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学案24 文言实词(2)
- 格式:doc
- 大小:300.00 KB
- 文档页数:12
学案26 文言虚词(二)——训练反馈一、高考题组 (2010·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
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誉清。
疾病疕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清皆乐然响应。
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清之取利远,远故大。
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
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
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注 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价值,价钱。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清优主之.不害清之.为富也 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 C.⎩⎪⎨⎪⎧清其.有道者欤执其.道不废 D.⎩⎪⎨⎪⎧求者益众,其应益.广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题题组训练一、基础题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迷涂.知返,往哲是也 涂:通“途”,道路 B.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 解:通“懈”,松懈C.秦舞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震惊D.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答案 B解析 解:解除包围。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①戍卒叫,函谷举.(攻占)②杀人如不能举.(尽) B.⎩⎪⎨⎪⎧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有时,偶然)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C.⎩⎪⎨⎪⎧①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偏指“我”) D.⎩⎪⎨⎪⎧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欺负)②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 答案 D解析 ①负:辜负,对不起。
3.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左右欲刃.相如 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能面.刺寡人之过者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成以其小,劣.之 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A 项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
C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D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实词。
(1)伐罪吊.人:慰问 (2)细大不捐.:舍弃 (3)洒扫庭除.:台阶 (4)聚讼.纷纷:争论 (5)何患.无辞:担忧 (6)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7)克.日成功:严格限定 (8)无所适.从:到,去,归向 (9)信.手拈来:随意 (10)童.山秃岭:秃的,没有草木的 (11)登峰造.极:到达 (12)无稽.之谈:查考,考核 (13)日薄.西山:迫近 (14)尸.位素餐:不做事情,空占职位 5.请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愚公移山》) 古义:山川阻隔,中性词。
学案24 文言实词(二)学案目标 1.理解实词推断的方法。
2.掌握实词选择题的技巧。
方法梳理文言实词的掌握,一靠平时点滴的积累,二靠临场推断方法和能力。
不仅是多义词需要在语境中推断其义项,而且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尤其在翻译题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特别需要有根据语境推测文意的方法和能力。
实词理解题,有时并非完全在于考查考生是否清楚无误地记得实词的意思,更主要的是考查考生是否会利用上下文来推测词义。
为此,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实词推断,最重要的是分析实词所在的句子语境,包括处于什么地位(词性)、应该有什么样的含义(内容)、实词本身所传达的信息(词义引申)。
实词推断方法很多,如:①组词推断。
现代汉语双音合成词是古代单音词的继承和发展。
组词推断,即以文言单音节实词A为语素组成双音节合成词AB或AC,依据B或C可推知A 义。
如“赞助”,“助”是“帮助、辅助”,可推知“赞”为“助”义,又如山东卷“犯风而罢虞人”中“犯”可组词为“冒犯”,可见“犯”是“冒”义。
②字形推断。
依据形声字的形旁或其造字法如会意、指事等推断其义。
如“趋”字,“走”为形旁,自然与走路有关。
③成语联系法。
即借助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来推断。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主要而常用的推断方法。
(一)对称推断法1.方法点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2.演练体悟(1)充分利用句中加“△”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则思慎△始而敬.终。
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 《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 1.把本专题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其”、“因”、“则”等虚词。
2.从本专题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 间.以诗记所遭②按⎩⎪⎨⎪⎧按.诛五人 缇骑按.剑而前③殆⎩⎪⎨⎪⎧殆.例送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④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⑤治⎩⎪⎨⎪⎧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⑥易⎩⎪⎨⎪⎧以乱易.整,不武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⑦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⑧已⎩⎪⎨⎪⎧无能为也已. 亦已.众矣 学不可以已.⑨请⎩⎪⎨⎪⎧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⑩诚⎩⎪⎨⎪⎧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能见可欲⑪相⎩⎪⎨⎪⎧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则噪而相.逐2.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①则⎩⎪⎨⎪⎧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②其⎩⎪⎨⎪⎧吾其.还也 其.可忽乎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用类聚法记实词。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第1讲:文言实词》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
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
虽然近几年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考查实词,但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断句的考查、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题目。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说明:“词类活用”将在第3讲中专门研究。
]考点一多义实词“多义实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多义实词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多义实词,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考点感悟]1.下列文言实词有多个义项,先体会一下这些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为后面语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属: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f)②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a)③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b)④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c)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d)⑥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传》)(e)(2)道:①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g)②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c)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a)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d)⑤策之不以其道.(《马说》)(f)⑥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b)⑦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e)⑧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h)⑨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i)(3)绝:①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c)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a)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d)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b)⑤以为妙绝.(《口技》)(e)[解题策略]多义实词的推断技法1.语境代入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
文言翻译句子——联系语境,准确通达复习目标1.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要点。
2.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链接高考卷别题干表述(第13题翻译)(8分)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课标Ⅰ卷(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①实词:骄侮、先;隅、审、信②虚词:唯、是以;而、其、焉①主要得分点: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
②均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
2023新课标Ⅱ卷(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①实词:少、却、令、缓辔;临、意、相②虚词:而、乎、与;之、斯③句式:不……乎2022新高考Ⅰ卷(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①实词:岁、行、数;②关键虚词:且、以;③固定词语: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①多义实词:折节、与、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去②关键虚词:以2022新高考Ⅱ卷(1)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①重点实词:勇鸷、数、鲜②句式:省略句(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①多义实词:让、多;②古今异义词:军师;③句式:固定句式(何……乎)一、文言文翻译“三大赋分点”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
文言文翻译语句的赋分点主要体现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上,找准了这三点,也就抓住了翻译题的命题点和基本的得分点。
[边练边悟] 1.分析下列文言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关键虚词和特殊句式,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重要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学案24文言实词(二)学案目标 1.理解实词推断的方法。
2.掌握实词选择题的技巧。
方法梳理文言实词的掌握,一靠平时点滴的积累,二靠临场推断方法和能力。
不仅是多义词需要在语境中推断其义项,而且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尤其在翻译题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特别需要有根据语境推测文意的方法和能力。
实词理解题,有时并非完全在于考查考生是否清楚无误地记得实词的意思,更主要的是考查考生是否会利用上下文来推测词义。
为此,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实词推断,最重要的是分析实词所在的句子语境,包括处于什么地位(词性)、应该有什么样的含义(内容)、实词本身所传达的信息(词义引申)。
实词推断方法很多,如:①组词推断。
现代汉语双音合成词是古代单音词的继承和发展。
组词推断,即以文言单音节实词A 为语素组成双音节合成词AB或AC,依据B或C可推知A义。
如“赞助”,“助”是“帮助、辅助”,可推知“赞”为“助”义,又如2009年山东卷“犯风而罢虞人”中“犯”可组词为“冒犯”,可见“犯”是“冒”义。
②字形推断。
依据形声字的形旁或其造字法如会意、指事等推断其义。
如“趋”字,“走”为形旁,自然与走路有关。
③成语联系法。
即借助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来推断。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主要而常用的推断方法。
(一)对称推断法1.方法点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2.演练体悟(1)充分利用句中加“△”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则思慎△始而敬.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兮,贤不必以.。
④忠不必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断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连文推断法1.方法点拨文章中语句连贯,相承相接,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连的,所以可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句之意。
如《五人墓碑记》中有一句“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其中“皦皦”一词较难理解,可联系上一句中“湮没不足道”和“独”推断出。
“不足道”即“不值得称道”,“独”具有明显的转折性,可见“皦皦”应与“不足道”相反,即“光荣显耀”之义。
这种方法不同于利用对称特点的推断句,而是主要借助于上下句语意连贯的特点推断。
2.演练体悟(1)利用连文推断法,试推断下面短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然。
前曰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①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
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2005年北京卷《吕氏春秋·慎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连文推断法,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季布为河东守。
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存以窥陛下。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辞之官。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词性推断法1.方法点拨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主语、宾语经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2.演练体悟(1)(2010·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鳜尺许以馈.馈:进献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治:追究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第:住宅D.贫甚,质.女婢于人质:人质(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①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大.天而思之大:尊崇,形容词作动词用B.因物而多.之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C.物.畜而制之物:把……当做物质一样,名词用作状语D.思物而物.之物:把……当做物质,名词的意动用法②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孰与骋.能而化之骋:施展B.有.物之所以成有:掌握C.故错.人而思天错:错误D.则失万物之情.情:本性(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1.方法点拨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
因此,考生要善于根据课本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如2010年山东卷第9题,“薄”可联系《陈情表》中“日薄.西山”中的“薄”印证,“卒”可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中的“卒”印证。
2.演练感悟(1)(2008·江苏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迫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2)实词出自课本听:____________壁:____________迫:____________ 度:____________做文言实词选择题的方法技巧有哪些?1.方法点拨做文言实词选择题的方法其实是上面介绍的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另外,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技巧:①巧妙使用命题规则解题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难度过低的和过高的实词不会纳入考试范畴,但高考所考的文言文中不可能全是考生熟悉的,肯定也有难度较大的词,考生不要被题中出现的陌生词语吓住,因为这些词大多只是起干扰作用,一般情况下命题者会将它们的意思设为正确的。
相反,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比较熟悉的词,它的解释恰恰是常见却又常常出错的。
这叫疑熟信生法。
高考还有一种设错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诱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
②代入检验法把这些实词义项代入到原文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
反之,则错。
这种技巧是必须使用的。
③排除法和认定法相结合实词题一般是三对一错,我们可以认定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把它排除掉,对没有把握、持怀疑态度的选项,则可推断,或代入,根据上下文甄别。
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公(指龚春所)性舒缓,善诙谐,虽至绝粮断炊,犹晏然笑语。
其发奇中,令人绝倒..至四十余,始举于乡。
赴公车,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公笑而谢之。
……公以藩长致政归,年七十余矣。
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人以此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