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休克液体复苏现状及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54.36 KB
- 文档页数:5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治疗随着社会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创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以至生命的重大疾患。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严重创伤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将引起组织灌流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如不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治疗将会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因此,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急诊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在方法、液体选择以及复苏终点的判断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就这三大方面内容作简要探讨。
1.复苏方法--液体复苏时机与复苏策略的变迁传统的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策略为正压复苏,即一旦确认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 便立即和快速给予大容量输液, 要求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直至出血被制止, 这个过程又被称为支持和稳定( stay and stabilize )。
1994年Bickell等于N Engl J Med发表了对躯干刺通伤低血压患者进行立即复苏和延迟复苏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延迟复苏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立即复苏者。
随后多项研究均得出类似的结论,这对经典的复苏方法提出重大挑战。
经典的复苏方法主要源于Wiggers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模型。
但临床大多数创伤性休克是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 此时进行大容量液体复苏和提升血压会导致持续出血、血液稀释和体温下降, 进而造成氧输送不足、凝血功能障碍和低体温,导致失血量的增加,故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实行正压液体复苏是有害的。
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 在出血未被有效制止(如进行外科手术) 前, 应该尽快将伤员转送到有手术条件的医院, 容量复苏不应过早,应在即将手术前才开始进行, 这个策略被称作迅速转运原则( scoop and run principle)和允许性低血压(permissive hypotensive)。
2002 年Cochrane 创伤组所完成的研究报告称:“我们从随机对照的研究中,未发现有支持在未被控制出血前进行大容量输液的证据, 因此不能肯定液体复苏对出血伤员治疗是有效的。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及护理进展谭 连关键词:液体复苏;创伤性休克;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6.057文章编号:1674-4748(2012)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12C-3441-02 创伤性休克伤情严重、复杂,原因多样,临床多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主要表现为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组织血液灌流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出现的循环功能障碍。
随着对休克认识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更新,创伤性休克病人死亡的原因不再是基础疾病,而是休克引起的循环功能紊乱[1]。
恰当、有效地进行液体复苏,其目的不是维持血压、更在于纠正组织缺氧。
现对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方法、复苏液的选择、复苏过程的监测及护理阐述如下。
1 液体复苏的方法1.1 即时液体复苏 即时液体复苏是指在休克早期尽快给予大量液体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容量,提升血压,恢复并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防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休克液体复苏传统的方法。
1.2 延迟液体复苏 延迟液体复苏又称限制性液体复苏,指机体处于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性休克,通过控制输液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范围,直到手术彻底止血后再进行足量液体复苏。
其主要机制是寻求复苏的“平衡点”,通过液体复苏适当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2,3]。
临床上多数创伤性休克是非控制出血性休克,近年研究表明,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实行即时、正压的液体复苏对病人有害[4-6]。
大量、快速液体复苏可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减少组织氧供,同时还影响血管收缩反应,造成血栓移位,导致失血量增加。
刘磊等[7,8]认为,失血性休克在活动出血未控制前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40mmHg~60mmHg(1mm-Hg=0.133kPa)较为适宜,不但能减少大量输液引起的不良后果,而且能够避免机体因补液不充分而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存在的问题休克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战创伤休克的发生率为10%〜15%,高技术局部战争发生率可高达25%〜30%。
近年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提出了很多新方法和措施,尤其对液体复苏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提出许多新的看法。
因此,本文就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策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战创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方法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出血致严重持续的低血容量休克,甚至心搏骤停。
目前,复苏有传统的即刻复苏和最新研究较多的延迟复苏。
即刻复苏:是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液体和血管活性药物,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灌注。
延迟复苏:又叫限制性液体复苏,指患者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行大量复苏[1-3]。
传统的复苏方法并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事实上有增加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危险。
近十年来随着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组织体液和氧代谢的深入研究,这些传统的休克液体复苏概念正受到挑战,因为该复苏方案多以出血已控制休克模型为基础,所以在前线(院前)或急诊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休克应如何救治仍然有争论。
鉴于失血性休克在战时较多,故选择在此领域有突出成就的美军、英军及以色列军队在战时总结的失血性休克进行分析。
1.1美军对战伤失血和休克推荐的复苏原则已控制出血伤员可建立静脉通道,伤情稳定(桡动脉脉搏强)可不予输液,密切观察,提倡口服补液;对有休克表现的(桡动脉脉搏微弱)可用乳酸林格液或6%的羟乙基淀粉维持平均动脉压在70mmHg(1mmHg=0.133kPa)左右;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给予小剂量(限制性)补液,考虑到液体携带的问题,首次补液为7.5%Nacl和6%右旋糖酐(HSD)250ml(缓慢输注至少>15min)伤员无反应再给250ml,总量不超过500ml。
也有输注全血或血浆的方案,可达到很好的复苏效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进展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创伤死亡者中1/3由创伤失血性休克引起。
液体复苏治疗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模式在失血性休克抢救中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同时也对既往积极大量补液治疗模式提出了挑战。
目前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临床上主张在彻底控制大出血前快速大量输注液体,尽可能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这种观念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因这可能严重扰乱机体对失血的代偿机制,并加速机体内环境恶化。
近年来,国内外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新概念。
1.限制性液体复苏概述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
其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在此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
2.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杨祖清等对24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充分液体复苏和限制液体复苏的对比研究发现,充分液体复苏组在到达手术室前平均输液2 930 m,l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死亡48例(病死率37.80% ),存活者79例中,有并发症发生者30例(37.97% )。
限制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6 3 0 ml, MAP维持在4 0 -60mmHg,死亡27例(病死率23.28% ),存活患者79例中,有并发症发生者30例(37.97% )。
2组比较病死率及存活病例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Solomonov等在大鼠严重脾损伤的模型中,发现早期快速大量输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可导致损伤脾出血速率进一步增加,生存时间缩短,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减少、血凝块脱落、凝血因子被稀释和低温等联合因素引起进一步出血所致。
创伤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标签:创伤性休克;复苏;限制性液体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创伤失血性休克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创伤死亡者中1/3 是由创伤失血性休克引起[1]。
目前,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多认为应该积极进行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但该复苏方案多以出血已控制的休克模型为基础,在院前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休克应如何救治尚无一致认识。
近年来,国内外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2,3],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新概念。
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一个较低水平的范围内,直到彻底止血。
其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在此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4,5]。
1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Guzman等[6]通过对大量胸腹部穿刺伤病人的临床研究发现,延迟液体复苏或低血压性液体复苏较早期快速大量液体复苏可减慢出血速度,提高抢救存活率,特别是对于伴有心脏、主动脉等大血管损伤或多脏器损伤的极危重病人,延迟液体复苏或低血压性液体复苏可极大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杨祖清等[7]对24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充分液体复苏和限制液体复苏的对比研究发现充分液体复苏组在到达手术室前平均输液2 930 ml,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0~80 mmHg,死亡48例(病死率37.80%),存活者(79例)中有并发症的发生30例(37.97%)。
限制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630 ml,MAP维持在40~60 mmHg,死亡27例(病死率23.28%),存活患者79例中,有并发症发生的30例(37.97%)。
两组比较病死率及存活病例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的临床研究表明在未止血之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有明显的优势。