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210.04 KB
- 文档页数:4
【 导语】《静夜思》是唐代诗⼈李⽩所作的⼀⾸五⾔古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晚,诗⼈于屋内抬头望⽉的所感。诗中运⽤⽐喻、衬托等⼿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清新朴素⽽韵味含蓄⽆穷,历来⼴为传诵。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静夜思》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静夜思》原⽂ 静夜思
[唐]李⽩
床前明⽉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的思绪。
(2)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井是⽊结构⽔井。古代井栏有数⽶⾼,成⽅框形围住井⼝,防⽌⼈跌⼊井内,这⽅框形既像四堵墙,⼜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且在窗户前⾯是可能看到⽉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便可证实作者所⾔乃是室外的⽉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雅·斯⼲》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是古时⼀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也就是现在的“马扎”(北⽅可折叠⼩板凳)。在唐代以前门窗都⾮常⼩的,门是板门,不透光的,窗⾮常⼩,⽉亮是不可以进⼊室内的。尤其当窗户糊上纸、绫⼦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所以,李⽩是坐在院⼦⾥的⼀个马扎上,在床上是不可以举头和低头的。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译⽂:
明亮的⽉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轮明⽉,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的家乡。
【篇⼆】⼩学⼀年级语⽂《静夜思》教案 教学⽬标:
⼀、知识⽬标
(⼀)会读本课10个⽣字。
(⼆)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的话说说诗意;
⼆、情感⽬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标
初步学习运⽤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录⾳机,《思乡曲》⾳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乐引⼊,感受情境美。
(⼀)⽣听⾳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在⼲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在思念⾃⼰的家乡)
2、学⽣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表达⾃⼰的想法。)
(⼆)简介《思乡曲》,引⼊课题。
1、这⾸曲⼦,就是作曲家马思聪先⽣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乐来表现,也可以⽤语⾔来表达。
2、引⼊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
⼆、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初读课⽂。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字情况;
3、指导⽣读⽣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的话说说题⽬的意思。
5、⼩结学习题⽬的⽅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运⽤以上⽅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勾出不懂的词。
2、⽣提出不懂的词,师⽤“。”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
(1)读整⾏诗。
(2)“明⽉光”是指怎样的⽉光?
(3)说第⼀⾏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光照在诗⼈床前) 4、学习第⼆⾏
(1)读整⾏诗。
(2)根据学⽣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师哈⽓在眼镜⽚上,并解释这是雾⽔,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附近:如房顶、草叶、地⾯等,堆起来是⽩⾊。)
(3)说说这两⾏诗的意思。⽤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光照在诗⼈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的霜)
(4)朗读,引导。
诗⼈这样描写,给了你⼀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的⽉光洒在地上,像铺了⼀层冰冷的霜⼀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远离亲⼈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冷清的语⽓范读
⽣试着⽤冷清的语⽓读。
5、学习第三⾏
(1)读整⾏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在⼲什么?
(诗⼈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们会⼀起坐在⽉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哪!可是,今夜,诗⼈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们团圆。是啊,⽉亮还是那个⽉亮,可是,诗⼈的⼼情已经不是那种⼼情了。
问:诗⼈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
(1)读整⾏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读“思故乡”。
7、⽣⽤⾃⼰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遍。
2、⽣在⾳乐中⾃⼰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听《思乡曲》主旋律⼀遍,进⼀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范唱诗,师⽣和唱诗两遍。
【篇三】⼩学⼀年级语⽂《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这⾸诗,语⾔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光就好似⼀只看不见的⼿,⽆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表现了诗⼈对故乡⽆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理解古诗,进⼊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让学⽣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然后让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战时⾃⼰的风采,让学⽣都很羡慕他,从⽽带动其他同学也愿意站起来读,还通过⼩⽼师领读、⼩组⽐赛读、男⼥⽐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种享受,⽽不是⼀种负担。
⼀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这⼀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根据拼⾳⾃⼰练习读,发现⾃⼰读得不正确的可以请同桌帮助。然后通过与“字娃娃”交朋友的游戏来调动认字的积极性。、将⽣字与⾳节打乱,“找朋友”、“认朋友”等游戏性的教学环节中,同学们都⾮常喜欢。学⽣愿意在玩中学,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学习拼⾳的兴趣。在认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字⾳的纠正,如:“床”“光”“望”“乡”都是后⿐⾳,学⽣读起来不容易读标准,我采取的⽅法是:注意引导学⽣借助拼⾳读准字⾳,再读不准的就看⽼师的⼝型读,直到学⽣读准为⽌。
会读不是最终的⽬的,关键是否能牢固掌握,我还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写⽣对字型的认识。⾸先,在教学中,可以⽤组词的⽅式帮助学⽣了解字义,加深对⽣字的记忆。如,光—光明、⽉光、灯光;举—举⼿、举重;⽤“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字,还让认识字的同学说出⾃⼰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学⽣当⼩⽼师,教那些不认识字的同学。于是我采⽤包⼲到⼈的⽅法,让认字有困难的同学⾃⼰去给⾃⼰选择⼩⽼师。⼤家互相帮助、⼀起学习、⼀起读字、⼀起读书。这种⽅法⼀经实施,同学们都⾮常喜欢。⼩⽼师认真负责得教,同学们也喜欢学,到了第⼆节语⽂课,⼤伙⼉基本上都能熟练地读出这些字了。最重要的是它让学⽣学会了如何与⼈团结合作,增强了班级的凝聚⼒。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让学⽣在⾃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学习这⼀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性明显增强。特别是:假如你是⼤作家李⽩,我想问问你当时在思念故乡的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这⼀环节,培养了学⽣积极动脑思考。想象能⼒,锻炼了学⽣的⼝头表达能⼒,不但增强了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了学⽣的交际能⼒和创新能⼒,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