拟从调查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现状入手,分析英语分层教学的现存问题,探讨学生英语学习的个体差异及学习需求,解析“i+1”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最近发展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交互作用,依据分层教学理论,制定“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隐性分层教学方案,构建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实证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的促进作用,以期解决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显性分层教学中分层不科学、学生心理失衡、教学管理难等问题,有助于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体系的完善。
2.相关理论研究综述2.1“i+1”输入假说多维理论的文献综述Krashen(1982)的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学习者必须理解所输入的语言内容,即理解性输入,并且该语言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结构应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即i+1水平。
理解性输入依赖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并因个体差异而导致输入结果的不同。
Krashen(1982)的情感过滤假说进一步阐明: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充满自信心、无任何焦虑感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语言。
“i+1”输入假说和情感假说是对Bloom(1974)“掌握学习”理论的深化。
从i+1理论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语言输入李炯英①戴秀珍②摘要: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中的i十1理论为探讨我国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语言输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
本文首先对该理论的背景及其界定进行了讨论,然后尝试性地将i+1理论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结合起来研究,指出i+1理论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最后重点讨论了i十1理论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和外语学习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j+1理论;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43(2001)01—0054.051.引言+对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1981;1982;1985)的i+1理论,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过评介,有的还作了批判性研究,如E11is(1983;1986;1994),Gregg(1986),Long(1983;1985),程恩洪(1988),邵永真(1999)。
等,有人甚至引进信息论对“i+1理论”中的“1”进行了量化研究(参见艾瑞喜,1998)。
本文尝试性地把i十1理论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结合起来研究。
应该指出,i+1理论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仅此抛砖引玉,真诚地希望我国外语教育工作者能更加重视大量的最佳语言输入(optimalin.put),真正体现分级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i+1理论2.1i+1理论的提出i+1理论是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theInputH)∞th商s)的精髓。
然而,事实上输入假说并非Krashen首创。
早在1972年Macnamara就已经提出了一个输入假说,用以阐释儿童的语言习得。
*****************Tel:************177****4031ENGLISHSQUARE基于i+1理论分级法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张倩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英语学习在得到了普遍关注的同时,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经历了近20年的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产生了巨大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而教育学理论中的分级教学法则非常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笔者拟通过介绍分级教学、i+1理论以及分级教学的优势和劣势提出相关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i+1[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67(2020)33-0070-03教育学理论中的分级教学法,非常好地契合了国家提出的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方针。
在分级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以系、班为基本单元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被打破,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其自身对英语认知的快慢程度被作为参考标准,学生们被分为不同的受众群体,每一个受众群体被分配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
教师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关注学生群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学有所得,学有所思,最终实现自我提升。
1什么是分级教学法分级教学法指的是在重视个体的教育原则下,教师以学生们的实际英语水平作为参考标准,然后将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分为相同的级别,实施与之相应的教学目标,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分级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扭转了老旧英语教学模式中“大锅饭”的教学现状,具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被分到不同的班级,被设置与之相契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使学生们的个人能力能够被最大限度地激励和开发出来。
2分级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和理论支持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柯拉森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模式,即监控模型。
“i+1”理论下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研究徐芸;马力达【摘要】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该模式以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为基础,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在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视角下,就如何构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给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构建更加优化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输入假设;“i+1”理论【作者】徐芸;马力达【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0;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3引言近几年,如何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创造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越发凸显。
面对这种情况,各高校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活动。
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分级教学模式被很多高校采用。
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前提下,分级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本文以语言输入假说为理论基础,在分析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与“i+1”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优化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给出建议,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依据。
一、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i+1”理论克拉申(1985)提出了著名的“i+1”公式,该公式是他的语言输入理论的核心观点,即语言学习者接收的语言输入应略高于其现有的语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是可理解性的输入,才能产生习得。
该公式的重点在于“1”的难度,既不能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如i+2),也不能低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如i+0),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有效的语言输入,才能产生习得。
该理论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班级,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对语言输入材料却反馈不一。
1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它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假设互相关联: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其中,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被视为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
1.1克拉申在“输入假设”里所提出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中主张,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关键途径,其公式表达为“i+1”。
i为学习者现阶段已具备的语言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已具备的语言知识。
假设当语言输入完全超出语言学习者现阶段水平,接近或略低于语言学习者现阶段水平,学习者都不能获得可理解性输入。
假如教师向学生“输入”的语言远远超出了学生的水平,即达到了“i+2”,学生理解不了就会失去自信心,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假如教师“输入”的语言接近或略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即“i+0”,那么过于简单的内容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语言输入也达不到好的效果。
分级教学中的教学班级采取动态管理制度,在每个学期的考试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班级进行级别调整。
这样一来,少数取得进步的学生可获得的语言输入即由“i+0”转为“i+1”;也有少数成绩下降的学生可获得的语言输入由“i+2”转为“i+1”。
分级教学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很好的把握“i+1”的教学原则,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习得新的语言知识。
另外,克拉申还主张,学习者若想学好目的语,仅仅有合适的语言输入环境是不够的,情感因素也影响着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
情感因素是可以调节的过滤器,它可以起到促进或阻碍语言输入的作用。
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有:①动机。
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学习动机的制约,学习动机是引导和刺激学生的重要因素。
②自信心。
自信心强的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表现的也较为强势,在求知过程中更能获得成功。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作者:刘红丽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8年第09期摘要:文章论述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即Krashen的输入假说、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以及建构主义理论,以哈尔滨理工大学公共英语课分级教学的实践为依据,分析了分级教学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建构主义理论;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9-0006-02一、前言2007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发展的空间;既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在不同专业中个性化的发展”[1]。
据此,全国众多高校实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中重要一项即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的原则是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目的是达到大纲给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设定的三个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及更高要求。
因材施教是我国几千年教育过程中一直奉行的教育原则,由于环境、学生自身的先天因素及遗传素质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
英语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度都能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最终达到各自的理想目标。
二、理论依据(一)输入假说Krashen的输入假说的核心观点是要实现第二语言习得必须经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同时材料一定要略微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并能够被学习者所理解和接受。
如果学生现阶段的语言水平为i的话,那么他们所接受的语言输入应为i+1。
Krashen认为,从阶段i到阶段i+1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学习者应懂得并接受i+1的内容,并且学习者能够集中于i+1内容而非形式。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一、引言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且层次参差不齐。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对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同一专业的自然班为授课单位的教学模式受到严重冲击。
为此,教育部高教司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向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2004:2)全国许多高校都意识到改革以往相对单一、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并纷纷从大学英语入手,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级教学。
笔者希望通过对我校分级教学实施情况的分析,探索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更加有效地指导分级教学的实践,为提高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分级教学的依据分级教学就是按照课程要求,根据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影响教学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制定一个较为全面的教学规划和实施方案。
(一)课程改革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
(1999:179)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标准、新要求,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会妨碍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就必须进行教学组织、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分级教学是大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大纲具有灵活性的具体体现。
它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充分体现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比《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各个层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始终不变的一点是: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发展的空间。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第一篇: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践与问题探讨大学英语课是大学生的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分级教学,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组织教学,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一、分级英语教学的实施原则1.按级组织教学,新生入学后必须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新生英语分级考试,并参考高考英语成绩进行分级。
其中:全体学术史被分在一级水平的约60%;二级水平的为30%;三级水平的约为10%。
2.尽量以系、专业和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班的分班,便于学生管理和学生对教学班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尽量保持任何教师的基本稳定,便于师生交流、配合,增加教师的责任感,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
3.大学英语课开设有一、二、三、四四个级别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学期,考核合格即可获得规定的4个学分学分。
采用动态管理,成绩优秀者可以申请跳级。
4.考试采用相同水平测试卷。
试卷按照二级学生的水平出卷,涵盖三种层次的教学内容,原则上共有基础知识部分占70%。
其中一级班所学内容占70%,二级所学内容占20%,三班所学内容占10%。
一般二年级应基本达到英语四级要求,通过国家四级考试。
4.组织教学上,在教材内容选取上,高等级学生可以在深度和文化背景知识方面探索,安排一些课堂实践活动;初级班的侧重点放在教材本身。
二、分级英语教学的好处将不同认知能力、学业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授课,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就不可避免。
大学实行全新的“分级教学”模式,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这一弊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1.实事求是,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是客观存在的,尊重教学规律和直面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做不同的处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便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空间来发展自己。
大学英语“i+1”理论与分级教学研究【摘要】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大势。
分级教学即分层次教学,其理论基础是西方学者提出的“i+1”理论和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
科学合理地分级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保证,在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配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以“i+1”语言输入理论及因材施教原则为指导,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分级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就分级教学的模式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i+1理论;因材施教引言教育部高教司近年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际需要。
分级教学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要求》在教学要求上提出了“三层次,三要求”,即大学英语的英语教学要求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
新要求的颁布使得分级教学的实施有了依据和学校的支持。
《要求》的出台承载着革新外语教学的任务,寄托着社会对外语教学和改革的希望——分级教学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一个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班级中“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突出问题。
1 i+1理论与分级教学美国着名的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中的i+1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i+1理论指出,i(input)是指与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相当的语言输入,即这种输入为语言习得者已有的语言知识。
i+1是指高出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一个级别的语言输入,这是最易接受的语言输入。
如果语言输入远远高出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水平,即i+2,或者是接近甚至低于语言习得者现有水平,即i+0,i-1,学生会感觉太难或者太容易,这都不符合语言习得的最佳条件,只有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才是“可理解性输入”。
i+1被视作教师所应提供给语言学习者的最佳语言输入。
第37卷第9期Vol.37 No.9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18年9月Sep.2018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及价值研究张同乐(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语言输入假说理论为基础,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精神,以生为本,尊重差异,使不同级别的学生在各自最近的发展区内得到稳步提高。
分级教学的价值在于: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师职能的转化,建立多元化、多模态的课堂教学模式分级教学,并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教学模式;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 - 7602(2018)09 - 0184 - 04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高校扩招大潮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实质性 转变。
但由于地域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大学生个体性差异较大,自然班级人数过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英语 知识结构严重脱节,这一切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矛盾。
为寻求一种个体针对性强、普适性广且行 之有效的个性化教学之路,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教学改革中实施了分级教学。
但在以应试教育为 主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分级教学多流于形式,并未收到实质性成效。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热潮始于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 求》)。
《要求》指出:“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 校的大学英语教学。
”⑴《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 照顾起点较低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要培养他们较 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 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发展需要。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众多高校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行了分级教学,但理论研究不够。
文章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素质教学理论和效用差异理论四方面探寻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分析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必要性。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就是本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其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学生管理制度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
分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
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而言,许多高校一致认同分级教学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分级教学,不断总结分级教学实践,但对分级教学理论的研究不够。
作者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素质教育、美国应用语言学家理论和哲学家杰里米·本瑟姆的效用差异理论四方面探究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大纲。
《大纲》除了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测试方法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外,还提出了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分级教学的要求:“各校应按照学生的交际英语水平组织教学,实行分级教学。
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各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在毕业时达到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翻译和听、说、写的技能,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分级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从教学实践来看,实行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别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有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机会。
但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也是一个事实,把基础高低悬殊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级,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进行因材施教,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出现“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教学局面。
大学英语“i+1”理论与分级教学研究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i+1理论;因材施教
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近年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际需要。
分级教学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要求》在教学要求上提出了“三层次,三要求”,即大学英语的英语教学要求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
新要求的颁布使得分级教学的实施有了依据和学校的支持。
《要求》的出台承载着革新外语教学的任务,寄托着社会对外语教学和改革的希望——分级教学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一个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
教学班级中“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突出问题。
1 i+1理论与分级教学
美国着名的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中的i+1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i+1理论指出,i(input)是指与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相当的语言输入,即这种输入为语言习得者已有的语言知识。
i+1是指高出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一个级别的语言输入,这是最易接受的语言输入。
如果语言输入远远高出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水平,即i+2,或者是接近甚至低于语言习得者现有水平,即i+0,i-1,学生会感觉太难或者太容易,这都不符合语言习得的最佳条
件,只有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才是“可理解性输入”。
i+1被视作教师所应提供给语言学习者的最佳语言输入。
krashen同时还提出“情感过滤”在语言输入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很有必要,学习者同样需要在情感上吸收已经理解的语言输入”。
情感因素主要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感(anxiety),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
分级教学按照学生不同的语言水平进行分层分班教学,i+1理论正好为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按传统的自然班组织教学,因为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无法在同一课堂上将自己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控制在“i+1”的水平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只有按照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组织的分级教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语言输入是“可理解性输入”,并且最大限度地避免学习者的情感障碍,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高的效率。
2 分级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
2.1 “因材施教”原则的历史渊源。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史上历来提倡的原则。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伟大教育家。
正因为孔子能“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
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使弟子扬长避短,学有所得,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所以培养出了各具千秋的七十二贤人。
宋代朱熹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他总结孔子的教育经验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主张,主张教学不拘形式,尊重学生兴趣,采取学生自动、自主、自学和自助的教学方法,反对“守成法、求划一”。
而享有“人民教育家”称誉的”陶行知先生则针对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状况,提出了“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的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2.2当前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教学”要求的必要性。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最大弊端是“教学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现行的考试制度,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是用一成不变的授教方式“孜孜不倦”地把几十年不变的知识内容传授给一批又一批变化了的同时又是个性差异很大
的学生,教师面对的个别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的拉平教育和补短教育,难以开展扬长教育、创新教育,难以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剥夺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
机、态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承认差异、张扬个性,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
3 在“i+1”理论和“因材施教”原则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3.1分级考试三原则(placement test)。
科学合理地分级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保证。
首先要做到对现有的学生进行:(1)合理分级;(2)比例均衡;(3)动态管理。
新生入学后,遵循“学生自愿、学校遴选”的原则,学校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和学校组织的分级摸底考试成绩,确定分级教学班学生名单,成绩优秀者进入a级(快班)、成绩中等的学生进入b级(普通班)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c级(提高班)三个层次进行组合,分级编班。
在学习过程中,英语成绩优秀者可申请跳级修读。
分级时还应该把握比例均衡,一般来说,英语a级班(快班)和c级班(提高班)学生应各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15%左右,b级班(普通班)占70%。
由此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教学格局。
这种格局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并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可对abc班的学生实行“滚动制”的动态管理,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期末考试成绩及个人意愿进行级别动态调整。
这种级别调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形成
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